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家园】何时带我回故乡?(赏析)

编辑推荐 【家园】何时带我回故乡?(赏析) ——读散文《养老院里的父亲》


作者:游泳的马 布衣,29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9发表时间:2025-09-30 16:37:53

【家园】何时带我回故乡?(赏析) 南京浦口火车站旧站台旁,“背影咖啡”的霓虹在薄暮中明灭。墙上朱自清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引得游人驻足留影,试图挽留百年前那场父子离别的余温。然而,镜头一转,千里之外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养老院窗边,漫天风雪正拍打着冰冷的玻璃。一位老人茫然望向窗外,轻轻推开护工递来的小米粥,急切地呼唤:“你去告诉刘二拐一声,那二亩白菜赶紧收了吧!”——这穿越时空的强烈映照,正是作家水孩儿荣获“从浦口出发”征文奖的散文《养老院里的父亲》所刻画的惊心图景。当朱自清笔下那沉默坚实的父爱背影迎来百年回响,水孩儿却以冷峻深情的笔触,将我们拽入生命终点的坚硬现实:父爱的记忆在风雪中片片剥落,我们如何在废墟之上辨认亲情的最后轮廓?又如何成为他迷途归程上,那一盏不灭的微光?
   朱自清的《背影》中,那青布棉衣、黑布马褂的身影,早已成为父爱的象征。然而,在水孩儿的散文中,我们却看到了父女关系的彻底反转:曾经的守护者成了被守护者,那熟悉的背影也变得茫然。“今冬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这雪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时间流逝、记忆冰封的隐喻,是父亲精神返乡之路上的重重阻碍。父亲在养老院中,用浑浊的眼睛努力分辨窗外,那窗成了现实与精神故园之间的冰冷界碑。父亲拄着拐杖,双腿如细树般直立,这拐杖不仅是身体衰弱的象征,更是他与故土相连的精神纽带。他那迷茫的眼神,透露出生命末路的脆弱与顽强。
   父亲口中念叨的“刘二拐家的二亩白菜”“麦收”“秋霜”,是深入骨髓的农耕记忆,与养老院的现代护理流程形成鲜明对比。而“大果子”,这家乡的味道,成了父亲维系精神故土的密钥。他对“大果子”的执拗,正是对消逝乡土世界的深情留恋。尤为令人心颤的是水孩儿笔下的互文,莫过于“橘子”意象的重现。朱自清的父亲曾艰难捧来橘子,那是壮年父爱的馈赠。而今,女儿带来橘子,父亲却分给想象中的乡亲。橘子从父爱的信物,变为女儿试图唤醒父亲记忆的媒介,完成了一个跨越世纪的悲情轮回。护工的形象塑造亦饱含深意。她让父亲“戒了酒,生活饮食都变得规律”,其专业与稳定超越了血缘,成为养老院中的人性微光。她微妙地重构了传统亲情的依赖模式,为失序的生活带来了日常秩序与温度。
   水孩儿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在《养老院里的父亲》中建构了一个关于认知障碍的“记忆迷宫”。文章没有直接叙述父亲的病情,而是跟随他混乱的认知逻辑,展现了父亲内心的挣扎与困惑。父亲时而能清晰记得外孙女“大美”的乳名,却认不出亲生女儿;时而清楚自己生于1947年,时而又固执地坚信“90多岁”只是在“等死”。他把室友称为“贱头”,将哑巴老人认作童年伙伴,甚至为已逝的室友“料理后事”。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深刻揭示了认知症的残酷——它不是记忆的简单消失,而是记忆的剧烈重组与时空坐标的崩塌。父亲在精神迷宫中,依靠偷玉米、惦记农事等久远的记忆碎片,来确认自己的身份。
   在父亲眼中,养老院幻化成了他的故乡吴代庄。这座由记忆碎片构筑的迷宫,成为了他对抗现实虚无的最后堡垒。他忧心忡忡于乡亲的家事,与哑巴老人重温童年,这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在肉身被禁锢于养老院时,他在精神上完成了对故乡的回归,展现了中国城市化浪潮下留守老人的集体乡愁与漂泊感。然而,这座脆弱的堡垒也可能瞬间崩塌。当女儿指出他的真实出生日期时,父亲如遭电击,对加速衰老的恐惧和对等待死亡的绝望瞬间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他歇斯底里地呼喊“我要回吴代庄”,这既是地理上的返乡渴望,也是对生命意义被剥夺的泣血呐喊。
   水孩儿以深厚的笔力,剖解了老龄化社会尤为深切的伦理困境——一种双向的迷失。父亲被病痛放逐出清晰的现实世界,在记忆迷宫中孤独跋涉。当他平静地指认养老院里“都是没用了,等死的人”时,无意间道出了现代社会对失能失智老人冰冷残酷的隐性定义。更深的痛楚在于,日夜奔波照料、每月缴费、佯嗔着提醒过往亲密的女儿,却被放逐出父亲记忆的版图。“我是谁?”的泣血追问,父亲困惑的打量,最终竟需借助外孙女“大美”的形象才勉强拼凑出女儿模糊的轮廓------记忆的湮灭,导致了最亲密血缘关系的根基性瓦解。父亲对隔代孙辈记忆的相对持久,却让子女承受着被至亲“抹去”存在的荒诞剧痛。
   外孙女的出现,如同穿透记忆浓雾的一缕微光。“父亲看了看大美,乐了:‘我外孙女。’”这简单场景蕴含着深邃的启示:相对纯粹、未被岁月复杂化的隔代情感连接,或许能在记忆的废墟之上,成为维系亲情血脉、传递生命温度的最后一道脆弱却坚韧的纽带。国家统计的冰冷数字(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2%,其中认知症患者超6%且持续增长)背后,是一个个这样在“双向迷失”中挣扎的普通家庭。
   当“背影”成为一种被消费的文化符号,水孩儿将我们拉回父爱最不诗意的终点——失禁、呓语、不可理喻的混沌。它迫使我们思考:当父爱仅存一具被病痛侵蚀的躯壳,我们能否依然辨认其内在的尊严与价值?如何在生命的沉沉暮色中,重新点亮爱的灯盏?护工的角色,如暗夜中的微火。她的专业与耐心让父亲“性格温和了很多”,提供了血缘亲情在现实无力感之外不可或缺的安全感与日常秩序。这提示我们,现代的照护,需要专业主义与情感共同体的温柔交织。现实中一些挑战传统孝道边界的创新模式(如“有偿陪伴”),因其“明算账”的清晰,反而可能卸下沉重的道德枷锁,使陪伴关系更趋自然,引发我们对养老模式多元可能性的思考。
   水孩儿的笔触没有止于悲情。当父亲带着一丝骄傲说帮室友“料理后事”,那个仗义豪爽的年轻父亲的灵魂瞬间在衰老的躯壳里复活;当他在混沌中喃喃“你陪着,就不那么难受”,便默然揭示了照护的本质——那是一场双向的救赎。女儿在守护父亲最后尊严的漫漫长路上,何尝不是在守护自身人性的完整?付出的耐心、接纳与无言的陪伴,最终如甘泉,滋养着照护者日渐疲惫的心灵。这份在绝望土壤里生长出的坚韧与温柔,是作品最动人的光芒。
   作为纪实散文,《养老院里的父亲》实现了“诗意纪实”的突破,交融了诗歌的凝练意象、小说的场景张力与纪录片的真实。水孩儿糅合质朴的乡土话语(“刘二拐”“贱头”“大果子”)与富有张力的文学表达(“乡愁彻底埋葬”“荒漠沙蓬草的眼神”),形成独特的“土味诗意”,升华出关于存在与记忆的哲理叩问。文章在人称流转上颇具匠心:主体是冷静克制的第三人称“父亲”;在情感激荡处(“你忘了趴在你背上扭秧歌的姑娘?”)立刻切为第二人称的泣血直诉;结尾处“蜷缩在他身边无助哭泣的姑娘”又悄然回归客观描摹。这种微妙变化,形成了文本情感的呼吸节奏,在纪实的冷静克制与文学的感染力间取得很好的平衡。
   回望西南联大时朱自清裹着毡布走在蒙自的背影,清瘦里透着硬气;再看达拉特旗风雪窗边父亲眺望的模样,眼神里满是茫然。这两个身影在文字里慢慢重叠,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家国岁月里扛起责任的脊梁,一面是生活褶皱里撑着的微光。父亲总把异乡养老院认成老家吴代庄,就像浦口站那列停着的旧火车——它们都在时光里念着记忆的归途。若说《背影》教会我们在离别的瞬间读懂父爱的深沉,那么《养老院里的父亲》则教会我们,如何在父爱之光渐次熄灭的漫长黑夜里,成为他记忆迷途上最后的“守望者”。女儿蜷缩病床前的剪影,与朱自清月台上的凝望,两者恰似中国人亲情长卷中的两枚印章:《背影》钤盖下离别的朱红,《养老院里的父亲》则拓印出守望的留白。
   当《背影》的百年钟声回荡,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学的深情追怀,更是俯下身来,贴近那些在生命暮年风雪中跋涉的灵魂,倾听他们记忆深处的回响。水孩儿以饱含深情与锐利的笔,既记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父女生命史,也在雪落归途的尽头,为社会点亮了一座小小的灯塔——它微弱的光,照亮我们终将抵达的暮年海岸,也警醒着每一个身为子女的人:当父辈的背影在岁月的风雪中渐行渐远,迷失于记忆的荒原,我们充满理解、耐心与不离不弃的凝视,便是他们漂泊灵魂所能抓住的最后一片温暖港湾。掩卷之际,终将懂得:成为记忆的守望者,正是这个时代赋予孝道最沉甸甸、也最温柔的释义,亦是渺小的个人,在生命黄昏的旷野上,所能抵达的最深沉的慰藉。

共 33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评论以朱自清《背影》为锚点,深度剖析水孩儿《养老院里的父亲》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兼具文本细读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评论精准捕捉 “橘子”“雪”“窗” 等核心意象的隐喻张力,对比朱自清笔下壮年父爱的坚实与水孩儿文中病父记忆的崩塌,清晰呈现 “背影” 符号从文化消费到现实叩问的转变,凸显作品对老龄化议题的敏锐洞察。文中对 “记忆迷宫” 的解读尤为深刻,既点明认知症对个体记忆的解构,也揭示现代社会中亲情的双向迷失,护工角色与隔代情感的分析更丰富了文本的社会维度。同时,评论兼顾文学性与思想性,既肯定作品 “诗意纪实” 的叙事创新与 “土味诗意” 的语言特色,又延伸至养老模式、孝道重构等现实思考,让文本分析超越文学范畴,具备社会批判价值。结尾将两代 “背影” 叠印,升华出 “记忆守望者” 的时代命题,使评论既有文本解读的精准,又有情感共鸣的厚度,为理解这篇散文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路径。【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30 16:43:33
  这篇评论以《背影》为对照,精准剖析《养老院里的父亲》的价值。它紧扣 “橘子”“雪” 等意象,拆解父爱的时空回响与记忆崩塌的痛感,既肯定作品 “诗意纪实” 的叙事创新,也深挖认知症背后的亲情困境与养老命题。结尾将两代 “背影” 叠印,升华出 “记忆守望者” 的时代意义,文本解读精准,情感与思想兼具深度。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