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明月清风我(赏析) ——苏轼词赏析
说到宋词,我不知道别人能说出的是什么,我的第一感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成长的年代,书是稀缺资源,当时能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媒介是教科书。孩子上学时,和语文课本配套发行着一套本省编写的扩展读本。孩子中学毕业,整理旧课本时,我看到那一本本仍旧崭新的读本,翻看了其中的几本,看到那些现在已经熟悉,而在和孩子差不多年纪时却根本无处寻找的文章,有些心酸。或许人世间就是这样吧:有些人拥有的东西,他却根本不想去了解;有些人渴望去了解的东西,他却根本就无法拥有。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至少他还有地方去借,我小时候是很少有地方可以借到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学的语文课文,现在不记得当时的课文是不是有这个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他说在中秋之夜喝了一夜酒,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兼怀子由”,子由是他弟弟苏辙,“兼”有些意思。这首词的主题不是怀人,是自己一些想法的表达,苏轼却用它来怀苏辙。那就是表明在他的意识里,他这种想法只有苏辙能理解;同时这么好的表达,这么好的想法,也一定要让苏辙知道。人性就是这样,最好的东西,当然最希望自己最喜欢的人能看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天,屈原问过,李白也问过。屈原问得多,李白在《把酒问月》里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轼这里的问还是有些传承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第二问,天上今年是哪一年?为什么有这么一问呢?“我欲乘风归去”,“归”是回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地方,也就是在苏轼的心目中,他是从那里来的,换种说法他自己就是当时的“谪仙”。“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大业拾遗记》里记载:“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用了《明皇杂录》中的故事:中秋夜,叶静能邀唐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说是月宫很冷。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第三问,冷,穿得多,所以要是起来跳舞的话,那是不是不如人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在写月亮。主要是他经常看到朱阁、绮户里那些无眠的人,“不应有恨?”看多了怨恨,不是应该有怨恨吗?“何事长向别时圆?”第五问,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下一句是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谁做出的回答呢?按照正常逻辑,你们人有悲欢离合,那我月有阴晴圆缺,一直以来都这样。当然也可以从达观者的角度理解,月都有阴晴圆缺,那人有悲欢离合也是正常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共明月。有人说明月是中国独有的,在文化意义上,在不同的地方,以共同看月表达情感,确实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许浑有“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等。
苏轼这首词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力,李冶《敬斋古今黈》里记载:“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能形成一个规定的格式,可见它的影响力。
苏轼流行很广的词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意思表达得很明确,我在这里只是说说我现在读这首词的一些感受。
“赤壁”,这里是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就由于苏轼这首词而被称为“文赤壁”。真正三国古战场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东去”句,大江是长江;应该从孔子“逝者如斯夫”开始,流水也代表时间。在很长的时间里,千古;风流人物象波浪一样一次次出现,也象波浪一样一次次被后浪打在江水里。这是作者在长江边看长江的感受。而下一句,别人告诉他,那是三国周瑜成名的赤壁战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他看到的景色,是画。这如画的江山里,赤壁之战时聚集了多少英雄豪杰呢?
下半阙开始说古。小乔刚出嫁时,周瑜雄姿英发;赤壁之战时,他羽扇纶巾,在谈笑之间,强大的曹操就兵败而去。上学时,老师给我们介绍这首词时讲的应该是前人普遍的认识,说是苏轼故意把小乔出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到一起。这当然不能怪老师,即便现在几乎普遍的观点还是这样。而我现在的理解是苏轼取了周瑜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而把他们强行联系到一个时间点的是那些被称为学者的读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般说是两个倒装句,正常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但他们的理解都说是作者神游。我的理解神游的是周瑜。是说他要是到这故地重游,要是能看到我,愿意和我说话(多情),那他应该会笑我这么点年纪就满头的白发吧?最后一句回到现实中的自己,人生如梦,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后面一句,一般的理解是说用一杯酒来祭奠那些过往的英雄。我的理解是喝酒前敬天地,而敬完天地当然是喝自己的酒。所以作者的意思就是人生如梦,我们还是该喝酒就喝酒吧!
这首词评论得太多了,就不一一罗列了。按我的理解,作者是感于年轻的周瑜做了那么多事,而自己相比却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但人生就是这样,能做事也有条件做事时做事,不能做事、没机会做事时就该享受现有的人生时光。
苏轼还有一首词,被传的有些玄乎。传这故事的人叫曾敏行,故事记录在他写的《独醒杂志》中,说是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写了一首关于燕子楼的词,才写好,自己还没发布,却已经在徐州流行开来。他很奇怪,派人问到底是怎么开始流传的。结果传的人是夜里巡逻的一个士兵。他说他稍知音律,一夜在张建封庙休息时,听到有歌声。仔细听后记了下来。这首被宋人传得玄乎的词叫《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其中的“盼盼、张建封、燕子楼”事见于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在白居易这三首诗前有一个小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张仲素的诗: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就诗而言,张氏的一般,白居易的也不怎么样。我们还是看看苏轼的这首词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彭城,现在的江苏徐州;燕子楼,张建封或者说他儿子张愔,为其爱妓关盼盼所筑的小楼。题目上说是他夜宿燕子楼,梦到了关盼盼,所以写了这首词。后来的实诚人就真的以为是他睡在这楼上,做梦并梦到了关盼盼。我是不太相信他真做梦并梦到了关盼盼,他那么写或许就是为了让这首词有个吸引人的点。
上半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霜,水都给人凉的感觉,是深秋月夜。“清景无限”,“清景”是周围没有人,也没有多少景色;“无限”,没有尽头,寂寞孤独者的心态。“曲港跳鱼”,鱼不是经常跳的,所以每次跳,只要是在那环境里就能注意到;“圆荷泻露”,荷叶上露水聚集多了,会压弯荷叶从而把露水“倒”进水里。这是一个过程,并且是时间不短的过程。“寂寞无人见”,不是说这些景色没人看到,是他的寂寞,他心目中那个孤独女人的寂寞不被人知,“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一般理解说是三更的鼓声,说明夜深了;叶落的声音很大。当然也不能说没道理。但我的理解是“铿然一叶”如“紞如三鼓”,也就是叶落声象打更的鼓声,环境的宁静就可想而知了。“黯黯梦云惊断”,自己也从无尽的思虑中被惊醒。最后一句,夜正深,但那种感觉却再也找不到了。
下半阙开始直接抒发情感。“天涯倦客”,失意后最好的表达,只要过了一定的年龄,又为了生活不得不漂泊在外,都可以说自己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就算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又有什么不好呢?多少次受伤后我们不都这么想过吗?苏东坡当然也不例外。就如这个燕子楼的主人,她现在在哪里呢?只剩下这空荡荡被锁起来的燕子楼。世事如梦,古今一样。我们说别人的时候,什么道理都明白,而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却不免糊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再后来的人看到这样的夜景,是不是也会替我叹惜呢?“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张炎在《词源》中曾评论说:“词,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意思是说前人的东西可以借用,但要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喧宾夺主。道理确实是道理,苏轼在这里确实只是借用了那个故事,他真正表达的还是他自己的寂寞。
文字将生活与考据结合,亲切深刻。整体是篇能引导读者跳出固有认知品经典的好赏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