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盘洲古厅堂里飘面香(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盘洲古厅堂里飘面香(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2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发表时间:2025-10-06 11:41:01

家里人知道我不太喜欢吃面条,有时一碗面条吃几筷子,算相当给面子了。
   这次,我和太太来到浙江浦江的一个大山里的村庄游览,快到中午肚子饿了,走进村中的一家面馆,想凑合着吃碗面,没成想,竟吃完了一大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这里的面条有什么特别?
   这个让我破例的村子,叫潘周家村,在一条叫壶源江的河畔。
   这壶源江可不简单,它发源于浦江县天灵岩西北麓高塘,径直往北流入了富春江。一百多公里长的河道,孕育了许多村庄,有的还挺有名气,其中浦江县檀溪镇的潘周家村如今就名声在外。
   潘周家村很特别:在壶源江东岸,东边山谷的少洑溪在村北汇入了江里,村子的形状极像一条正在顺江而下的鱼,游向富春江、钱塘江,要去大海里戏波逐浪。
   村子因四面环山如盘,两水相夹成洲,所以古时候就叫“盘洲”。这可是块不可多得的肥沃土地,慢慢就住满了人,多是潘、周两姓,其中,南为潘家村,北是周家村,仅隔条几百米的小巷,房舍紧挨,烟火相融,共享青山绿水,共享旖旎风光。这就是此地叫潘周家村的缘由吧?
   那天,夏日炎炎,我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想看看这里的历史、文化与风景。
   本想先逛村寻景,可恰好车停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里面有村史展,就先进去瞅了瞅。
   历史上,周氏先祖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来,五年后潘氏先祖也来此定居,后来陈、王、杨等姓迁入,形成了一个多姓氏聚居的村落,但仍以潘、周姓为主。
   因山区气候特点,晴天走进村子,鹅卵石与石板铺的村巷仍是湿漉漉的感觉,青苔长在石缝与墙根。砖墙黛瓦的老房子,有的青砖袒露展示着自己的原始与质朴,而那些粉墙则由于风雨的侵蚀而斑斑驳驳,写满了沧桑,有的墙面甚至像被神秘的画师泼墨而呈江南水乡山水画。
   走在村巷里,绕过一个又一个墙角,说不定在哪个拐角,就能撞见一座村里先人留下的大宅院。它们大多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如麟振堂、玉和堂、光裕堂、培德堂等厅堂,都是本地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浙江金华的古村落游览时,常听到“十三间头”“十八间头”或“廿四间头”之说,这是说古宅院的规模与结构。
   这类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厅堂在中轴线上,是家族举行仪式、议事、待客的核心空间,两侧厢房为居室。这种布局适合大家族聚居,是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象征,也藏着儒家礼教思想。
   潘周家村的古厅堂,大多就照这样建的。
   我走进的第一座古厅堂是麟振堂,又名周家大厅,明末清初由周氏先祖尚凤、尚寿、尚文、尚瑞等兄弟主持建造,近四百年历史。
   站在正厅看“麟振堂”三个字,想到成语“龙骧麟振”——“龙骧”是昂举腾跃,“麟振”指像麒麟般振奋。想来周氏先祖取麟振堂名,不仅盼望威武和祥瑞,更寄托了对子孙报国为民、光宗耀祖的美好愿望。
   麟振堂也是村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厅堂。它有前院,整体五开间;中间的三开间为四进三天井,依次是门厅、正厅、堂楼和佛堂;两侧二层楼屋带前檐廊,有28间厢房,由游廊串起。
   门厅两侧有巨大的正方形窗雕,刻着“双龙戏珠”。而两侧的墙檐飞翘,与厢房的墙檐错落有致,十分美观。厢房正面窗户也特别,上面是一个“人”,下面一个圆,莫不是“合家团圆”的意思?
   正厅是麟振堂最气派的地方,高大宽敞,十八根粗壮立柱撑着粗实的横梁和肥硕的月梁。正中高挂着“麟振堂”匾,牛腿雀替和梁枋雕饰以花草,显得朴素又美观。堂内还有“扬吾族风”“千载心在”等匾额。
   厅堂是庄重严肃的地方,两侧厢房却是轻松闲适的安居处。笔直的前檐游廊是居民出入、闲坐和拉家常的地方。
   麟振堂还住着几位老人,里面干净整洁。新春的大红灯笼仍挂在厅里,对联也像新贴的一样,喜气洋洋的。
   这样的大宅院适合放松心情,慢慢地赏,也可像院内的居民一样静静地坐在游廊下,去遐想一下曾经这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的景致,想想这里曾经弥漫着各个小家庭的烟火味和饭菜香,也可以和还住在这里的居民聊一聊,拉拉家常,他们都热情客气。
   走出麟振堂前院,外面还是个广场,一抬头就看见几个晒面架立在那儿。一绺绺的面条插在木架上,长长软软地垂着,风一吹就轻轻地晃起来,像无数根细巧的琴弦被弹拨,没有响起悦耳动听的曲子,而是飘来一阵阵清爽的麦香。
   潘周家村做面的历史悠久,一种说法是南宋时周姓先祖带来的手艺;另一种说法和清朝一位在北方为官的祖先有关。据说这位祖先从北方带回做面条技术,并传授给族人,使其在村里扎了根。
   做面手艺像“传家宝”似的在村里传承下来,走在村里可见许多人家都有晒面的架子。每年秋冬适合晒面,家家户户在屋外架起晒面架,村中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和庭院中都摆着,可谓“满村尽是面如瀑”,壮观得很。
   村人还善于创新,现在更以“一根面”而名扬天下。
   这“一根面”也叫“长寿面”,特点是长、细、韧、滑。过去婚礼、生子、新房落成等喜事,都用它来招待宾客,象征长长久久。
   据媒体报道说,这里的一根面条,以“锅有多大,面就有多长”的精湛手艺,可以拉几公里长,也能一圈圈、一层层盘满一大锅,所以“一根面”也有“团团圆圆”之意。
   我那天中午在面馆吃的就是这“一根面”,有肉丝、蛋皮、竹笋当浇头,面条韧劲足、口感顺滑,汤汁鲜美——我这不爱吃面的人,愣是吃光了一大碗。
   吃完面条,精神头也足了,接着在村里逛。
   玉和堂也是周家的。这是一座“十三间头”的三合院,坐西朝东,厢房退开而呈“工”字形,围墙隔离,没有正厅,有大小六个天井,布局巧妙,既保证采光、通风,又通过空间层次有“小中见大”的意境。门外门楣上写“香远益清”,门内则书“交翠庭”,两侧偏门上绘有吉祥如意的壁画。古时,周璠曾在此创办盘溪精舍,让这里承载了村人“耕读传家”的家风。
   村人周璠,是嘉庆年间进士、当过皇帝的老师。他还将村周围山水景致概括为“八景”:“屏风展翠”“龙胆崎岖”“七凤相朝”等。
   看村史介绍,除了周璠,历史上潘周家村没有出过特别显赫的人,但靠着“耕读传家”,勤劳创业,让这个偏僻的山村成为相当富足的村庄,所以才有这么多豪华的厅堂。
   比如周家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先后建造了六顺堂、顺备堂和伍备堂三座堂屋,虽然都只是四合院式的,只有一个大天井,比麟振堂规模小很多,但都有廊檐环绕,游廊相通,雕饰也很精美。
   周家人如此气派,潘家人自然不甘落后,他们的永思堂、培德堂、旧光裕堂、新光裕堂等,也相当的了得,规模大,且数量更多。
   新光裕堂还住着人,我见一对老年夫妻带着一位孙子在游廊下听着音乐,逗着乐儿。
   这座正门三重檐的建筑,建成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进三开间两抱厢,两侧六尺弄,俗称“廿四间头”。
   从侧门进入,游廊深邃,外立柱层层叠叠。正厅前后的天井宽敞,适合居民晾晒东西。
   它正厅六根主柱上的牛腿、雀替和梁枋都精雕细刻,颇为壮观。厅内不仅挂着“光裕堂”匾,还有“松茂兰滋”“士林楷模”“五代齐眉”等匾。其中“五代齐眉”说明潘家曾五世同堂。另外,此厅的潘家从“元”字辈到“承”字辈,五代连出了十六个秀才,其中两个儒学训导,还有祖父孙三人均为贡生,算是村里的书香门第。
   与新光裕堂相比,旧光裕堂看上去有些老旧,但它的正门对着一条几十米深的宽巷,一眼望去很有深邃感,门楣上还刻有“日升月恒”。
   据说,旧光裕堂在建造时很讲究。它前后四个天井,是“囍”字形的布局;它的围墙上方和正厅、堂楼屋脊中央有瓦片叠砌成的铜钱纹饰“天财”,与天井中排水沟口的铜钱石雕“地财”和进进出出的“人才”,组合成“三财(才)”,表达了建造者致富发家的美好愿望;它两侧山墙的用砖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说是三日才磨一块,追求严丝合缝。
   新、旧光裕堂的主人都是潘姓儒商,他们这种精益求精做事的劲头,大概是经商的本分吧。
   在潮湿的老巷里兜兜转转,又遇见了一座高敞明亮的厅堂——培德堂。
   培德堂建于清嘉庆初年,规模宏大宽敞,三进三开间四抱厢,是“廿四间头”。门厅前曾竖立两对旗杆,堂楼后曾建有武书堂。
   培德,就是“培育德行”之意。儒家思想强调“修身以德”,讲究“厚德载物”。从名称就可看出屋主人重视族人的德性养成,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脉相承。
   培德堂正厅前后敞开式,正中“培德堂”匾,曾是清代浦江县典史邱大猷题写,现匾是新书的。邱大猷还作了《培德堂记》,以赞美潘氏以德育人的优良家风。历史上,从培德堂走出了几位举人、贡生和秀才。
   我特别注意到,培德堂各厢房门扇的腰板上,并不是雕饰以常见的花草等,而是较少见的博古纹木雕。以古代器物(如鼎、瓶、炉、盒等)为主要雕刻元素,搭配花卉、几何纹等,构成独特的“博古图”。据说,这样的雕饰暗含对吉祥、富足生活的祈愿,也显示了主人崇尚古风的雅致。
   从培德堂出来,顺着村巷慢慢逛,不知不觉来到了少洑溪上的一座小桥上。桥下溪水哗啦啦地流淌,河石间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村外就是山,山就在村边,有龙胆峰、七凤山、石狮岭、笔架山等,它们苍翠欲滴,山色葱茏。
   我在桥上寻找着周璠先生所说的“八景”,比如“龙胆崎岖”是指通往龙胆峰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七凤相朝”是说村外由七座连绵山峰构成的七凤山,像七只凤凰朝向村庄。
   看着四周如屏的山峦,我由衷敬佩这大山深处人家的勤劳智慧。他们艰苦创业,在这偏僻的地方,建造了这么多恢弘的古建筑。我也感慨,也许正是这些层层叠叠山岭的阻隔,才让这么多珍贵的古建筑留存到现在。
   其实,在潘周家村,留存下来的还有传统民俗,如舞板凳龙、擂大马等。舞板凳龙、擂大马都是人们庆祝丰收、祈求国泰平安、风调雨顺而在春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只是各自道具不同,程序也有别,但都热闹又有味道。
   而这村子的“味”,我觉得最特别的还是古厅堂里弥漫的面香。
   潘周家村如此多的古厅堂,恰如一座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敞开胸怀欢迎大家去参观。而且这些古厅堂里,飘逸着手工拉面的清香。这种古韵与面香的揉合,像揉面那样把俩味道拧在一起,这不就是独特的“盘洲味”吗?
   古村、古厅、长长的“一根面”,把长长久久、团团圆圆都揉进了生活里,也揉进了潘周家村历史的味道、文化的味道,这样的味道,谁能拒绝呢?

共 41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一碗破例吃完的面条”为引,解锁了浙江潘周家村的古韵与烟火。村子形如游鱼卧于壶源江畔,明万历年间潘周两姓先祖定居,孕育出“盘洲”旧称与多姓聚居的温情。麟振堂、玉和堂等古厅堂是建筑瑰宝——五开间四进天井的麟振堂,“人”字窗雕藏着团圆意;“十三间头”玉和堂承载耕读家风;新光裕堂“三财”布局、培德堂博古纹木雕,皆藏着先辈对家族兴旺与德行传承的期许。而让“不爱面者”倾心的“一根面”,是村子的另一张名片,南宋传承至今的手艺,秋冬“满村尽是面如瀑”的盛景,将“长长久久”的祈愿揉进麦香。古厅堂的黛瓦雕梁与晒面架的银丝垂落相映,再配上舞板凳龙的民俗,让这座“古建筑露天博物馆”,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鲜活,古韵与面香交织成独一份的“盘洲味”。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6 11:42:37
  老师笔下的潘周家村太有味道!古厅堂超气派,“一根面”听着就香。祝这古村一直美下去,您多写这般有趣的地方!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06 21:03:53
  感谢汪震宇老师的辛勤编辑,尤其是你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良多!游览浙江浦江的山村潘周家村,确实是慕名而去的,因为那里的“一根面”名气挺大。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6 11:43:16
  读着像跟着逛了趟古村!雕梁、面香好动人。愿老师常发现这般宝藏村落,多分享这些藏着故事的风景!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06 21:06:16
  感谢你的置评和鼓励!我的目标是集中写关于古村古镇的游记,记录其中的古迹,分享其中的历史文化,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直宣扬与继承。
3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06 16:51:00
  小面条里有大乾坤,颇有意思,学习拜读。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06 21:07:12
  感谢前来阅读小文!谢谢你的评论和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