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家门前的玉米(散文)

精品 【丁香·最美】家门前的玉米(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67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发表时间:2025-09-24 14:58:47
摘要:农民三句话不离本行,开口闭口就是土地、粮食。我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当然也一样,开口闭口就是土地、粮食,好像不说,心里就憋得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八个大字,是父亲教给我的座右铭。

农民三句话不离本行,开口闭口就是土地、粮食。我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当然也一样,开口闭口就是土地、粮食,好像不说,心里就憋得慌。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八个大字,是父亲教给我的座右铭。
   雨不用掐算,断断续续下了近二十天。我门前别人种的玉米,两边浇过了水,长得挺不错;就中间二十多行,因之前干旱,长得实在不理想。前些天和最近的雨,虽让玉米起死回生,但要长出像样的棒子,看来绝无可能。眼看国庆节要到,又得种麦子,就算停上二十天,这玉米也长不出什么样子。
   我一回家,第一时间就看见这玉米,加之它正好在我头门前,一天没事就看七八遍、十多遍。
   因为这块地在庄子跟前,又紧靠大路,过路的人都说这玉米长得晚了。这连阴雨要是早下一个月到四十天,今年这玉米肯定能大丰收。
   我也知道天不随人愿,能有什么办法?去年雨水连绵,玉米大丰收,我却一分地没种;今年阴差阳错种了一亩半玉米,买种子、播种、上化肥、打除草剂、打防虫药等,花了三百多块。前些天天旱得厉害,我见人家都把玉米犁了,也随大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犁了自己的。说实话,就算不犁,放到现在也长不成什么样子,那三百多元也就打了水漂。
   这片玉米虽不是我的,但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散步也好,出门也罢,它总映入我的眼帘,就连地头上长的几棵草,地中间哪片玉米稀,哪片稠,我都了如指掌。
   我特别爱地,爱得如痴如醉,自己也说不清缘由。用老伴的话说,我就是“鬼迷心窍”。不怕她这么说,我也承认这点。六十多岁的我,前些年一个人在家时,种了十八亩半地。细细一算这亩数,连自己都不敢信,更不敢跟别人说。那年队里在群里统计各家种麦亩数,不管有没有好处,我少报了近三分之一。
   记得那年雨水连上了,麦子丰收了,一亩地打一千二三百斤,十八亩半地的产量可想而知。公路上、门前到处都晒着麦子,最后连放麦子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卖了一半,留了一半。我也清楚,现在害“红眼病”的人多,怕有人在背后捣鬼。
   人常说“人勤地不懒”,这话一点不假。我闲了就爱捣鼓那些地,挖挖地头、锄锄草、拔拔地里的燕麦,所以我的庄稼就是比别人的好点。
   这门前的玉米地,一头连着我包的三分地——那是我这几年一直种油菜的地。我闲了就到油菜地转转,没活干了也去玉米地看看,瞧见几棵大草,手就痒得想去拔。这地虽不是我的,可不知为啥,见地里有活就想干,有时连自己都说不清原因。
   前年队里调整土地,要收回承包的地。我种的队里其他人的地,人家也要自己种了,加之老伴、儿女坚决反对,我想算了,少种些也好,只要身体好,不给娃添麻烦就行。现在只种三亩一分地,连过去种的零头都不到。
   但我爱地的心思没变。记得前些年,老伴总说我,一听说哪儿有地要包,我就跟疯了似的跑出去看,就连队里那些别人说“狼不吃”(没人要)的地,我都去种。
   门前这块地的主人,前些年在城里有事,想找人承包。一天我从县上回来,这家媳妇跟我说:“这地在你头门前,打理也方便,你就种上吧。承包费按官价,别人多少就多少。”我正求之不得,满口答应。
   这地我种了三年,既平整,土质又好,加之在水头上,时不时还能浇上。那几年我承包着它,粮食也没少打。
   所以我对门前这一亩多地感情深厚,就算现在玉米长势参差不齐,我也爱它,它就像我的地一样,让我仿佛回到自己耕种的那些年。
   “地是农民的宝贝。”这话一点不假。父亲说过,那时家里无隔夜粮,爷爷在半山最偏僻的地方挖了一小块地种玉米,那年雨水好,打了三袋子玉米,才救了一家人的命。第二年又种了洋芋,产量高,父亲用洋芋换了些玉米和高粱,才填饱肚子,后来爷爷见那地能种,就上山后包了个山庄。山上风景秀丽,土质肥沃,坡坡坎坎长满花花草草,一道一道土塄上长着酸枣和蒿子秆,塄下平展展的。爷爷和父亲在那塄下挖地种玉米,因山上是阴坡地,最适合种玉米。
   种了两年虽丰收,可野猪糟蹋了近一半。正当爷爷打退堂鼓时,父亲给爷爷出了个馊主意,让他在野猪走的路上挖个深坑,铺上杂草,等着野猪掉下去。爷爷觉得有道理,连连夸奖,说自己怎么就没想到。
   爷爷和父亲挖了一天,在坑上盖了杂草。万万没想到,第一晚就掉进去两头大野猪,可把他俩高兴坏了。爷爷又叫来两个人,合伙把野猪打死吊上来,剥了皮。除了自家吃的,光肉就卖了一百多元。
   我从回忆中惊醒,再看看这玉米,两边雨水漫过的都已成熟,就剩中间这些了。恰巧主人来了,他笑着说:“这雨要是早下些,这玉米就好了。去年这一亩半地,玉米就卖了两千多元,也不影响种麦。”我一听真羡慕,夸他主意正,年年种玉米。
   他振振有词地说:“庄边地(庄子跟前)就是好,别人的地一年打一料,我这地年年夏秋两料都收。说到底我也给它上足了肥(上化肥),它也没亏我们。”
   我们俩聊起种麦的早晚,常言道:“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我劝他:“你可以种晚点,让这些玉米再成熟成熟,大不了麦子种迟了,多加几斤麦种就行,对吧?”
   说完我再看看地里,湿漉漉的,好像一踩就能出水。玉米秆的棒子上,扬着深红色的花丝;脆绿的玉米叶挂着露水,格外诱人。玉米地边一行杂树,遮住了一半阳光,地里的玉米苗显得格外脆弱、渺小,有些还没出穗,有些早被主人挖倒,有些叶子在湿地上显得很不协调。
   我俩又站在地头,东拉西扯聊了一会儿,说的大多还是土地、粮食、雨水、吃喝之类的事。
   我又向前迈几步,再看看我的油菜苗。雨前我怕害虫吃刚出的幼苗,买了些农药拌上麸皮撒到地里。现在一看,还真撒对了,油菜苗上没有虫吃的痕迹。
   天黑了,现在白天真短。我自言自语地说:“回家了。”
   (原创首发)
  

共 22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门前的玉米》以质朴笔触勾勒出一位老农对土地的深沉眷恋。文中,“我”对他人玉米地的时时关注、对自家曾种过土地的念念不忘,以及种十八亩半地时的勤恳、藏亩数时的小心,皆为真情流露。从爷爷挖地救家到父亲设坑捕野猪,过往岁月与眼前玉米交织,既藏着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也道尽生活的酸甜苦辣。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最本真的情感,让“地是农民的宝贝”这一信念直抵人心,尽显乡土生活的厚重与温度。这篇散文满是泥土气息。老农对土地的痴爱令人动容,看别人的玉米、拔别家地的草,连“少报亩数”都藏着对土地的珍视。过往种十八亩地的辉煌与如今三亩地的坚守,皆见初心。简单叙事里是农民与土地的羁绊,读来亲切又让人共情。阅读欣赏,推荐精品。【丁香编辑:武双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5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4 18:22:45
  文章以“门前的玉米”为引,串起过往与当下爷爷挖地救命,父亲捕野猪的往事鲜活,我爱地的真实细节,无不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2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9-24 18:25:43
  文章以“门前的玉米”为引,串起过往与当下爷爷挖地救命,父亲捕野猪的往事鲜活,我爱地的真实细节,无不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4 18:33:35
  谢谢武老师倾怕编辑,编按写绝了,很打动人心,写出了农民对玉米的热爱,更写出了农民的真情实感。
3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9-24 18:30:28
  写意深刻,没有刻意抒情,道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热爱,充满生活质感,充满对土地的热爱,很打动人心,质朴耐读,好文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4 18:34:50
  再次感谢武老师,您留言是我写作的动力,我将继续努力,加油写作。
4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25 09:20:24
  体现了作者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好文欣赏!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09-25 21:07:02
  细节描写,打动人心,真情实感,回味无穷。拜读学习,热烈点赞!
6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09-25 21:07:10
  细节描写,打动人心,真情实感,回味无穷。拜读学习,热烈点赞!
7 楼        文友:牡丹花开        2025-09-25 22:13:01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拜读点赞!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