
【东篱】一地烟火气(散文)
一
烟火气,是蒸煮烧烤食物的气味。气味的特性是转瞬即逝,可能唯有蒸煮烧烤时缭绕在半空的烟气,可让我们捕捉到,袅袅缭绕,香味弥散。这次,又到山东青州古城,碎步丈量古城老街“偶园街”,踏着数不清的青州石铺就的老街,突然觉得脚步轻盈如飘,原来满街的烟火气都扑在路面的石头上,我惊叹——一地烟火气,满街市井香。
这条街,因古街中心处有一“偶园”,故名“偶园街”,分南北街,全长1175米。古街很宽,两侧店铺密匝,古色古貌。路面是用细黑的青州石铺设,路面不画中间标线,而是以不同石花分界,颇具艺术感。
青州石,踏在足下,传递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啊!我惊叹设计和建造者的智慧。东侧的石头面上凿的是圆点小窝,并不规则,仿佛是饱经沧桑的样子,就像是雨滴砸出的石眼,注视着每一双脚。西侧石面上是镂刻着几道如美穗状的浅沟,阳光闪在上面,仿佛是在晾晒一地的麦穗。其实,这些石面的加工,是为了防止人行其上打滑。如果细读,不难发现,一街一地,皆藏意蕴:世事沧桑,农耕贯穿。
这让我想到青州之名的“青”字,赤橙黄绿青蓝紫,为何选一个“青”字给这座具有7000年发展史的城市?根据《说文解字》以及《周礼》所记,“青”本为东方之色,说的是黎明时分东方天际为青色,是混沌之后的颜色。古代以东方为木属性,木即青色,故得名。“青”也是一种最具生命力的颜色。青州之名“青”,青州之石“青”,尽管它已有那么漫长的历史,但“青”色不改,一色不褪。我相信历史是有着烟火气的,不然就难以恒温一色相传了。
二
我不知,青州古城曾经的这条街的地面是什么样子,那些搬到街面的石头,踏过多少足迹,磨平了多少石头棱角,换了多少块。我知道我脚踏的街石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时铺设,短短30几年,街石已经被无数脚板磨得锃亮如鉴,街上光线柔和,每个行人的影子都印在青州石上,只是游人的眼光都被街边的门店牵去了,哪顾得“顾影自怜”呢。
南街莲荷在路边一池一池中,北街一色的青青家槐,遮云蔽日,街面树荫浓垂,也留出一些枝叶的空隙,又在石头上画出剪影,斑驳轻摇,人影其间,流连者络绎不绝,比肩接踵。晚花的家槐,吐着乳白色的碎花;早花的家槐已经结出青青的荚。家槐具有清热、凉血的医药功用,原来家槐在过滤着热气,释放着合适的温度。在中国文化中,家槐四季常青,常与烟火气中的市井百态、日常琐碎呼应,编织着自然和人文结合的生活画卷。
一路行进,左右看街边店铺,多是特色小吃,代表着青州人的日常,也是他们的精品,摆在这里,与游人分享。路边有青州石凳,青州木条椅子,走走停停,坐下看满街烟火。这里,已经打破了三餐的限制,遇到好吃的,即使心不动,眼也馋,扫码来一包、一卷、一瓶,方便得就像在自家的灶台,顺手可取。也有不过瘾的,就在门店前的小马扎上坐下,一张袖珍版的饭桌,就成了游客的饮食天下。
海欣关东煮——这可不是来自大东北,青州就有“关东街”,这名字就像叫板真正的“关东煮”。
千禧拉面——脱胎于“兰州拉面”?全副厨师装扮的汉子,在面案上翻飞一条白面,抽拉出细细面丝,缠住了我的眼。
郑母烧饼——被烧得焦黄的泡点,就像正在发酵冒泡,一股浓香喷出店门,好在我知晓这“郑母”是一个小镇的名字,不会认为是在店里忙碌的中年女人。齐刷刷摆在案板上的烧饼,就像把马蹄割下来排成一溜,这是特写,“马蹄”上面就是千军万马啊。我上次在这家烧饼店前买了“郑母烧饼”,是一位年纪很轻的女人,如今门店还在,只是换了主人……或许她老了,因为忙碌而催人老。人在忙碌的生意里,有谁还去关注容颜的老,衰老不会在意那些为生计而忙碌的人,她们是以另一种姿容告诉我时光是什么。
老槐树煎包——就在几株青青繁茂的槐树之下,连着两三家,这是青州美食名片,是青州的“非遗”美食,一筐煎包,一碗豆腐脑,三十多张小饭桌旁坐满了食客。上次到青州,跟青州的朋友谈及美食,问我是否吃过“老槐树煎包”,这是我的最大遗憾,被朋友笑话一顿,说我“不懂青州”……
一侧也有杂牌的煎包门店,如“刘伟煎包”,也有人在吃。还有“武记灌汤包”,随手一个纸袋,汤汁流到了纸袋,也滴落在青州石板路上。“非遗”不欺非“非遗”,不上“非遗”名单的普通饮食,照样也以其特色占据街面一店。如此包容,也让游客各取所爱。
凡青州民间有的精品,在这条街都有售卖。看得人眼花缭乱,干脆就不刻意去记忆了,我沿街拍下门头,生怕朋友问及,我答不上,这样好备查。
“知鱼坊”,透着庄子的“知鱼之乐”,表达着独特的个性文化。“慢青州”,让我想起词牌“扬州慢”,哦,原来这里是给游客提供“青州城市礼物”。“花述小屋”,这里是细听“花之语”的地方。“冯家巷”的饭香味,从巷子口窜到了偶园街上。还有令我无解却喜欢望文生义的“兔子仓鼠”、“手养鹦鹉”,可能这是宠物的聚集地。山楂冰棒,酸梅酸汁,酸枣果汁……不敢看名字,生怕口水不能控制。想起一棍子打下一堆枣,说的就是青州的酸枣,买一瓶,不敢畅饮,小品酸甜吧。茯苓酥、锅包肉、小心肝、蛤蜊鸡、山里香、丁胜饼……这些名字好诱人,如果各家尝一口,也要常驻青州四五个月吧。美食,美名,多么诱人,也留得住满街的人啊。
三
一座古城,一条古街,把个青州市井搬来相聚,构成了最为壮观的市井烟火气息。老街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是用牌坊将偶园街划分为几个区域。南首的“海岱都会”,仰泰山,瞰渤海,把市井概念拓展到了极限。“尚书里坊”,让人一下子感觉这民间市井,才是官宦的诞生地。“一门科第”,将冯家的出身解释得那么衔接地气。“柱国坊”,民间才俊撑起一国之栋梁。“大宗伯”(清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太保坊”、“得天坊”……将人杰地灵的青州民间气息,直攀高处。平常烟火里,最宜读书郎。一地烟火气,满街才俊影。
青州,位列九州之首。4000年前因大禹治水,给“青州”之名。大禹岂止是治水,更治了人文。如今的青州,还是逃不出一地烟火气。作家汪曾祺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觉得,人间烟火气,也最能成就一地繁华,一街成色,一世嘉名风流。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读书人只有“书卷气”,而不食人间烟火,少了烟火气,就是“走偏”了。烟火气是底气,书卷气是升华,没有活色生香的生活,就不会有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浮世欢腾,纸醉金迷,觥筹交错之中,会摧毁读书人的意志,而扼杀一代一代的求取功名者。满街的烟火气,完全能够解释青州自古出才俊的原因,也成就了很多的“世家”,如以冯溥为代表的“北海世家”,传承数十代,皆在烟火气的文学里,找到发展才智的空间,被誉为“北海文学世家”。我记住了他的诗句“闲来几捆牛腰卷,醉后千村驴背风”,诗句透着闲适洒脱的情调和悠然脱俗的风情,田园烟火意境,涵养了他淡泊雅趣。书卷气带上了乡野味儿,透出特别的文化气息。
其实,我必须注意的是,这偶园一街的石板路都沾满了油腻,走上去还有点打滑,原来是街道两边的小吃店铺的油烟扑向地面,游人的鞋底,带着店铺的油烟气,将青石板挂了一层油气。我并不觉得这些渍染有什么不妥,倒是觉得,这是继“打卡”之后是又一个方式,是“印足”——把自己的脚步印在偶园古街,感受到浓烈的市井气息和尘世的温暖,这是鲜明的地域文化,青州在创造着几千年之后的又一次盛况。对于青州人而言,这种市井方式,最能寄托他们的生活情感,多少人就在古城老街上找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找到生活的幸福感。如果让青州人投票,哪里最具幸福感,可能90%的人都会选择这里。
一地烟火气,并非不雅,倒是成了青州人的生活骄傲。青州城一街一巷,一隅一场,一桥一池,都是干干净净的,那么清纯,风雅而不失质朴。在每年的春天,古城的偶园街商户都要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用清水洗刷这条街,还街面的本色亮度,让古街换一口清雅之气。经过一年,再覆盖上新的烟火气。
我步行了古城外的石板路,走过用青州石铺成的“下营子街”,发现青石本色干净,和古城的石板路明显不同。被染了烟火气的石头,多少年之后,又是古城的古董,是当代繁华的见证和遗存。
古城偶园老街,油光可鉴。游客如浪潮,一波波卷来,将青石打磨成鹅卵石的模样,游客无需查阅这里的旅游热度,一脚踏上古街,便知这里此前有多少脚步踏响了节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在其中,前后簇拥,在市井烟火里,有谁还呻吟这般孤独,这般寂寥!
我常常想,为何那些诞生于市井的烟火记忆,总是经久不息,如“豆腐西施”,“沙县小吃”,“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糖人张,杏仁刘,面鱼王……这些,已经成为贯穿时代的一张张名片,代表的是乡情乡愁,让我们的口舌可以古今对接,因因相承。烟火有温度,有温度的日子,才可以传承持续。
坐在一位“吹糖人”的街面摊点前,欣赏着他的作品,半天不见有人来买他的作品,他说孩子们都上学了。他在等孩子们放假。我说我不是孩子了。他懂得,笑着说,这年纪,看看就焕发了童趣。是啊,我看看就是尊重他的创造,他创造着烟火气的朴素而甜蜜的生活。
我拿过他的“糖人图”,翻了翻,都是他的笔绘。原来是让孩子参照自选一个吹糖人的样子。他是读懂了孩子们喜欢的烟火气,小小的生意都有学问啊。烟火气里有情趣,可不是糊弄着过日子。
多么想把偶园街搬走,但这是妄想式的抒情。我到底是在青州连住两晚上,稍事休整,再去老街,踏着一地烟火气,重复地走过再走过。我总觉得还有很多遗漏,好在我反复念叨着“一地烟火气”,带走了青州的诗意。
特别有感。我喜欢走进古城,感受古色古香,看曾经时代留下的痕迹,尽管有些建筑,甚至包括遗存,都是仿古的,但那种还原古色的构思和情怀,我还是很赞赏的。走过不少古城,都难以用“烟火气”形容,唯青州古城,我不能用“沧桑”、“亘古”等形容时光久远洇漶的字眼描述,这里升腾着生活的烟火气息。我想假如我登顶青州之南的云门山,回望古城,一定是烟火气弥漫,人烟阜盛。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寇准以左谏议大夫身份出知青时,第一眼青州的感觉就是“万家烟树暝重城”,他看到的是青州城的烟火生机,于是才有“日日尽心”的为政决心,守护青州这“一地烟火气”。
我想,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吗?为了那股延续不断、滋滋有味的烟火生活,务实勤政。以百姓最繁盛的烟火生活支撑起来的政绩,胜过所有的“面子工程”。
2025年9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