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画像背后的秘密(赏析) ——读刘建东《无法完成的画像》
自从慕名拜读了刘建东的《无法完成的画像》,心里着实久久难以平静,犹如巨石砸进了河面,掀起层层涟漪。它是由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创联部主任、河北文坛“河北四侠”之一的刘建东创作的短篇小说,以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背景,通过“画像”这一核心事件,串联起革命者的隐忍与牺牲。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小说讲述的是:1944年春末,15岁的学徒“我”跟随在城里南关开了家画像馆的炭精画画师杨宝丰,在年仅10岁的小女孩小卿舅妈的请求下,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舅妈认定其母已死,但由于小卿坚信母亲还活着,不肯让人给母亲画遗像,为此甚至不惜烧毁了母亲的所有照片。最终,舅妈通过仔细翻找,终于提供了一张7寸泛黄的六人合影照——这是十三年前小卿母亲离家出走前照的全家福。师傅从中辨认出小卿母亲年轻时的样貌,开启了两次艰难的作画过程——第一次未完成的画像,在第五天早上离奇失踪,疑似被小卿藏匿或烧毁;第二次画像,用时五天,其作画过程却比上次愈发痛苦,不料画成后,师傅竟在暗夜将其亲手烧毁,一年之后的某一天,师傅居然神秘失踪。身为学徒的“我”让父亲替“我”盘下了画店,继续着师傅未教授完的技艺,虽说也渐渐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但却始终在等待着师傅的归来。直到1951年,17岁的小卿找到“我”,才揭示了小卿父母和“我”师傅革命者的身份:原来1950年秋天,小卿的舅舅将正在学校上学的她带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纪念堂,她看到了母亲的照片——那其实是一张小卿父母与师傅(化名杨宝丰,本名宋咸德)和黄姨分别时的合影照。原来,他们四人均为地下工作者。至此,师傅无法完成画像的谜底才被揭晓:师傅因战友牺牲而无法直面画像,烧毁画像既是隐忍悲痛,也是保护战友遗孤的抉择。
由此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主要由“画像的缘起”“第一次画像的波折”“第二次画像与真相的隐现”与“革命者身份的揭晓”四部分构成。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隐性革命叙事”主题服务:全篇未直接描写革命行动,而是通过画像的“无法完成”和人物的异常行为来表现。
比如,小卿父母的异常表现,主要通过小卿舅妈的几次陈述来体现。
一次是给师傅讲述“画像的缘起”时,舅妈平静地说:“平时就她们娘儿俩一起生活。我这小姑子比较任性,因为恋爱的原因,几乎断了和我们来往。我一年也就能见她几面。三年前的秋天,我婆婆病重,临死前就是想见她这个小女儿一面。我和小卿舅舅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下我这小外甥女独自在家。听小卿说,她娘是刚刚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这三年里,我男人去了很多地方寻找,我那小姑子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只好放弃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结果。”
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小卿的父亲干什么去了?为何平时就只有她们娘儿俩一起生活?她的母亲难道真会因恋爱就断绝了与家人的来往?她的母亲又为何会平白无故突然失踪了呢?
第二次是,当师傅询问小卿舅妈关于全家福那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时,舅妈说:“大概十三年前吧。这之后没多久,她就离家出走了。”也就是说,小卿母亲于1931年后,就不在家待了。这不禁又会让人产生疑窦:那她到底干什么去了呢?为何当时非要离家出走呢?
第三次,是小卿母亲因对这个倔强的小姑子早就心存不满,因而她满腹抱怨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那个小家,好好过活。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是干啥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自己决定了,也不让我们参考一下意见,甚至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您说,哪有这样的。”“后来我们连她也见不到了,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大约有三年的时间。等她再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她怀里抱着一个娃娃,就是小卿。我们问她,那个男人去哪儿了,在干什么,为啥他不管她们娘儿俩了。我这小姑子啊,倔得像头驴,死活就是不说。还是我男人东打听西踅摸,找了间房子,把她们娘儿俩安置在这儿。”
还有一次,是通过小卿的回答来体现。当“我”问小卿:“那你娘去哪儿了?”她回答说:“找爹去了。”“我”又问:“那你爹去哪儿了?”小卿却回答说:“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这就更让人对小卿父母的异常举动倍感好奇。这一切其实早就暗含了小卿父母身份的非同寻常和密不外传。
再比如,师傅的异常举动,主要通过两次画像的艰难和痛苦来体现。
第一次画像时,文中写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我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小心谨慎、畏首畏尾。铅笔拉成的浅浅的线在一个一个的格子间缓慢地前行,犹疑不定地寻找着方向。平时干净利落的线条也显得笨拙而胆怯。我站在旁边,感觉特别紧张,仿佛这不是平日里的一次寻常的画像,而是一次艰难的在丛林中的探险。”师傅更是一反常态,打破“从眼睛起笔”的惯例,改从鼻子开始作画,耗时四天三夜仍未完成。
第二次画像时,师傅坚持重画,但其过程愈发挣扎与痛苦:“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往常,师傅画出一幅8开的人像,大约是一白天的时间。可是今天,我向小卿夸下海口的奇迹却迟迟没有到来。一天下来,他只画了鼻子和嘴巴。……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耳朵和头发。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画一幅肖像的魂魄。一直到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师傅居然趁着“我”熟睡之际,借着淡淡的月光,将最终好不容易完成了的画像,亲手烧毁。
这不禁亦会让人疑窦丛生:师傅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又为什么要烧毁这来之不易的画像呢?这就为师傅与小卿母亲是革命战友埋下了伏笔。这一点,也可以从师傅第二次画完画像后,舅妈和小卿的异常表现加以印证。文中如是描写:“她们被那幅画像吸引了,静静地观看着基本成形的画像,一向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她盯着那幅画,我在她脸上看到了一丝羞愧。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这就说明,那副画像画得太像了。舅妈盯着那幅画像,沉默了,表明她被师傅的高超画技惊呆了,觉得不可思议!而小卿之所以嚎啕大哭,那是因为她看到了母亲真实的样子,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极度思念和看不到母亲的绝望!可是,师傅拿到的那张7寸旧照片却并不清晰,正如文中描写的那样:“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照片色彩的饱和度明显减弱,眉眼、鼻子和嘴巴虽然还能分得清,但边际间的灰色调正在慢慢地退化,有些暗淡。”既然如此,师傅又何以能画得如此相像呢?这只能说明,师傅与小卿母亲很相熟。他是凭借着往昔清晰的记忆画出来的,至于那张七寸旧照片清晰与否,于他而言,早已不重要了。
由此可见,小卿父母和师傅的这一切异常举动,皆是对地下工作者的牺牲与忠诚的隐喻:唯有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才能解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反常行为。
由此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敢于新变和突破的艺术特色——
一是主题创新:在革命英雄叙事中融入家庭伦理与人性深度,通过画师与小卿家庭的互动,展现革命者“抛家舍业”背后的信仰与人性光辉,为传统革命题材注入了新视角。
二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借鉴与运用:“冰山理论”其核心在于“更少即是更多”。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即文字和形象),而树下的部分(即情感和思想)应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和补充。正如他所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一理论的核心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简约的艺术:海明威主张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计白当黑”技巧。他的作品往往只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集中反映重大主题或历史事件,而将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隐匿在洋面之下。其二,深层含义的暗示:海明威认为,故事的深层含义不应显而易见,而应通过字里行间的暗示自然呈现。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持久的艺术魅力。显而易见,这部小说就是运用“冰山理论”的典范:首先,通过“画像”这一行为载体,层层递进地揭示革命者的隐秘身份与光辉信仰,最终以烈士照片替代画像,完成对革命精神的“另类塑形”;其次,以表层事件———画像失败,隐藏深层革命历史;最后,以“幽微剔透”的笔触,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暗示人物身份,构建故事的真实感与历史感。比如通过小卿舅妈的陈述、抱怨等语言,暗示小卿父母身份的不同寻常,又通过师傅画像过程中的“艰难痛苦”与烧毁画像的异常举动,暗示师傅地下工作者的特殊身份。而对师傅这一特殊身份的暗示,在文中其实还有好几处,比如,“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的背景和师傅辨认小卿母亲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师傅掐灭香烟,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以及舅妈焦急地催师傅当即表态的描写:“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然而,师傅却“啊”了一声。字里行间的这些“暗示”,其用意不言自明。
三是叙事张力的展现:以“沉静隐忍”的节奏展开情节,通过两次画像的波折与悬念层层推进,最终揭示革命者隐忍牺牲的崇高精神。另外,又以小卿对母亲的执着等待与师傅的隐忍形成对比,凸显革命者家庭分离的悲剧性。
四是象征意义的揭示:画像的“无法完成”——既是技艺的挑战(模糊照片的还原难度),更是隐姓埋名、牺牲奉献的隐喻。画像的残缺与烧毁,象征历史中无名英雄的沉默牺牲;“燃烧的灰烬”——小卿烧照片、师傅烧画像,双重燃烧暗示革命者身份的湮灭与精神的永恒。
五是通过精巧的悬念设置与历史留白,将个体命运与宏大时代交织,展现革命者“隐于市井”的壮烈与温情。
正因如此,《无法完成的画像》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其颁奖词为:“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
202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