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韵】我的“发表”之路(散文)

编辑推荐 【文韵】我的“发表”之路(散文)


作者:明镜亦非台 进士,8359.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发表时间:2025-09-25 03:44:04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打小便爱好写文,常以此为特长而炫之。1993年8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农村老家教书。工作之余,娱乐活动极其贫乏,除了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之外,别无他途,因此写作这一兴趣爱好一直得以保留,算是给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一丝乐趣一点亮色吧。
   实事求是说,我进了社会之后的依然写作,只能说写得还算凑合,写出来的东西更多地是茶余饭后的自我欣赏。按见报的标准来说,实在是上不了档次的。也曾年少轻狂,希冀在报刊上看到署有自己名字的铅字稿,因此也把这种美妙的理想具化成方格纸上工工整整的文字,找到所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报刊投寄地址,小心翼翼地寄送出去。
   结果无一例外地泥牛入海,未曾收到过哪怕被拒之门外的片言只语。在选择尝试发表对象的时候,我自认为很有自知之明,选的都是本县或周边县报的副刊栏目以及省市教育行业报刊的散文随笔栏目。但事实证明,我还是高估了自己。好在我心理素质还不错,屡投不中并没有让我放下手中的笔。有感而发时,该写就写。
   这种被纸质报刊单向忽视以及零发表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期间,我也以自嘲的乐观主义给自己的发表梦想降格,在自己的课堂上诵读自己撰写的文章,勉强过过发表的瘾,算是正式发表的一个变种吧。
   有趣的是,此种以各种各样下水作文方式的显摆,在经历几个轮次之后,不经意间收获了不少学生崇拜的眼光。他们以为我散文童话诗歌样样会来,很是神奇,用现在的段子来讲属于“不明觉厉”的那种。于是更折服我的课堂,在成绩提升上也变成“水到渠成”,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本以为这种默默无闻却又“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怪异格局会一直延续,却不料在2003年或2004年的某个时段,随着各种网络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四下开花蓬勃生长,其发表的空间一下子变得无比广阔,发表的门槛一下子变得相当亲民。
   以前从未得见的录用或退稿信件一下子得以现出“庐山真面目”来。总记得那时的网络文学网站,真的是亲人般温暖,在包容度和多样性上很有弹性。许是因为“文字朋友,多多益善”的想法,在吸纳更多志同道合者上体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因年代有些久远,具体的细节日渐模糊,但大体记得对原创的要求比较高,基本谢绝转载之类,却对“首发”没有太多的苛求。也许,在那个阶段,在各个网站都需稿的情况下,“一稿多发”“一女多嫁”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但凡有稿,只要原创,欢迎漫游。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主动发现了众多的文学网站。首先是带有鲜明地域性质的官方新闻网站所开拓的子版块,比如临安新闻网天目文苑、建德新闻网文学社区等;其次是民间文人墨客开创的各式网站,比如红袖添香、子归、不死鸟、灵动水滴等;再次是依托纸媒而延伸开去的各类社区,比如辽河文学社区、中华杂文网社区、喜剧世界社区、漾濞文学网等。
   那时候,真是“神仙打架,其乐融融”的年代。我把先前欲投而不得、“热脸贴冷屁股”的几十篇文章,如发愤的文人一般,到处去刷存在感。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网站虽然不拒一稿多投,但在基本的质量上还是有其内在的风骨,不是“捡到篮子就是菜”。我感觉算是会写写的,但也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退稿。退就退了,好歹有点文字的正式回应,也算不错。
   总之,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在众多的文学网站都能找到一席之地。随着自己的文章渐次在网站上发表,我的心态也稍显成熟了一些。要知道,刚开始把稿子投到哪怕是县级层面的文学网站,也是怀有“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那种忐忑和憧憬的,还因此每几十分钟就会去登录一次,查看录用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当真是幼稚。
   再后来,又过了几年的样子,在不经意间,我忽然发觉曾经熟悉并热爱的网络文学世界在渐渐地模糊起来。那种发表的冲动和激情不再强烈,有时竟然还有种“鸡肋”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在纸质刊物上见到自己的文字变铅字,那种追求一直存在,从未消退。只是因了网络发表的暂时替代,被刻意压制而已。一旦有了新的可能,其发表欲念会一下子复苏过来,并愈发地强烈起来。
   终于,我迎来了个人纸质刊文的第一次突破:也是机缘巧合,因为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经常会碰到奇奇怪怪的学生和光怪陆离的事情。可偏生有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极力从“人性化”的角度,刻意淡化甚至歪曲农村偏远学校所遇到的德育困境。
   对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做派,我显然很不服气,便以随笔方式写成《教育,以“人性化”的名义》一文,其间用春秋笔法行嬉笑怒骂之实,将农村的德育困境很直白地呈现了出来。然后,分别在各个常见网站上发表。
   此后不久,我偶然逛到一个名叫“成长”的论坛,讨论的主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看看我的这篇随笔还应景,就作为主题帖发了上去。过了几天,再进入这个论坛,发现我的这个主题帖被加粗推荐,后面还跟了不少深有同感的认同帖子,不乏鼓励之语。我看了,心里热乎乎的,很受感动。
   又过了不久,更大的惊喜来了,论坛管理员给我留言,说准备在《成长》杂志上刊发我的随笔,让我根据纸质发表的要求再作适当压缩。原来,这个论坛是和纸质刊物密切关联的,管理员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杂志编辑,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此后大约过了两个月,在那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收到了纸质杂志《成长》(2006年第7—8期)以及一张100元的稿费通知单。纸质发表的梦想,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那种快乐,我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纸质发表这张窗户纸的捅破,我以为后续的发表之路会稍微平坦一些。事实上并不,此后的一两年里,我的上刊上报依然没有新的突破,仿佛首次的发表仅仅是个错误的假象。
   对此,我并无太多的失落,因为我已经失落太久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岗位已经在纸质发表首次突破的那年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公开招考的厮杀,我进入了县级机关,从老师变成了机关工作人员。全新的工作性质,全新的工作挑战,容不下我这种小文人情调的自怨自艾。
   不过,当时的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居然在不经意间打通了在县内刊物发表文章的脉络。由于新单位的工作性质,我有了不少和文联工作人员一起开会交流的机会。一来二去,他们也知道了我有主动写作的爱好,渐渐地就成为了文友。
   大约2008年的样子,主编县文学内刊的老师开始偶尔会编发我的稿子。或许我的写作稍稍有些自己的特色,尤其喜欢借古讽今、插科打诨,还算有点杂文的辛辣味,所以主编老师亲自推荐我加入了县作协。这样一来,在县内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就显得更加自如了一些。
   期间,承蒙主编老师看得起,我还当了一两年的特邀编辑,干些稿件编辑、文字校对的工作,既学到了不少东西,更结交了许多新的文友。虽然是义务工,却蛮有收获。后来到2011年,我又受聘担任了一年的县报特约评论员。因了这个身份加持,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倒逼着我在这一年创作刊发了近10篇短评。这两个短暂的兼职身份,让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在县内小地方发文章的甜头。
   当然,我还是不失文人的小小迂腐,总觉得仅仅凭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工作便利来发文章,有些“胜之不武”的味道,未必能真正证明自己的写作实力。于是,我在同一时期又继续着以自然人身份向县外刊物投稿的跋涉,算是投稿发表的“第二战场”。
   梳理此类通道,大致有三种:一是按照报刊公布的投稿邮箱,通过自己注册的新浪、网易个人邮箱电子投稿;二是通过依托文学刊物开设的文学社区,以发文章主题帖的方式,参与刊物上稿作品的筛选;三是借助专门的投稿网站,在各个投稿刊物的版块上投稿。
   我盘点了一下,各个方式都或多或少有所斩获:借助第一种方式,我于2011年在《杂文月刊》上刊登了《舆论》,还收到过《喜剧世界》编辑部对我投稿文章的几则审稿消息,包括“未过初审”“已过初审,送二审”“未过二审”“已过二审,送终审”“未过终审”等,离最终发表差一步之遥,虽然遗憾,但对编辑的真诚依然表示感动;
   借助第二种方式,我在《辽河文学》《西南作家文学》《漾濞核桃源》等小刊物上发表了近10篇文章;借助第三种方式,也有几个平台,印象比较深的有“中国原创撰稿投稿基地”之类,说实在的确实有点用,因为是集成式的平台,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好的是还可以得到各自杂志编辑的QQ号,有点对点交流的路径,因此也在《快乐幽默》等杂志发表有文章若干。
   但也有杂音不少,特别是花钱的钓鱼式回复,亦有若干,比如“文章很好,拟在某某刊物某某期发表,需先行缴纳版面费”之类。对此,我自然漠视之。总之,零零碎碎,有得有失。
   除却这三种路径之外,还有一点奇幻的操作,就是通过网络刷屏搜索,看看自己的网络作品,有无被选中而我不自知。结果,还真的发现了一个小概率事件,我的一篇老稿件《乌鸦喝水的几种方案》被《高中生之友(青春版)》选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根据该杂志的联系方式进行了电子留言。不料,反馈很神速,样刊和稿费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很鲜活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暗暗想到,真是良心刊物啊!
   再后来,2017年,我又转岗,进入政府部门。纷繁的杂务,让人应接不暇,对文字的创作,基本安于现状。此时此刻,写得少,发表更少。
   如是又几年,当被再次调整的时候,想重拾文学的情趣,我却发现已被各个层级的文学平台所忽视,泯然众人矣。再想想,所谓发表,不过尔尔,止增笑耳!
  
  

共 38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第一人称回顾了作者自七十年代出生至今的写作与发表历程。童年培养的写作爱好,在1993年任教农村后成为贫乏生活中的亮色。尽管渴望在报刊发表,但十余年间投稿皆石沉大海,作者便以课堂诵读“下水作文”的方式间接实现“发表”,意外提升了教学效果。2003年前后网络文学兴起,低门槛发表平台让他大量刊文,心态从“忐忑”转向“成熟”。2006年,教育随笔《教育,以“人性化”的名义》在论坛获关注,首次在纸质杂志《成长》发表,圆了铅字梦。此后因工作调动进入机关,依托本地文学圈在县内刊物发表增多,但仍坚持向外部投稿,偶有收获。最终,随着职务繁忙与热情消退,作者反思“发表”意义,归结于“不过尔尔”的豁达。推荐佳作!【文韵编辑:绿叶红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25 03:45:03
  散文以“发表”为线索,串联起个人创作史与媒介演化史。作者从方格纸投稿到网络平台,再到重回纸媒的曲折历程,折射出二十年间民间写作生态的剧变。其核心并非炫耀成就,而是展现一个普通文化工作者如何在外界认可与自我坚持间寻找平衡。结尾“所谓发表,不过尔尔”的感慨,深化了对价值本质的追问。写作的意义终将回归内心坚守而非外部标签。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1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09-25 08:16:53
  谢谢文友的辛苦编辑,多交流。
2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25 03:45:30
  语言在平实中见锋芒,自嘲里藏坚守。如将课堂诵读称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调侃中透出幽默;描述投稿失败为“热脸贴冷屁股”,俗语化表达强化了无奈感。但提及偏远学校德育困境时,用“春秋笔法行嬉笑怒骂之实”,又显露出杂文般的锐利。这种风格既契合基层文人的身份定位,亦在低调叙述中保持了对创作初心的敬畏,形成外柔内刚的文本气质。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2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09-25 08:17:35
  感谢文友的点评指导。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