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忆】 偷看小说的儿时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忆】 偷看小说的儿时往事(散文)


作者:乡笛 举人,355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发表时间:2025-10-06 08:07:06


   小时候,爸妈担心我看与课本无关的书分心,影响学习,就不准我看。可人真怪,越是不让看,偏就越想看,就越上瘾。回首上学时躲在被窝中,藏在桌厢里,或跑去同学家,在那些不易被大人发现的地方,偷偷摸摸看小说的那段时光,至今记忆犹新。
   我接触的第一本小说,是著名作家黄天明写的《边疆晓歌》,当时十三岁,在上小学五年级。记得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刚放暑假不久,我去寨里同学吴三毛家玩,不经意间发现他床边桌子上放着一本封面已磨出毛边,书脊裂开细缝的一本厚厚的小说,就问他这书哪儿来的?他告诉我说,是他在城里工厂上班的大伯前不久来家里玩,带来看的,忘了拿走。随后三毛笑着说,他看了一下,感觉没啥意思,要是我喜欢,就叫我拿去看吧。
   听他这样一说,我心生好奇,随即把小说带回家。吃过夜饭,在煤油灯下做完当天的假期作业,就把小说拿出来,借着微弱的灯光翻看。那几天,恰好二哥和几位同学进县城玩去了,大哥在单位上班,家里其他人不识字,蛮以为我晚上挑灯夜读,读书认真,就没说什么。其实,我是被小说中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看了一页又一页,爱不释手。后来,二哥回来后,我怕他“出卖”我,就偷偷躲着看。
   就这样,这本拥有二十九万多字的长篇小说,不到半月,就被我全看完了。书中描写了共产党员、垦荒队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林志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乐天派吕长海,在劳动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知识青年苏婕年轻激情澎湃,积极进取的动人故事。讴歌了昆明市一批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孔雀坝,经历了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战胜炎热,与病魔作斗等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垦殖场的感人事迹。小说人物形象立体鲜明,思想积极向上,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让我深受感动。
   打那时起,我就深深喜爱上了小说。可那时老家地处偏远,除了读的课本之外,哪有小说书。不用说,这东西就自然成了稀罕物。只要听闻哪里有小说,我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小猫,循着蛛丝马迹,四处打听。上五年级时,我听说寨里同学张大山当兵的大哥退伍后,给他带回一本《西游记》,便每天放学后,就绕着和他一起上坡放牛,主动帮他看牛,还把妈妈赶集给我买的舍不得吃的饼干送给他。直到第四天,张大山终于松口,悄悄把他爸用牛皮纸包着书皮的小说拿给我,我用指尖轻轻触摸着封皮,心都快要跳出来。
   上初中后,听到班里同学吕海家里有本《林海雪源》,我就帮他扫了一周教室,他最终同意让我去他家拿来看。于是,放学后,我就跟着一起去了他家。吕海爸爸是村干部,听说我要借书,开始不大愿意,还说我一个学生,看小说纯属不务正业。当听他儿子说我为了借书看,还帮他打扫卫生后,同意借我看半个月。借到书后,我连吃饭都抱着书,睡觉时把它压在枕头下,生怕折了页角。尽管中间缺了好几页,也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二
   说起偷看小说,在我身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事,但自己仍痴心不改。一个初春的早上,我和寨里的小伙伴们上坡放牛,手里抱着借来的《青春之歌》,小说是同学大哥的。他借时说大哥外出办事了,估摸四五天回来,他大哥脾气毛,害怕挨揍,让我看后及时归还,我只好来过三更半夜进厂房——加班加点。由于看得太入迷,自己放的牛跑了都不知道。幸好三叔家二儿子小会及时发现,提醒了我。我一听,赶忙和他一道去找牛。
   找了好久,终于在坡后集体的包谷地里找到了牛,可它已把半米多高的包谷苗啃了一大片。我知道,这下闯祸了,就赶忙和小会订立攻守同盟。哪知,队里的看管员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跑到我家里,告诉时任生产队队长的爸爸。看管员还说当时在附近草坡上放牛的,有我和隔壁三叔家小儿子。爸爸问我,我矢口否认。哪知小会招架不住,一五一十全招了。那时,我正看到小说里描述叛徒戴愉,泄露我党机密那一部分,就脱口而出,说小会是“戴愉”。小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就回答说,我管它“带鱼”还是“草鱼”,反正是你看的牛偷吃了包谷苗,这不会有假。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家里人都进入了梦乡,我悄悄把家里手电筒当“秘密武器”,夹在胳膊肘间,躲在被窝里看《林海雪原》。当看到侦察英雄杨子荣扮装成土匪,打进威武山的精彩场景时,手电筒突然“滋啦”一声灭了,电池耗尽,我急得直挠头。于是,迅速下床,摸黑找出抽屉里的干电池,慌乱中却把电池掉在床底。担心惊动父母,我只能趴在床边。过了一会儿,看周围没啥动静,借着窗外的月光慢慢摸索,重新给手电筒换上电池,然后爬上床继续偷看。
   这时,天空中实然响起一声炸雷,我全然不顾,依旧沉迷于小说故事情节。父亲被雷声惊醒,起来以后,赶忙来到我房间,为我关好窗户。一进屋发现我被窝里有光亮,掀开被子一看,大字不识的父亲以为我挑灯夜读,真是太用功了。就说,已经大半夜了,别学了,赶快睡觉。第二天吃早饭时,父亲边吃边表扬我学习刻苦认真。二哥一听,“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然后说我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小说,不是学习,如果长此以往,将来会害了我。父亲听了,脸马上阴沉下来,从那以后,他晚上把电筒放在他枕边,不再给我机会。
   更惊险的是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偷看《水浒传》。我把小说放在课本下面,老师转身写板书时,就趁机飞快地浏览几页。有一次看到武松打虎那一节,正看得起劲,没注意到语文老师已经走到我身边。直到同桌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我才猛地抬头,正对上老师的目光,一慌神,小说“啪”地一声,掉在地上,唯有书的封面还在我手里紧紧攥着。
   这时,全班同学的眼睛齐刷刷地射向我。瞬间,我的脸胀得通红,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老师只是弯腰把书捡起,翻了两页说:“这书不错,但上课不能看。” 我知道错了,赶忙点头应允。后来,我把书拿回家中,用酱糊把封面粘了上去。现今,每当看到《水浒传》这本书,就会想起那次课堂上心惊肉跳的慌乱样儿。
  
   三
   那些年,家里十分贫穷困难,加之爸妈管得严格,哪会拿钱给我购买小说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只好想法子“偷书”来看。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初三时的一天中午,发现同班同学安来望书包里有本《第二次握手》,看到小说名称和封面时,就被牢牢吸引住了,就不停和他套近乎,想借来看。可好说歹说,他却死活不干。我灵机一动,趁他课间上厕所,就偷偷把他书包里的书拿出来看。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好精彩,就悄悄把书藏在自己书包里,背回家,心想看完了再归还。
   第二天,安有望发现小说不见踪影,猜想,八九不离十,肯定是我拿的,叫我把书还给他,我就来个鸭子死了——嘴还硬,死不认账。这家伙急了,把班上同学的桌厢和书包翻了个底朝天。几天后,我把书看完了,悄悄给他还了回去。没想到还书时被同桌看见了,他随即告了我的状。安有望很生气,问我为啥偷他的书。这时,我想起前几天学的《孔乙己》这篇文章,就理直气壮对他说:唉,孔乙己不是说过,窃书怎么能算偷书。我这样一说,惹得在场的同学哈哈大笑,直“夸”我活学活用,着实“有才”啊。
   后来,我为人父后,担忧女儿看小说分心,影响学习,就对她约法三章,不让她看小说。一直以来,女儿是乖乖女,很听话,从小学到初中都能集中精力学习。哪料她读高二时的一个周末早上,我看见女儿坐在书桌前,低头用课本挡着,全神贯注神地翻看一本小说,连我走到她身旁,都没发现。我一下子火冒三丈,问她在干啥,她被吓着了,慌乱紧张地想把书往抽屉里塞,因动作太急,小说和课本“哗啦”一声,一起散落在地上。
   我立马捡起一看,是琼瑶写的《烟雨蒙蒙》,随即把小说仍进垃圾桶里,然后表情严肃对她说:马上就要高考了,还看小说,为啥不听话呢?女儿垂着脑袋,手指绞着衣角,声音细得像蚊子解释:“今天周末,就只看了一点点……” 我板着脸对他说:“周末也不行,现在是高二,等高考完后,你想看多少本小说我都给你买。”
   女儿抬头望了我一眼,好似受了莫大的委屈,眼里含着泪,嘴唇动了动,最终弯腰捡起落在地上的课本。我看着她坐回书桌前,后背绷得笔直,翻课本时,书页摩擦的声音透着无声的抵抗,还时不时用眼角瞟着垃圾桶的方向。我见她不死心,直接把垃圾桶提出去倒掉。进屋后,看见女儿失落的模样,让我心里也跟着发沉——就像当年父亲收走电筒,制止我藏在被窝里看书的那点无望。原来在悄无声息中,已把爱看小说的“基因”传给了下一代。
   不过,回想起来,由于我当时出生并居住在偏远的山区,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是小说带我跳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喜怒哀乐的故事中穿越时空,缓释了不少说不出口的压抑,寻找到了藏在心底的渴望,明确了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不断获得无声的慰藉与力量。与此同时,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书中不少精辟语言的叙写,潜移默化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及写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句话,这一爱好,自感一生受益匪浅,好处多多。
   如今,在我书房的书架上,摆满了许多小说名著,再也不用为了看课外书,费尽心思帮别人做事,更不用躲藏在被窝里,借着电筒光偷看。可每当我捧着一本本崭新的小说书阅看时,就会想起小时相关的点点滴滴,想起当年父母亲那宽容而又无奈的叹息。啊,那些“偷”来看小说的时光,令我终身难忘……
  

共 37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偷看小说”为主线,回忆起童年发现小说、少年偷读升级、人父时的角色转换使自己有了自省与悲悯。这些难忘的阅读经历,给读者人一种难舍难分的特殊感受。尤其是老师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当小说成为自己认识世界、慰藉心灵的唯一窗口时;面对父母、老师、社会视之为“不务正业”的偏见。自己“偷看”便成了绝妙的获取精神食粮的捷径。期间所发生的故事,无不令读者共情。最妙的是作者成为人父后直面女儿的″偷书"行为,再现了自己和当年父母有同样的挚爱。全文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生动,既有“故事味”,又带“岁月感”。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10-06 08:09:30
  往事如烟,深情涓涓,“偷书”中,老师,长悲,兄弟,父母之情发人深思,令人羡慕!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10-06 08:11:32
  作者借个人经历,写出了一代人对阅读的渴望,也折射出特定年代的文化生态。这些‘偷’看小说的时光”,看似偷的是书,其实也是一代人对辽阔世界的第一次心跳。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劳神        2025-10-06 09:15:58
  老师回忆儿时偷阅小说的作品有共情,有感染力,唤起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我父亲收藏的古书多,我偷到学校与同学交换阅读,一本书可以换阅多本。有些书没有收回来,受到父亲责骂。那时读书,煤油凭票供应,为了节省灯油,我在灶门口边烧火边看书,虽苦却乐趣多多。
   我一直喜欢拜读老师扑实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值中秋之际,敬茶问候老师,祝中秋快乐!
4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6 10:45:51
  诚谢华为老师编辑留言。祝老师双节快乐。敬茶!
5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6 11:36:22
  诚谢劳神老师在中秋节日里留言鼓励。问好老师。敬茶!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0-06 17:02:05
  这篇散文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偷偷阅读课外书的经历,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家庭约束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阅读对个人成长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作者以真挚的情感描述了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如何克服困难坚持阅读,最终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和成长力量。富有感染力佳作,让人身临其境,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老师中秋节快乐!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6 18:54:12
  诚谢云彩社长精心修改并留言鼓励。问好社长,节日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