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家乡的秋天(散文)
家乡的秋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场视觉盛宴,经过了春夏的沉淀,大自然蜕变出了浓郁的色彩,它开始挥动着画笔天马行空,尽情的挥洒着满腔的热情;空气抚平了燥热的线条,却道天凉好个秋,更是多了一份惬意和舒适,于是随着时光的流动成就了一帧帧优美的山水画。
家乡的秋天,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高飞。古人说,秋天之美,美在高远、辽阔,而我的家乡的山为秋天增加这样一份神韵,有的山挺拔雄伟,有的山绵延起伏,有的山线条硬朗。它们不仅形成了家乡独特的地理外貌,也形成了四时多变的风景,秋天山上的乔木、灌木丛、花草的颜色,金黄、火红、深绿交织,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层林尽染。这样的景色从一座山蔓延到了另一座山,一直延伸到了远方。如果下点小雨,大地冒出了带柴薪的烟火气,缩短了绵延无穷的距离,山与山,就融合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小路上落满了褐色的落叶,路边有时还会汇聚出清澈的小溪流,叮叮咚咚流淌着,有时落叶之中还会绽开几朵橙色的蘑菇。
记忆里秋天的田野上是忙碌的,它即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开始,站在生命的一端,丰收的种子在枝头摇曳,玉米棒子汲取了大地最后的一丝甘甜,最后掰断了与玉米杆最后一点牵连装进了箩筐,最后绑成串挂在了门前的白杨树上,不时还会招来各种鸟儿来觅食。小孩子在地头吹着燕麦的麦杆做成的口哨,大人挥动着镰刀,收割着秋日里的一抹麦黄。干枯的洋芋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丢在了田间地头,农民挥动着锄头,从已经冰冷的泥土中刨出一个个洋芋陈列在泥土之中。穿着红衣服的小姑娘提着篮子捡洋芋,捡满了一篮子,艰难地从一个地方扛到了父亲旁边,父亲接过篮子,小姑娘机灵地拉开大尼龙袋子,父亲把洋芋装在了袋子里,小姑娘又接过篮子,她走着走着,泥土里蹭出来一只又肥又大的虫子,把小姑娘吓的往后一退,一个趔劫跌倒了,小姑娘吓哭了,父亲急急忙忙跑到小姑娘旁边,母亲也跑来了,看着那个又大又肥的虫子,父亲母亲相视一笑,母亲就对小姑娘:“你不是很喜欢蝴蝶吗?这个虫子来年会变成一只蝴蝶的哦!”小姑娘听了,可是她又看看那只虫子,怎么也想不到能跟蝴蝶联系在一起,可是母亲的话,小姑娘还是相信的,于是她就不哭了,继续拾洋芋。秋收没有夏天那么紧张,所以可以坐在地头休息,小姑娘最喜欢坐在父母旁边了,她吃着母亲带来的干粮,听着父母的谈话,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正好他们休息的地方是一片荞麦地,荞麦花期刚过,挂了三角形的种子,父母讨论着今年的荞麦也有一个好收成了,她听了高兴地对着妈妈说:“妈妈,你给我做荞面凉粉吃好吗?”妈妈笑着说:“好啊!”小姑娘高兴地想着,到时候她要好好帮妈妈收荞麦,那样就能早点吃上凉粉了,因为去年妈妈还夸奖过她呢?想着想着,她开始期待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农谚常说“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家乡的人们踩着二十四节气,计算着日期,开始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秋耕。人们不仅从老一辈哪里继承来农具和大黄牛,而且还传承了种麦子的技术,就这样一代一代人们在黄土地里繁衍生息。在我们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放一周“农忙假”,我们这些孩子在帮大人种小麦的时候,父母就会教授我们种麦子的方法和技巧,从施肥、撒种、犁地、到模地,最后把麦地周围杂草清理干净,这样一垄整齐有型的麦种才能结束,等待着麦子的破土而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旋耕机代替了老黄牛,父辈们传承下来的农具都挂上了屋檐,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完成了使命,静静在等待着风蚀消失,可是那些种麦子的知识已经直根于我们心中,子孙后代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踩着先辈们的经验,在黄土地上继续种出了一垄一垄的麦田,你看!黄土地上翠绿的麦苗正在茁壮成长。
秋收,秋耕结束后。秋风一日比一日凉,田野里的野草开始干枯,树叶在秋风里摇摇晃晃,终都飘零了。唯有野菊在展现出独有的生命力,漫山遍野都是黄灿灿的,尽显出一副“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霸气。如果遇上一场不大的秋雨,轻柔如丝。这个时候清凉的空气里多了一份冷冽,把整个脖子埋在毛衣的领子里,走在田间小道上,升腾起来的雨雾只能看到数米之远,好像置身于云间,再折上一捧路边开的最旺的野菊,脚下踩出杂草断裂的声音,心中升腾出了不一样的情愫。
家乡的秋天是一副美丽的画卷。你要轻轻解开画带,拨动画轴徐徐展开,这幅流动的画卷,用最独特的线条和秋日里特有的颜色,渲染出了一副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美景,每一次的身临其境,都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触,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家乡勤劳的人民,更是为这幅画轴增添了不一样元素,你能够想象出,美丽的秋日里,人们不再是夏天时的争分夺秒的忙碌,而是可以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劳作,在闲谈中时不时还会听到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你带着这种轻松惬意的心情在画卷里从早秋漫步到晚秋,一定会沉醉在其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