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心灵】大运河畔的青春诗行(小说)

精品 【心灵】大运河畔的青春诗行(小说)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988.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发表时间:2025-10-01 06:57:07
摘要:【原创首发】一篇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和爱情的文字……

【心灵】大运河畔的青春诗行(小说)
   把知青接到场里,已临近中午了。
   正是秋末的天气,早晚都有了寒意。北风悠悠刮着,带来冬日的问候,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日子寒冷就要唱主角了。
   头天的一场夜雨,把大地洗得干净硬朗,就是园林中那些正在落叶的果树,也在秋雨的滋润下一反颓势,抖擞起了精神。整个园林场都在秋日暖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了温馨的色调。
   园林场的大门上,挂起了大幅的标语,空气中还有着鞭炮炸裂后残余的火药味儿。锣鼓的声响伴随着二十多名男女知青的脚步,行至了离场部不远的两排宿舍边。宿舍是新建的。红砖黑瓦,全都装上了玻璃窗。宿舍按男女生相对而设。中间是个宽约十米的通道,两个新建的黑板报上用彩色的粉笔书写各式的文字,有抒情的诗歌和简短的散文,还有带幽默叙事色彩的小漫画,整洁且不失活泼的板面,隽永且细腻的文字立即吸引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一走到这里就站在黑板报前观看了起来。有几个年轻人还掏出笔记本和钢笔,抄录着那几首灵动的诗句。而安置自己的住处,却成了可以放一放的事情了。
   看着这帮年轻人好奇的神情,带队的后勤排负责人兼知青队队长王国胜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板报上的诗歌和短文全出自曾少志之手,一个月前他是以一名知青在园林场正式安顿下来的。而黑板报的板书和美编,则是由张二花担任的。两人果然不负众望,把两块黑板报办得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接知青进场的三辆马车已经全部回来,想到今天是到市区灯光球场接人,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就没给骡马准备吃的,而饲养场负责人曾少志,也跟了一辆车参与到了迎接的行列中。此刻,随着马车的返回,马厩里也忙碌了起来。等骡马都在大院里的饮水处喝足了水,回到自己的圈舍后,曾少志赶紧将铡好的干青草和精料给每匹骡马加上,这才抽空到知青宿舍都看了下。
   按照预先划定的房间和铺位,男女知青基本都安顿了下来。只几个要求要调整的男女青年正在王国胜和张二花的协调下调配房间和铺位。
   对于两个月前已取得知青身份的曾少志来说,因先前两年在场里打工的经历,已经成了老园林人了。他在男生各寝室里进出着,见需要帮忙的就搭把手,沉浸在迎接新人的快乐中。
   外面通道中间黑板报前传来一阵阵议论的声音,其中一个男声特别响:“……这不对呀,真的不对!你们看‘行走在古老的河堤,行走在我的第二故乡,看河水的清澈,听鸟鸣的欢畅……’”
   “刘文斌,这有什么不对的?我咋看不出呢?”一个女生不解地问。
   “黄思怡,我说你的头脑里少了根弦吧,你还不承认,这诗太小资了,放着火热的生活不写,写什么河呀,鸟呀什么的,一看就不是个味儿。也不知作者是谁。真想和他好好理论一番。”
   那位叫黄思怡的女生瞪了他一眼,有些不满地说:“我看你的老毛病又犯了!下车伊始,生怕别人注意不到你!”
   “这诗我见过,是在地区报的生活副刊上发表的。我觉得写得不错。”这是一个小个子女生的声音,她叫张菊,与黄思怡住一个宿舍,两人是同班同学,现在又一起来到园林场当知青。
   “发表过的呀?那也不代表没问题呀。”刘文斌说,“还有谴词造句上,‘的地得’都用错了……”
   二花从知青屋里出来后,就一直站在人群中,听刘文斌这么一说,以为真的是自己写错了字,赶紧将少志的那首诗又仔细看了遍。
   “有多少足迹在这里重叠,似乎还残存旧时的阳光。我也将浅浅的脚印融入,触摸着先贤不息的梦想……”
   这里的“的”没写错呀?那男生怎么说错了呢?二花又把其他的短文检查了遍,都没发现错误,心中涌出一种不快的情绪。那个叫刘文斌的男生,要么是卖弄,要么就是不懂装懂。转头看到曾少志也从男生宿舍出来了,忙迎着他走去。
   “刚才的议论听到了吧?”她问了少志一句。
   “听到了呀。黑板报嘛登出来就是让人看的。有人议论比无人问津强。”他停了下,又说:“快中午了,我得回马厩了,还得给牲口添料呢。”
   “我也得回鸡舍看看,怕是又积下不少的蛋了!”
   二花也说。她见少志朝自己伸过了一只手,脸一红还是握住了。虽然两人情侣的关系已经公开,且少志之所以会从遥远的南方把户口迁到运河边的园林场落户当知青,主要也是因为与二花的这层关系,但毕竟还没成家,见人们朝他俩投来多少有些异样的目光,又悄悄放开了少志那温暖的手。
  
   二
   这是园林场第一次承担集中接收知识青年的任务。
   这些知青都是地区园林系统的职工子弟。按照市里的部署,今后还会有知青陆续到来。为了欢迎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场里特别宰杀了一头肥猪。这头肥猪,是曾少志担任饲养班班长,并着手猪圈改造、改变饲养方法后喂养出的第一批猪中的一头。按照场里坚持多年的习惯,每个季度都会举行一次“吃结余”的活动,将食堂的伙食盈余拿出些来,场里再贴补一些,煮一顿好吃的,犒劳一下园林场的职工们。吃结余本来在季末举行,考虑到那个时候,留下参与秋季剪枝的农工大都会离场回家,要到来年开春后,他们才会重新报名应聘,场里决定将欢迎宴与“吃结余”合在一起举行。
   中午时分,随着收工的钟声响起,食堂前的那片稀疏林地里热闹了起来,人们分两路排好队,等到领自己的那一份午餐。
   还是老传统,每人两个大白馒头,共四两主食,菜是大锅炖菜;将猪肉切成一指厚薄的片,与木耳、豆皮、笋干、黄花、粉皮等平时很难吃到的食材烩在一起,每人一大铁勺,这一勺足以装满一个小瓷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还给每人增加了一个食堂自己制作的五香鸡蛋。想到不少农工舍不得独享,他们会设法将馒头和炖菜带回家去,再添上点萝卜什么重新下锅,让全家人都改善一下,场里特地放了半天假,加上明天是星期天,人们就有了难得的一个休息时间。于是,就见人们用各种盛具装了那一大勺烩菜,再骑上自己的自行车朝家里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这里就呈现出了少有的热闹景象。而聚餐的另外那些主角——刚到园林场集体落户的知青们则端着丰盛的烩菜,回到刚安顿好的住处享用了起来。
   曾少志和二花将饭菜打了,回到马厩,坐在那个用两根整木材搭起的床铺前,刚刚坐下,就见负责猪场饲养工作的小马哥提着个包袱走了进来,还不待他开口,曾少志就说:“小马哥,你回去吧。场里难得吃回结余,这菜你就拿回去和嫂子一起吃吧。记住,不要急,好好地休息下。记得明天上午煮猪食前回来就行了。
   “可是,傍晚还得喂回猪呢。”
   “这不还有我和二花么?”少志说。
   “那太谢谢你俩了。”小马哥高兴地说,“傍晚那顿猪食我已煮好放在那边操作间了,到时你们直接喂就行。要是太凉,就热一热。”
   “行,你就放心去吧!”
   小马哥这才走出去,从饲养场边的一个草棚里推出自己那辆旧的金鹿牌自行车,把包袱小心地挂在车把上,一蹁腿上了车,朝场外骑去。
   少志将他和二花的菜摆在一起,说道:“花儿,咱这菜太多了,要不你也辛苦一趟,给花婶和老班长送一份回去。这年头,农村吃回肉也不易。”
   “那行,你就自己吃吧。”二花本身也有此意,就应道,“我就不陪你吃饭了。我最多耽误两个小时。”
   “那哪成呀,你别急,慢慢去。我等你回来,大不了放到晚上吃。”
   “那你也得吃饭呀。”
   “早上不是多打了两个小米面的窝窝头么?等会给骡马炒豆子时,我在火上烤一下,那滋味别提多好了!”
   “那行吧。我就去了。鸡场那边我都处理好了。料也加得足,你就不用操心去看了。”
   “好的。那你路上骑慢点,注意安全。”
   二花笑着点了点头。
   少志清楚她的骑行技术,单手握把,手里提着东西都不在话下。她的那辆飞鸽自行车是她上高中那年,在外地工作的哥哥给她买的。车架上缠了层厚实的塑料带,到现在看着都还很新。
  
   三
   随着不少农工的回家,场里安静了下来。风似乎更大了,摇曳着高大的白杨,尚未落尽的叶片不时飘下,在厚重的大地上静卧着。
   送走了二花之后,少志查看了下床铺边那个用高粱秆编织的筐,见里面装着的炒豆子已不多了,就从盛放着精料的麻袋里称出十斤来,细心地做好消耗记录,用一个簸箕端着来到马厩旁的钢架棚,将那口大锅洗净,就生起了火来。十斤豆子,得分成三次炒,多了容易糊,炒糊了的豆子不光营养大打折扣,骡马也不爱吃。
   火烧得不大不小,恰当的火候是炒好黄豆的关键。当上好的豆子在锅里发出细微的声响时,那种沁人心脾的香气就弥漫开来。
   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一个好听的女声传了过来,她抽动着鼻翼,迎着豆香来到马厩旁的操作间,见那香味是从口硕大的锅中发出的,带着几分惊喜说:“这么香的豆子,弄得我都想当你马厩里的小马了!”
   少志看着这个不请自来的年轻女孩儿,认出她来了,这不就是批评那位“下车伊始”刘文斌的黄思怡姑娘么?于是就问了句:“思怡姑娘,都安顿好了?”
   “思怡姑娘?这称呼我喜欢。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
   “我会算呀!”少志笑笑说,“你忘记了,在市里灯光球场上车时,是我点的名呀!”
   “哦,我想起来了。的确是这样的。你刚才问我啥?”
   “我问你住处收拾好了没有。”少志又重复了一下刚才的问话。
   “嗨,就是铺一张床,早就弄好了。一间寝室住三个人,每人都配了张桌子,虽然桌子不大,但坐着看个书,写点东西也够了。刚才王队长给大家介绍了场里的情况,特别讲到了曾少志,说他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下到这儿当知青的。还说他虽然出身在干部家庭,却一点都不娇气,干啥都一把好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呢!”
   “曾少志?那就是个普通的青年,外号小四川。没啥呀,就是比你们早当了两个月知青而已……”
   “你是小马哥吧?”黄思怡快人快语,嘴像挺机关枪,不给人插嘴的机会。
   曾少志未置可否,只是浅浅地一笑。
   “同志哥,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要肯定,要向别人学习,不要心生不服气的念头……”
   “哈哈,还真把我当成小马哥了!”曾少志在心里想着,脸上露出了笑来。
   锅里的豆子炒熟了,曾少志将豆子铲了出来,放进那个装炒豆子的簸箩里。他又坐下来,将灶里的柴火调整了下,开始炒第二锅。
   “小马哥,我听说那个曾少志很能写,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等,可惜我只看到登在黑板报上的那一首……我平时也喜欢写点东西,只是水平有限,没发表过……我带了个笔记本来,想请他帮我指点下,他不会拒绝我吧?”
   “应该不会吧。文友之间相交流下不是很好吗?”
   “他不会嫌弃我写得太幼稚?”
   “怎么会呢?他本身也是文学青年,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小马哥,你和他接触得很多吧,怎么对他这么了解呢?”
   “因为我压根儿就不是小马哥呀……”
   “你不是小马哥?那你是谁?”
   “我就是曾少志。”
   “啊?!”女知青愣住了,突然爆发出一阵开怀的笑声,一直笑得弯下了腰去。尔后,姑娘朝少志伸出了右手,说道:“那我们重新认识下吧。我叫黄思怡,刚来这里插队的知青。”
  
   四
   在愉快地交谈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十多斤豆子全炒好了。曾少志将豆子全盛了出来,与黄思怡一起走出操作间,打算将炒豆子端到马厩里放好,却听外面传来一阵欢笑,刚安顿下来的知青在后勤排长王国胜的带领下,来到了饲养场。听王排长讲过,现在只是指定了他兼任知青队的队长,过上一段时间,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在知青中选出两个副队长来。另外,团组织也得要建立起来。场里是下了决心的,要把知青队建成地区的先进集体。
   这会儿,只见王排长指点着靠围墙的一排建筑说:“那里是场里去年才建起的养鸡场。目前养着一千五百多只蛋鸡,今天中午大家吃的五香蛋,就是我们鸡场的鸡下的。顺带说一句,那种五香蛋是我们园林场的一绝,场里的食堂长期都有供应,喜欢的知青可以在窗口购买。鸡场里面就不去了。一来蛋鸡小气,我们这么多人进去,把鸡吓出个好歹来,那就罪过大了。”
   略带调侃口吻的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先前就来到这里的女知青黄思怡见刘文斌正朝她招手,怕他会冷不丁地叫她,忙朝曾少志吐了吐舌头,悄悄回到队伍里。
   王国胜接着说:“这里,包括建在围墙外的几个猪圈都是饲养场的领地,由比你们早来的一位知青领头管理。虽然这位知青身份只比你们长两个多月,但他却是名老园林了,因为在当知青前,他一直在场里打了两年的工。一些知青可能已经知道了,他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者,在地区报和《大运河》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好几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人群中响起一阵赞许的“啧啧”声,女知青黄思怡不由看了看刘文斌,却见他轻蔑地撇了撇嘴,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情。联想到刚才点评黑板报的事,不由得想,这个刘文斌就是见不得比他强的人,这不,连人都没认识呢,就跟人家杠上了。

共 1316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又是一篇时代感十足,烟火烟火味浓郁的知青题材小说,记述了一群里知青初到农场的经过,在不长的篇幅里却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作者是写这类题材文章的高手,看似信手拈来,却彰显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厚实的写作技巧。至少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两点:一是在不长的篇幅里,涉及了近10人,但人人个性格鲜明,有既稳重踏实、多才的曾少志,有热情宽厚的张二花;还有正直多情的黄思怡及贪图享受的刘文斌;等等。二是情景交融,赋予场景丰富的情感,如“北风悠悠刮着,带来冬日的问候,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日子寒冷就要唱主角了”“休眠的芽苞感觉到了春的悸动,正在积聚着力量,准备萌发。同时,还简单的描述了正值青春期萌生的爱情,曾少志的执着,张二花的自信,黄思怡的暗恋,以及刘文斌的自恋。如果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没有细致的认真观察是决然写不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的。作者多年来写有大量类似作品,但篇篇内容迥异,技巧娴熟,如果将其连成一串,应该能够成为一篇十分宏大的长篇小说。倾情推荐文友共赏,向优秀学习!【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2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10-01 06:58:40
  有幸第一个拜读佳作,感觉作者创作的春天到来了,真诚祝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01 07:40:00
  感谢社长清晨辛苦的编辑!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10-01 06:59:51
  同是知青,深有感触,希望继续写下去!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01 07:40:45
  我会努力的。争取多挖掘出些素材。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10-01 07:01:01
  今天国庆,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也祝作者节日快乐!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01 07:42:30
  共同祝贺祖国母亲生日快乐!也祝社长节日快乐,佳作不断!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10-01 09:53:22
  《大运河畔的青春诗行》以20世纪70年代知青生活为背景,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时代质感的青春画卷。小说通过曾少志、黄思怡等青年在园林场的日常,将劳动场景、情感萌动与文学理想交织,展现出特殊年代里青年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曾少志的多才多艺与责任担当、张二花的朴实深情、黄思怡的文学憧憬,乃至刘文斌的偏执狭隘,人物群像鲜活立体。大运河的粼粼波光与萧瑟秋景互为映照,既是地理空间的坐标,更暗喻着青春在时代洪流中的彷徨与坚守。作者善用生活细节传递情感张力——半块五香蛋的珍视、炒豆香里的诗意共鸣、黑板报文字引发的观念交锋,皆以微小切口折射时代肌理。作品在怀旧底色中迸发理想主义光芒,让读者在烟火氤氲里触摸到一代人精神成长的温度,堪称知青题材书写中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性质感的佳作。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01 09:57:57
  谢谢先生入微的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