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老屋记·晨光里的离别(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老屋记·晨光里的离别(散文)


作者:燕双鹰 布衣,40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发表时间:2025-09-30 18:36:53
摘要:原创首发

【家园】老屋记·晨光里的离别(散文)
  
   天刚朦朦亮,窗纸被雾浸得发潮,指腹按上去能留下个浅印——去年冬天糊窗纸,妈妈特意在边角粘了圈旧年画的纸条,现在还能看见“连年有余”的残角,鱼尾巴都卷了边。院里的梧桐叶承着露水,重得往下坠,“嗒嗒”砸在院角的青苔上。那青苔是我小时候总爱踩的,雨天滑脚摔过好几次,后来爸在旁边摆了块青石板,板缝里还嵌着去年秋天的梧桐籽,是妹妹蹲那儿剥着玩,漏进去的。我是被灶房的柴火味弄醒的,不是城里煤气灶的寡淡味,是玉米芯混着松针的焦香,裹着土瓮里新翻的湿土气,从门缝里钻进来,缠在袖口的补丁上——那补丁是妈妈用我旧校服改的,蓝布上还留着以前绣的歪歪扭扭的“加油”。一下子把我从半梦半醒里拽出来。这老屋的清晨,几十年来都这样,只是去年秋天,院角的梧桐枝被风刮断了一根,现在还留着个斜茬,裹着爸爸去年冬天缠的草绳。那天的味道里,却多了点发紧的慌,像妈妈蒸馒头时,没揉开的面疙瘩,噎在嗓子眼里。
   堂屋里的煤油灯早就亮了,玻璃罩子上沾着圈灰,是去年秋收时熏的,擦了好几回都没擦干净。灯光透过灰,散成黄乎乎的一团,刚好罩着爸爸弯着的背。他蹲在那个旧木箱前,木箱是爷爷三十岁时做的,松树木的,边角被几代人的手磨得圆钝,侧面还留着我十岁时用铅笔涂的小人——头大身子小,胳膊画得像两根柴火,当时为了画眼睛,还把铅笔尖撅断了,现在看,铅笔印子淡得快没了,就剩个模糊的黑影。爸爸正把我的书一本本码进去,码得极慢,手指碰着书脊,像碰着刚煮好的鸡蛋,怕烫着似的。书脊磨破的那本《红楼梦》,他用指腹蹭了蹭,那力道,跟我小时候跌破膝盖,他给我涂抹紫药水时一个样,轻得怕弄疼我。扉页写满笔记的课本,他翻开来,对着灯看,指腹在《岳阳楼记》那页顿了顿——那是他去年教我背诵的,当时他还拿着根玉米杆,在院里的泥地上划字,说“以后去了城里,也得记着老祖宗的字”,然后又轻轻合上,纸页摩擦的声,比院里的露水声还轻,怕吵醒了什么似的。
   旁边立着那把爷爷传下来的铁锤子,木柄被攥得发亮,包浆里还嵌着点去年修屋顶的红土——那土是村西坡的,比别处的土要红一些,粘在铁锤头上,爸爸总舍不得抠,说“是老屋顶的土,留着做个念想”。他忽然停了手,把铁锤子拿到灯底下转着看,指尖抠了抠锤头缝里的红土,又起身去院角翻那个旧磨石。磨石是青灰色的,表面被磨出一道深深的凹槽,边缘还沾着去年磨镰刀时的麦秸,那是我和妹妹当时玩“过家家”剩下的,还缠着半根红绳。他蹲下来,往磨石上洒了点井水,水珠在凹槽里滚了滚,被他用铁锤子尖轻轻压碎,“沙沙沙”,锤头在磨石上蹭,声音轻得像摸家里的老猫——那猫去年冬天跑丢了,妈妈还在门口挂了好几天的鱼干。磨了一会儿,他停下来,用拇指蹭了蹭锤头的刃,又对着灯看,眉头皱了皱。其实锤头一点不钝,去年修床板时还用过,敲钉子脆得很,可他还是接着磨,磨石上的水渐渐混了红土,顺着凹槽往下滴,滴在他的布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那布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鞋尖补过一块黑布,是去年下地时被石头划破的,妈妈说“补补还能穿,别糟践”,补的时候,还特意用了和鞋帮同色的线。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摔断了板凳腿,也是他这么蹲在院角磨锤子,磨一会儿就回头喊我:“别急,磨快了好修,修好了还能坐。”那天他磨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板凳腿修好时,我早趴在青石板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妈妈给的糖渣——是水果糖,糖纸我还夹在当时的课本里,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笃笃笃”,钉子敲进木箱的声音一开始挺匀,像对面村口(好水坡村)钟大爷敲梆子的声——钟大爷去年冬天走了,再也没人在对面村口敲梆子喊人收衣裳了。可敲到第三下时,忽然顿了。我凑在门后看,看见爸爸的手往额角抹了抹——不是擦汗,是房梁上垂下来的露水,滴在他眼角的皱纹里了。那皱纹比去年深了些,像老屋墙上裂的纹,摸上去都硌手。他没吭声,只是把铁锤子往手里紧了紧,木柄上的包浆蹭了他满手,再敲下去时,声音轻了点,像是怕震疼了箱里的书,又像是怕吵醒了里屋还没醒的妹妹——妹妹昨天夜里还说,要给我装她攒的玻璃球,现在还在她枕头底下压着呢。
   灶房里的锅早开了,蒸汽从锅盖缝里冒出来,裹着米汤的甜香,飘得满院都是,连院角的青苔都像沾了点甜。妈妈站在灶台前,背对着我,手里攥着块蓝布——那布是她十九岁结婚时的陪嫁,上面绣的牡丹早褪成了淡粉色,针脚里还嵌着点当年的线头,是妈妈她自己绣的,绣坏了好几针,当时还哭了,说“绣不好,婆家会笑话”,现在看,那些歪针脚倒比牡丹还显眼。她正往布里包老屋的土,是从灶房角落的土瓮里挖的,瓮是粗陶的,上面有个“福”字,是爷爷用红漆写的,漆皮掉了一半,去年我还想给补漆,结果漆洒了,弄了一手红。土带着点潮气,她一点点把土捋平,指节都泛了白,像是在包什么稀世的宝贝,布角没捏好,她又重新叠了叠,说“得包紧点,别漏了,城里的土不养人,你身子弱,闻着老家的土,便不容易生病”。
   包完土,她转身揉面。面盆是粗瓷的,边缘有个小豁口,是我七岁时端盆摔的,当时我怕挨骂,还哭着用米糊粘过,撒了点灶膛里的草木灰,说“这样更结实”,现在灰迹还在,像个小黑点。她往面里兑了点温水,水是井里刚挑的,带着点凉,桶沿还滴着水,溅在灶台上,湿了一小块。手掌按在面团上揉,胳膊肘一抬一落,动作熟得不能再熟——以前每到过年,妈妈都这么揉面,我总蹲在旁边,等着她揪一小块面团给我,让我捏小兔子,捏得歪歪扭扭,耳朵都掉了一个,她也不笑,还说“比集市上卖的还好看,等蒸好了给你留着”。可那天她没揪,只是一个劲地揉,面团在她手里渐渐变得光滑,她却还在揉,像是要把什么堵在心里的情绪,都揉进面里去——昨天夜里,我听见妈妈跟爸爸说“孩子上学走了,家里就空了”,声音很小。揉好面,她把面团放在案板上醒着,又去添柴火,灶膛里的火苗“噼啪”响,映得她脸上的绒毛都发暖,手腕上的银镯子也跟着亮——那镯子是姥姥传的,磨得发亮,没花纹,前两年妈妈干活时差点碰掉,后来用红绳缠了圈,现在红绳都褪色了。她总说“戴了几十年,摘下来倒不习惯,夜里摸着镯子,就像你姥姥还在似的”。添完柴火,妈妈忽然想起什么,从碗柜里翻出个小瓷瓶,瓶是酱色的,盖儿有点松,上次找不着盖,还是妹妹在床底下找着的。倒出一点白糖,撒在面团上——我小时候不爱吃淡馒头,总吵着要甜的,有次还因为没放糖,哭着不肯吃饭,妈妈就总在面团里掺点白糖,说“甜口的,吃了心里亮,到了城里也别亏着嘴,要是想吃甜的,就想想家里的馒头”。
   馒头放进蒸笼时,蒸汽更浓了,裹着甜香往屋顶飘,把房梁上挂的玉米穗都熏得软了点——那些玉米穗是去年秋天我和爸爸一起挂的,我够不着,还是爸爸把我举起来挂的。妈妈用抹布擦了擦额头的汗,又去翻那个荞麦皮枕头。枕头套也是那块蓝布做的,边角都磨毛了,上面还留着我小时候流的口水印,洗了无数遍都没洗掉,淡淡的一圈,像个小月亮。妈妈对着阳光拍了拍枕头,荞麦皮的碎末子在光里飘,像细小的雪,落在她的发梢上——我忽然发现,妈妈的头发比去年白了不少,鬓角那几缕,得用黑毛线掺着才看得不明显,是上次赶集时,妈妈让村口的张婶给掺的,回来还跟我说“张婶手巧,掺得看不出来”,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你在城里总失眠,”她把枕头往我怀里塞,枕头还带着灶房的暖,像刚从炕头拿下来似的,“这个枕着硬,却踏实,比城里的软枕头养人,夜里能睡安稳,要是想妈妈了,就抱着枕头,跟抱着妈妈似的。”
   蒸笼的盖子“咕咚”响了一声,是蒸汽顶的,妈妈赶紧揭开,白花花的馒头冒着热气,烫得她手指缩了缩,又赶紧用筷子夹起一个——那筷子是爷爷传的,竹的,上面有个小裂纹,去年我想扔,她不让,说“能用”。吹了吹,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尝——不是尝生熟,是尝甜不甜。“刚好,”她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老屋墙上的裂纹,“你路上吃,凉了也不硬,比面包顶饿,要是不够,就再买,别省着钱。”她把馒头一个个装进布袋子里,袋子是粗布的,上面有个补丁,是我去年撕破的,妈妈用同色的线补的,针脚很密,还说“补得结实,能装不少东西”。装到最后,妈妈把最大的那个馒头留在外面,用手捏了捏馒头底,捏出个小小的圆印子——那是我的记号,以前家里蒸馒头,妈妈总给我留最大的,捏个印子,怕被弟弟妹妹抢了去,现在弟弟妹妹长大了,倒不抢了,可妈妈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昨天还跟我说“你最爱吃大的,得给你留着”。
   我抱着枕头站在灶房门口,闻着满屋子的甜香,忽然鼻子里窜进一股凉——是院角的露水味飘进来了,混着甜香,堵得慌,想揉眼睛。“城里的馒头没这么香,”妈妈头也没抬,声音有点哑,像是被蒸汽熏着了,其实我知道,妈妈是舍不得我走,“想家了就蒸个馒头,要是不会,就闻闻这布包里的土,闻着土味,就像还在老屋的灶房里,等着馒头熟,妈妈还在你旁边揉面呢。”
   蹲在门槛上时,脚边的露水浸得鞋尖有点凉,是我昨天刚刷的布鞋,鞋底还没全干,鞋帮上还留着点泥印——是院角那棵老槐树下的黄黏土,洗了好几遍都没洗掉。我伸手摸了摸门框上的身高线,木头被摸得光滑,最矮的那道是妹妹三岁刻的,歪歪扭扭,像条小虫子,刻的时候还把手指划破了,哭了半天,妈妈还拿了块水果糖哄她;往上数,是我十岁的,十五岁的,最高的那道是十七岁那天刻的——刻完我就蹲在这儿哭,因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要去省城里读大学,爸爸当时还说“哭啥,长大了就得往外走,男子汉得有出息”。现在指尖碰着那道刻痕,比我现在的肩膀还矮点,当时觉得自己长高了,能闯天下了,可那天晨光里,倒觉得那道刻痕像个钩子,把心里的什么东西勾得发疼,像小时候摔破膝盖的那种疼。
   里屋忽然传来动静,是妹妹醒了。她揉着眼睛坐起来,小布偶还攥在手里——那布偶是去年过年我用攒的零花钱买的,粉兔子的耳朵快掉了,妈妈用蓝布边角料缝了缝,和枕头套的布一样,现在看,倒像兔子穿了件小外套。她没哭,只是看着我,小声问:“哥,你的书箱装完了吗?我还想给你塞块橡皮。”我走过去,把布偶往她怀里塞了塞,说“不用啦,城里能买”,她却撅着嘴,把橡皮从枕头底下摸出来——是块半旧的橡皮,上面印着小鸭子,是我给她的,鸭子掉了一只眼睛,她还能用红墨水点了个小点补上,说“这样鸭子就不丑了”。“拿着,写错字能擦,城里的橡皮说不定没这个好用。”她把橡皮塞进我口袋,小手攥着我的衣角,没再说话。她大概还没明白,这次走,不是去姥姥家住几天,是要去一个没有老屋的梧桐叶、没有灶房的甜馒头、没有夜里蛐蛐叫的地方,是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久到她可能会忘了,我们以前在院里捉蛐蛐的日子。
   爸爸把木箱盖合上时,阳光已经穿过院子里的梧桐叶,落在老屋的土墙上,印出斑驳的影,像妈妈纳鞋底时掉的碎线头,东一块西一块,晃得人眼热。他敲最后一颗钉子时,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像是怕吵醒了堂屋里还没熄的煤油灯——那盏灯还亮着一点,灯芯上的火苗晃了晃,像个舍不得眨眼的眼睛,灯座上还沾着我小时候滴的蜡油,硬邦邦的,当时还被妈妈说了一顿。妈妈把布包、馒头和热米汤塞进我的行李箱,米汤是用粗瓷碗装的,碗边有个小缺口,是我小时候摔的,她用布裹了裹,怕洒了,还说“路上慢点喝,别烫着”。拉链拉到一半,她又停下来,从衣兜里摸出把钥匙,是老屋的钥匙,铜做的,上面还挂着我在周田河墩小学时编的红绳——那红绳是编中国结剩下的,我编了半天,还留着当时用牙咬断的齿痕,钥匙孔里有爸爸常年插拔留下的铜绿,摸起来滑滑的。“要是想回来,”她的声音有点颤,像被风吹得,“用这个开门,门轴上我上了油,不费劲,院里的青石板别踩青苔那边,滑,跟你小时候说的一样。”
   上车的时候,我回头看老屋。土坯墙在晨光里泛着暖黄,像妈妈蒸馒头时发好的面,软乎乎的。木门关着,门环上的红漆掉了一半,像在跟我摆手。爸爸站在门槛上,手里还攥着那把磨亮的铁锤子,没说话,只是看着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磨石上的红土;妈妈站在他旁边,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围裙上还沾着面粉,像撒了点星星,手腕上的银镯子晃了晃,“叮”的一声,像在跟我道别,跟每次我去姥姥家时,她站在门口送我的样子一样。妹妹趴在妈妈怀里,攥着那个粉兔子布偶,小声喊“哥早点回来,我给你留梧桐籽”,声音被风吹得有点飘,像院里的梧桐叶。
   风裹着艾草味往门缝里钻,“呜呜”的,跟妈妈夜里哄妹妹时,哼的那首没词的调子一个样。那时候我以为,这一走是奔向更好的生活,是去见省城里的高楼和路灯,却没想到,后来无数个城里的夜里,我总在软床上醒着,想起的不是高楼,是晨光里老屋的那缕柴火味、那声轻悄悄的磨锤声、那个带着圆印子的甜馒头——它们像一根根细线,从省城里的夜里伸回去,把我往回拽,拽回那个有硬床板、有蛐蛐叫、有妈妈手温的清晨里,拽回那个连空气都裹着踏实的日子里,拽回那个门轴上还沾着油、青石板上还长着青苔的老屋院子里,拽回那个还有人等着我,给我留着梧桐籽的地方。
  
   二0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星期二

共 521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晨光里的离别为轴,用细腻笔触编织老屋记忆,情感真挚动人。全文以 “物” 为情感载体,将梧桐叶、旧木箱、铁锤子等寻常物件与亲情、乡愁紧密相连,让离别充满烟火气与岁月温度。文中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如爸爸磨锤子时 “指尖抠了抠锤头缝里的红土”,妈妈包老屋土时 “指节都泛了白”,这些动作精准捕捉人物心理,将不舍藏于细微之处。而 “馒头底的圆印子”“门框上的身高线” 等独特记忆符号,让情感有了具体落点,极易引发读者共鸣。文章未直白言 “愁” 与 “不舍”,却通过环境、动作、语言传递深情。爸爸慢码书本、反复磨锤,妈妈装馒头、塞老屋土,这些日常场景下的反常举动,暗涌着父母对孩子的牵挂。结尾处对城里生活的回望,更将乡愁升华,让离别不止是当下的伤感,更是绵长岁月里的精神回望。语言摒弃华丽辞藻,用 “玉米芯混着松针的焦香”“米汤的甜香” 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表达,还原老屋清晨的烟火气。短句与长句交错,如 “‘嗒嗒’砸在院角的青苔上”“那皱纹比去年深了些,像老屋墙上裂的纹”,既灵动又厚重,让文字自带温度。整体而言,这篇散文以小见大,用物件串联记忆,用细节传递情感,将离别与乡愁写得细腻、真挚且富有余味,是一篇兼具生活质感与情感深度的佳作。【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30 18:37:28
  这篇散文以晨光离别为线,用老屋的梧桐叶、旧木箱、甜馒头等物件串联记忆,细节动人。爸爸磨锤、妈妈包乡土的动作,藏着深沉牵挂;门框身高线、馒头圆印子等符号,让乡愁有了落点。语言质朴如老屋烟火,不直白言愁,却让离别与思念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余味绵长。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10-02 21:16:52
  感谢田冲老师在百忙中给予点评,致敬老师,老师辛苦了!祝国庆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