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一封家书引发恐惧的笑话(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一封家书引发恐惧的笑话(散文)


作者:无相愚公 布衣,24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4发表时间:2025-10-04 06:12:40
摘要:这人世间是有一些让人觉得极其可笑,不可理喻的事。一封本意是报平安的家书,反而引起家人的恐惧惊慌。这其中的缘故,说来就是一个荒唐的笑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劳改农场的故事。

这人世间是有一些让人觉得极其可笑,不可理喻的事。一封本意是报平安的家书,反而引起家人的恐惧惊慌。这其中的缘故,说来就是一个荒唐的笑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劳改农场的故事。
   话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是政治运动多发的年代。那些年代,在各种政治运动中。或有因言获罪的,或有因清理出阶级队伍的,或有因被检举揭发,告密,思想反动等等,不一而足。在政治运动中,有一些人们被定案判处,遣送劳改农场改造。这些被遣送到劳改农场改造的人们。一般到了农场后,大多都要写一封家书寄给家人,告知当下情况,以免家里过份担忧。
   有一个叫孔怀礼的老先生,原是文教系统的干部,因在运动中,遭人举报,有什么历史遗留问题。被清理出文教系统,遣送劳改农场改造。这于家庭来讲,就是很不幸的伤痛事件。
   这孔怀礼老先生是旧时读书的文化人,其妻也是一个旧时知性女子,也是读了一些书的。孔怀礼被遣送劳改农场改造时,据说也是哭哭啼啼的一再叮嘱夫君要保重身体,不要过于伤怀,日子总会过得去的。好好改造,接受政府教育。到了农场,记住写封书信给家里告知情况,便于到农场探望。孔怀礼临别时也说些贤妻要多多保重的话,辛苦贤妻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孩子们。
   孔怀礼被遣送到了劳改农场的三大队,安顿好后,很快也就适应了劳动改造、思想改造的生活环境。然后就按妻子的叮嘱给家里写书信,告知所在具体的改造单位地点。并言一定会好好改造旧时的腐朽思想,争取早日成为新人。亦告知了亲属是可以来农场探望的,并在书信中把详细地址和路径告诉家妻。
   这孔怀礼老先生在书信里写得也很具体,一路上要途经的地方。告知从城里乘坐公共汽车,到郊外二十余公里的凉水井下车,距离农场有约四公里。这段路比较好走,问问路上行人,就可以走到农场场部了。从场部到他改造的地点三大队,还有七、八公里路程。这段路长,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不太好走,需要沿路问着地名走。一路上要经过的地名:依次是杀人弯、老虎冲、落格荡水湖、棺材洞、人人山、杀人坝、坟山。到了坟山,就可以和他相见了。
   孔怀礼的妻子收到书信,拆开信封看信。看着,看着看着,就神经紧张起来。她反复的看着信中的一路地名,越看越恐惧,越惊慌。她把这一路地名连接起来,定神的看着,杀人弯——老虎冲——落格荡水湖——棺材洞——人人山——杀人坝——坟山。终点是坟山,坟山是埋死人的地方啊!怎么会是这种一连串的凶杀地名呢?信中说“到了坟山,就可以和他相见了。”怎么说到坟山相见呢?她不禁暗暗心惊!老孔这是在信中暗示,他这次是彻底的完了。孔怀礼的妻子心情陡然间万分悲伤,心想一定是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又遭厄运了。她认定老孔这次一定是凶多吉少,焦虑万分。当日就到单位请了假,开了介绍信证明,次日就到农场去看个究竟。她心情悲伤,一夜难眠。
   次日一早,就行急匆匆地从城里赶乘公共汽车,到了郊区乡间的凉水井。下了公共汽车,问着行人,走到了农场场部地段。向人们打听,三大队怎么走?人们告知她“三大队在坟山,还远着哩,还有好几公里路程哦。”指她前面不远处就是杀人弯,过了杀人弯往老虎冲走,叫她一路问着走。她有些疑惑了,还真的就是老孔信中所说的地名嘞。心里想,怎么会是这种地名呢?
   她一路问着走,还真如信中所言。一路所经的地名,就是杀人弯,老虎冲,落格荡水湖,棺材洞,人人山,杀人坝,坟山。坟山就是三大队所在地。她找到了大队部,向干部说明是来探望半个月前才遣送到这里劳动改造的孔怀礼。干部看了介绍信证明后,告知她坐下休息一会,这就让人去劳动工地上叫孔怀礼。
   这孔怀礼妻一听,知道孔怀礼大至暂时还是在安稳活着的。什么情况,要见面了才知道。心中忐忑着,她仍想是不是老孔用地名作暗示,到了这里情况有变,又遇到什么危险,或是案件又冒出了什么新问题,必死无疑了。趁着这个时间,她就试着向干部问起了她家老孔在这里的改造情况。她小心胆怯的问道:“报告政府干部,请问孔怀礼在这里的改造表现好吗?”
   干部告知她:“孔怀礼这人不错,文质彬彬的。文化好,毛笔字又写得好。大队这期的宣传、改造学习墙报专栏,都是让他编排,抄写的。”
   听到干部这样讲,她忐忑不安的心稍为平静了些。但凭着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深知在政治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险恶。仍心存疑虑,总觉得要见到老孔,问清楚真实情况后,才算数,心里才踏实。约半小时后,孔怀礼到了接见室。她因顾虑改造场所的纪律规矩,不敢贸然发问。强忍住心中的恐慌,故作镇静,淡定的问:“还好吗?”
   孔怀礼答道:“好好。”
   两人对视了好一阵子。她眼眶里噙着泪水,忧伤的望着他。孔怀礼看着妻子忧伤的神情,阵阵心酸,涌上心头。就赶紧向她介绍改造生活的情况,并说干部认为他年纪大,干活时还关心照顾他。她是有疑虑的,要他讲实话。孔怀礼说他讲的都是实话,几时骗过她。她终于有些渐渐的释怀了,就小声哭泣了起来。
   一会儿后,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并不停的用手捶打着孔怀礼,说道:“你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孔怀礼觉得有些奇怪,就说:“怎么这样说?,怎么吓死你了?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这里的政府干部讲政策,对我们劳动改造人员是很关心的,还信任我,让我做了些编排、书写思想改造墙报的活。”
   “你这个砍老脑壳的死鬼,信里那些地名你就讲清楚一点嘛。什么杀人弯呀,棺材洞呀,落格荡水湖,杀人坝,坟山呀。到坟山和你相见,我还以为你这次死定了,让我好恐惧,好心慌啊!你这个死鬼,死鬼啊。说清楚点,说就是真实的地名不行吗?我还以为是你暗示政策有变,要砍你的脑壳了。”这种语言,这种情状,已不像一个知性,文雅女人的模样了。
   孔怀礼老先生又说道:“我信里讲的就是地名嘛。”
   “当下这种情况,你让我怎么理解?政策,政治动向,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人心险恶呀,谁捉摸得透?你就讲清楚一点,说明一下不行吗?”
   一旁的干部,此时见孔妻大哭状况,就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待问清楚了情况后,觉得很荒唐可笑。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周围的几个人也忍不住跟着大笑了起来。干部就笑着解释说:“是的,是叫这些地名,我们这里就是坟山。”
   孔妻问:“怎么一路都是这些恐怖的地名?他又是刚送来这里改造的,收到书信后,我看着信里写的这些地名,我还以为是老孔暗示政策变化,遭遇危险,我是担心老孔呀。”
   干部笑着说:“其实,这些地名是当地人几十年就这样叫着的,是老地名。我初来这里工作时,也觉得这些地名恐怖。也问过当地的一些乡老,就是这样的地名。这下面的那个的大坝子,因土改时期在那里镇压过人,人们就叫做杀人坝了。杀人弯是那里很多年前发生过一次抢钱的杀人案件,人们就习惯的把那里叫做杀人弯了。至于其它的那些地名,暂时还不知其缘由。”
   至此,孔老先生妻子心中恐怖焦虑的心情,方得以得以释怀。
   这事,让现场的人们感到很可笑。但以当时孔怀礼妻面对的情势,是在特殊政治运动时期,信件中的一些话语、地名都可能会被认为是某种政治危险暗示的指代。触动她的政治敏感神经,造成恐惧。孔老先生的一封平常家书,就造成了一次恐惧荒诞的笑料。后来也成了生活在那种改造环境中一些人们,于枯燥之中,拿来作做为苦中作乐的谈资了。
   现今那些地名仍然还是叫那些地名,住在那里的人们,几十年来,就是这样叫着的。很平常,并不会引起什么恐惧的联想。看来还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事与特定的人,才会产生特定恐惧思想的心理反应。人世间人们在一定特定历史时期的行为、活动,是会造成一些愚蠢可笑的事来的。
   人类过往活动中的有些事是不堪回头看的,因为一但回头看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愚蠢和可笑。有许多不符合常识,不可理喻的现象。就如这位孔怀礼老先生,因一封平常家书,就引发了家妻思想上极度的心里恐惧。这个故事,就成了那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之资了。
  
  

共 31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20世纪60-70年代政治运动频发的特殊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真实发生在劳改农场的荒诞故事:文教系统干部孔怀礼因历史遗留问题被遣送劳改农场后,按妻子叮嘱写家书告知地址与探路路线,信中如实列出“杀人弯、老虎冲、棺材洞、坟山”等当地老地名;其妻子作为知性女性,受时代政治氛围影响,将这些地名解读为丈夫暗示 “遭厄运、必死无疑” 的危险信号,陷入极度恐惧与焦虑,连夜赶路探望;直至见到孔怀礼本人、经农场干部解释 “地名是当地沿用多年的旧称,无特殊含义”,妻子的恐惧才得以释怀。文章借这一荒唐事件,揭示了特殊政治时期人们因对环境的敏感与戒备,产生不符合常识的误解,进而反思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压抑与荒诞,以及时代对普通人生活与心理的深刻影响。这篇作品整体语言直白通俗,无复杂修辞,如“孔怀礼老先生是旧时读书的文化人,其妻也是一个旧时知性女子”“她反复的看着信中的一路地名,越看越恐惧,越惊慌”,以平实的叙述让故事自然展开,贴近生活;同时在结尾通过“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事与特定的人,才会产生特定恐惧思想的心理反应”“人类过往活动中的有些事是不堪回头看的,因为一但回头看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愚蠢和可笑” 等语句,跳出故事本身,引发对历史与人性的反思,让文章兼具故事性与深度。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10-04 06:14:16
  开篇明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清晰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期)与核心背景(政治运动多发,人们易因言获罪、被遣送劳改),让事件有明确的历史锚点,增强内容的可信度与代入感;同时通过“清理阶级队伍”“思想改造”“开介绍信探亲”等细节,还原特定时代的社会规则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时代对事件的影响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25-10-04 10:20:34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无相愚公        2025-10-04 11:50:20
  谢谢老百社长鼓励!敬茶敬茶。
3 楼        文友:无相愚公        2025-10-04 11:32:05
  感谢老百辛苦编辑!遥祝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