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重访英雄故里杨家城(散文)
时间是2025年9月13日。清晨,我在神木锦界的一家宾馆里从梦中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急忙翻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结果当天的天气预报是中雨,心情顿时有些忧郁。因为我提前已经和两位作家相约,今天一起去游览英雄故里神木杨家城遗址。两位作家分别是竹君和梅君,昨天已经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赶来,昨晚已经住进了我提前安排好的景苑酒店。如果今天一直下雨,该如何是好。我拉开窗帘向外望去,窗外的天空阴云密布,小雨已经把地面打湿。我一看时间还早,当时只有五点多钟,就怀着不安的心情翻看手机等待天气好转。到了六点多种,我看窗外虽然在下雨,但是只有点点滴滴,急忙再一次打开手机,查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结果天气预报已经变成了今日小雨转多云,心情顿时好了很多。我急忙起床,稍作洗漱,就开车前往锦界河南姐妹小吃店去,准备自己吃点包子,然后给竹君和梅君买回早餐,让她们一起再吃一些。我给竹君打了个电话,她在电话里急忙说,景苑酒店有早餐,不用买。我也直到景苑酒店有早餐,但总想让她们感受一下陕北的热情,也想让她们尝一尝河南早点的味道。竹君接着说,你什么都不要买,梅君不吃早餐,你过来咱们两个一起在景苑酒店吃早餐。挂了电话,我买了六个素包子分别是酸菜馅的、韭菜馅的和香菇馅的,又要了三个麻团,接着我给她们加了一些咸菜,就开车往景苑酒店去。到了酒店,乘电梯到了她们住的房间敲门进去寒暄了几句,我和竹君下楼去吃早点。我热情地请梅君多少趁热吃点包子和麻团。
接着,我开车,梅君导航,我们三人一起驱车前往麟州故城杨家城遗址。路上,梅君说,昨晚心情十分愉快,写了一段文字,我和竹君都让她给我们读一读。梅君声音本来就很好,经常在聚会时候担任主持人,因此她就读起来。听着她的声音,体味着她的文字,深深佩服她的才华。我们一路交谈着继续前行。
杨家城遗址,我曾经来过多次,但是过去多次来都是有司机开车,如今自己开车,就离不开导航。按照梅君导航的路线,我们一直开到了神木火车站。在神木火车站拍了几张照片,稍作休息,继续前行,这时候小雨已经完全停了。我们一起感谢上天赐给我们的美好天气,然后驱车前往杨家城。
也许是手机不同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与众不同的缘故,这次梅君的华为手机导航的路线却和我往日登山的路线完全不同。我前几次和朋友一起上山的路,都是杨家城遗址的前门,在杨家城遗址的南方。而这次梅君导航所到的杨家城遗址,却是杨家城的后山和后门,对我来说,非常陌生。但是九月的陕北却是最美的季节,天气不冷不热,庄稼已经成熟尚未收割,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美丽风光,公路两旁的大树树影婆娑,多姿多彩;地上的野草野花散发着草香,偶尔有几处葵花、野菊花和格桑花鲜艳地盛开着,让人情不自禁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刚刚开车进山不久,就看见一座高大险峻的山坡上雕刻着几个四五米见方的红色大字:英雄故里,麟州故城。竹君和梅君非常激动,急忙下车不停地对着山花和景观拍照录小视频。看到她们那么有兴致,我的心情也特别高兴。
沿着后山的山路一路蜿蜒盘旋,几经周折,才到达后山顶端。接着绕弯到了杨家城的标志性景点将军祠。我把车直接停在将军祠广场,陪着两位作家游览。将军祠是麟州故城英雄故里杨家城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有一处新建的大型广场,还有六座巨大的杨家将英雄故事的巨大汉白玉雕塑群,一座山山巅上修建着纪念杨家将的将军祠,将军祠四周种植着几十亩的松柏,微风吹来,松涛阵阵,彷佛在吟诵着杨家将保家卫国忠勇无敌的风采。
我站在将军祠广场,看着竹君和梅君认真地敬拜杨家将雕塑以及将军塑像,内心陷入了沉思。
据资料记载,杨家城(也就是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城区北15公里处店塔镇杨城山上,北邻草地沟,西濒窟野河,东接桃峁梁,南连麻堰沟,地势东高西低,城址依自然山势逶迤而筑,海拔高度1092米~1156米,由东城、内城(紫锦城)、西城(西关)三部分组成,各自为城、三位一体。从1983年到2009年经省市县组成的考古队勘探发现,城内各类遗迹现象95处,确认建筑基址50余处,墓葬48座。现残存夯筑城墙约2800米,残高1—18米,城围约5公里,城垣轮廓清晰。故城既为州城驻地,又是军事要塞,城山一体,凭崖踞险,易守难攻,明初修建长城使用了其北、西和南的城墙,并在故城东北修建烽火台三处,是神木境内长城重要一段。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在这片雄奇的土地上,范仲淹曾在这里镇守,司马光、王安石、文彦博曾在这里巡边,一门忠烈杨家将在这里留下广为传颂的千古佳话。杨家将,忠勇爱国,满门忠烈,妇孺皆知,举世闻名。故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县治移于今址,故城渐废,该城有4千多年的人类居住史,秦汉时就有政治军事建置,创建州城至今近1300年,作为州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长达700多年。由于杨家将英雄长期在这里镇守,曾经三世主政麟州,五代连官,因此麟州故城也被人们敬称为“杨家城”。杨家将核心人物杨业祖籍麟州,其父杨弘信,五代时为保一方平安,自立为麟州刺史,地方志记其:“保境边城,屡著功绩”;弘信次子杨重勋(训)、孙杨光扆世守麟州、继任刺史,曾孙杨琪、玄孙杨畋具为朝臣;弘信长子杨业(杨重贵、杨继业)弱冠事北汉刘崇,后归宋抗辽殉国,号称“杨无敌”;业子延昭守边二十年,屡克敌制胜,辽人呼为“六郎”;其孙杨文广亦为名将,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杨家几代人忠勇报国,前赴后继,世人称之为杨家将。历代戏剧、小说和评书等文艺作品又演绎了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使杨家将忠勇爱国、满门忠烈的形象妇孺皆知,誉满天下。
我们三人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听着阵阵松涛,敬拜了杨家城将军祠。
将军祠端庄威严,巍然屹立于一座山巅之上。站在将军祠前四周瞭望,可以俯瞰后山所有沟壑及建筑。将军祠院内有正殿和东西厢房。正殿门口有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正殿里边有三尊塑像,正中为麟州刺史杨宏信,右为杨业,左为杨重训。东西墙壁上彩绘的24幅杨家将故事图画,室内有麟州故城全景沙盘。将军祠的广场前的石牌坊对联是“众口成碑传奇数卷称无敌,一门报国忠烈千秋有几家”,横额“气扶风雷”,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畏。广场上杨家将故事的巨型汉白玉雕塑全面记录了杨家将在麟州的丰功伟绩和忠勇传奇。我们的竹君喜欢记录,每到一处都认真拍摄,用她那独具慧眼,发现美丽,记录美丽,留下我们难忘的回忆。梅君则聪慧灵动,顾盼神飞,时而在雕塑前拜谒,时而在美景前驻足,时而张开双臂做出飞翔的姿势,时而发出惊喜的感叹!
从将军祠出来,我们驱车前往后山的杨家城古城街市场以及山坡上冲锋陷阵威震八方的两处雕塑群。
杨家城古城街市虽为仿古重修,但却古色古香,非常逼真,既有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有古代街市特有的风貌。这里既有客栈,也有兵器打造坊,既有贸易场所,也有古代客居之地。穿过古城街市,我们来到了杨家城古井所在地。据考证,当年的杨家城内军民约有二万多人,人畜用水皆取之于城外东北向之草地沟。庆历初,夏人李元昊率众数万,围城日久,切断水源,城内乏水,以致黄金一两,易水一杯。无水难以聚兵,无兵难以固城。此后,守城将领率众在城西北临窟野河之危崖处凿井两口,夜以继日,数方成至此城内用水无虞。道光《神木县志》载,此二井直径九尺,石中开凿,深入四十五丈,直通窟野河底,旁有鱼池。工程艰巨,创古代凿石汲水之奇迹。时逾千年,虽淤积,井口凿痕清晰,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砌口建亭保护,成为杨家城一大景观。我们站在两口井旁,内心浮想联翩。我想到了饮水思源,也想到了当年百姓生活的艰辛。
我们来到两处山地争夺战的雕塑群山前。在一座山前,山坡下的敌军已经进攻爬上了半山腰,山上的守军则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他们搬起石头,拿起弓箭,奋起反击。看形势,十分危急;看阵势,敌军兵强马壮;杨家将则奋不顾身,豪情满怀,威风凛凛,毫不畏惧。雕塑群栩栩如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一处征战雕塑群更加有气势,更加有内涵。在一座山颠之上,既有刀枪存放处,也有骏马雕塑,还有一处检阅台,四周有兵马有火炮,检阅台可以瞭望山下所有敌情。在山崖的山坡上,是前来进犯的敌军。而我方则在悬崖之上,有的拿着大刀,有的拔出佩剑,有的推动火炮,有的拉开战弓,怒目圆睁,时刻准备冲下山巅,歼灭来犯之敌。
在这里的一处悬崖上,还有一个望佛台和一个拜佛洞,虽然位于非常险峻之处,却心有敬佛之心。
我们驱车来到了文彦博的雕像前。宋代名臣文彦博曾在此写下《忆红楼》的诗章:“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从文彦博留下的诗句,可以想象当年杨家城的威震四方的情景以及当年红楼的精致威严。
我们又来到了烽火台,一起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在范仲淹雕像前,我们拜谒了范仲淹的雕塑。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西北守边数年,亲历戎戍之苦,卸任后,于庆历四年(1044),奉命“宣抚陕西、河东”,十月初来到麟州,站在“红楼”上触景生情写下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时还作有一首《题留麟州》,“宜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范仲淹的雕塑是一手拿着书卷,一手拿着毛笔。我站在雕塑前,也装作书生饮酒的样子,让竹君给我录了一段视频,表达了我对范仲淹的敬意。竹君也让我和梅君给她录了一段朗诵诗歌的表演,表演的内容却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梅君一边舞蹈一边朗诵着范仲淹的诗词,我和竹君站在不远处,从不同方向给她录制了朗诵的视频。竹君和梅君情之所至,风姿绰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每到一处,都有令人惊喜的地方;每走一段,都让我们心怀敬畏。既有对古城沧桑的感叹,也有对英雄传奇的敬仰,既有对良辰美景的怜惜,也有对岁月远去的惆怅。
我们又一起来到了麟州故城的神木标志性景点三棵树的大型广场。历史上的麟州森林浩瀚、万木葱茏。道光版《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故金时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县,神木之名即源于此。唐时神木也称新秦郡,属麟州,治地在杨家城。唐朝大诗人王维为神木所作《新秦郡松树歌》“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白云间。”印证了神奇神木,神秘神往。在神木三棵树广场,我们三人又一起拍照游览。这时候天空阴云散去,天气晴朗起来。我们一边欣赏,一边感恩。感谢上天对我们的眷顾,既有缘分相聚,又有机会游览;既有幸运天公作美,又有幸运志同道合。
我们在前山的半山坡上又游览了杨家城仿铜大型人物雕塑,观看了在一座山壁上雕塑的“威震四方”、“神木”、“忠勇千秋”等石刻。和两位作家在一起,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三四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开始从前边山上一起下山,有些景点比如夯土红楼紫锦城遗址、明朝万里长城一处烽火台,还有杨业穆桂英手植柏等处,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一一游览。
我们恋恋不舍地下了山。回首杨家城遗址,内心依然有万千的感情。这次重游英雄故里杨家城,深刻感受到了竹君的热情大方和执着敬业精神,深刻体会到了梅君的聪颖灵动和优雅得体的款款深情。往常的游览大都是走马观花,而这次的重访则是深度理解。与志同道合又有修养的两位作家在一起,让人受益多多,此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