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爸妈那辈的中秋(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爸妈那辈的中秋(散文)


作者:shmyr 秀才,226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5发表时间:2025-10-03 16:32:55
摘要:原创首发

在我的老家,人们提起中秋时,总爱说“八月十五大似年”。儿时的我总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理解,觉得无论是从热闹还是吃喝来比,“过年”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直到长大后,才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它说的不是谁更热闹,而是强调中秋节作为团圆节日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春节。
   不过,儿时的中秋节,确实是个满含仪式感的节日。记得那时,离中秋还有十多天,母亲便开始为过节忙活着,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张罗。头一桩要紧事儿,便是“酿米酒”。那年月,我们除了知道“汽水”和“冰水”是能喝的,别的啥饮料听都没听过。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桌上摆的都是自家酿的这缸甜米酒呢!
   “落花生”也是中秋不可缺的食物,所以,买花生也是母亲的重要事情。她非等着“八月初九”这个全年最热闹的圩场日去买。她说这天卖花生的摊位最多,可以满街挑选,也好讲价钱。说来有趣,儿时的我只要听见母亲念叨“去买花生”,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月饼的影子,“啊,要过中秋啦!”
   接下来,就是我和姐姐放学了去园里挖芋头。这活真不轻松啊!那些芋头都是种在园子里的边边角角,种下后就再也没有松过土,甚至都不曾施肥,加上生长期又长,那地板结得像石头。
   挖完一垄地的芋头,手掌几乎要起血泡,回到家我就气咻咻地向母亲报怨,“中秋节不是吃月饼吗,为什么还要吃芋头?太难挖了!”母亲却总是笑着用那句话回我:“中秋吃芋头,这是老古板传下的习俗。芋头就是“余头”,图个好彩头呢!”
   几天后,母亲开始“炒花生”。她炒花生也是很费事。多日前就在河里捞了一堆沙子,摊在场地上晒干,再用粗筛子过一遍,这才和花生一起倒进锅里炒。这样炒出来的花生受热均匀,既不会外焦里生,又能逼出那个脆香,比直接炒的花生不知强了多少倍。
   买月饼这事,母亲倒是从不落在别家后面,她从月初就往合作社走了好几趟。不过每次买得不多,斤把左右。她说让我们先解解馋,尝个鲜。这倒是,若真捱到中秋才吃上月饼,我们确实要馋得口水流八尺长。真正中秋那天吃的月饼,母亲至少会买上四五斤,种类也各不相同。有饼壳上撒满芝麻的,里面的馅是细细的冰糖,吃在嘴里好甜。还有饼壳上无芝麻、馅是花生仁和橘子皮切的丝——橘丝有红色的,也有绿色的。我吃不惯这个丝,都是直接把它们抠出来扔掉。还有一种叫“千层酥”的饼,里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馅。可这饼正如它的名字,薄薄的饼壳无数层,哪怕轻轻拿在手中,那饼壳都直往下落。咬一口,“扑啦啦”地落得胸前满是碎碎的饼渣子。这个饼我更不喜欢了。可母亲说,它的价钱比别的月饼还贵哩。
   等盼到中秋这天,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也回家了。母亲从中午吃完饭起,就再没出过厨房门,一直在忙着晚饭的食材。且不说煎鱼、炒肉这些家常菜,单是那芋头,母亲就要做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味:一种用白糖凉拌,另一种放肉丝、辣椒一起爆炒。一甜一咸,摆上桌便是双重的滋味。
   其实不止我家,这天整个村子的主妇们都早早做好了晚饭。天色还未完全暗下来,爆竹声已此起彼伏,各家都在隆重迎接这轮十五圆月。
   从饭桌上下来,母亲还在收拾碗筷,我和姐姐已把竹床、小方桌抬到屋外场了,接着就开始准备熏蚊子。我们用脸盆装来半盆木屑末,扔下几棵干艾草,再到灶里铲了一把火星子堆在上面,顿时,烟雾缭缭,什么蚊子都被熏得逃之夭夭。
   这时,父亲早已和我们坐在竹床上赏月。父亲的手中总是夹着一支烟,吸一口,亮一下,就像萤火虫一样一闪一闪。还在厨房忙着的母亲大声地吩咐着我们,把薄膜袋子里的饼拿出去!把罐子里的花生端出去!
   十五赏月,话题当然全是围绕月亮说开。这时候。父亲兴致很好,一边吸烟,一边给我们讲起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他每年中秋都在讲,可我们还是听得起劲,只是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有时,直把父亲问得答不上来。比如,前几年我信月亮里面有吴刚,有嫦娥,今年就忍不住怀疑,真有吗?父亲微笑着说,“你信,就有。你不信,我也没办法。”
   等到母亲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肚子也正好空了一些。于是一家人开始吃月饼,剥花生。这会儿,母亲也不甘示弱,大字不识的她,也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出一个个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什么“天狗子吃月光”;还有,看到“开天眼”时,要立即跪下祈福,头上还要扎红头绳……
   她讲的比父亲的更玄幻,听得我们都入了神,以至于冷落了父亲,没完没了的缠着母亲问,如果没扎红头绳会如何?
   父亲就打趣母亲,”你哪儿贩来的,尽是迷信,你瞎编吧!“母亲立刻振振有词,“你才瞎编。这都是老古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这个老古板”是谁呀?”我和姐姐一起追问,“怎么啥都是他说的。”母亲一愣,旋即又很得意地笑着说,“就是上辈上辈的那个人,他啥都知道呢!”父亲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跟着一起放声大笑……那时候的月亮真圆啊!
   那,才是真正的中秋。
   后来,随着我们长大、结婚成家,往后的中秋,月光下渐渐只剩父亲和母亲相依的身影。时光就像村口那条潺潺小河,不知不觉间带走了许多东西。
   2004年的中秋夜,父亲突发中风,两天后便溘然长逝。从那以后,中秋对我来说,成了心头的一道隐痛。更不曾想,母亲与我们只再共度了一个中秋,竟去了天堂与父亲团圆。
   那轮明月,依然高高挂在天空,洒下银白的光辉。在这团圆的节日里,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恍惚间,儿时中秋的那些温暖画面,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心底静静闪烁,让我沉醉在那片回忆里,久久不能平静。
   原来,真正的中秋从未远去。当我们抬头仰望,那轮白月光啊,她正以亘古不变的澄澈,回应人间绵长的思念!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些温暖的笑靥就从未消散,他们始终与我们同在,共享着同一片月光,同一份圆满。
  

共 23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八月十五大似年”为引,串联起儿时中秋的鲜活记忆与长大后的绵长思念。母亲提前酿米酒、初九赶圩买花生、带着“我”挖芋头,炒花生时用河沙匀热,买月饼时分批解馋,每桩事都透着节日的仪式感;中秋夜熏艾草驱蚊、竹床上听父母讲月亮传说,父亲的吴刚伐桂与母亲的“天狗子吃月光”相映,笑声裹着月光,成了最珍贵的画面。后来父母相继离世,中秋成了隐痛,但那轮明月始终高悬——它映着儿时的热闹,也承托着如今的思念。原来“真正的中秋”从非远去,那些浸在月光里的亲情与温暖,早已随月色刻进心底,只要记得,便与亲人共享同一份圆满。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3 16:34:11
  老师笔下的中秋好暖!妈妈酿米酒、爸妈讲月亮故事,全是爱。祝老师中秋安康,常忆这般美好,思念都有月光回应!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3 16:35:00
  读这篇文章像过了回儿时中秋!挖芋头、听传说超生动。愿老师天天开心,多写这般有温度的回忆,灵感常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