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绿野·秋】别回头,向前走”(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绿野·秋】别回头,向前走”(作品赏析) ——《731》的血色记忆到人类共同的和平之光


作者:游泳的马 布衣,29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9发表时间:2025-10-04 20:46:17
摘要:电影《731》带给我们的痛苦记忆,以及所引发的激昂……

【绿野·秋】别回头,向前走”(作品赏析)
  
   当影院灯光缓缓亮起,银幕上最后一行字——“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在黑暗中渐渐隐去时,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座椅扶手。那触感粗糙,像极了电影里731部队铁丝网上的锈迹,让我怔怔地坐了十分钟,连邻座观众起身时碰到我的胳膊都没反应。
   走出影院时,傍晚的风裹着小区门口包子铺的热气扑过来,蒸笼掀开的“白雾”突然让我想起电影里实验场的“毒气”。平日里觉得吵闹的广场舞音乐、孩子手里气球的“砰砰”声,此刻都变成了扎在心上的细针——这些“人间烟火”,是当年那些被标上编号的人,连做梦都不敢奢望的日常。电影《731》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更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震撼。它迫使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者,不得不直面那段被刻意尘封、却永远不该被遗忘的血色记忆,并重新思考和平的真正价值与它内在的脆弱本质。
   对历史真相的执拗尊重:从档案到银幕的细节力量
   这种直面,首先体现在影片对历史真相近乎执拗的尊重上。导演赵林山团队耗时十余年跨国取证,查阅八千页美国解密档案、听四百二十三小时供述影像的细节,我在映后抖音上听主创提起时,特意查了网上731陈列馆照片——照片里有份泛黄的实验报告,和电影里王志文饰演的军医手里那份一模一样,连表格边框的磨损痕迹都分毫不差。影片中呈现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场景,都力求做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让《731》超越了普通商业电影的范畴,成为一部用影像书写的、沉重而庄严的“民族教科书”。
   也正因为这份严谨,当银幕上出现被高墙和铁丝网围困的死亡工厂时,那种压迫感才如此真实。在那里,活生生的人被剥夺姓名、尊严,沦为冰冷的编号——“马路大”(日语意为“原木”)。电影里有个镜头我印象极深:有人被推进实验室前,偷偷把藏在袖口的家人照片塞到墙缝里,手指因为紧张而不停发抖。这个画面让我瞬间想起奶奶曾说,她的叔叔当年被抓壮丁后,只留下过一张背面写着“等我”的小照片,最后也没能找回来。那些被简化为编号的人,其实都藏着和我们一样的牵挂。
   暴行与人性:在细节里看见真实的苦难与微光
   电影以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冷静再现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反人类暴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冻伤实验中,受害者肢体被冻成冰雕,再被浸入沸水;高压舱内的真空实验里,人体在内脏爆裂的痛苦中扭曲;还有完全无麻醉的活体解剖,受害者在清醒中看着自己的内脏被取出……这些场景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比任何夸张的镜头都更让人窒息。
   姜武饰演的王永章跪地痛哭那场戏,我没敢看第二遍。他双手撑在地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泪砸在青砖上的声音,比任何嘶吼都让人难受。我想起去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一位老人对着遇难者名单跪下来,也是这样一句话不说,只任凭肩膀不停颤抖——那种“救不了”的绝望,不分时代,都一样沉重。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则用一种近乎麻木的清冷,诠释了“穿着白大褂的恶魔”:他记录实验数据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受害者的呻吟混在一起,成了最刺耳的背景音。影片最令人心惊的,并非血腥画面本身,而是暴行被“科学化”“流程化”的冷漠——生命成了表格上的数字,痛苦成了报告里的曲线,人性被彻底剥离。
   但影片的力量,更来自于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命运。孙茜饰演的林素贤有个镜头特别戳我:她怀着孕,却在深夜偷偷把实验数据刻在木片上,塞进棉衣夹层。据网上采访主创的画面显示,这个情节是不是虚构的,导演说灵感来自陈列馆里一块刻着字的旧木板,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清“要活着说出去”几个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人性光辉”,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绝境里还想着“留真相”的执念。还有李乃文饰演的普通劳工,没用一句台词,仅凭颤抖的双手、惊恐的眼神,就把死亡边缘的恐惧与求生本能传递得淋漓尽致;李善玉饰演的梁艾英,在被关押时仍偷偷给其他“马路大”分食物——这些角色让我们看清:每个受害者都不是历史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和你我一样,有对生的渴望、对亲情的眷恋的普通人。
   为了这部电影,演员们的付出也让人动容。姜武为贴近角色暴减体重,开机前三个月每天只吃少量蔬菜;王志文为保持军医的冷酷状态,拍摄间隙连喝水都用镊子夹着杯子,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这些不是单纯的“演技展示”,而是对历史真相的虔诚致敬,是对无名受害者的深切缅怀。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用背景音乐操纵情绪,却在最朴素的叙述中让观者泪流满面;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却在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里,引发我们对人性、良知与责任的反思。
   直面争议:铭记不是翻旧账,而是守护未来
   面对这样一部直面历史伤疤的电影,社会上出现不同声音几乎是必然的。有人说这是“翻旧账”,不利于中日友好;有人担心残酷场景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还有人质疑是“苦难贩卖”。但这些论调,都在回避一个核心事实:历史真相不会因回避而消失。
   所谓“翻旧账”的说法,本质是对历史责任的逃避。真正的友好,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坦诚之上,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才是友好关系的前提。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忏悔非但没有损害德国的国际形象,反而因其直面历史的勇气和真诚的忏悔态度,赢得了全世界的理解与尊重。反观日本,至今仍有部分右翼势力和政治人物,顽固地否认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甚至将其标志印在服装上进行炫耀,这种对历史的漠视与歪曲,才是对两国关系的真正伤害。影片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前往日本千叶县采访一位当事人家属时,对方曾反问道:“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这句看似平淡的反问,恰恰暴露出一种危险而错误的历史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电影这样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将历史的真相公之于众,让记忆成为防止悲剧重演的重要力量。
   关于青少年观众的问题,确实需要审慎对待。影片某些场景的冲击力,连成年人都需要时间消化,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下一代隔绝在历史之外,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我女儿今年14岁,看完电影后问我:“爸爸,那些人为什么能对别人那么坏?”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她去了社区的老兵之家,听92岁的张爷爷讲当年躲轰炸的经历——老人手上的伤疤、说“能活着就好”时的语气,比任何画面都更让女儿明白和平的珍贵。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可以用绘本、动画温和地讲述历史;对于青少年,可在家长或老师陪同下观看,观影后一起讨论背景与意义,让他们从历史教训中汲取力量,而非被恐惧吞噬。
   跨越国界的记忆:从血色历史到和平之光
   《731》的全球上映,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让这段曾被掩盖的历史,成为全人类的记忆与警示。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影片国内预售票房轻松破亿,成为今年春节档后首部不含点映破亿的电影。这背后,是中国观众对历史真相的关注,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集体认同。更令人欣慰的是,影片海外发行引发积极反响,不少日本网友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希望在日本上映的愿望,他们想了解本国教科书回避的真相,向受害者表达歉意。这种跨越国界的历史认知,正是构建持久和平的基础。
   影片选择在9月18日上映,本身就是一种庄严宣告。那天我去观影时,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响起,影院里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安静下来——警报声与银幕上的历史画面交织,提醒着每一个人:民族的伤痛不会被时间冲淡。当我们沉浸在电影的历史情境中,很难不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现实:加沙的断壁残垣、乌克兰战场的硝烟、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历史从未真正“过去”,人性中的贪婪与暴力倾向,也从未远离。《731》以冷峻的方式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它需要每个人精心守护。
   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工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影片的教训更显迫切。科技进步若失去伦理约束与良知指引,很可能再次沦为屠杀生命的工具。我们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必须建立坚实的伦理底线与法律框架,确保科技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别回头,向前走:带着记忆走向光明
   归根结底,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守护和平;我们勿忘国耻,不是为了沉湎苦难,而是为了从创伤中汲取力量,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影片结尾的箴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并非要我们忘记历史,而是告诫我们:铭记的同时,更要带着希望勇敢走向未来。“别回头”,是不被仇恨与痛苦吞噬;“向前走”,是肩负历史责任,为更公正、和平的世界努力。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这是许多战争纪念碑上的话,也是《731》的核心信念。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里,一面墙上刻满已知受害者的名字,但那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只被标记为“123号”“456号”。这部电影,就是在为这些无名者立传,让他们的故事被看见、苦难被铭记、尊严被捍卫。
   从影院回归日常,眼前熙攘的街景与影片中的血色记忆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反差让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今日的安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一段不容忘却的沉重历史。我在便利店买了本笔记本,开始记录电影里那些难忘的细节:藏照片的“马路大”、刻数据的林素贤、结尾的箴言……寒假我打算带女儿去731陈列馆,把这些故事讲给她听,也让她把感受写在日记里。
   《731》绝非一部“舒适”的电影,看完后的好几天,我吃早餐时看到白粥,都会想起电影里受害者喝的“实验液体”。但它必须存在,就像陈列馆里那些生锈的实验器材,虽然刺眼,却能让我们看清:今日的国泰民安,是当年无数人用“不能忘”换来的。
   作为观者,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历史记忆的传递者。我们有责任告诉自己与后代:今日的安宁,源于昔日无数人难以想象的牺牲;这段历史,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绝不能遗忘。因为唯有铭记黑暗,才能守护光明;唯有直面历史,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最后,我把9月18日的电影票根夹在了笔记本第一页。防空警报的余音、银幕上的血色记忆,会一起留在我心里——不是为了恨,是为了下次再看到街头的人间烟火时,能想起要好好守护它。别回头,向前走,带着沉甸甸的记忆,去亲手创造那个“出口有光”的现实,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
  
  

共 41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观后感情感饱满、论述深刻,感染力十足。开篇以个人观影体验切入,通过细腻描绘走出影院后的联想,迅速抓住读者,让人感同身受电影带来的震撼。电影《731》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更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震撼。它迫使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者,不得不直面那段被刻意尘封、却永远不该被遗忘的血色记忆,并重新思考和平的真正价值与它内在的脆弱本质。内容上,多维度剖析影片。既强调其对历史真相的严谨呈现,是“民族教科书”;又展现电影对残暴行径的刻画与人性微光的挖掘。面对争议,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展现深刻思考。还指出其全球上映的意义,关注到和平与科技伦理。结构清晰,总分总的架构使论述有条不紊,各部分过渡自然,逻辑连贯。语言生动精准,对电影情节和自身感受的描写细腻,如姜武角色绝望的刻画极具画面感;用词准确,“执拗”“白描”等词精准表达观点。别回头,向前走,带着沉甸甸的记忆,去亲手创造那个“出口有光”的现实,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全文从个人体验延伸到社会意义,激发读者情感共鸣,更引发对历史、和平的深入思考。感谢赐稿绿野,问好老师,祝福佳作不断,好运连连。【编辑鹦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鹦鹉        2025-10-04 21:16:54
  这篇观后感情感饱满、论述深刻,感染力十足。电影《731》不仅带给国人心灵的震撼,而且唤醒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守护和平。开篇以个人观影体验切入,通过细腻描绘走出影院后的联想,迅速抓住读者,让人感同身受电影带来的震撼。内容上,多维度剖析影片。既强调其对历史真相的严谨呈现,是“民族教科书”;又展现电影对残暴行径的刻画与人性微光的挖掘。面对争议,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展现深刻思考。还指出其全球上映的意义,关注到和平与科技伦理。结构清晰,总分总的架构使论述有条不紊,各部分过渡自然,逻辑连贯。语言生动精准,对电影情节和自身感受的描写细腻,如姜武角色绝望的刻画极具画面感;用词准确,“执拗”“白描”等词精准表达观点。全文从个人体验延伸到社会意义,激发读者情感共鸣,更引发对历史、和平的深入思考。感谢赐稿绿野,问候作者老师,祝福佳作不断,好运连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