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没有选择,深山在等你(散文) ——深山供销往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金木土们遵照国家工作分配的通知,先是坐汽车向东又向北,后是乘火车从武汉一路向西。告别了百里沉湖,奔向鄂西北千里深山的郧阳地区。
车窗外,时不时会出现操场上或草坪上的人群在跳忠字舞,各种写在墙上或特制牌上的宣传标语特别醒目:“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斗私批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也有与经济相关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些新老宣传口号,是当时国内外大形势的缩影。
一、“刺激”的话记了一辈子
贺明来到了金木土、张良和司马的同一个座箱里。他们上火车后,座位零星,被分散到多节车箱里了。张良要回到郧阳工作了,他䧟在惆怅中。贺明知道他的复杂心情,先调侃他,说他衣锦还乡了,准备请客显摆吧。又提点他,死要面子,不肯过“江东”!金木土顺着张良的矛盾心理说大话:大鹏也是恋窝的,回老家没有什么不好。展翅的大鹏,时有高低,日后陪你,高飞上海。司马却反着劝:竹溪都挨到四川了,深山里飞出去的大鹏,又要回去,我也不高兴。他们四人是同学校、同农场,这次又是同去深山报到,接受二次工作分配的“三同”好友,千年也难得修成的缘分。
那个时期的学生工作分配,基本上是一锅揣的“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山区。一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想留在城市,没门。然而,国家在困难的情况下,并没有忘记奔赴艰苦地区的学子们。金木土们去报到的路上,就领到了实习工资“发咪嗦”。年青的他们,能不依靠家庭,能独立于社会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他们,以“发咪嗦”代替了彼此间的姓名呼唤。那个年代,在艰苦地区工作,受国家层面尊重。同等条件的工作者,山区比平原工资要高些许。工作转正后,还有“山区津贴”随工资发放。钱不多,体现的是国家褒奖。
进入深山的金木土们,不管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至今依然记得,离别前,有一句再三嘱咐的话:“要你们去苍翠那一片深山,没有选择,深山在等你。”这是原话,可以说,是记了一辈子的。贺明曾征询过此话难忘的缘由:一是当时很反感这句话。“没有选择”,泰山压顶!这不是强迫吗?不服气。强列刺激,就加深了记忆。二是话语很强势,却深藏着信任,“一片深山”交给你,看你有多大咬劲,看你能不能咬住不放松,金木土们好强心理被激发了。三是话里的压力指向明确,明白的要求你出“苍翠”的效果。
那个年代,人们靠山不敢吃山。耕田种地以外的副业生产是压制的,客观上也养了山,而山的潜力却荒废了。深山在等待时代,等待英雄们去把它变成“金山银山”。金木土们去了,他们是被派往深山的,他们不是自觉的行者。到头来,他们自然没有成为英雄。不能怪他们,时势造英雄,他们时运不佳。从那时起大力开发深山,虽然有点晚,但也是需要有战略眼光的。实际上,深山的财富不比平原少。山上山下,树、草、花、石都是宝,只是没有被转化为财富,没有找到“转化”的路径。这是金木土们以后才知道的,也是他们进深山后,大半辈子耗尽精力,努力去做过的事情。
二、“南蛮”进了深山门
经过一个昼夜的旅行,火车到达了终点,均县县城红江镇。与金木土们同时同车到达红江镇的还有三个青年,二个从武汉同车,一个在襄樊同车。金木土们没有留意这三个青年。
金木土们一行十九人,走向出站口,准备验票出站。
同一车箱的三个小青年,也随后下了车。他们多次想和贺明们交谈,说武汉话的还碰了一下张良的手臂,都被婉拒了。张良对贺明说,这小青年可能有事,还是问一下好。张良正要发问,出站验票口传来呼叫声:“胡蛮子,在这里!”这胡蛮子伙同另外二个人也不排队出站,在人群中乱撞,挤出了火车站。张良看着他们的背影笑了,对司马说,这小伙名子好记,叫蛮子。司马也笑了,他笑同伴大傻瓜,父母再笨,也不会给孩子取名蛮子,就是个绰号。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小青年老想靠近大青年,可能因为,同是进山人的时势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之后的岁月里,这大小青年们有着不少喜和忧,还有怒的交集。
贺明们在推搡中,出了验票口。火车出站口外面,接站的人很多。人们看着他们的行装,听着他们的说话,被指指点点:又来这么多“南蛮”,这些蛮子怎么穿旧军装?金木土们听的真真切切,金木土对张良说,胡蛮子走了,我们也成蛮子了。贺明也笑张良太稚气,还怪他“军垦兵”的标签怎么不隐隐。他们这些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的学生,都会发给军装,当然没有领章帽微。两年的日晒雨淋,崭新的军装自然会被磨旧了。此时的金木土们,被划在“南蛮”圈里了。剛进郧阳门,就收到这不虞赠名,他们没有反感,年青人反倒觉得新鲜有趣。
原来,这个偏远山区,是1965年,从襄樊地区分离出来的新区。以前外来人员很少,流动的大多数也是山区本地人。近年来,为加快郧阳地区建设,修水电站、建二汽厂、筑襄渝铁路,外地来人逐渐在增多。他们就把不说本地话的外地人,都叫“南蛮”了。加速修筑中的襄渝铁路,已经完工到了郧县的鲍峡镇。金木土们并不知道,这是国家的战略秘密。
新到红江镇,一切都感觉到新鲜,特别对石头情有独钟。金木土们在沉湖耕田种地,抗洪筑堤,休息时,想找块石头垫屁股都很难。这里到处都有大石头,抬眼就见石头山。这条街的旁边就耸立着一座石山,路人告诉他们,叫金刚山。著名的丹江水,在这里遇到了金刚山,只能就此歇息,将水注入汉江。金刚山还是红江镇的“天伞山”,山中防空洞纵横交错,若遇战争,伞山护民,是红江镇的备战山。山脚下,有多家从沿海迁过来的备战单位。上海迁来的“文字605厂”就在山的南面。一直到现在,金木土还常念叨这座山,他曾经在那里,付出了太多的汗水,还曾有过流血的代价。他们使用钢钎、箩筐,审批下来的少量炸药,在那里,艰难地开挖抗美反修的金刚山防空隧道。
红江镇是地区部分机构的临时办公地。之所以是“临时”,因为地区首脑机关已经从郧县搬迁到了新设的十堰市,那时是县级市。十堰市是由郧县的两个山区乡镇划转而来的,交通也只有乡镇级别的基礎,路况差得令人蹙眉。坐汽车从十堰市中心到红江镇一百公里,全程上下颠簸,尘土飞扬。熬到终点站时,全身已被尘土覆盖,连头发根里都是尘埃。全市人员出行十分艰难,全地区的物资进出境,也都要经过红江镇中转。红江镇是郧阳深山的东大门,是全区的交通枢纽,是全区铁路通向外地的唯一站点。
三、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地方,就有供销社的存在
贺明们到了郧阳地区“工作分配接待处”,在和接待人员办手续时,办公室里间走出一人。接待员微笑着给贺明们介绍:这就是负责你们分配的“分处”杨镇副主任。杨镇副主任热情地和各位都打过招呼后,只说了一句话:这里目前很穷,困难很多,苍翠这一片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最后,又简单提醒:会安排你们去休息的,明天下午来拿分配结果,不要远离。贺明们听完杨镇副主任“苍翠这一片土地”的话后,他们才暗自顿悟,原来军垦农场与郧阳地区早有互动,他们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十九位同伴,是这里根据需要早就配制好了的。
金木土们被安排,住进了二汽中转招待站。中转站内,货多人多,货物都是运往郧阳腹地的,住客多半讲的是外地话,他们也是要进深山的南蛮子。
金木土们会中转到哪里去?第二天,他们一到“分处”,工作人员就笑嘻嘻的给他们打招呼,递给他们去工作单位报到的派遣证。贺明先看金木土的,再看其他同伴的。他这个进山报到队的带队长,笑了。他大声宣告:我的任务完成了,场友报到队伍就此解散,各位都去报到上班吧。
同乘火车来到红江镇报到的场友十九人,大多分配到了各个县直单位,也有的去了乡镇单位上班。贺明、司马、张良和金木土留在了红江镇,他们的报到单位是“二级站领导小组”。
贺明们抓紧去找“领导小组”,途中经过好几个机关企业,都不是。当走近一个汽车进出频繁的大院时,金木土看到在大门两旁分别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大门边没有单位铭牌,只有“沿江路13号”地址,也被路人告知不是报到单位。最后还是在一个没有铭牌的平房大院,找到了“二级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贺明和司马分在了商业系统的医药和纺织采购供应批发站,张良和金木土分到了供销系统的土产和日杂生资采购供应批发站。金木土们还被告知,你们要去的那些个采购供应批发站总称叫“二级站”。这里是他们的上级领导机关,现在临时叫“二级站领导小组”。到搬回地区行署后,会分别叫商业局、医药局、供销社办事处、物资局等等。你们路过的那个“沿江路13号”是和商业局合并前的均县供销社大院,那八个大字是供销社不是铭牌的招牌。
至此,金木土就在供销社办事处系统内,从一个站工作干到另外二个站,又从站的工作干到上级机关供销社郧阳办事处。
这些机构名称或者说机构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有点绕,确实如此。这个”绕“和当时处在社会变革期有关,和机构变革前后的体制也有关。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