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时光】韩国的法家经验(杂文)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韩国的法家经验(杂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68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发表时间:2025-09-23 10:21:49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各国无不都在探索变法图强的道路,而变法又主要集中在法家和兵家的道路上。原因很简单,乱世就像黑暗森林,没人和你讲伦理道德,实力决定一切,而提高实力的唯一途径就是行霸道,孔孟那种温文尔雅的君子方式是无法和小人竞争的。战国时期的法家,所研究的法学,和我们现代的法学其实是不一样的,他们研究的更类似于现代的行政管理学,是讨论治国的方式,研究怎样更好的治理一个国家,而不是片面研讨法律的内容和条文解释。
   整个战国时期,实践了不同观念的法学思想,无不对当时的国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作用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和推动者本身法治的理念、法治推进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有着很深的联系。变法是一种变革,自然极大的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些人又多是老贵族,在政坛上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变法的阻力都非常大,往往是人亡政息,一世而斩,变法推动者用生命献祭。即便是最为成功的秦国商鞅变法,他自身也落得车裂的下场。难得的是,韩国的变法,推动者申不害却是少有的善终之人。
   韩国自立国以来,就处于中国的中央地区,属于四战之地,列强环伺,国土扩张很困难,应该说先天条件并不好。本来韩赵魏三家同气连枝,共抗强秦,可韩魏后来发生了矛盾,直至兵戈相向,两家又没有谁能吃掉谁,最后就是两败俱伤,成了战国七雄中率先衰弱的小国。当然,韩国人也是想强大,想图存,甚至想争霸的,所以他们重用了法家的申不害,主导了变法。
   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说,是管理社会的学说,从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法、术、势三派。法派的代表人物是商鞅,他们强调依法办事,事实上证明了这是最成功的学说。术派强调权术的运用,就是君王领导艺术甚至阴谋诡计的运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进而增强国力,这一派的代表人就是申不害。势派代表人物是慎到,主要强调权势的运用,建立完善的官僚体制,用合法甚至不合法的政治影响力达成自己的目的。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法治当然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存在冲突的,因为法律对统治阶级而言也是一道枷锁,所以反对的声音是最强的。那两派无非就是将君王的日常操作具象化、理论化、甚至阴谋化,自然更受统治者偏爱。当然,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后来的韩非就认为这三者应该融合使用,所以他被称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可惜的是,他只是理论阐述,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遗憾,中国最顶级的法学大家,没能向世人展示各家各派融为一体的法学思想治国的威力。
   申不害在韩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这种分封制是从上而下贯彻到全社会的,不仅是天子分封了若干个国,这些国家内部其实也是分封的,分封为各个大夫,这些大夫对国君有义务,但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着绝对的权威,诸侯是没法过问的。所以,大夫们后来实力越来越大时,对君权就是挑战,像韩赵魏三家原来就是三个大夫,后来一举把强大的晋国瓜分了,包括齐国的田氏,本来也是大夫,后来直接取代了国君。楚国的屈景昭三家大夫,虽然没有取代诸侯,但诸侯对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有史学家分析楚国地方最大,物产和兵源都很丰富,为什么没能成霸,就是因为国君无法掌控这三家,国家形不成合力。当时的韩国也是如此,各个大夫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申不害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通过种种手段,废除了这些人的特权,将他们的私兵纳入国家的军队,从而率先让韩国强盛起来。
   术派和势派更侧重于实操,甚至有种种令人不耻的手段,所以具体如何操作,史册也语焉不详。申不害似乎取得了成功,韩国的国力也确实增强了,但是,法家的副作用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当全社会发现阴谋诡计歪门邪道可以取得成功,谁还去兢兢业业一板一眼的秉持正道而行?所以,他们对社会的变革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切改变社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有限。而他们沉迷于无所不用其极的各种手段取得的收益中时,也迷信于治国的方法和技巧中,忘记了国力才是国家最终生死存亡的根本。种种不讲信义的行为,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让国家信用一再失去,韩国彻底成为了大家都不耻的流氓国家。
   当魏国的魏武卒崛起,特别是名将庞涓出现以后,魏国成了强国,韩国自然感受到了压力。于是,韩国不是想办法自强,而是纵横捭阖,利用政治联盟手段谋取利益。正好,齐国孙膑深受庞涓所辱,本身也要报仇,于是,每次齐魏之战,韩国都跟在后面拾战果。通过这种手段,只会获得一时的利益,终究无法真正的强盛。所以,韩国貌似得到了利益,实际上还是无法避免的很快衰弱了。就在衰弱以后,韩国还是骚操作不断:伊阙之战,韩魏面对强秦,不得不联手,但各自心怀鬼胎,都指望别人去拼秦军,最后的结果是大败,联军全部被人屠白起歼灭,彻底断了两个国家的希望;上党地区明显已经保不住了,居然让该地区投降赵国,将秦国这股祸水引到了赵国;尤为奇葩的是,为了苟延残喘,居然想到派郑国去帮秦人修水渠,只是为了耗费秦国的国力。秦人又不傻,他们愿意耗费人力物力修水渠,自然是看重水渠修好后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韩人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实际上是资敌。最终,韩人的权谋之术再厉害,国力的巨大差异,还是让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提到韩国的法家,就不能不提韩非,这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是同学,就学于稷下学宫的荀子门下。儒家代表人物教出了非儒的法家,奇怪吗?其实并不奇怪,儒家发展到荀子这时候,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荀子感到了人性的丑陋,靠仁义说教根本无用,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用礼治来规范。这确实在儒家的框架内,但礼治如果再没用,那很容易就会想到法治,这就突破了儒家的学说,变成了法家。礼和法其实差不多,都是一种社会规范,只是违礼只是道德方面的谴责,而违法却是实实在在的惩罚而已。韩非长于著述,李斯长于实务,后来李斯深受秦始皇信任,在秦国做了大官。秦王拜读过韩非的论述,认为韩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收归己用,于是逼迫韩国献出韩非。始皇当然是想重用韩非的,但韩非后来却死在了秦国的监狱中,成为一个历史悬案。按照《史记》和《东周列国传》等史书的说法,是因为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唯恐他受宠,所以进谗言害了他,并私下毒死了他。这当然是有可能的,法家本来就不重视道德只重视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法家伎俩和政治斗争的斑斑血泪。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韩非心系故国,在始皇面前行反间之事,最终触怒了秦王被杀。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秦王准备出兵灭国了,先灭韩还是先灭赵成了问题,当时的实际情势,肯定应该先灭韩,而韩非鼓吹先灭赵。这还可以原谅,毕竟韩非是韩人。但是,姚贾案最终送韩非上了断头台。姚贾,是秦国当时的上卿,为秦国奔走六国,纵横捭阖,立下不世之功。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用重货厚赂各国权臣,所以使用的珍宝财货不计其数,秦王也不反对。这当然,这些财物其实只是暂存六国,秦王最终是要统一天下的,财物还是会收回来,所以再多都无所谓。然而,韩非却控告姚贾贪腐,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用反间让秦王罢免姚贾,为六国断秦王臂膀。当姚贾捧出账本时,韩非知道自己失败,死期也就到了。不管哪种说法,反正都表明,韩非只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或者说,他心心念念的韩国也没法让他有用武之地。
   战国,让法家思想大逞其道大展光辉,但法家权术的鬼蜮伎俩也让我们明白,无论哪种思想,最终都没有捷径,没有实力光有技巧永远不能成功,留下的只是千古笑料。政治,是某种程度的黑暗,但黑暗从来不是政治的全部。堂堂正正的正道而行,才是国家真正强盛的基础。国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共 3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需荣老师这篇杂文,文章开头写了整个战国时代的变法背景和变法的压力之大,拿商鞅的悲惨下场映衬了韩国申不害的善终,韩国的变法也是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为了生存和强大实施的,在“法、术、势”三派领导方式下,韩国选择了“术“派变法,采取一系列有效操作使韩国强大起来,但因为法家的流氓作为和国立的差异最终被灭亡,文章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韩非子的两种死因的推测把文章推到高潮,最终得出结论,人和国家要想强大靠的还是实力,上不了台面的技巧和手段永远不能成功。全文行文流畅,历史底蕴深厚,读来条理清晰事实明确。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坝上萱草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坝上萱草花        2025-09-23 10:25:43
  把战国时期韩国的变法和商鞅变法做了比较,如此厚重的历史话题,需荣老师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实属难得,写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