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一只大鼓(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一只大鼓(散文)


作者:朱军 童生,68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发表时间:2025-09-25 11:10:58
摘要:原创首发

一只大鼓
  
   今年秋天,收拾仓库时,发现了一面大鼓。鼓,几经斑驳陆离,已经没有了鲜艳的颜色。看着大鼓,静静地躲在岁月的角落里。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段故事。
   那是二零零年的初春,团结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破产还债。在清理商品库存时,发现仓库里的货架上,还有一面没有售出的大鼓。
   当时,我接过主任的职务后,还要负担六个退休工人的开资,工作的压力很大。
   我很想留下这只鼓,响鼓也需重力敲啊。
   负责交接的县社领导,说什么也不想把鼓留下。说带到县里,搞活动用。
   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让县社把鼓带走了。
   当时心想,有机会了,一定把鼓要回来。
  
   二零零二年,供销社彻底解体了。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也为了让供销社重新辉煌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冲破了重重阻力。在一无资金二无经营场所的条件下,重新组建了供销社。退休工人的工资发放,也由县政府给接管过去了。
   一张白纸,怎么画出美好的未来,全靠自己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苍天不负有心人,供销社起死回生,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走出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强自立的路子。
   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场所也逐步完善。经营资金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这期间,县社领导对我说,没有看错你。供销社真发展起来了。
   那面大鼓,给你拿回去吧。
   气可鼓,不可泄。要一鼓作气,更上一个台阶。
   得到了县社领导的鼓励,和方方面面朋友的支持。团结供销社,不负众望,终于在二零一九年,获得了全国供销总社先进基层供销社标杆社的荣耀称号。黑龙江省只有三家基层社入围。
   今天,看见了这面大鼓,感慨万千。从部队复员后,一辈子,也没有离开供销社这个地方。
   看见了当年计划经济时,供销社的繁华,也看到了市场经济大潮中,供销社的衰败。这面鼓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想起了鸣金击鼓,勇于创新,面对现实。
   想起了,鼓足干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人生豪迈。
   真想,拿起鼓槌,在院里敲打起来。敲走迂腐的思维,敲出时代的鼓点。
   秋风习习,如今年过花甲,早已没有了年轻的激情。只是不老的情怀,依然守望着这片黑土地。期盼美好的希望,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2025.9.24

共 9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全文以“一只大鼓”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供销社从破产、重组到成为全国先进标杆社的历程,也映射出作者个人的奋斗轨迹。“大鼓”既是历史见证物,又被赋予“气可鼓不可泄”“一鼓作气”的象征意义,物与事、情与理结合自然,主题集中。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真实经历,从2000年供销社改革的压力,到2002年重组的艰难,再到2019年获荣誉的感慨,细节(如县社领导拒绝留鼓、后来主动归还)真实可感,语言不加修饰,如“一张白纸,怎么画出美好的未来,全靠自己了”,直白中蕴含着对供销社的深厚情怀,感染力强。文中提及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繁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衰败,以及“破产还债”“重组改制”“为农服务”等时代背景,通过个人与供销社的命运交织,折射出基层经济组织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型历程,兼具个人记忆与时代缩影的双重意义。结尾从“看见大鼓”的感慨,延伸到年过花甲的人生状态——“没有了年轻的激情,只是不老的情怀,依然守望着这片黑土地”,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结合,既呼应了“大鼓”所代表的奋斗精神,又增添了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情感落点温暖而厚重。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9-25 15:41:25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