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人生与家园(小说)
一
禹世昌已经七十有五,传说在过去,年过花甲就该活埋了,还好是在新社会,禹世昌每天哼着“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歌曲,过着从家里到菜园两点一线的生活。
一九四九年出生在河北省阳原县新堡公社的禹世昌,应该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可是他上面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连面糊糊都喝不起。以至于后来上学也就成了奢望,好在大哥禹世英每天放学干活都带着他,也教他认识了一些字,所以他到后来也能简单地写一些书信。
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捡榆钱吃草根的饥荒岁月,眼看着哥哥们每天食不果腹,娶一个媳妇几乎毁一个家的艰难困境,在一九六六年春节刚过,十七岁的禹世昌偷偷地跟着一个远亲叔叔逃到了口外,就算在旺马沟安了家。还好,他的那个远方叔叔在这里有一些关系,还给他找了一门亲事,就是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那时候,真的是有奶就是娘,能娶一个媳妇成一个家,管他是娶回媳妇还是嫁给婆娘。
刚刚十七岁的禹世昌娶的是二十三岁的老婆李富余。六岁的差距并没有难倒禹世昌,能生存下来就行。只是李富余有点痴傻,倒也不是天生的痴傻,人们都说不会影响后代。李富余在很小的时候因家庭贫穷就成了地主家儿子张友贵的童养媳,可是张有贵也比李富余小四岁,等张友贵成人的时候,却怎么都看不上李富余,对她非打即骂,就把李富余连打带吓成了痴傻模样,结果两个人还没领结婚证,李富余就被张友贵家送回来了。
好在李富余长得还不错,等禹世昌到了结婚年龄就去公社领了结婚证,那时候,李富鱼和禹世昌的儿子已经一周岁多了。李富余却因为生孩子得了血崩的病症,那时候医疗条件很差,禹世昌又没钱带老婆出去治病,等他儿子上小学不久,改革开放的钟声刚刚敲响,还没有等到好日子来临,李富余就因病去世了。
中年丧妇,禹世昌独自拉扯着儿子长大。那些年,他没学会什么,就学会了抽烟。
如今,禹世昌每天回家自己做饭,当然饭菜都是儿媳妇孙媳妇给他做好放到冰箱里的,他就是加把火热一热。吃了饭他就会去菜园子,他也帮不上孩子们的忙,他去菜园子就是经营自己种的那一片兰花烟。
到了这个年龄,禹世昌也是诸病加身,腰腿疼那是平常事,刮风下雨憋得出不上气,可他还是想抽一口烟。孩子们都劝他把烟戒了,戒了?这一辈子戒酒,沾酒就过敏,浑身起小红疙瘩,所以他是滴酒不沾。不到三十岁就戒色,本来想着娶了老婆就能过一辈子,结果老婆先他而去,还给他留下一个小崽子,再成家又成了奢望。再把烟戒了,这辈子他还活什么呀?不过,现在他每天也就卷三两颗烟,一次也就抽一两口,自从老婆去世,烟就成了他的伴儿,老了,不能没了伴儿,所以他每天都在伺弄他那一下片兰花烟。
这么多年了,他从未买过一包烟,就抽自己种的兰花烟。抽着烟,他给儿子娶过了媳妇。他媳妇得了病,也没能给儿子生个伴儿,他希望儿子能给他多生几个孙子,却又赶上了计划生育,儿子也就给他生了一个孙子。继续抽着烟,他看到了孙子也成了家,后来还给他生了一对曾孙,好在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了,生二胎三胎还有奖励,他的孙子还没结婚的时候竟然说,生一个就够了,就怕生下来养不起!你奶奶的,一个是养,两个也是养,怎么就养不起了?哎,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管不了就不管,这些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两次都得到了信,可是信息滞后了,等他回到老家的时候父母已经都入土为安了,他竟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不想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只有每天去菜园里看他的兰花烟了,这个伴会永远陪着他!
二
一九七零年出生的禹红兵已经五十六岁了,感觉老了,却不能喊老,毕竟他还是上有老下有小,还能再拼十年八年没问题。
在禹红兵的记忆中,他是姥爷姥姥养大的,对于母亲,他的记忆很模糊,虽然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已经上小学了,可是痴傻母亲和他不懂得亲近,他也没有在意过母亲。所有母亲的事情都是后来父亲喝了酒和他念叨的。只是,父亲为了他,打了半辈子光棍。在他结婚后有了孩子之后,他也张罗着给父亲找一个伴,却被父亲拒绝了,父亲说一个人过习惯了,即使找个伴,谁又会把他儿子孙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孙子对待呢!所以,禹红兵最后还是放弃了。
禹红兵的母亲虽然后天成了傻子,但是很漂亮。禹红兵也遗传了母亲漂亮的基因,长相很帅气,所以等他十八九岁的时候,就有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经常议论他了。父亲从小没上过学,也许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他供着禹红兵一直在上学,直到高中毕业,考大学无望,又回到了村里。当禹红兵回到村子的时候,他家穷的真的是“叮当响”。用屁股拿瓦盖来形容也不算夸张。禹红兵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所以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最终也还是没有再补习。
九十年代初,有出去打工的人,但是不多。村里很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大都是去大同背煤,或者去北京跟着建筑队干活,一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工钱。原本禹红兵在上学的时候还在想,等他拿到毕业证就去南方打工,一定要混出个样子再回来,可他再次回家,这个想法就变了。
在禹红兵上初中的时候,禹红兵的姥姥思女过度、积劳成疾,刚刚六十岁不到就去世了。现在家里,姥爷、父亲还有他自己,三个光棍过日子,却真的不像日子。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村子里,他禹红兵算得上文化最高的人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家里的穷日子!
有了想法,还是不能付诸于实施,毕竟,家里缸里还有点面,院子里还种了一些菜,其他的,都没了!想干什么都得等到秋收以后再说了。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全国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着这首歌曲,禹红兵溜达在大街上,嘴里也在哼着《小芳》这首歌曲。
“啥心你都有,还想着人家小芳,就你们那个又穷又破的家?没戏!”街上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不屑地看着禹红兵说道。旺马沟村子里还真有一位姑娘叫小芳,小芳的父亲是村子里唯一一个兽医,家境不错,就是小芳到了找对象的年龄,却迟迟没找对象。小芳长得很漂亮,就是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主要是因为小芳的父亲每天忙着给三邻五村的牲畜看病,家里的农活没人干,小芳还有两个弟弟,所以她只好辍学回家帮着母亲干农活了。这些年,她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农村人她看不上,城里人还嫌她没文化,一来二去的就耽搁了,成了村里的“老”姑娘。
傻逼!禹红兵只是看了那个人一眼,都不想和他接茬,什么人,真是乌鸦落在猪背上了,嫌谁黑呢?过去人们说富不过三代,如今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穷也穷不过三代,等小爷发财的那一天让你眼红吧!禹红兵只是像看傻子一样看了那人一眼就回家了。
父亲每天去放马,母马还下了一匹小骡子。要不是小骡子还小干农活用不上,禹红兵就把家里的母马买了,哎,再等等,收完秋之后就把小骡子卖了吧,手里没钱什么都干不了。
忙忙碌碌一个秋天,粮食都收到家里,农闲下来,禹红兵就和父亲商量把小骡子卖了。
“小兵,等明年再卖吧,二岁小骡子咋也能卖八九百,当年的小骡驹子最多也就卖五六百,不合适呀。一匹小骡驹子,一冬天也吃不了多少。”禹世昌和儿子商量着。
“爹,我现在急需要钱,就把它卖了吧,说不准我拿着这五六百块钱到明年也能多挣二三百!”禹红兵知道父亲舍不得卖那匹小骡子,可是秋收卖粮食,除了留下种子和吃粮,家里富裕的粮食也就卖了几百块钱,啥也不够,只能把小骡子卖了。
“好吧,爹都听你的!”禹世昌虽然不舍得,还是依着儿子把当年的小骡子卖了。
禹红兵拿着家里的钱去县里走了十来天,当然他都是在同学那里住着。他还有不少同学都在县中学补习,别的帮不上他,让他住个十天半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等禹红兵再回到村里的时候,大箱小箱进了很多货,而且还办下了营业执照和烟草证,在村里,也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
“爹,我想去大队一趟,想把村子南边专业队的那一片地承包下来。”禹红兵和父亲商量着。
“你想干啥就干啥,不用和爹商量,爹都支持你!”禹世昌对儿子说道。这么多年穷日子都过来了,还能再差到哪里!孩子想干点事,那就干吧,日子再差也差不到解放前不是。
禹红兵来到大队,书记、村长和会计都在,恰好小芳的父亲袁万春也在。禹红兵说明来意,大队书记都没卡壳就答应了,“反正那块地也都荒了,你想利用起来也好。那块地咋也有十亩,你就按照八亩承包,按照现在村里承包土地的行情,一亩地每年承包费四十元,大队也不差这点钱,就是得堵住村民的嘴,你就每年向大队缴纳承包费三百块钱吧!”
“好!”禹红兵没想到这么顺利,他从兜里掏出钱给了大队会计,还和大队签了十年的土地使用合同。其实,禹红兵现在家庭已经是村里最穷得了,原本大队部几个人还商量着让高中毕业的禹红兵去小学当一个民办教师,这样他家的生活也能改善一些,现在小伙子有意自己改变,大队部的几个人举双手赞成,所以也会大力支持。
禹红兵拿着土地承包合同出去了,坐在一旁的袁万春却陷入了沉思。
“老袁,你家小芳还不找对象?都二十多了吧?你看禹红兵这个小伙子怎么样?我看好他,据说他已经在家里开了小卖部,又想承包南面那块地,这小子有想法,我喜欢,如果我有这么大的姑娘绝对会嫁给他!”大队书记点了一支烟说道。
“小伙子是不错,可是那个家,太穷了!”李万春犹豫着说道。说实话,刚才禹红兵来大队,他一眼就看上了,只是家里三个光棍,让她女儿嫁过去,想想就有点后怕。
“眼光短了不是?小伙子高中毕业,有文化,长相也能配得上小芳,你还犹豫啥!说不准过几天就有人上门说媒了。如今社会,想脱贫可不是天方夜谭,说不准过几年咱们就得仰着头看他。”大队书记笑着说道。
“好,这事就麻烦你了,我回家和她们娘们儿商量一下,你看有时间帮忙去探个口信,怎么也不能我找人去他家说媒吧!”李万春仔细想了想,终于下了决心。他知道,孩子的婚事他还是能做得了主的。
就这样,年底的时候,由大队书记牵线说媒,禹红兵还真的和小芳订婚了。这下可把村里那些看不上禹红兵的年轻人的嘴堵上了。
禹红兵家就住在临街上,腊月,禹红兵找了几个伙伴上山刨了一些石头,第二年春夏之交,他就在院子临街一侧盖起了一排小房,门朝街面开,小卖部也小有规模了。禹红兵还种着地,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小芳不忙的时候就在小卖部忙着卖东西。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几年过去了,禹红兵和小芳也有了儿子禹昊辰,就在禹昊辰上初中的时候,禹红兵再次和大队部续签了土地承包合同。原先每年种粮食作物,这次禹红兵决定,在那块地里开菜园子,把粮食作物改成经济作物。
贫穷确实能限制人的想象,旺马沟的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袁万春家那个全村最漂亮的姑娘竟然真的嫁给了全村最穷的禹世昌家的儿子。更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禹红兵成了全村的名人,五间红砖红瓦的房子拔地而起,曾经那三间每年漏雨的房子彻底再也看不到了!脱贫,不是一句话,而是坚持不懈的行动,禹红兵做到了。
也就是禹红兵儿子上初中的那年,禹世昌开始每年在菜园子边角又多开了一片荒地,种了一片兰花烟。这么多年,老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伺弄那一片兰花烟上。
三
是禹昊辰的父亲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可是,就在禹昊辰上高二那年,他的曾姥爷得了大病。虽然禹昊辰一直都有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可是在一家人忙碌的时候,禹昊辰最初的记忆就没每天和曾姥爷在一起,就连他上学的时候,曾姥爷经常悄悄地给他的兜里塞钱。禹昊辰得到消息,请假回家想看曾姥爷,他和父亲禹红兵及时带着曾姥爷去了张家口医院,在医院父亲每天跑上跑下,禹昊辰就守在曾姥爷身边每天端屎端尿的伺候,在医院住了将近半个月,老人的身体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回来,撒手人寰了!
“爸爸,我想高中毕业就回家和你一起种地养牧!”禹昊辰第一次体会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抽泣着对父亲说道,他不想去城里打工,他想守着爷爷和父母亲。
“不行!”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你可以回村,反正现在大学毕业生也都是打工,在哪里打工都是一样,但是你必须拿上大学毕业证回来!”
“好!”禹昊辰知道他不能左右父亲的思想,暂且只能按照父亲的想法做事了。
二零一四年夏天,二十一岁的禹昊辰如愿考进了农业大学,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同时他还选修了农学作为第二专业。
四年大学转眼过去了,禹昊辰再次回家的时候,是带着女朋友樊颖慧一起回来的,家里里多了两个大学生,一家人兴奋了好几天。要说最兴奋的要数禹昊辰的姥爷袁万春了,当了一辈子兽医终于可以传衣钵了,只是他还有些担忧,因为禹昊辰的女朋友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可毕竟是一个女孩子,袁万春也是喜忧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