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重访石峁遗址(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重访石峁遗址(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43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发表时间:2025-09-26 19:49:15


   2025年9月14日下午,我和两位作家朋友竹君和梅君一起,从锦界出发,前往石峁遗址。石峁遗址我并不陌生,以前曾经和几位同事一起走马观花地游览过几次。每一次游览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拜访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与竹君和梅君一起重访石峁王国,在我心中又一次激起波澜,让我对石峁、对人生又有很多收获。
   我开车在山间穿行。梅君和竹君一边说话一边望着两边的风景。正是金秋时节,秋意渐浓,秋庄稼颗粒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秋花正艳。蔚蓝的天空偶尔有几朵白云在飘逸,真是秋高气爽,秋色宜人。
   山路弯弯,曲径通幽。当我们到达高家堡古镇的山峁前的时候,西边的太阳依然是金黄色的,大地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金色的光满。
   我们登山之后,在一处石峁雕塑前停下车,俯瞰山下。在一座山前,有一片谷子地和向日葵地,还有一片玉米地。谷子秸秆有一米五高,谷穗颗粒饱满,低着头在秋风中摇荡。玉米秸秆大约有两米高,大部分叶子还是绿色的,也有一些叶子已经发黄,玉米秸秆的半腰里悬挂着一穗或者两穗玉米,玉米已经成熟,农民还没有收割,看上去密不透风,恰如一片茂密的小森林。向日葵的黄花花瓣基本上开始枯萎,向日葵的花盘都像小脸盆一般,结满了葵花子。我们三人有拍照片的,也有录小视频的,高兴而且激动。我在向日葵地里录了一段小视频,并说:“这就是我家的土地,今年的向日葵又获得了大丰收。欢迎各位朋友来这里做客,我请大家吃炖羊肉,品尝神木美酒!”逗得两位作家哈哈大笑。由于车子停在路边,窗户开着,车门未锁,有行人在路上经过,梅君心细,害怕丢失东西,就独自跑向车旁,看到没有一个人靠近车子,才放心了。她忽然转身,发现路旁有两棵大枣树。每一棵枣树上都硕果累累,恰如葡萄一般大小的枣子挂满树枝。梅君惊喜地大叫:“看这山枣结得多大!”我和竹君还在拍摄玉米、谷子和向日葵,只是听着梅君欢快的喊声,我们依然聚精会神地拍照。等我们拍完,依然意犹未尽,走上公路,看到梅君正伸长胳膊够树上的红枣吃。我们三个又在枣树前拍照,并且每个人都尝了尝大红枣。
   由于夕阳即将落山,我催促两位作家快走。于是我们又一起驱车来到石峁遗址的展览处大门口。等到我们把车停好,看到景区大门早已经关闭了多时。我急忙找到了保安师傅,给他们说我们有两位作家,专门千里迢迢赶来游览石峁遗址,并且我和您们管理处的杨瑞科长还是朋友,于是保安师傅就将门打开,让我们进去。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高家堡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这是一座沉寂了4300多年的石头城,也是一个距今4300年北方早期王国的都城遗址。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构成的超大型城池,面积逾4平方公里,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雕作品、彩绘壁画、占卜用具、生产生活工具、装饰品、武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考古成果表明,石峁遗址在农业、建筑、美术、音乐、天文、信仰等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文明程度,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近年来,石峁遗址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等。石峁遗址的发现在考古史上是一大奇迹,考古发现的文物震惊中外,中央电视台曾经专门拍摄了纪录片,名字叫做《石破天惊》。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环抱,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石峁内城面积21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万平方米,内、外城的城墙长度达10千米左右,宽度2.5米。这些石砌城墙不仅是防御性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站在皇城台眺望东北方向,这里是整个石峁城的制高点、已经发掘完毕的外城东门址,海拔约1290米。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我和竹君、梅君一起在东城门遗址观看了这里的城门、马面、复原图以及发掘的城墙遗址。规模宏大,富有历史沧桑感。我还向她们介绍了石峁遗址发现了很多玉器、玉针和壁画,并讲解了那些发现玉钺、头骨的情况。
   站在高处向下俯瞰,四面的山峰尽收眼底。万千山峰沟沟壑壑,既巍然屹立,又充满神秘神奇。
   在最高处的瞭望台,我们体验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也感受到了岁月远去的沧桑浮沉,我们缅怀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先民,我们致敬曾经在历史长河里探索发展的那些生命。
   竹君和梅君在最高处俯瞰群山,激情洋溢,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和小视频,并站在山顶,感慨万千。是的,近距离观察这样一个远古时期的王国都城遗址,任何人都必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何况两位作家天赋聪颖,而且感情丰富?
   从山顶驱车向下,不到两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山坡,上去后就可以看到“皇城台。”因为皇城台还在发掘过程中,出于保护的原因,只能站在皇城台下,观看皇城台巨大的规模,高大的土台以及辽阔的广场。真想不到,4300多年前,这里不仅有先民,而且有王国;不仅有石头建筑的城墙,而且已经懂得了种植五谷、狩猎,并且会风之衣服,绘制壁画,制造工具。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下藏着无数的珍宝,还有有待考证的历史和传奇。
   在石峁遗址,我看到两位作家不仅观察仔细,而且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以及每一块石头都非常感兴趣。我知道,作家都有一颗敏感的灵魂,她们一定会深刻思索,并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过去我来,也曾经一个人站在石峁高处,望着连绵的群山,深刻感受大山的宁静,并认真体会历史的沧桑。我常常觉得,这里的山在拥抱着我,这里的水在滋养着我,这里的石头都彷佛具有了生命,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恕我愚昧,我望着它们却无法理解它们向我发出的各种信息。
   这次和竹君、梅君一起观赏石峁遗址,让我更加近距离的接近了石峁遗址。这里的山不仅神秘而且深沉,这里的水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充满活力,这里的花花草草虽然有几分落寞,但依然十分精彩,它们用最敬业最认真的坚守在绽放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无法探测或确定石峁遗址的生活情景或者复原再现当年那种原始生活,但我们深知,每一个时期的生命都值得敬仰,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都有与众不同的传奇。
   我们观赏石峁遗址,不是观赏它的气派与豪华,而是从中去理解生命的源头,去敬畏在艰辛环境里追求梦想的那些生命。
  

共 26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以温润的笔触,推开了4300年文明的厚重石门。王老师以考古现场为支点,将历史文明的厚重感,与当代文人的精神叩问熔铸于笔端。以“三访石峁”的独特视角切入谷子地的丰收、向日葵的盛放等具象场景,化作丈量生命厚度的精神标尺。文中“玉米秸秆悬挂的玉米,像茂密小森林”的鲜活比喻,与“皇城台土台辽阔广场”的宏大意象形成张力,在时空交错中,构建起文明对话的多维空间。结尾处“石头都仿佛具有了生命”的顿悟,悄然完成了从“观光记录”到“文明沉思”的蜕变。建议申报精品,以飨读者。【金文编辑:东夷三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9-26 19:50:56
  王老师辛勤耕耘金文圣地,又出佳篇,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9-26 19:52:35
  三位文人在遗址现场的互动——拍摄、戏谑、品尝野果,这些细节构成了鲜活的当代注脚,使古老文明与现代生命产生了奇妙共振。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9-27 07:59:23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辛勤编辑,致敬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9-27 08:00:10
  祝福东夷三子老师宝刀不老,继续带领我们金文社团不断攀登高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