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 ——《野渡无人》之八


作者:舟自横 秀才,160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6发表时间:2025-09-24 13:38:47
摘要:琵琶女年少时在京城红极一时,技艺超群,引得无数追星族的追捧。谁知岁月无情,红颜已尽被薄情无义的商人无情地抛弃,只能在这偏远的江州卖艺为生,其中兴衰哀乐又有几人能懂?白居易,这位曾经中央高官,却贬到偏僻的江州当一个闲差,在沦落异乡的夜晚,听着琵琶女的演奏,还有熟悉京都长安口音,心中自然涌起自己仕途断崖下降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的叹息。白居易想到自己被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所冷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与生活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互相补充,怎不为为琵琶女掬一腔热泪盈眶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晓荷·小事】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颗辰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梭罗《瓦尔登湖》
   梭罗在《瓦尔登湖》描叙的日出只是自然现象,而真正“醒着”则是内在的觉醒。每个人在很多时候从睡梦中醒来,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我们以为天亮了,生命获得新生,就代表希望和光明的未来;但真正的希望,不是由太阳决定的,而是每一个人是否每天都清醒地活着。
   在漫长黑夜里守候黎明的到来,灵魂在天地之间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当遥远的天边露出了一缕鱼肚白,窗外天色亮堂起来,我毫不犹豫起床跑步来到江边,万道霞光从遥远地平线辐射到天空,一任万马奔腾,行云流水。一轮火红的太阳渐渐从云海中脱颖而出,苍白的大气层染成玫瑰花的底色,云蒸霞蔚,拨云见日。每天眺望那一江浩瀚东流水,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那是一种极致的心灵审美。那一江奔腾到海不复归江水,时刻牵引我向前,守望日出跃出地平线一瞬间,精神饱满迎接新的一天!
   春去秋来,在现实和理想中辗转往复,时光荏苒,过去的人和事渐行渐远,早上跑步到江边,又步态轻盈散步回家,来回也就半个多小时,生活处在一种与世隔绝隐居状态。当春天的芳草还在清风中舒展旖旎,不知不觉转眼到了深秋季节,长江堤岸绿茵茵草地开始泛黄。深秋季节,长江水位下降,礁石裸露出水面与岸边连成一体,我登上裸露出水面的礁石,拾一块平整地方坐下来,在落日的余辉朗照下,江水泛着红波。江洲洲头西边的水域烟波浩渺,雾霭沉沉江天阔,任目光飘逸,望穿秋水,水天一色,江北对岸水平面勾勒一条直线。当落霞收尽最后一抹余辉,不觉夜色渐浓,横贯南北长江大桥的灯光灿若银河,南来北往船舱亮起灯光,灯火阑珊处,宛如星星点灯,如同星光闪烁在黑夜里,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月落大江流,江面白茫茫泛起银灰色的波浪,喧哗一天的大江平静下来,众多船只停靠江岸港湾抛锚休养生息。正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深秋季节,脑海闪现出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在《琵琶行》诗序言中描叙“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亭公园地处洲头渡口上游几公里地,我时间宽裕时候散步到琵琶亭,再乘公交车回家。《琵琶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深秋的夜晚。地点:九江浔阳江湓浦口。时间:白居易贬谪江州,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也就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在一个枫叶荻红秋瑟瑟夜晚送别客人来到浔阳江头,偶遇年少在京城艺技红极一时的琵琶女。
   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白居易的客人。白居易客人很可能是同一时代著名的诗人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同期考取功名,又同朝为官,政治观点相同。“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白两人同时被中央朝廷贬谪。白居易升迁离开江州,后来元稹路过九江还写了一首《琵琶亭》诗。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写给好友元稹信《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也就是文章要反映时代的问题,关注民生疾苦,他这一文学主张把文学从风花雪夜小资情调,活生生拉回现实土壤中,从而奠定现实主义文学基石。白居易到底是否遇见了琵琶女?倒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桃花渡的故事,让琵琶女真实身份成为一团扑朔迷离的传说。
   叙事诗是一种真实记叙事情经历的诗歌体裁,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白居易真的在浔阳江头邂逅琵琶女,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会如此细腻真实的情感流露于诗篇之中。那悠扬的琵琶声,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如此生动逼真萦绕在耳畔,仿佛栩栩如生诉说着琵琶女悲欢离合。琵琶女年少时在京城红极一时,技艺超群,引得无数追星族的追捧。谁知岁月无情,红颜已尽被薄情无义的商人无情地抛弃,只能在这偏远的江州卖艺为生,其中兴衰哀乐又有几人能懂?白居易,这位曾经中央高官,却贬到偏僻的江州当一个闲差,在沦落异乡的夜晚,听着琵琶女的演奏,还有熟悉京都长安口音,心中自然涌起自己仕途断崖下降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的叹息。白居易想到自己被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所冷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与生活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互相补充,怎不为为琵琶女掬一腔热泪盈眶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其中道尽了多少人生的无奈与悲凉。一个是官场失意的文人,一个是色衰被弃的歌女,在那一瞬间,命运让两个人相遇相知,彼此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是这种相似的遭遇,让白居易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琵琶女的情感,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与动人。
   白居易在人生最低谷相遇从京城漂泊的歌女,倒是风花雪夜浪漫的故事。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他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
   洪迈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邂逅琵琶女,这是白居易凭空虚构的人物。洪迈的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可完全否定其真实性。艺术往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便叙事诗歌有虚构的成分,也是基于真实情感的升华。从《琵琶行》诗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白居易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后的苦闷与哀愁。琵琶声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慷慨,琵琶女在诉说自己的身世,又何尝不是白居易在倾诉自己内心苦闷忧愁?无论这场相遇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它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让后人看到了人性的共鸣与情感的交融。
   琵琶女到底是谁?众说纷纭,白居易与琵琶女浪漫相遇故事,或许比白居易的诗更令人津津乐道。一个网红诗人;一个网红歌女,两个人相遇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未尝不可。元代马致远根据白居易叙事诗写了《青衫泪》戏剧,首次将白居易与裴兴奴的爱情故事戏剧化。裴兴奴成为琵琶女原型,在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裴兴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也只有在茫茫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
   裴兴奴(生卒年不详),其生平在《乐府杂录》等唐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曹纲善运拔,若风雨而拔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撚”、“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裴兴奴属于教坊司乐工,作为唐代长安著名的歌女,以琵琶技艺闻名。白居易《琵琶行》“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描叙一脉相承。裴兴奴晚年漂泊江州的经历与《琵琶行》中琵琶女高度吻合。尽管裴兴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笔墨不多,却足以勾勒出一个命运多舛,而又才情出众的社会底层一个女子的形象。
   裴兴奴年少时在京城以琵琶技艺闻名,每一次的演奏,都能引来无数追星族的喝彩。白居易或许早闻其名,她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如同精灵在舞动,弹出的旋律或婉转悠扬,或激昂澎湃,让人为之倾倒。悔不该委身一个无情无义的商人,最终背井离乡来到这偏远的江州靠卖艺为生。裴兴奴的遭遇与白居易何其相似。白居易本是当代朝廷的高官,却因为民请愿直言进谏而被贬到江州做了一名闲官。独在异乡的夜晚,听到裴兴奴弹奏的琵琶声,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悲叹。那琵琶声如泣如诉,诉说着裴兴奴的悲惨身世,也诉说着白居易坎坷的仕途。白居易叙述琵琶女的故事,同时也诉说自己的人生遭际。白居易结合自己仕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的《琵琶行》。
   裴兴奴的存在,对于白居易来说,或许是一种慰藉。在人生的低谷,他们相遇相知,彼此的心灵找到了共鸣。裴兴奴用她的琵琶声,唤起了白居易内心深处的情感,让白居易能够将自己的苦闷与哀愁融入到诗歌之中。白居易通过这个琵琶女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裴兴奴虽然只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但她的故事,因为与白居易的相遇而变得不平凡。裴兴奴与白居易的相遇,如同两颗孤独的人惺惺相怜,绽放出了短暂而耀眼的光芒,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让后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情感的伟大。
   马致远《青衫泪》戏剧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情感纠葛搬上了舞台,让这段跨越千年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马致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白居易内心的挣扎与裴兴奴命运的坎坷,让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白居易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会为爱情所困的普通人;裴兴奴也不再是单纯的歌女,她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渴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尽管《青衫泪》在情节上有所虚构,剧情所传达的情感却是真挚动人的,让人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也有资料表明先有琵琶亭,才有了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素材。当时江州民间流传裴兴奴技艺精湛名动长安,后因年长色衰嫁给重利忘义的商人遭抛弃。裴兴奴听说胡秋娘用一颗慈善的心,拯救了江州穷苦百姓。裴兴奴从京城长安南下至金陵,乘船溯江而上漂泊至江州拜访胡秋娘,她一路上弹着琵琶,唱着新编的歌词,赞美胡秋娘的美德。裴兴奴与歌妓胡秋娘在江州相遇,两人共叹身世凄凉,最终抛琵琶入池,乘舟隐去,所遗琵琶化为“琵琶亭” 。白居易也许经常在江边散步到琵琶亭,白居易依据裴兴奴民间的传说的故事,有感自己政治理想挫败写下《琵琶行》一诗。
   琵琶亭静静地矗立在浔阳江畔,风雨沧桑见证着这段千古佳话。每当上街经过琵琶亭,都会想起那首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我先后写作了《风雨琵琶亭》、《风雨白居易草堂》等散文。《琵琶行》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曲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在今天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个人应该停下脚步,再静下心来,去聆听那来自千年之前的琵琶声,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中,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纯真与感动,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深居简出,安贫守节,读书写作成了生活的全部。一个人独处,可以静心思考一些问题。我始终都在想,为何在物质文明飞跃发展的当下,作为精神载体的文学,却在这个时代沉沦落寂下来。金钱富有,精神空虚。说真话反映现实关注民生文学作品,遭到贪官污吏的禁锢,极大抑制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驱动力。
   每天目送一江东流水,心中迷总有许多化不开情结,现代文学艺术远离大众,小资情调泛滥成灾。诗歌同情大众,关注普通的百姓冷暖,这才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遭遇坎坷的人生经历白居易,倡导诗歌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长恨歌》、《卖炭翁》到《琵琶行》,诗歌关注民众的疾苦,正是白居易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体现与实践。
   白居易在九江创作的诗文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厚精的神财富,正如他为官一方,造福一方,清廉为民排忧解难。白居易后来在忠州和杭州,以及苏州一把手任上做实事,言行一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白居易苦尽甘来回到唐朝中央机关,苏州城里黑压压一片人哭着送别这位爱民如子父母官。刘禹锡诗中形容“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虽不免夸张,白居易在掌握地方一把手的权力,作为封建官吏施仁政,政治理想大放光彩。不像现在某些官员,嘴里喊着为人民服务,私下为自己捞取私利中饱私囊。
  

共 45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日出江天,月色照江,文字在晨曦与暮色之间点亮了作者的内宇宙。本文以梭罗“醒着”的哲思破题,借白居易《琵琶行》为经,以江畔晨昏四季为纬,交织古今,勾连传说与史料,追问文学何为、诗人何为。作者由江州琵琶亭出发,考证元稹、裴兴奴、胡秋娘等人物,重审“天涯沦落人”的文学母题;更以自身“深居简出”的写作体验,对照当下精神贫瘠、现实关怀缺席的文学生态,呼吁“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文章融叙事、抒情、考据、议论于一炉,行文如江水回环,情理并驰,既是对千年诗魂的追慕,也是对今日写作者的警醒:唯有醒着,方能破晓;唯有俯身大众,文学才能再次照耀时代。特此推荐,以飨读者。【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24 13:40:23
  古今互映,情理交辉;以晨昏之景,照“醒着”之思,呼吁文学回归现实,短小中见宏阔。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舟自横        2025-09-25 14:24:03
  感谢编辑精彩短评,每次评论都提纲挈领,文学素养功底深厚。顺祝国庆中秋假期快乐!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24 13:40:5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舟自横        2025-09-25 14:27:11
  也为编辑无私付出点赞,每次认真阅读,写出高屋建瓴的评论。隔屏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