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泰州鱼汤面(江山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泰州鱼汤面(江山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59.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发表时间:2025-09-27 22:14:14
摘要:走的地方多了,我对各地美食逐渐有了兼容并蓄,唯我所乐的需求。在海南,我取儋州红鱼干和昌江鲨鱼干,热油过后,再用陕西燣臊子的方法燣成酸辣爽口的关中臊子面浇头,飘菜则选薄荷、香葱、韭菜或者芫荽,任由客人选择。面条用监军镇空心挂面,做成一口香的样子。十一位东北朋友吃了赞不绝口,一锅酸辣汤都喝光了,更别说鱼干臊子,连我这大厨也没有尝上一口。客人问:你这面属于什么菜系?

走的地方多了,我对各地美食逐渐有了兼容并蓄,唯我所乐的需求。在海南,我取儋州红鱼干和昌江鲨鱼干,热油过后,再用陕西燣臊子的方法燣成酸辣爽口的关中臊子面浇头,飘菜则选薄荷、香葱、韭菜或者芫荽,任由客人选择。面条用监军镇空心挂面,做成一口香的样子。十一位东北朋友吃了赞不绝口,一锅酸辣汤都喝光了,更别说鱼干臊子,连我这大厨也没有尝上一口。客人问:你这面属于什么菜系?
   海南食材,陕西做法……哈哈!我这面属于秦琼菜系。
   去了几回江苏,吃了不少鱼汤面。尤其这次去泰州,在高速休息区、大宾馆,还有街边小店,五六天时间吃了十几碗鱼汤面。回到咸阳,又有了兼容并蓄的想法。
   可是,鱼汤面里,熬煮着泰州的悠悠时光呢!复制粘贴鱼汤面,我必须了解它的制作方法,更要咀嚼它的文化内涵啊!
   清晨,我漫步泰州街头,那一碗雪白浓稠的鱼汤面,宛如岁月的诗行。鳝骨、小鲫鱼与猪骨相拥相依,就像奔赴一场古老的约定。烈火如印度热情的舞者,翻滚三刻,将食材的热烈唤醒;文火似大唐温柔的歌者,慢煨三更,让时光的韵味悄然沉淀。
   当汤色如同牛奶般纯净,好像把岁月熬出了精华。银丝面如飘逸的思绪,静静卧底;葱花似灵动的浮萍,轻盈浮于汤面。热腾腾的一碗面往桌上一放,恰似敲响了泰州人生活的晨钟,这是他们刻进骨血的晨课,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深情眷恋。
   这汤头宛如一部无声的史诗,藏着泰州的江河血脉。北宋年间,范仲淹督修范公堤,盐工们与风浪搏击。渔娘们则心怀柔情,以现捕杂鱼熬汤煮面,那温暖的汤面,为盐工们暖身饱腹,传递着人间的温情。明末,柳敬亭在泰州城说书,每夜散场,说不定也会大快朵颐鱼汤面。然后抹嘴笑叹:“一碗汤面烫穿喉,醒木惊堂再不愁!”
   看我钟情鱼汤面,同行者心生疑惑:普普通通的面,平平常常的鱼,何以能吸引你这老饕?其实奥秘全在一个“熬”字。泰州的老师傅们有句老话:“大火攻鲜,小火煨魂”。那鱼骨,需碾碎至骨髓流出,仿佛是要释放出生命的全部力量;油脂,撇净以后如同禅定的高僧,摒弃了一切杂念。汤沸之时,如天滋浪涌,汹涌澎湃,充满了生命的激情;汤成之际,似溱湖月平,宁静祥和,蕴含着岁月的沉淀。
   这一锅如混沌初开般的白汤,恰似泰州学派王艮所言:“百姓日用即道”。泰州人把这句话熬进了鱼汤里:至简的食材,经过至繁的熬煮,皆在火候的一念之间。守住手艺的本真,就是守住文化的根脉;在浮躁的时代里保持定力,就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这或许就是那碗面教会我们的——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呼吸。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简单与复杂,本就是相互依存,在不断的磨砺与沉淀中,才能觅得人生真谛。
   据泰州地方志载,清乾隆南巡时,地方官献上的凤凰献瑞面点,用的正是鱼汤打底。皇帝问:此汤何来?答曰:漕河百舸争流处,千家灶火共熬成。这或许就是泰州人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把江湖的戾气熬成了鱼汤的温润。
   泰州面馆里,方桌四条凳,坐满了普通百姓。黄桥老汉嘬着汤,思绪飘回到从前。那时,打仗支前,家家户户端出鱼汤面拥军。溱潼船娘先喝一口汤,这鱼汤面,如同她在茫茫湖面上的指路明灯,给予她勇气与力量。老学究神情悠然:“瞧这汤面交融,恰似泰州文脉!郑板桥竹石韧如面,王栋讲学化民如汤,熬成这一城风骨。”他的话语,让我看到了泰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同这鱼汤面一般,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魅力。
   身处快时代,浮躁遍地。泰州人却坚守着慢的信仰。老店手擀的筋道,那是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店家宁可少卖百碗,也不减半刻熬煮时间,那是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这种执拗,暗合《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哲理。熬,是水火相激的成全,如同人生中的挫折与磨砺,只有经历了才能成长;等,是时光馈赠的慈悲,让我们在等待中收获岁月的礼物。
   文火慢熬的辩证法,让我明白,千滚百沸去芜存菁,恰似人生的淬炼。汤浊是因为火急,心躁源于行匆,只有慢熬,方能得到至纯的境界。鱼之鲜,面之甘,水火融作玉液琼羹。如同我要理解的泰州文化,海纳江淮,盐漕相济,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气度。鱼汤面不加味精胡椒,只凭本味服人。恰似泰州学派“格物致知,反身而诚”,至味从来在寻常。它让我懂得,生活的美好,往往不在于华丽的外表,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与纯净。
   朝晖漫过凤城河,柔和的光线如同岁月的抚摸。面馆里蒸汽依然氤氲。它让我看到,泰州的文化与精神,如同这鱼汤面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不息,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如何将这魅力留存咸阳,留存我的味蕾之中?我又动了兼容并蓄的心思。
   瑶柱、鱼胶、金华火腿、鸡架、猪骨、煎好的鲫鱼……这么丰富的食材,加上料酒生姜去腥,白胡椒提味,我相信,今天复制粘贴鱼汤面,一定大获成功。可十个小时之后,现实重重地打了我一个耳光。汤色乳白,层次丰富,味道鲜美,只是全然没有了鱼汤面的本来味道。复刻失败。
   第二天,我卷土重来。严格按照泰州老师傅的做法:只用鳝骨、小鲫鱼和猪骨熬汤。除了少许海盐以外,没有加任何调料。五个小时之后,撇净浮油,捞出残鱼。放入细如发丝的广东面线,撒了葱花。今天的复制粘贴只有食材产地不同,关中泰州水土各异,其它方面都相同啊。不知能不能复刻成功?
   甘肃天水的文友尝了:鱼汤美则美矣,只是广东面线太细,没有精神。何不换成关中手擀面,大铡刀剺成龙须面粗细,飘菜就用永寿香韭。文友大咥三碗,赞叹道:你这碗咸阳鱼汤面和泰州鱼汤面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既能吃到泰州的灵秀,也能品味关中的厚重。文友含笑调侃:秦先生兼容并蓄,以味为先,又把泰州鱼汤面复制粘贴成功了!
   慢着,敝帚自珍。给这碗鱼汤面也要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我沉思片刻,有了,江苏名吃,粘贴陕西……哈哈!我这面属于苏秦菜系,就叫咸泰一家亲吧!
   我郑重其事,搬出厚厚的《美食记》,用蝇头小楷记下了第369篇:咸阳鱼汤面。
   (原创首发)

共 23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作者这一篇《复制粘贴的乐趣》一文心头是暖暖的,因为鱼汤面乃里下河的一大美食,其中东台的鱼汤面已申报了专利,而我的家乡大丰人每天早上都有数千名食客必定要以一鱼汤面当早餐,鱼汤面无形间早已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地域美食文化。因而今天读这篇文章倍感亲切,作者不仅写出了我们这里鱼汤面的特色,还把这面写出了灵魂,“当汤色如同牛奶般纯净,好像把岁月熬出了精华。”这鱼汤面本来便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民间美食,经济实惠,爱好者很多,再经作者这么一宣传,便多了一份异乡的情结。而作者取名复制与粘贴还是要把这一美食用来提供给家乡好友,也让他们品一回里下河的这种美食,于是便有了“熬,是水火相激的成全,如同人生中的挫折与磨砺,只有经历了才能成长;等,是时光馈赠的慈悲,让我们在等待中收获岁月的礼物。”这一实践中的感慨,更何况这碗鱼汤中“兼容并蓄,以味为先”,更是将一简单的美食与当地人的性格和时代快节奏下从容淡定的品味生活联系到了一起,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丁香编辑:仇育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9-27 22:37:37
  文章的精彩之处是作者为读者普及了它的起源历史,把岁月熬出精华的人文情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