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记忆中的麦香(散文)
七八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那一代人,在记忆深处有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美好回忆。
尤其是在豫北地区的乡村,除了端午、中秋这样的大节日,还有两个充满泥土芬芳和亲情的独特习俗,深深烙印在我的童年里——那便是“行麦礼”与“送羊”。
“行麦礼”,是在麦收之后。这时,已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走亲戚”,为已经结束的农忙表达一份心意,不仅表达了女儿对父母的孝敬之情,还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家庭的团聚。“割罢麦子打罢场,出嫁的闺女去瞧娘”这句俗语讲的就是这个习俗。
“行麦礼”是朴实而真挚的:闺女蒸上一大锅白面馒头,装满一大竹篮子送给娘家送去。条件好些的闺女,会再买上几斤金黄的油条和几斤稀缺的白糖,这在那时已是极体面的厚礼。“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呀……”这首《回娘家》唱出了闺女回娘家最生动最形象的画面。
闺女㧟着篮子,带着孩子,欢欢喜喜地回娘家。若巧遇姊妹们同时回娘家,几家的小孩子凑在一起,院里顿时喧腾起来。大人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孩子们玩着溜溜蛋、打扑克,拿着核桃当撒圆的游戏。孩子们那份无忧无虑的热闹,能驱散一切物质匮乏带来的烦恼。直到傍晚,孩子们才在妈妈的催促声中,依依不舍中离开姥姥家,各回各家。
与“行麦礼”习俗相对应的是“送羊”。过了农历六月初一,便轮到姥姥家的回礼——“送羊”。麦子入仓后,姥姥或舅妈(我们叫妗子)会用新麦磨的面粉,蒸出一锅栩栩如生的“花馒头”,送给外甥。
送“羊”的寓意是幸福长久、长命百岁,同时也传承着孝敬老人的美德。关于送羊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最为流传的是“羊羔跪乳”的故事,寓意着小羊知道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姥姥家的人则借此来教育外甥要孝顺母亲。
这“羊”可不是普通的馒头。最大的主角是“面羊”,往往占满一整层笼屉。羊头塑造得惟妙惟肖,羊身则丰腴如肥鱼,透着富足的美。除大羊外,还捏成各式小动物:温顺的小兔、机灵的小刺猬、憨厚的小猪……每一个都是巧手捏就的艺术品,饱含着吉祥的寓意。
我最盼望姥姥家来给我们姐弟“送羊”。舅舅成家后,每年都是我妗子来“送羊”。
一年夏天,我和弟弟正端着碗在门口吃饭,远远望见妗子左手抱着孩子、右臂挎着篮子从村西头缓缓地走来。“快看,小星,是咱妗子来送羊来了!”我和弟弟把碗放石台上一丢,飞奔着向妗子跑去。跑到跟前,气喘吁吁地问:“妗子,我们都吃上饭了,你咋才来?”妗子笑着答:“刚蒸好羊糕,装好篮子就赶来了。”她将沉甸甸的篮子递给我们,我和弟弟那满满的喜悦,至今难忘。
回到家,我们把“小羊羔”们一个个请出来,姐弟三人按个数平分。看着栩栩如生的小羊羔一个个都跟宝贝似的,每人拿起一个慢慢地嚼一嚼,品味麦芽糖入口的清香。然后把其它的小羊羔用麻线串起来,高高挂在房梁上。眼巴巴地等着它们变成酥脆的馍干,才肯一点点享用,那滋味,比任何糖果都香甜。
这个习俗也是一个亲情的循环。每年到了暑假的时候,我娘和大娘两家在一起蒸上一大笼羊羔,一块走十几里山路去给姑姑家“送羊”。
蒸面羊之前需要先用老酵子发一盆子面,等面发好了,然后一家人动手,通过和面、发酵、塑形,烧火蒸,忙碌几个小时后一大笼面羊就出锅了。发面有发家的意思,发面蒸出来的馒头口感酥软味道香甜。
做面羊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看见大人拿起一块面团在手里揉搓几下摇身一变,成了小兔子、小斑鸠的形状,小孩子也想练练手,凑到案板前,给大人要上一块面团,捏呀捏呀,可是放到案板上一看,什么都不像。虽然手艺不熟练,但是围在大人跟前揉面团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惟妙惟肖的小动物馒头一个个摆在高粱杆做的锅片上,这时候就开始烧火了,捧一把麦秸,擦燃一根火柴点着麦秸,在慢慢地往炉膛里添上大一些的树枝。馒头上锅把炉膛的火烧得更旺一些,大约四五十分钟,喷香的发面馒头味道弥漫了整个大院。等小羊羔一出笼,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像咧嘴大笑的孩童。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和堂妹去凉水井村的姑姑家送羊。我们沿着河沟、青年渠一路向东南行走,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一路山清水秀,其乐融融。突然天空下起了雨,父亲带我们躲到山崖下,听着雨声,等着天晴。中午赶到了姑姑家,姑姑立刻烧起木柴炖了一铁锅香喷喷的烩菜招待我们。饭后,姑父还带我们去枫林公园参观动物园,回来的路上,姑父还给我和堂妹买了许多水果糖。那一天的旅程,成了我童年最甜蜜的记忆。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行麦礼”和“送羊”的习俗已渐渐远去。但那份由新麦的香气、亲手的制作、走亲戚的期待所构筑的温情,却永远沉淀在记忆深处。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农耕时代亲情往来最朴素的仪式,滋养着我们这一代人的乡土情怀,成为生命中恒久的、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