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村子里的光荣(小说)

  【流年】村子里的光荣(小说)


作者:泰州于伟 童生,66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发表时间:2025-09-27 20:43:23

第一章光荣结婚了
   初春,春寒料峭的上午。地处皖北豫东南同心镇的时楼村。
   村东头,光荣家三间平房门前通往同心镇的那条混凝土铺就的幸福路南边的鱼塘边上,有人“劈里啪啦”放起了鞭炮。
   旁边,弥漫着的烟尘中突兀地矗立着一块一人多高黑色的墓碑,墓碑旁还挺立着一颗黄杨树。
   随鞭炮声响起,光荣家门前有民间艺人吹起了唢呐名曲《全家福》。
   光荣和她领回来的那个叫刘兰英的女人领证结婚了。
   听到鞭炮声,村子里爱看热闹的乡邻们纷纷往光荣家涌去。
   光荣家门口,乡邻们嘴里吸溜着糖果围观着,纷纷发表着议论:“光荣出息了,成了英雄了……”“光荣又拣了个好媳妇儿……”
   旁边已经有赶时髦的年轻人架着手机或举着自拍杆在摄影摄像或做直播,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幸福路上远远地开来了一辆小车,是县电视台的采访车。
   小车驶近,风尘仆仆的电视台年轻女记者首先下了车,后面跟着扛着摄像机的摄影师和场记。
   大家得到无声的指令般转移了视线,把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围在了中间。只见女记者简单地整了整妆容就对着镜头开始播报:“各位观众:我是实习记者一凡,我现在是在我市同心镇时楼村为您做现场报道,年前从边远地区流浪到我市、被时楼村村民谷光荣好心收留的智障妇女刘兰英,在我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下已经联系到了其家乡的亲人,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下谷光荣和刘兰英已经领取了结婚证、喜结连理!接下来,我现场采访一下我们的新郎新娘。”
   在电视台场记的引领下,光荣从屋里领着新娘来到了人群中间。
   “请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扛着摄像机的摄像师熟练地把镜头转向记者身旁的光荣——
   光荣脚蹬一双崭新的布鞋上身穿着一件干净的灰色西服,西服里面是一件浅色的羊毛衫。光荣的脖子上系着一条红色的领带,那领带喜庆地飘在羊毛衫的外面一直挂到光荣的腰际。
   光荣西服左胸的口袋里,一如既往地挂着一支钢笔。
   光荣站在人群中间搀扶着身边害羞地低着头、看上去至少比光荣年轻十好几岁目光有些呆滞的女人,腼腆地看着女记者伸在他面前的麦克风,支支吾吾、声音细小地操着特别地道的方言又偶尔夹着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回答着记者:
   围观的——光荣一本正经地说他自以为是的“普通话”,引发了乡邻们的哄堂大笑。当然,乡亲们的嬉笑对光荣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记者一凡竖起了耳朵也没听清更没听懂光荣说的什么。她一筹莫展地微笑着说:“哦!不好意思,我不太听得懂方言,但是,我听懂了您嘴里说出的几个发音标准的关键词:感谢、良心、幸福……”
   旁边有识些字的小媳妇儿笑着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说的是:他感谢政府帮兰英找到了家人,他一直是个有良心的人,以后他要让他媳妇儿永远幸福——饿了给做饭、渴了给倒茶。嗯,夏天给扇扇子,冬天给暖被子!”
   一凡对着镜头感慨道:“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善良的汉子!这不正是我们普通人所需要的幸福感吗?真的要感谢。”
   “光荣真的会疼媳妇儿!”
   “光荣就是有文化,光荣拽的文词儿连记者都听得懂。”
   人群中有妇女发自内心地在议论。
   一眼看去,六十好几岁的光荣憨厚得有些木讷。光荣的脸上似乎总有未曾洗去的灰尘般保持着如碳般的黝黑;光荣的手掌一年四季皴裂开口,那手背和脸一样黢黑,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干粗活儿的能手;光荣嘴唇厚厚的,微张又有些下垂的右唇总是让人担心有口水会从那儿流下来。
   从外表看,总有人以为光荣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病根,其实根本不是;光荣身上的衣服哪怕破旧得补了补丁甚至被水浆洗得退了色发了白,但总也常年保持着衣衫的干净整齐。光荣但凡穿着有口袋的衣服都会像大家看到的一样在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并把笔挂露在口袋外面,那钢笔简直就是光荣的标配。
   当然,也有不明就里的人私下议论光荣就是个傻子。事实上不是,据村里的老人说,小时候的光荣身子骨弱老是发热,家里就给他备了些药丸。有一次家里没有大人时,光荣这小子翻出一整瓶药丸当糖豆全部吃了。从此以后光荣就看上去憨憨的,有些木讷。
   就这副模样的光荣倒是村子里女人们之间私下里议论的焦点,时不时打情骂俏开玩笑的对象。男人们提起他,则总是带着一丝嘲讽地揶揄道:“这货真特么有福气!媳妇儿常常换个不停。”
   甚至,村里人到了邻村串门儿都时常被人打听道:“对了!那个光荣是你们村的?”
   村里人都会忙不迭的欣慰地答道:“是的,是的!是俺村的。”
   光荣早年就成了时楼村的骄傲,时楼村的光荣。
   二、光荣的那些媳妇儿之:小花
   很久以前父母早逝又年轻力壮的光棍汉光荣住着三间茅草屋,就在他现在屋子的身子上。
   那个年月,光荣家门前的幸福路还是一条蜿蜒不平、坑坑洼洼无名的土路。晴天的时候,偶尔起了风或者有拖拉机、三蹦子或驴车走过便会掀起阵阵扬尘迷得人睁不开眼,呛得人满嘴带鼻孔都是灰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逢到梅雨季节或严冬的中午前后化冻得时候整条路上泥泞一片,害得路人常常人仰马翻;到了夏天遇到暴雨还常常会把路冲断,影响村里村外乡亲们出行。
   夏天的晌午,太阳烧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知了哑着嗓子在树上乏力地哀鸣着。懒汉光荣光着脊梁穿着大裤衩子,正躺在屋里的地上纳凉。
   忽然,从东南边的旷野中由远及近传来一阵类似炒豆子的“劈里啪啦”的声音。那声音以压倒一切的气势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在生产队地里干活的人们受到指令似的纷纷收起农具拼了命地往家跑。
   光荣听到动静,连忙从地上爬起来往门外张望:只见乌云卷带着暴雨从东南边天空中压了过来。
   瞬间,大雨倾盆。
   光荣光着上身,挑起土筐扛着铁锹就往雨中冲去。瓢泼的大雨与光荣光着脊梁在雨中巡回修路的画面中极大的落差让人不得不感慨光荣这货真是个憨熊。
   当年年富力强的光棍儿光荣,干起生产队的农活儿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常常扛着铁锹挑着土筐去义务修路护路,特别逢到阴天落雨刮风下雪的天气。在乡邻们的印象里,只要天气恶劣这条路难走的时候都会出现憨厚的光荣扛着铁锹跳着担子在护路的身影。
   那是个冬天的傍晚,阴冷的北风肆无忌惮“呜、呜”地刮着,连日零下好几度的气温把地面都冻得石头般的僵硬。光荣茅屋里临近灶台的水缸里,结了层厚厚的一层冰。
   修了一天路的光荣早早就烧火做了三大碗稀饭喝饱了肚子,寒冷的冬天他习惯了在天黑之前早早上床睡觉,省得天黑以后屋子里要点煤油灯,浪废煤油——那时的煤油是按计划供应的。就在光荣关门时,不经意地他瞥见门前大路上有一个黑影,不由得好奇地冒着寒风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一脸污垢的叫花子昏坐在硬邦邦冰冷的路上。从身形看,光荣知道那是个女的。旁边,一条野狗在那女子身边徘徊,狗眼不停地在那女子身上逡巡。
   捡起一块旧砖赶走了野狗,光荣上前伸手试探了一番,发现那女子手脚冰凉但额头滚烫正发着高烧。
   光荣连忙把女子抱回屋里,烧了热水、稀饭,给那女子灌喂了热汤,又用热水帮那女子洗了手脚。当然,光荣那天有没有给那女子擦身子村子里谁也无法考证,尽管后来乡邻们多次询问光荣都没有得到答案。
   不过,光荣说他当晚本想把女子送到十三太家里的,可顾虑到外面太冷,十三太家又在村子的西北角,他怕女子受不了冻,便把那女子用他那又脏又破的被子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安顿在家里唯一的床上,上面又压了层旧的棉花胎。
   光荣自己掖紧身上的破棉袄,倒在灶膛边的草堆里囫囵了一夜。
   顺便说一下十三太。
   十三太是光荣的远房外婆,娘家是邻镇常湖村的大户人家,当时已是七十大几裹着足的孤寡老太,十三太看上去最多六十多岁的样子。
   让现代人感到传奇的是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孩子夭折的现象时有发生,可年轻时侯的十三太生养了十三个子女,个个健康,“十三太”因此得名。
   据传,十三太手里有一种祖传偏方,能保胎还能治疗儿科杂症。村里村外常有那些身体虚弱、父母担心养不大的或没空伺弄的孩子都被大人交给十三太寄养。神奇的是经过十三太的调养的孩子无一例外个个都健康活泼。当然,那些孩子的父母们会把挣得的工分或者口粮回报给十三太。
   因此,十三太当年的生活较为富足,加上儿女们的贴补尽孝十三太几乎成了那个年代时楼村的首富。
   尽管如此,闲不住的十三太总是在夏收和秋收后带领孩子们去地里捡漏,无论是夏收散落的麦穗、秋收遗漏的红芋、花生。
   每每去地里捡漏的时候,十三太会让小些的孩子排在前面,大些的孩子扛着几个麻袋排在后面,自己跩着小脚笑眯眯地跟在浩浩荡荡的孩子们的后面,默默地注视着不让孩子们掉队。
   其实,那些麻袋的真正用途并不是用来收集粮食的,有孩子在地里玩耍得犯困时十三太就拿麻袋当铺盖让孩子们睡在地里。有一回,十三太从地里准备带领孩子们回家时数来数去少了一个,急得老人家额头直冒汗珠。
   找了半天,一个小家伙钻进了麻袋里睡得正香。
   左邻右舍村里村外的孩子们都喜欢跟着十三太,十三太家里最多的时候大大小小有二十多个孩子。
   再后来,村子里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被寄养的孩子少了些。可是计划生育也开始了。被遗弃的孩子多了,十三太又开始义务收养弃儿和流浪儿。
   当年,十三太的茅草房里有两张巨大通铺,每张铺上都铺着根据通铺的尺寸自制的硕大的褥子加床单,在床单的四个角上分别压着一块方砖。
   这两张通铺除了睡觉,还是孩子们吃饭游戏的好地方:
   吃饭时孩子们一溜儿排开拿着饭碗等着分饭,然后争先恐后地比速度、比饭量;吃饱了的孩子们就一块儿在铺上游戏、打闹;睡觉时大家紧挨着一溜儿排开,相互督促着也很是安静又听话。
   小时候的光荣尽管比那些孩子大些,但父母去逝后成了孤儿的光荣拗不过十三太的真心收留,偶尔会在十三太家过上有些日子。——
   那叫花子女子并无大碍,只是饥寒交迫得昏迷了而已。经过光荣的悉心照料,很久未曾有过如此温饱待遇的女子第二天天不亮就醒了过来。
   天亮了一看,那女子竟然长得眉清目秀,身材凸凹有致。除了偶尔目光显得有些呆滞,其实倒是那种颇有韵味让不怀好意的男人容易浮想联翩的漂亮少妇。
   醒来后的女人尽管“叽里咕噜”地说着没有人能听得懂的外地方言,但是呆滞的眼神看着光荣时居然明显地洋溢着友好和感激,甚至依赖。
   光荣要送她走时,那女子竟然撅着嘴流着眼泪死死扒着光荣的门框赖着不肯出门。
   闻讯而来的老队长李三和十三太在乡邻们的围观下,连打手势带比划地想让女子去十三太家,可那女子就是死活不肯走出光荣家的大门。
   有乡邻在一旁说:“我的天爷,要不就留下给光荣做媳妇儿吧!”
   “我看不孬!”“管!还真不孬嘞。”几个乡邻纷纷附和。
   李三张着嘴瞪大眼睛对那女子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端详了个遍,咽了口吐沫转身看着十三太,问道:“要不就这样吧?可管?!”
   十三太笑嘻嘻的脸上乐开了花:“那可是咱光荣的福气呀。”
   李三对光荣交待道:“就是便宜光荣个憨熊了!你可得好好待人家”
   于是,根据当时当地的习俗在十三太和李三的张罗下光荣在自家门前点了鞭炮分发了喜糖就和那花子入了洞房。
   ——光荣终于有了女人,乡邻们称光荣的女人为:小花。
   光荣不让小花干活,自己倒是变得勤劳起来。他一边去生产队干活一边起早贪黑忙里偷闲地确保一日三餐,把小花伺候得好好的。
   闲暇。
   光荣把家里多年积余起来的那些集体发的布票全部翻了出来。光荣领着小花到镇上供销社扯了许多花布,在镇上的裁缝店请裁缝给小花做了好几身一年四季要穿的花衣裳。
   日复一日,小花脸色越发白皙红润。
   每当光荣领着小花从村里走过,乡邻们特别是女人们都会投以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光荣虽然依然穿着破旧的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但自从有了小花之后光荣总是像他口袋里别的钢笔一样挺直了腰杆,心里美滋滋的充满了自豪感。
   看到光荣领媳妇儿出门,乡邻们总喜欢跟光荣搭讪逗他玩儿,听光荣那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和光荣说话是蹦出来的文词儿。
   比如,夏天的中午光荣替媳妇打着遮阳伞出门,乡邻们看见了会故意逗他:
   “光荣!带恁媳妇儿去镇上溜大街啊?乖乖,还打着洋伞呢?早点儿回来。”
   “是咧!俺大姨。”光荣用土得掉渣的方言回应着,接下来他又说:
   “中午的太阳太毒了,害怕把俺夫人晒黑了!……俺俩傍晚就回屋了”这句答话里面“中午”“夫人”“傍晚”说的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其余都是地地道道标标准准的方言。

共 27098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光荣是个普通农民,有点懒,却心地善良。他在几次见流浪女,特别对于智力有障碍的流浪女时,都能耐心照料。但当第一个流浪女小花遭到队长欺负,而自杀后,光荣伤心透了,又无法报仇,便离家出走了,在外打工期间,又救了两个智力有缺陷的流浪女,虽然也被流浪女拿走了行李,他还是痴心不改。当他不愿挣昧心钱,走投无路,带着病流浪街头时,又遇到智障女兰英,是兰英救了他。光荣不但善良,还有正义感,不顾自身安危,协助公安机关抓捕了违法分子,是一个社会底层的英雄。小说采用倒序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英雄。小说取材新颖,描述细腻,接地气。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9-27 20:45:35
  小说耐读,具有正能量,有教育意义。感谢分享。
五十玫瑰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