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秋游孤山(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秋游孤山(散文)


作者:杨敏 布衣,15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发表时间:2025-10-02 21:20:29
摘要:孤山是杭州的文化核心要地。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文澜阁等汇聚一起;平湖秋月、孤山可以观景赏月;宋理宗建西太乙宫,康熙乾隆帝南巡题字;白居易、苏东坡、徐渭在这里吟诗作对;他们为杭州留下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秋游孤山(散文)
  
   国庆前夕,秋意正浓。用完中餐,我背起行囊,独自一人乘车前往孤山,就此开启我期待已久的文史之旅。
   车辆在北山路口停下,我下车后,便看到西泠桥的右边矗立着一座“慕才亭”,亭内是一座墓冢,墓碑上清晰地刻着“钱塘苏小小之墓”。环绕亭子的十二根柱子上,分别刻有沈鹏等十二位书法家题写的楹联。
   过苏小小墓,穿西泠桥,右侧一幢充满民国风情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原来是近代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奢华别墅,现在已被改造成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内分为玺印厅、篆刻艺术厅等九大主题区域,展出了上千件印章文物和篆刻相关工具。
   走出博物馆,向西行走二十几步,便看到一座高大的雕像矗立在树林之中,我仔细瞻仰了雕像的面容,才知道这是我一直敬仰的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雕像下方是一座墓茔,墓正面立着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刻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墓碑背面则立有吴芝瑛撰写、徐自华书写的墓志铭原石。
   我向鉴湖女侠深深鞠了三个躬,然后转身向西,回到了孤山路。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遮挡了西边刺眼的阳光,迎面吹来的湖风拂在脸上,瞬间洗去了我旅途的疲倦。大约走了五十多米,眼前突然一亮,前面的梧桐树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远处是绿树葱茏的群山。紧接着,一辆粉红色的观光车从左边拐了进来,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啊!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湖最美转角!
   极目远眺,浩渺的西湖尽收眼底,我尽情呼吸着那湿润且清新的空气,内心不禁产生一股心旷神怡之感。从那转角处向东行进三十米,便来到了俞曲园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改建而成,俞楼向来享有“西湖第一楼”的盛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学者、文学家、经学家以及古文字学家,与温州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其一,俞樾与温州朴学代表人物孙衣言、孙锵鸣交往甚笃。他曾担任河南学政,和孙衣言同为曾国藩的门生;而孙锵鸣则是他科举考试时的老师。俞樾曾为孙锵鸣70岁寿辰题写“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的寿联,其中“宰相两门生”指的就是李鸿章和沈葆桢。俞樾还是东瓯三先生之一宋恕的学术导师。他大力倡导朴学研究,与温州本土学者孙诒让在学术理念上高度一致,共同推动了晚清学术的转型。俞樾的杭州弟子吴承志(1844—1917)是清末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担任平阳县学训导,在平阳度过了33年的时光。
   离开俞曲园纪念馆,我继续向东前行2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草地,上面种满了梅花,草地中间有一条蜿蜒的小道。我沿着这条小道往里走了40多米后,看到一座石雕像倚坐在岩石上。他戴着一副宽边眼镜,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可我一时竟想不起这是近代历史上的哪位大师。无奈之下,我只好转身,朝着前面山边的亭子走去。走了十来米,发现了一块路标指示牌,这才知道那座雕像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教育家潘天寿。
   指示牌的前面有一座亭子,横匾上题着“六一泉”。这泉池呈长方形,面积有两个多平方,池壁由青石砌就,泉水清澈透亮,里面饲养着各色小金鱼。
   从远处看这座石亭,它就像镶嵌在岩石上,尽管它有些缺柱少棱,但好像也有着维纳斯断臂那种残缺的美。我不禁疑惑,这明明该叫“六一亭”,怎么落款成了“六一泉”呢?于是我便探寻起答案来,原来这里蕴含着一段苏东坡与欧阳修师生情谊的动人往事。
   1071年,苏东坡赴杭州任通判,他专门到欧阳修家辞别。老师对苏东坡说,在西湖的孤山有个叫惠勤的和尚,诗情画意都很不错。苏东坡到任第三天,就在孤山找到了惠勤,两人果然情投意合,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在西湖上泛舟,用诗歌相互应和。谁知就在次年,欧阳修离世,两人便在孤山痛哭一场。
   1089年,苏东坡再次来到杭州,出任知州一职。他又一次前往孤山去拜访惠勤,可惜惠勤早已离世,只见到了惠勤的弟子二仲,二仲的房间里挂着惠勤和欧阳修的画像,苏东坡看到后,不禁感慨不已。二仲对苏东坡说,此地有一眼泉水,在几个月前突然开始汩汩地涌出,很是奇特,便请苏东坡写一篇文章以作纪念。由于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苏东坡便写了《六一泉铭井序》,还题上了“六一泉”的名号,并且留下一首诗: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苏东坡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告别“六一泉”,我沿着另一条小道继续前行,道路两旁依旧是一大片梅园,转弯处,一块“西泠红梅碑”矗立在路旁,怪不得孤山岛曾经被称为梅屿,原来是这里梅花多的缘故。
   走出梅园,向东前进40米,发现路旁有许多游客正在拍照。我顺着他们的方向抬头一看,原来是西泠印社的入口。这里无疑是让众多金石篆刻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不愧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1913年,在建社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西泠印社正式确定了名称,并修撰启文、订立盟约,广泛招募社员。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领域广泛汲取各家精华,自成一家,其艺术成就和声望就像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引得众多印学和书画爱好者接踵而至。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以及饶宗颐等艺术大师相继担任社长。西泠印社自此声名远扬,逐渐成为海内外印学研究的核心阵地。
   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艺术天地,明清古建筑星罗棋布。亭台楼阁顺着山势高低错落,秩序井然;朱红色的柱子宛如岁月留下的印记,勾勒出历史的模样;飞檐翘角轻盈灵动,尽显江南园林的秀丽之美。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漫步,碑廊、月洞门、小莲池、柏堂、仰贤亭、汉三老石室等一一呈现在眼前,印泉、潜泉、文泉、闲泉也让游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它们似乎在娓娓道来西泠印社过去的故事。
   华严经塔为密檐式塔,高度达20余米,呈八角形,一共十一级。第一级镌刻着《华严经》,第二级和第三级镌刻着《金刚经》,往上八级以及塔顶部分都雕刻有佛像,底座周围的刻像精美且栩栩如生。它安静地伫立着,经受着风雨的考验,见证着西泠印社的兴衰历程,也象征着印社传承印学、守护文化的坚定意志。
   西泠印社门口的旁边,是闻名遐迩的百年餐饮名店楼外楼。继续东行110米,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大院门口挂着三块牌匾,分别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图书馆旧址”和“浙江图书馆孤山馆社”,它们分别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大门紧闭,保护措施十分严密。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是根本不可能进去参观的。
   看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这几个字,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前辈杨悌先生。杨悌先生于1951年离世,身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研究遗稿。在“文革”前夕的1965年,他的夫人伍鸣凤担心这些遗稿会丢失,便将它们转交给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进行妥善保存。时光匆匆,三十多年过去了,杨悌先生的女婿叶永烈夫妇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谷辉之以及徐永明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将杨悌先生的所有遗稿进行了影印,并带回了家。之后,经过精心的编辑和校勘,这些遗稿被整理成《通鉴事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顺利出版。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旁边,坐落着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以及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据说在1924年,俞平伯带着夫人许宝驯搬入此处居住。在这段居住时光里,俞平伯创作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佳作,而许宝驯也曾在这里亲眼见证了雷峰塔的倒塌。如今,这座故居作为纪念场所,陈列着《春在堂全书》等文献资料,依旧保留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
   往东走70米,便抵达了中山公园。它的前身是清行宫御花园遗址。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它被赋予了现在的名字。公园门口,一对古朴且透着沧桑感的明代石狮子静静伫立着。迈进大门,只见柿子树上挂满了青柿子,地上也有一些被风吹落的红柿子,呈现出“柿柿红火”的独特景观。
   继续往公园里面走,在正对着大门的石壁上,“孤山”二字赫然在目。这两个字色泽朱红,字体规整,相传是宋代之人所题。值得注意的是,“孤”字少了一点,据说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说法是,孤山景色虽美,但常常被自诩为孤家寡人的皇帝独自占有,因此有了“孤山不孤寡人孤”的说法;另一种说法则源自西湖三绝——“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从这个角度看,“孤”字少了一点也是顺理成章的。
   石壁两侧皆有护栏石阶,呈之字状,扶栏而上,登山腰平台,凭栏南望,湖光山色皆收于眼底。侧目向东,鹫香亭遗址旁的八角亭,居于崖石之上甚是别致。南面亭额悬有一匾,上书“万菊亭”,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所题,这位富家子弟把旷世收藏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还有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等,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贵文物。
   万菊亭东侧陡峭的山崖下藏着一个小峡谷,这里是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和曲桥共同构成的园中园。沿着石阶往下走到园中,曲桥蜿蜒曲折,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左边有一个小潭,潭中心立着假山,置身于此,仿佛来到了深山的谷底。这里的溪、潭、花、树、亭、桥等布局错落有致,别具一番韵味。右边有一条溪流,名叫“贮月泉”,它是“行宫八景”之一,松树和石头相互依偎,相映成趣。走过曲桥,就能看到一座题有“西湖天下景”的四角亭。“西湖天下景”这个名字是根据苏东坡的诗句来命名的,亭子上有一副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除了这些景点,公园里还保留着头宫门、垂花门遗址以及楠木寝宫遗址等历史遗迹。园内还留存着绿云径假山、四照亭等亭台楼阁,在山后,乾隆题写的“政在养民”诗碑以及中山纪念林也清晰可见。
   迈出中山公园的大门,一抬眼,便看到正对面矗立着一座庄重肃穆的石牌坊,牌坊中间镌刻着“光华复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座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为了庆祝文澜阁竣工而建造的。后来,因战乱的缘故,牌坊遭受了损毁。到了清末,它被列为御花园遗址。这座牌坊与雷峰塔隔着湖水遥遥相望,在牌坊的旁边,设有手划船码头,游客能够自己划船前往三潭印月。所以,它也是西湖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承载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从中山公园向东行进40米,能看到一座老门台,上面写着“文澜阁”三个字。我打算进去参观一番,却被保安拦了下来。保安很有礼貌地跟我说:“文澜阁属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馆区,您现在站的这个位置是出口,入口得再往东走50米,而且需要凭身份证才能进去参观。”我觉得孤山风景区所有的场所都免费供游客参观游览,这一点特别值得称赞。要是能在文澜阁门前放置一个出口标志,那对游客来说可能会更贴心。
   抵达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的门口,眼前一片开阔,门口前停放着几辆1314公交车。我刷完身份证走进馆内,里面几座建筑物映入眼帘。考虑到时间因素,我决定只参观文澜阁。在入口处,我查看了指示导图,得知孤山馆区以历史艺术类为主打,其亮点在于清代文澜阁建筑群以及鎏金银阿育王塔等文物。该馆区由古代陶瓷、雷峰塔文物、南宋官窑、画家常书鸿和黄宾虹艺术陈列、宋元明清漆器艺术以及文澜阁展区共同组成。
   该博物馆借助“十大镇馆之宝”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史前文明、青铜玉器等馆藏文物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还开创性地实现了青瓷美学和甜品工艺的跨界结合。同时,它长期举办龙泉宝剑精品展等专题展览,形成了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
   文澜阁位于雷峰塔文物展区的左侧,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为了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是全国七大藏书阁之一。其占地总面积大约为3150平方米,建筑布局丰富,涵盖门厅、厢房、门厅前的庭院、门厅后的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以及藏书楼主楼。藏书楼主体建筑借鉴了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形式,采用重檐歇山式设计,是一座结构为六开间的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两层,中间设有夹层,实际是三层楼房。楼内整齐地摆放着暗红色的书柜,柜门上装有铜锁,柜子里存放的应该就是珍贵的乾隆版《四库全书》。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同时也具备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质。正因如此,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 91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孤山的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堪称一部行走的文化指南。作者以时间为轴,从苏小小墓、秋瑾雕像到西泠印社、文澜阁,将20余处景点串联成篇,既展现了孤山作为“西湖文化核心”的地位,也融入了个人对历史的思考。文中大量引用诗词典故,从苏东坡到林逋,从杨悌到阮秋生,古今文人的足迹与作者的游览路线交织,让游记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韵味。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尤为精妙,如“孤”字少一点的解读、六一泉的典故、平湖秋月的传说,既丰富了内容,也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怀。结尾处,作者以“孤山不孤”收束全文,既呼应了开篇,也升华了主题——孤山因深厚的人文积淀而充满生机,游览者因与历史对话而不再孤寂。全文语言质朴流畅,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脚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孤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涵。【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10-02 21:21:55
  这篇游记以细腻笔触描绘孤山的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堪称行走的文化指南。作者以时间为轴,串联20余处景点,融入个人对历史的思考。文中大量引用诗词典故,古今文人足迹与游览路线交织,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韵味。结尾以“孤山不孤”收束,升华主题,语言质朴流畅,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