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蜀秀蓉城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蓉城】双烈碑记(传奇小说)

编辑推荐 【蓉城】双烈碑记(传奇小说) ——明季邓州九重蒙古族王氏抗寇纪实


作者:梦外人 秀才,177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发表时间:2025-10-04 21:00:31

崇祯六年冬,邓州九重堰冰坚如铁,寒风卷着沙尘掠过豫西南大地,九重老街的炊烟在暮色里摇摇欲坠。蒙古裔王氏族人聚居的东西街巷中,一匹乌骓马踏着残雪疾驰而来,马背上的郧幕游击将军王之藩勒紧缰绳,玄色披风上还沾着郧阳卫的霜气——他刚获准归乡省亲,却不知一场浩劫已悄然逼近。
  
   “将军回来了!”巷口茶肆的伙计高声吆喝,却见王之藩眉头紧锁。自十月流寇渡河南下,南阳、汝州已相继告急,他策马穿过熟悉的街巷,瞥见族中父老正忙着将粮米往地窖里藏,孩童们攥着母亲的衣角,成群结队向南边数里之遥的禹山寨里跑反,大人小孩的眼里满是惶恐。
  
   “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慌什么!”王之藩翻身下马,声音洪亮如钟,腰间佩剑的铜饰在暮色中泛着冷光。
  
   这位蒙古族彪形大汉,本是前元镇殿将军义王和尚的后代,元亡后先祖隐居邓西九重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隐名埋姓,已历九世,自家父王懋恕任密云令时,王之藩便以骑射闻名,入仕后在郧幕屡立战功,更因“负性使酒,广交游”得军中将士拥戴。他素爱骏马,每年都在九重之南的旷野里举行骑马竞赛,优选者任出高价购买,府中豢养的青骢马常引得各地义侠青睐有加。此刻他却无暇顾及心爱的坐骑,径直召集家丁:“拿好家伙什,各选一匹好马,随我守巷口!”二十多个精壮家丁闻声而动,长矛、腰刀在灯下泛着寒光,王氏族人也有十余精壮自愿加入,在显应庙不远的西巷口筑起简陋的木栅。
  
   夜半时分,马蹄声裹挟着喊杀声从西北方向涌来,三洗河南的流寇革里眼所部如蝗虫般扑向九重堰。
  
   “鼠子安足虑!”王之藩横剑立马,率先冲向敌阵,青钢剑劈出的寒光在夜色中划出弧线,首当其冲的流寇应声倒地。家丁们飞马紧随其后,长矛攒刺,一时间竟将流寇杀退数里。可流寇人数远超众人,驻扎在海云寺的贼首革里眼闻报,被复仇之火烧红了眼,亲自带精锐源源不断涌来,木栅很快被撞倒,王之藩的左臂也被革里眼的砍刀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浸透了玄色战袍。
  
   “将军,退吧,咱的马快,贼寇难追!”家丁嘶吼着护在王之藩身旁,却见他摇了摇头,提剑又杀向敌阵。
  
   激战至天明,贼寇死尸狼藉,家丁死伤殆尽,王之藩也因力竭被流寇绑缚在地。“你是郧幕游击?降了吧,闯王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流寇头目革里眼俯身劝降,却换来王之藩的唾骂:“我乃大明将军,岂会降尔等反贼!”话音未落,一把砍刀便劈向他的脖颈,鲜血溅在雪地中,染红了身下的青石砖。王之藩虎目圆睁,临死前嘴角仍然扬起笑意,喃喃吟诵一首诗,这是他昨天船过汉江时心有所得挥笔立就的五言绝句:
  
   春江水若油,绿波生如许。
  
   惯送行人船,欸乃数声橹。
  
   ……冬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王之藩战死的消息传到府中,妻子李氏正抱着三岁的儿子王福,闻言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她强撑着身子,让仆从将王之藩的尸身寻回,草草葬在屋后菜园——彼时流寇仍在四处劫掠,连像样的棺木都寻不到。昔日富庶的王家,因战乱很快耗尽家财,李氏只得带着王福在西山中躲躲藏藏,靠采撷野生谷物度日,夜里常抱着王福坐在山洞口,望着山下的火光落泪:“福儿,等太平了,咱们就给你爹立块碑。”
  
   这一等,便是十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兵败潼关,率残部南下邓州,九重堰再次陷入兵荒马乱。李氏带着王福躲进西山深处的石洞,听着洞外的马蹄声与哭喊声响了数日。待兵声渐远,她才敢牵着王福走出石洞,却在下山途中遭遇李自成的残兵,王福被乱军裹挟着往东南而去,只留下一声撕心裂肺的“娘”。李氏追着乱军跑了数里,直到再也跑不动,才瘫坐在路边痛哭,指甲抠进泥土里,渗出血来。
  
   从此,李氏便成了孤家寡人。她回到早已破败的王家府第,昔日的骏马早已不见踪影,庭院里长满了野草,只有西园的那口井还在。为了寻找王福的消息,她耗尽最后一点积蓄,平日里就在磨坊里扫积尘中的野草籽,和着苦菜煮成稀粥充饥。有人劝她改嫁,她总是摇头:“我夫是忠臣,我岂能失节?”
  
   可九重堰的恶吏张里长,早就觊觎李氏的容貌,见她孤苦无依,便带着仆役找上门来:“李氏,你夫君已死,儿子又不知死活,不如跟了我,保你衣食无忧。”李氏站在庭院中,望着屋梁上悬挂的王之藩的旧战袍,冷冷道:“我夫为大明而死,我若从你,便是辱没了他的忠名。你若再逼我,我便去西园井中见我夫君!”张里长见她态度坚决,只得暂且离去,又数次派人前来威逼利诱不成,却在暗中吩咐衙役监视,不许旁人接济李氏。
  
   当夜,月色惨淡,李氏在王之藩的灵位前点了三炷香,又对着西园井拜了三拜。她摸了摸怀中藏着的王之藩的半截佩剑——那是她从战场上寻回的遗物,随后便一步步走向井边。井水泛着冷光,映出她憔悴却坚毅的面容,她轻声呢喃:“夫君,我来陪你了,若福儿回来,还望你在天有灵护佑他……”说罢,便纵身跳入井中,水面溅起的涟漪很快平息,只留下井边的一双布鞋,在夜风中轻轻晃动。
  
   次日清晨,有村民来井边汲水,发现了李氏的尸身,不禁落泪。众人将她从井中捞出,与王之藩合葬在屋后菜园。
  
   不久后,被裹挟到岳州的王福,趁乱逃出乱军,一路乞讨着回到九重堰,却只见到父母的合葬墓,他跪在墓前哭了三天三夜,声音嘶哑得说不出话来。
  
  
  
   顺治初年,清廷为安抚民心,表彰忠烈,钦封王之藩与李氏为“双烈典范”。时任贵州巡抚的彭而述——王之藩的亲妹夫,听闻舅兄与舅嫂的事迹后,悲痛不已,亲自为二人立传,写下《双烈碑记》,并在九重老街旁边择地修建游击坟,将石碑立于墓前。碑文中写道:“之藩以孤军抗贼,至死不降,真丈夫也;李氏守节寻子,宁死不辱,真烈妇也。夫妇双烈,可昭日月。”
  
   康熙年间,彭而述的四子彭始超编纂《邓州志》时,将王之藩列入《忠烈篇》,李氏列入《列女传》,记载二人的事迹。九重堰的百姓也从未忘记这对夫妇,每逢清明,总有村民带着祭品来到游击坟前,对着《双烈碑记》躬身行礼。那口李氏投井的西园井,至今仍在,井水清澈,仿佛还映着当年那位烈妇坚毅的身影。而王之藩当年那句“鼠子安足虑”,也成了当地流传至今的佳话,见证着明季乱世中,一位蒙古裔将军与他的妻子,用鲜血书写的忠烈传奇,用生命诠释了保国家保和平就是保家乡的豪言壮语。
  
  
   后记:甲辰秋,笔者受九重王氏宗亲会秘书长王烈峰先生邀请,有幸同南阳考古学者唐新、拓片老师张新跃,以及渠首研案律师李富贵一起,对九重王氏祖陵遗存的碑文进行拓片辨析。发掘研究中,在一通残碑落款上发现笔者先祖彭而述的名讳。可惜原碑早年随着游击坟的坍废而被移作老街桥板,历经岁月磨砺,已经漫漶不清。笔者经过多日辨识,结合家传《读史亭文集》加以比对,初步确定碑文与家传文集收录的《王游击及妻李氏殉难传》同出一人手笔,又从御书楼老家谱得知彭桥彭氏和九重王氏的历史渊源:先祖彭而述和王之藩既为姑舅表亲又是妹夫和妻兄关系。以故笔者写下此文,一来彰显忠烈之魂,二来追思先祖遗风。
  
  
  
   彭昌奇作于2025年9月22日
  
  

共 28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双烈碑记》以恢弘悲壮的笔触,再现了明末乱世中一对蒙古裔将领夫妇的忠烈传奇。作为小编,我从中感受到三个震撼人心的叙事层次: 一,铁血丹心的历史叙事 开篇以电影镜头般的笔法勾勒崇祯六年的寒冬景象——坚冰如铁的九重堰、玄甲披霜的乌骓马,瞬间将读者抛入明末动荡的时空。王之藩这个蒙古裔将领的形象塑造极具张力:既是“负性使酒”的豪侠,又是“春江水若油”的诗人。其战死前吟诵的诗句与凛冬景象形成残酷对照,那句“冬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设问,成为贯穿全文的哲学隐喻。 二:刚柔相济的性别叙事 李氏的形象构成叙事的暗线。从护子逃难的坚韧母亲,到“宁死不辱”的烈妇,她的西园井一跃与丈夫的沙场喋血形成时空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凝视”角度的转换——当李氏抱着幼子在山洞凝视山下烽火时,她是被动的受难者;而当她选择投井时,却成为主动凝视死亡的存在。这种主体性的觉醒,使这个传统列女形象具有了现代解读空间。 三:跨族忠烈的文化叙事 作为元朝镇殿将军后裔,王氏家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九世后仍为大明朝慨然赴死,这种超越族裔的忠义,解构了传统华夷之辨。文中蒙古裔身份与“大明将军”认同之间的张力,恰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而清廷后来对前明忠烈的旌表,又构成政治伦理的延续性象征。 最后的考证后记尤见匠心。作者通过碑文拓片与家传文集的互文考证,让三百年前的忠烈故事与当代学术研究形成时空对话。当漫漶的碑文在学者指尖重现,当游击坟的碎石被辨认为老街桥板,历史突然具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这种“考据叙事”的笔法,使传说落地为信史。 此文最动人处在于,它让我们看见:在改朝换代的洪流中,真正不朽的不是王权更迭,而是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的价值坚守。那口至今清澈的西园井,何尝不是映照古今的精神明镜?感谢赐稿蜀秀蓉城,祝国庆快乐!【编辑:上官蓉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25-10-04 21:05:51
  “鼠子安足虑!”三百多年前,一位蒙古裔大明将军的怒吼,为何至今仍在豫西南传颂?他与妻子又如何用生命共同书写了“双烈”传奇?本文作者在一次考古研究中,意外发现自己先祖正是这段历史的立传人。
2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25-10-04 21:06:32
  透过残碑拓片与古老文集,一段关于忠勇、气节与家族记忆的往事,终于重见天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