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忆】悠悠往事忆故乡(散文)

精品 【云水·忆】悠悠往事忆故乡(散文)


作者:乡笛 举人,354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发表时间:2025-09-28 11:28:24


   “都说上有天堂,都说下有苏杭,我却说我的心中,最美是故乡。门前那小河流淌,虽不比西湖名扬,她却带着我童年的梦,一路向远方。这方水土养育了我,此生为你牵肠……”当我听到抖音民歌网红罗姣深情演唱的《我把故乡比苏杭》时,那优美动人的旋律,瞬间勾起我的思乡之情,也让我想起与故乡的点点滴滴。
   故乡地处贵州息烽县西望山南面的半山腰上,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每天晨雾散尽,只能看见山腰间那条藏在林子里,时隐时现的小路,弯弯曲曲向东面延伸。那是村民们多年来外出吃洒、办事或赶集踩出来的土道,窄得只能容一人行走。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寨北面通往村里学校的羊肠小道。其它的就好似长在人身上的毛细血管一般,伸展至寨外周边田土、山坡及林地的一条条田间毛路。
   村里这些小路晴天还行,每到下雨,黄泥裹着松针和落叶,踩上去能滑出老远。上学背着书包的娃子们手拉着手,牵羊一般慢行,前面的人用树枝探路,后面的人攥着前面人的衣角,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和草刺,偶尔被石头绊倒,爬起来拍拍土,眼里的泪还没干,又得继续往前赶。村里人们所需农用物资、生活用品,或土里种出的花生、辣椒、黄豆等土特产,进出只能靠人背马驮。一直以来,山路崎岖不平,交通不便,成了压在村民们心里的一块心病。
   1996年10月,我调息烽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工作后,第一次回到老家,寨里人纷纷来到家里,说我在县里当了“官”,希望我能想想办法,把家乡的公路修通。说实话,这次回老家,不用大家找我,我心里早有这个想法。于是,就和村民们认真商议,采取外出工作或务工的人捐一点,争取县里有关单位部门资助一点,村民们自筹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千方百计解决修路所需资金。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接下来,我亲手拟写了《修路倡议书》,并迅速打印送到有关人员手中,此举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在县城开修理厂的发小王兴昌知道后,拿着一沓钱对我说:“现今咱村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早该修了。这五千元你先拿着,不够我再凑!” 在外地搞建筑的村民老李把准备为儿子购房的八千元捐了出来。我亲自上门找县交通、农业、民政等部门领导求助。在短短的两月里,筹集到资金四万多元。
   资金解决了,村民们高兴万分,一个个撸起袖子,来到修路工地,劲头十足,干得热火朝天。那期间,每到周末,我就雷打不动赶回老家,和村民们一起上工地搬石头,抬泥土,累得汗流浃背,从不叫苦。一路汗水,一路收获,通过村里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修通了一条长八公里,宽五米,连结村外乡道的公路,彻底改写了故乡交通落后的历史。
  
   二
   2003年4月,我调贵阳市花溪区工作后,虽远离故乡一百多公里,但我心里总是牵挂着故乡,总想着为故乡的建设和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花溪区工作的第三年初夏,我看到区里对旧城区城市主干道路灯替旧换新,立马想到老家寨子一到夜晚,一片漆黑,要是能安上明亮的路灯,那该有多好。于是,我就找到区直有关单位领导,倾诉了自己的想法。领导一想,这些废旧的路灯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它们再发挥“余热”,就点头同意了。
   接下来,我利用工作之余,在一堆拆换下来的旧路灯中挑选了几十盏,并购买了与之匹配的电线、灯泡、灯罩等,找货车把它们运回老家。村里人们听说要安装路灯,纷纷奔走相告,喜笑颜开。随后在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心协力,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劳作,最终在靠近寨子的公路边和寨中安上了路灯。哇,一到晚上,路灯一亮,寨子灯火通明,人们出门走家串户,像白天一样,可方便了。尤其是寨里人家办酒席时,人们在明亮的路灯下来来往往,好生开心。
   记得2012年5月的一天,我回到老家,看到家乡门前小河因前段时间涨大水,把穿过河里的简易公路冲毁,车子无法行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立马筹措资金为家乡修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筹措资金三十余万,修了一坐长十二米,宽六米,承重量达五十吨的钢筋水泥桥。今年六月,老家突然下起了百年未见的暴雨,河水猛涨,可水泥桥却稳如泰山,丝毫未损。
   又一次,我回到老家,看到寨里村民和小孩们缺少集中游玩的娱乐场所,缺少体肓健身设施。心里就萌生了为家乡建一个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小广场念头。巧了,回到单位不久,有一天在花溪街上,不经意间遇到高中同学叶长根,相互交谈时,他听了我的想法后,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离开老家这么多年,还满怀一腔故乡之情。这事你算找对人了,我在省城开了一家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经营公司,可免费提供一套给你们家乡。你叫村里选一块坝子,铺上水泥,到时我派人送去安装即可。
   听叶长根这样一说,我喜出望外,赶忙利用周末回到老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里人。村民们听后,极积行动起来,用了近半月时间,把寨子西面的一块荒地挖平,打了一块长三十余米,宽十多米的长型水泥坝。叶长根是个实在人,说到做到,接到我电话后,立马派人把单杠、双杠、儿童秋千及蓝球、乒乓球等健身及体育器材送至村里,并妥妥地安装好。
   这下可好了,家乡的体育健身场地建好后,就像撒了把“活力豆”:老人们在漫步机上晃着腿唠家常,有说有笑;孩子们时而围着扭腰器,扭得不亦乐乎,时而荡着秋千,像腾空的燕子飞来飞去;压腿架旁站满了模仿动作的婶子,传出欢快笑声和器械的轻响。不少年轻姑娘在悠扬的音乐声伴奏下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单杠、双杠下围满一群小伙子,引体向上的呐喊与加油声此起彼伏。一阵阵微风吹来的泥土芳香,裹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比赶集还热闹。
  
   三
   一直以来,妻子没正式工作,只是靠打零工贴补家用。加之女儿读书和购房还贷等,主要靠我一个人的工资支撑,家里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尽管如此,只要是为了故乡的建设和发展,我就浑身来劲,就能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竭尽全力解决所需。2013年6月,我在花溪区交通运输局工作时,老家连续下了几天大雨,造成进寨公路一段路坎垮塌。村里小组长听说我是管农村公路的,就打电话给我,请我帮忙解决一点资金。我哪能拒绝,只好把自己省吃俭用的五千元拿来捐给村里,及时将公路垮塌处修复如初。
   最难忘的是2014年8月的一天,我听说离老家不远的流长乡年轻的外出务工人章小国,赚到钱后想回乡开一个水厂,正在四处寻找适宜办厂的地方后,立马想到家乡河边的天然矿泉水,常年喷涌而出。那里非常符合办厂条件,就积极给小章推荐,并自己掏钱请他吃饭,利用休息时间陪他到老家考察。小章见我办事热心诚恳,最终同意将水厂落户到家乡。之后,我又陪他到家乡所在的县级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水厂建成后,不仅让人们吃上了纯净放心的桶装水,还让一部分村民能在家门口的水厂就业,就地抱财归家。
   这些年,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我虽劳心劳力,却乐在其中。但家里人不太理解,认为我对家里的事一点也不上心,就像甩手掌柜一样,而集体的事我管得特多。经常叽咕说,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又不是我一个,谁像我这样,不仅为家乡操心劳神,还要出钱出物,自己却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时常穿着旧衣服。还说这些年,我为老家办了一件又一件的事,谁又能记着我的好呢?我笑着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力所能及为乡亲们办点好事实事,是为了让家乡变得更美好,让家乡人生活过得快乐。咱们回到家里,感到脸上有光,看着心情舒畅,不图回报。
   2018年1月,母亲去世后,安葬在老家南面名叫耐格宝坡的公墓上。安葬母亲那天,我见公墓与前面的乡村公路相距近一公里,之间只有一条土路,就立马购来石板,请人铺了一条直通到山上公墓的二米多宽的石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今,村里人们到公墓祭奠已故亲人,不再走泥巴路。每当他们走在干净整齐的石板路时,都会伸出大拇指,夸我又给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近年来,我每次回故乡都能看到新变化:田埂上的锄头被拖拉机取代,宽宽的进村公路上,不仅奔跑着一辆辆私家车,还让村里的土特产直达远方市场。智能手机成了村民的“新农具”,他们在果园搭起直播间,把果子的故事讲给村外的人听。尤其是村门前的小河两岸,被治理得整齐有序,河水变得清澈透底。进村公路两旁和村子周边种满了花草树木,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守住了“绿水青山”。
   其实,我知道,这些年自己做的不过是点点滴滴,而现今的故乡却用它的更好更美,给了我最满意的回应。啊,故乡,你早已种进了我的骨血之中,无论走多远,一回头,就能看见你美丽动人的模样……
  

共 34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乡土情怀与时代变迁”为核心,通过作者个人视角展现贵州山村从闭塞落后到焕发新生的历程。以“修路、安灯、建桥、筑广场”为线索,讴歌了村民团结奋斗、游子反哺故土的精神,传递出“故乡是根,建设是情”的深层意蕴。文中对乡愁的诠释超越感伤,落脚于行动——唯有将眷恋化为改变,土地才能真正“配得上深情回望”。文章以小见大‌,折射乡村巨变的时代主题。细节传情‌,赋予抽象情感以质感。今昔对比‌,通过“煤油灯与路灯”“泥泞小路与水泥桥”的对照,强化变迁的震撼力。村民、孩童等多元角色共同构成一幅有温度的乡村振兴图卷。质朴语言包裹炽热情感,既是作者个人乡愁的告白,亦是中国乡土精神的缩影。佳作,推荐赏读。【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8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9-28 11:36:58
  文章情节以时间顺序展开,从修路到安灯、建桥、建广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同时,每个部分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乡村发展画卷。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9-28 11:40:05
  这篇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巧妙的对比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乡村变迁的动人故事。其写作特色在于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既有叙事的感染力,又有思想的深度,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现实意义的佳作。祝老师秋安笔丰,开心每一天。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9-28 11:52:53
  诚谢云彩社长精心修改、编辑、留评。祝社长国庆、中秋快乐。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