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时光】寒食节的东风(赏析) ——读韩翃《寒食》
在中国古代,春季三四月份连续有三个重要的节日:上巳、寒食和清明。上巳本为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定为三月初三,是百姓到大河沐浴的节日,后来带有了踏春之乐,而且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出游。《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就是描写的上巳节的场景。寒食是在清明前两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节日,当天举国不生火,官员百姓都吃冷食。寒食之后,百姓会生火,那是新火,苏轼就写过“且将新火试新茶”。后来逐渐演变为皇宫里可以点蜡烛,还会把蜡烛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大臣用赏赐的蜡烛点新火,那是莫大的荣宠。可想而知,皇帝赏赐蜡烛,除了以示恩宠,还有劝诫大臣以介子推为榜样,忠心事君之意。寒食后来又衍生出祭祀祖先的传统。清明本来地位要低于这两个节日,只是靠近节日的一个节气,也许中国本身是农业社会,节气十分重要,所以从唐朝开始,清明节的地位逐渐上升,反而后来逐渐吸纳了另外两个节日的内容,所以我们现代人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那两个节日了。清明节两个最重要的项目:祭祖来源于寒食,踏春来源于上巳。
唐朝,寒食节还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写寒食的诗歌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韩翃的这首诗。韩翃,大历十才子之一,有人说他在十才子中,才华可能不是最高,但名气肯定最大,因为他故事最多:和柳氏分分合合的故事已经成了传奇;本诗传入皇帝耳中,也让他平步青云,传为一时佳话。诗的全文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首句中的春城,指的不是昆明,而是春天的长安。“飞”字是诗眼,一下提高了诗的境界和品位。春天开花是正常情况,据说作者原本写的就是春城无处不开花,相比现在的定稿,诗的境界明显要差一个档次。“飞”字很形象,首先是实指,很多花是可以飞的,像柳絮,有风就飞得漫天都是;其次也是虚指,是说各地都有花,无论是空中还是地上,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花,比如这棵树上有艳丽的桃花,过个几十米又是艳丽的桃花,似乎花朵飞过来了一样,一句话就把春日长安的花团锦簇,整个城市像个大花园一样的美景传神的表达了出来;还有,飞是动词,诗句将花人格化了,花既然能飞,当然也有情感,似乎有意为长安城的百姓带来福祉,为下文做了铺垫;最后,用飞字,表示有风刮来,又与后文贴合。这句是描摹了一个宏大的背景。第二句开始进入主题:皇宫。寒食时分,春风来了,皇宫中的柳树也随风起舞。一个“斜”字,将柳枝迎风飘舞的美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又将虚无缥缈的风落到了实处,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丝丝微风吹过。上句提到花朵是飞的,这句解释了原因:花朵为什么会飞,是因为有了东风,有了春天的风。在古代,东风就是春风,这里更引申出皇恩浩荡之意。我们现代还会将国家的好政策比喻成春风,其实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也会这样作比,像这首诗的东风,就是从皇宫吹出,喻示皇恩,喻示朝廷的政策措施像春风一样,给百姓的生活送来了繁花似锦,送来了温暖如春。整联诗紧扣东风,紧扣春景,写得生机盎然生气勃勃,既非常优美,又歌颂了皇恩。也许,正因为诗歌有了这个意思,当时的皇帝读后大为赞赏,还提拔了他。
最后两句,就是描写寒食的场景,也是具体陈说皇恩。上句的皇恩浩荡是给所有百姓的,但是虚的;这句的皇恩就是实实在在的了,不过只是给了亲近的大臣。汉宫指当时的皇宫,唐朝人用汉代唐是常见写法。天色晚了,皇宫中点起了蜡烛,并且皇帝还将蜡烛传出来,就是赏赐给各位近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队队车马从宫中发出,每队车马中都有一个首领太监或侍卫,在轿中如捧至宝的托着一支蜡烛,奔向四面八方,队伍前面还有太监传话的声音。那是何等的庄严肃穆,又是一幅君臣何其融洽的场面!在上文百姓一片祥和喜庆的背景下,推出这样一个场面,正是意指明君贤臣,君臣和睦,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国家才如此兴旺发达,百姓才如此安居乐业。大历年间,大唐王朝其实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这时候的诗歌,还是有着盛唐风气,不仅是韩翃,包括同为十才子的卢纶,所写的诗歌都不输盛世气象。五侯,有人说是汉朝一门五兄弟都封侯的故事,那就泛指朝臣;也有人说是指东汉时期宦官专权,曾经一天封了五个宦官为侯,称为“五侯”,所以韩翃这里有讽刺的意思,因为当时宦官专权也非常严重。也许吧,但即便韩翃有这个意思,也不太明显,至少皇帝没看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含义隽永丰富的诗歌,读出不同的感受很正常。从正统的角度来说,韩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借助寒食,描写皇恩浩荡天下承平的歌颂型诗歌,不过,还是有人能读出讽咏的意味。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读,能够读出对社会的批判、对爱情的歌颂,甚至还能读出排满、道学等匪夷所思的观点。这都正常,也是文学佳作的妙处。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写景灵动,与赞颂皇恩的主题联系密切巧妙,又非常契合寒食节这个节日,不愧为寒食节的第一佳作。
七绝一首,记清明公墓祭祖:群碑矗立各寻家,黄纸飞扬胜柳花。先祖英灵安享处,追思情貌枉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