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我的故乡,我的情(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我的故乡,我的情(散文)


作者:苍茫黄河口 秀才,211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4发表时间:2025-10-04 20:48:20

我的故乡位于辽阔的鲁北平原,是黄河入海造就的冲积平原上一个人口稠密的村庄。村庄很大,历史悠久,一代代的故乡人犹如黄河滩里一茬茬生长茂盛的芦苇、一株株高大挺拔的红高粱,用生命的底色装点着这片原生态的土地,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一
   听老人们讲,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山西省洪洞县的十六个不同姓氏的人家,拖儿带女来到了大清河东岸的高埠上。说不清楚他们是累得实在走不动了,还是看中了这块芦苇丛生、野花遍地的临河傍海之所,便就此撂下了逃荒的挑子。从此,这一方黄河尾闾的旷野里,便有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炊烟。他们在这海河交汇的地方,垒泥作屋,躬耕荒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收冬藏,代代繁衍,并给这个刚具雏形的村庄取名为十六户村。
   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清初年间,政府鼓励民众开荒。期间,不断有外来户来此垦荒种地、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六户庄的人口逐渐增多,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村中有九街十八巷、三十六条胡同,东西走向的张家马道,上通济南府,下达铁门关,是利津县境内、大清河以南的著名交通要道。上了年纪的人每当说到这一段时,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与兴奋的光芒。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汹涌的河水夺大清河流路,直扑宁海、西张,经盐窝与十六户之间转向东北,继而流经铁门关后入海。期间,有十一个年份黄河连续发生十七次决口。左岸的盐窝、右岸的十六户都有决口发生。当时的盐窝是利津县著名的屯盐之所,相对于十六户而言,经济繁华,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清光绪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1897年至1899年),山东巡抚张汝梅、比利时水利工程师卢法尔考察黄河后,给朝廷上报奏章,一致要求由十六户挑引河直至铁门关以避盐窝险工。如此,整个十六户村庄正好处在引河河道上,村民必须举家搬迁。闻知此事后,村民们眼巴巴地瞅着养育自己的热土,悲从中来,泪如雨下。那年的春节,村民们想到这将是最后一次在自己的村庄过一个团圆年,便家家户户在自己院子里的灯杆上悬挂起了红灯,并集资邀请了戏班子在村里扎台唱戏。期间,恰有朝廷大员视察利津,夜晚望见这一片灯火,便询问是何处所在,为何这般热闹?当地官员如实相报其中原委,该朝廷大员立即奏明朝廷,说十六户庄人气旺盛,是块风水宝地,绝不可挑引河毁之。故而,十六户庄有惊无险地得到了保全。
   1946年,十六户分为两个行政村,北部比较大,自称大十六户;南部比较小,故称南十六户。后来,大十六户又一分为三,南部称十六户南村,北部偏西称十六户西村,北部偏东称十六户东村。1961年,北十六户又从东村分离出来。如此一来,一溜五个十六户村庄被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的自然村落。
   有一年春天的一个早上,一个到我村去卖小鸡的外地人,从村南的黄河大坝下来后,沿着村中的主路一直向北卖小鸡,边卖边问村民村子叫什么名字。尽管他一直问到太阳落山,回答他的人仍说是十六户。卖小鸡的人不高兴了,说这哪是十六户,一千六百户也不止啊!你们咋能这样呢?骗人也没有这个骗法的!村民见他莫名其妙的样子,边给他解释,边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实,莫说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很难把这五个自然村的地理界限说清楚。
   树重乎根,水发乎源,人本乎祖。历经逃难、河患、战火的村民,虽然颠沛流离,但却将记载自己血缘宗族的家谱像珍爱生命一样保存了下来。后来,在全国人口普查时,村里专门成立了调查班子,对原来立庄时的十六个姓氏进行调查,但他们的后人却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居住在十南村的村民,大都是明中后期、清朝以及民国年间迁徙者的后裔。
  
   二
   故乡的村民们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盐,崇尚“耕以富家,读以荣身”的儒家思想,且尚武以健身,保家又卫国。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便书写出了一幕幕沧桑而又厚重的历史。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见到一个身材魁梧、穿着满身戎装、挎着战刀的人在大街上健步行走,有时他也会到学校里去转一圈。他所到之处,孩子们便躲得远远的,从不敢靠近他。那时,老师只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在战场上立过赫赫战功的军人,至于他的英雄事迹,我想老师们可能也不清楚,因为那时他已患上了严重的战后综合症,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了。2012年,村里撰写村志时,他的英雄事迹一栏里只有一张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渤海第四专署授予他的“人民功臣”匾额的巨幅照片。
   记得有一次村里放电影,演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海鹰》。影片讲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九九”号艇艇长张敏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他带领快艇中队,进驻到远离大陆的一块小岛屿设伏,待机打击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的国民党海军舰队的故事。影片的海战场景,紧张激烈,引人入胜,我海军战士在海上与海浪搏斗的情景更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我没想到的是,影片中那个机灵活泼、作战勇敢的战士小马,其原型就是我村的青年战士赵庆福。195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给赵庆福授予了“一等功臣”的称号。
   类似的英雄人物,村中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一粒粒火种、一颗颗星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的战场上熠熠闪光,鼓舞着同行的战友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也激励着故乡人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征途上奋发图强,勤勉不怠……
   尽管我的故乡并不是很富裕,但兴资办学、尊师重教却一直是家乡人所一贯倡导的。据老人们讲,自明清至民国初年,我村就设有私塾。不过,那时的入学者大都是富户子弟,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根本上不起学的。解放后,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提高,毛主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记得我刚上小学时,学校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他们白天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下午下课后或星期天才能到庄稼地里去干农活,晚上回到家后还得熬夜给学生们批改作业。那时,民办老师无疑是学校的顶梁柱。直至1998年,最后一批民办老师转成公办后,民办老师这一光荣称号才正式退出了教育的舞台。在老师们的教育下,一茬茬孩童变成了有知识、有文化的少年,一个个优秀的学子走进了更高一级的学校求知深造。当一张张高考喜报飞进故乡时,难怪老书记自豪地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村考出的中专生和大学生在全利津县的所有村庄中是最多的。我便是其中之一。
   游子之于故乡始终是无限眷恋的。虽然我已经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但对故乡的情感却有增无减。
  
   三
   最喜故乡的原野。当浩荡的春风吹遍故乡的角角落落时,故乡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垠的原野上青翠一片,站在田埂上,甚至都能听到麦苗返青后“咯咯咯”的拔节声。这时节,粉白的杏花、娇艳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青白的苹果花便将缕缕清香尽情地释放出来。闻一下,便甜醉了整个身心;蝉鸣拉开了故乡夏天的序幕,布谷鸟的叫声把原野催得一片金黄。温暖的南风中,麦浪翻涌,蔚为壮观。麦收不久,一阵透地的大雨过后,麦茬中便又长出一片碧绿。夏播的玉米、高粱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长成一片片喜人的青纱帐;金风送爽,漫野金黄,沉甸甸的稻穗、谷穗虔诚地弯着腰,期盼着开镰收割的钟声响起。不几日,场院里堆起的玉米堆、大豆堆、稻谷堆、棉花堆像一座座小山一样,将偌大的一个场院挤得满满当当。这是故乡人最开心的时刻,灿烂的笑容在黝黑的脸膛上绽放成绚丽的花朵;一场鹅毛大雪给故乡的原野披上了一件银色的斗篷。雪后初晴,十里沃野银装素裹,阵阵寒风里,躺在棉被下的麦苗儿惬意地酣睡着,梦中满是幸福的笑靥。一排排站得笔直、犹如哨兵一样的高大的白杨树,不仅将田野划成了标准的“井”字形,而且也把故乡融进了枝繁叶茂里。无风的日子里,一群群的麻雀从高高的树顶箭一样地射向树下,两只栗色的小爪可劲地翻着树下的泥土,叽叽喳喳地闹个不休。
   哦,故乡的原野啊,承载了我童年时代太多太多的美好记忆,放飞了我青春时期太多太多五彩的梦想。
   最爱故乡的民俗。秋收秋种以后,故乡人便开始张罗着给儿女们办喜事了,那一声声的道喜声和着喜庆的锣鼓、喧天的鞭炮,预示着故乡后继有人、血脉相连;通红的春联、年五更的鞭炮、浓郁的酒香、穿戴一新三五成群出入亲戚邻里之间的拜年人,将过年特有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正月十五的灯笼、二月二的蝎豆、清明节的纸钱和红皮鸡蛋、端午节的艾蒿和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九月九的祝福、腊八粥的香甜、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等习俗,都凝聚了故乡人的情感,传承着故乡人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也维系着故乡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
   哦,故乡的民俗啊,是故乡人代代相传的情感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更是故乡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最念故乡的人情味。故乡大街小巷里弥漫着的浓浓人情味,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始终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早年间,只要谁家盖新房,那高亢嘹亮、抑扬顿挫的夯歌会响彻半个村庄。劳作了一天的故乡人,放下自家的饭碗后,就忙不迭地加入到帮忙的队伍里,直至上梁的鞭炮声散尽,一个崭新的院落矗立在人们眼前为止;红白喜事更是如此,只要主家发话,不消半晌功夫,前来帮忙的人便站满了整个院子。人们主动地加入到各自活计拿得出手的行列里一展身手,将一系列繁琐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人情味便随着喜庆的锣鼓声或悲凉的唢呐声融进了人们的心田。
   哦,故乡的人情味啊,是邻里间相互赠送的时鲜蔬菜、瓜果梨枣,是相互串门、走亲戚时的嘘寒问暖,是相遇时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祝福,是故乡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
   我知道,今生今世我与故乡是分隔不开的,故乡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载体。我多么希望我的故乡是一棵枝繁叶茂、生机蓬勃的参天大树,久远地扎根在广阔的鲁北平原上,昭引着一代一代如我一样的游子回家的精魂……
  

共 40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的故乡,我的情》以深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鲁北平原上一个村庄的时空画卷。文章以黄河冲积平原为地理背景,将村庄六百年的移民史、河患抗争史与战争英雄事迹交织呈现,展现出厚重的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十六户”村名变迁的趣事、民俗节庆的鲜活场景、四季原野的生动描绘,构建起血缘、土地与文化的三维认同。尤其可贵的是,文中对民办教师、无名功臣等平凡人物的记录,使乡土情怀超越地理意义,升华为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结尾以“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作喻,将个人乡愁凝为永恒的文化乡愁,完成了个体记忆与集体精神的诗意共鸣。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04 20:49:21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04 20:49:50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04 20:50:23
  《我的故乡,我的情》以深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鲁北平原上一个村庄的时空画卷。文章以黄河冲积平原为地理背景,将村庄六百年的移民史、河患抗争史与战争英雄事迹交织呈现,展现出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推荐共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