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望云门山(散文)

精品 【东篱】望云门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823.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发表时间:2025-10-07 05:36:56
摘要:未登上青州云门山,实在遗憾,抱怨这双腿,那么不争气,但我还是要目游云门山。


   李白有一首诗的题目叫“望天门山”,山在安徽省芜湖境内,“两岸青山相对出”,其山是东梁山和西梁山。我查了,不能将“天门山”唤作“云门山”,所以就用了“望云门山”这个题目,并非是要以假乱真,也不是想蹭千年诗仙的热度和光芒。云门山在山东青州境内,我驱车到山前,感觉登山吃力,便在山下“望”了三小时,望山感怀,给云门山脚留下足印。
   我对山一直怀有敬畏,也喜欢登山,看山。有人说,山东之境,前三的山是泰山、崂山和云门山。云门山能够排上号,我自然要看看。云门山是鲁中名山,海拔421米,因山中有天然门洞,颇具仙境之象,又,常年有云雾穿门洞进出,故曰“云门”。最早,在《水经注》里有记载,称“礕头山”,唐代才称“云门山”。
   我更感觉神奇的是,大禹治水时,《周礼》《尚书》有记载此山与大禹分九州有关。不得其详。中华古老的文化,一般由山水承载,在漫长的时光中,渐渐地染上了宗教的色彩,美称“云门仙境”。青州,地理形胜造就了它的超凡脱俗,是代代青州人引以为傲的存在。甚至有诗人干脆不提及青州,而直接以“云门山”代之——“云门山下有人家,把酒话桑传佳话”。
   我几度到青州,走古城,望云门山,觉得也算是得青州之形胜,揽青州之大观了。
   出了青州古城,向南五里地,便是葱茏的山区,万绿之中矗着云门山,如果把绿浪比作海,云门山就是一硕大的碧螺,真的是——城外拔地堆碧螺,翠玉环抱出不得。
   山下是售货的庑廊,绕着山根迤逦分布。商品多是因山而生,购“寿”章,买云门连环风景册页,就像赶了一个庙会。壑深林密,青竹蓬勃,蜿蜒斗折,翠色围匝,闲坐佳处。云门山不拔,自有修竹来拥。山无语,清风传竹林,好似代言。寻一看山合适的位置,端坐不去,山顶的人见我,该不会笑我不懂风景吧。举目仰望,可见云门山横亘眼前,一倾欲倒,似伸手可触,怎不引起一登而观的冲动呢。
  
   二
   真应该登上,去拥抱那个最吉祥的“寿”字。山无奇,“寿”称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居福禄康宁等之首,无寿不能得其余。更有“寿比南山”之说,而此山凿刻一“寿”字,哪里是一个“比近”的肤浅类比,而是以云门山载“寿”,山有多少年,寿与之齐。如果2000多年前云门山有“寿”字,始皇帝经过北海潍坊,一定也会到此一拜山“寿”的。
   云门山,一石峭立,向北迎风,就像经过电闪雷劈,削下一面天镜,对城而临。还可视为一面迎风的大纛,令人仿佛听得见猎猎之声。美好的东西,总能产生生动的意象,满足我们的审美。
   这里的摩崖,可与泰山摩崖一比,高挂斧凿,只书“寿”(繁体)字一个,朱漆挂色,喜庆饱满。这个“寿”字出自明代,从此夺得“天下第一寿”的凤冠,据测,“寿”字高7.5米,宽3.7米,其中“寸”字高达2.3米。远望,“寿”字结体紧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端庄大方,落落半空,蔚为壮观。这是我国单字之王的摩崖石刻。在字体审美上,人们往往忽略了通体,而专注那个“寸”字,仅“寸”之高,就让人生出很多感悟。民间有“人无寸高”之说,这个说法已经脱离了整个字体而有了新意。往往借此告诫,心胸偏狭者,可以寸量,一个人的心胸连“寸”高都没有,怎么能襟怀大山,这个意义并非讽谏某些人,只是一种告诫和警示吧。我想,到此一观,即使是心量不大也会因此得悟,暗暗告诫自我,打开格局,世界才真正属于自己。
   我站在山下,仰望“寿”字,隐约有人群聚在“寸”处,连那笔画的“钩”尾都不及。民间有“祈福”“祈寿”的礼俗,在古人那里,这些都是天赐,所以只能祈祷而得。这种愿望和礼俗,也无可厚非,心怀敬畏,追求美好,希望人生得福,生命更长一些,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景。当然,这种愿景,需要多方面的支撑,才会临身,而且这种获得,带着太多的偶然性,就像古语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难以越过“不测”之祸,就只能选择趋利避害,避祸即是得福延年寿。
  
   三
   追思既往。云门山之“寿”,却是明代藩王制度下的产物,不过,如果说衡王对青州的贡献,可能也就数得着这处“寿”文化遗产了。衡王在青州共六代七王,而末代的朱由橚并未来得及受封,存续140余年。其中,第二代是衡王朱厚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逢60大寿,其内掌司冀阳周全想到在云门山刻字为之庆寿,于是云门山阴面巨石上就有了这个“天下第一寿”。不过,我读作家梁衡散文《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他也认为是“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天下祝寿方式多以实物为主,云门山的“寿”礼,的确是天下奇观,其前其后,皆无出其右。到底是管家安排凿刻,还是衡王亲自定夺安排施工,无史记载。这个管家创造了一次最为典型的“精神贿赂”,用心良苦。这份可传世的寿礼,在时光的轮转中,其价值不断变化。曾经是站在“寿”字前,可遥望衡王府,特别大气,喜气。其实,我并不关心这个,倒是这个难度极大的艺术工程是怎样完成的,令我难以揣测。山石陡峭,怎样搭上脚手架?是怎样在石头上先做模板?或者是意运于石,凿随心动?这个凿刻的工匠姓甚名谁?尤其是“寿”字,结构天成,笔意甚工,无一个书法评价给一个“否”字,真的是创造了一个书艺奇迹!但当时并非是为艺术,就像从大量出土的碑刻文字看,可能当初都是泛泛之作,石头也是普通一块,至今都成了艺术的范本。而真正的治碑治石的人,永远站在碑石文字之后。今天,我们把石刻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当初却是默默无闻。太多的历史,我们只能知晓一个大概,而非细节。多么遗憾!
   明朝的寿数,并非一个“寿”字就决定了千年万古。清朝顺治三年(1647年)废爵后,衡王府被查抄,宗人流散。从此,这个“寿”字成为一个故事,一种风景了。摩崖石刻的“寿”,为云门山成为文化之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此后,形成的丰富的“寿”文化,其源头就是这个字。据说,道家追求的“长生”理念与此有关。
   我总觉得,为衡王祝寿的“寿”礼,开启了青州的一段文化繁荣,成为青州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符号。关于“寿”的民间故事,要比衡王庆寿更精彩,更有文化价值。
  
   四
   有民间传说为证。那时,就流传“雪蓑献寿戏衡王”的传说。当年衡王寿辰告示天下,贺寿之日,临近中午,有道士雪蓑登堂走向衡王宝座坐定,来宾追问所献贺礼,雪蓑挥手指向云门山说:“祝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以手失意,原来这个“寿”字的“寸”缺少一点,衡王感觉不祥,衡王请求,雪蓑遂用绸团蘸朱砂,信手抛向南山的“寿”字上,补上了这一“点”。明明这一“点”已经凿刻,却为何不见,无人说清。原来这一“点”是被距青州80里的寿光借去了,一“点”光疾飞向东,于是有了寿光之名……
   我相信这个传说的美妙,并不在乎其真实。能够用民间文化解释一山一城,远比刻字贺寿精彩多了。神话传说,是重要的文化,如此“添枝加叶”,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传奇色彩,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对于民族发展进程的作用,都是不能低估的。
   顺便说一下云门山的又一传奇。我站在山下,看不到云门山之奇观——云门洞。洞当然为几亿年造化而成,民间却赋予了传奇。认为是秦始皇东巡时,为压制齐地的王气而凿,意图在于释放齐国王气,当时,齐国国力远胜秦国,秦始皇担心不能达到真正一统而有了凿洞之举,希望齐国财气能够西渐……
   多么奇妙的故事,远比史书所记精彩,太史公给秦始皇做“本纪”,民间给秦始皇做“别传”,天成其双。
   面对“寿”字,在曾经的漫长时代,甚至可以前推几千年,“寿”可能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即使是生活条件无比优渥的朱家衡王府的六代七王,也没有活过75岁以上的人,最多就是71岁而寿终。况且,曾经的兵荒马乱,兵戈扰攘,即使不考虑朝代更迭带来的无法预料的人生变数,想追求长生长寿,都是天大的奢望,还是逃不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生命定数。
  
   五
   面山,让我想到曹操,《龟虽寿》响起,突然觉得,在历史上,真正对寿命认识清楚的莫过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得永年”。不死而长寿的不是人的躯体,而是“壮心”,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几代衡王,不可说吃喝玩乐,条件优渥,但少了“壮心”,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故事,没有精神可言。倒是这个有着艺术价值的“寿”字,还长存于山,风雨霜雪,不坏艺术,寿在云门山,寿抵今天,可这都是民间工匠所为,似乎和衡王没了什么关系。
   有个成语叫“一语成谶”,显然用到这里不合适,我觉得,是“一字成真”,一个“寿”字,成了青州这处胜地的时光主题,青州人要活出自己的风采,不负这个“寿”字,作为生活,也应该有主题词,青州人如果开展年选的话,这个字会上榜,也会不断重复。青州,已经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牌匾就挂在云门山的那块巨石上,授牌仪式都是多余的。近年统计,百岁老人过百,人均寿命79.48岁(2015年数据),80岁老人占比14.6%,当然,如果从社会人口结构看,这是老年社会,但面对这个问题,要比面对夭折短命的问题,我们更从容,更值得拿来说道了。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不同的是山水承载的人文价值。此时我看云门山,云门山就像是在见证青州,也在祝愿着青州人,“寿”这个主题词多么深刻,一城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这个字。
   历史演义,传奇经历,民间故事,坊里传闻,这些,都是构成一座山的重要人文。我“望云门山”,如果没有这些,就是站在山下,也不能坚持那么久。我将这些化成一个个画面,弥补了我未登山巅的遗憾。
   李白该不会笑我步韵留诗吧?我对云门要抒怀。题为“望云门山”——
   云门青绿寿文开,偏爱山阴绝石苔。
   刀笔摩崖不褪色,笑邀岁月入眸来。
   山之北为阴,阴处是苍苔生养之地,诗人袁枚写青苔有句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总觉得这个比况苔夸张,但我在云门山背阴巨石上找到了合理的逻辑。这个“寿”字就像牡丹花,牡丹是“百花之王”,富贵圆满,与“寿带”密切相关。苍苔如民生,普众皆寿,才是这个“寿”字应该有的内涵。
  
   六
   望云门山,不舍离去。天云时来,绕山几匝,又匆匆散却,仿佛是来装饰这座山。山似乎在一瞬不再是高,而是半空做出的一片雾海。云气蒸腾,漫卷从容。那个刻着“寿”字的巨石,于云雾缝隙中,崭露风姿,就像一面风帆,山为大舟,载着我的思绪,负着我的心愿,缓缓东向。云门山脊露出,哦,那是鲤鱼之背,云雾掠过那些亭阁庙宇,背驮而动,何处去?送寿人间吧?
   无所事事的历代衡王,包括有故事的第二代衡王,好像都一并排开,相对云门山,他们变成了“打坐”的人,也在默默地祝愿着每一个望山登山的游者。
   还是不能转身离开,我想起了一个“修脚店”门前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阳气若足千年寿。人体需阳气,阳气在生活里,就是热能,就是阳光心情,就是正能量。养生的法则只有一条,带着正能量生活,就会其寿永年。
   又想起曾经“知青州”的范仲淹,记得他登山作诗《留题云门山雍熙院》,有句云“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
   真正长寿者,总在寻找历史精神。大禹治水,划定九州,青州为首,他奠定了中华山水的地理和人文格局。他活了66岁,但他的精神几千年不死,更是长寿,令时光都短了几寸。长寿者,一定也属于“先天下忧而忧”者。
   再次回望云门山,还是禁不住去想,一个“寿”字,如今成为观光的风景,曾经挂在悬崖上刻字的人,在我的眼前始终挂着,他们的寿命,也不是这个“寿”字能够祝愿和保佑的,真正留下的是还是这座默默无言的山。衡王,也只是作为这个“寿”字连结的故事的一个人物,并非是“寿”字主题后面的主体。衡王府无论多么阔绰,华舍高楼,都倒在了山下,真正永年长存的是用爱民勤政精神推动历史的人。他们在云门山并无什么位置,但却永远留在了青州人的心中。范仲淹在青州时,无亭台楼阁,死后,青州人却为之建起“范公亭”,在青州的风景中永寿。
  
   2025年10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安徽芜湖有天门山,山东青州有云门山。作者有幸来到山前,虽不能登临,那就留下望山感怀。云门山,鲁中名山,海拔421米,因山中有天然门洞,颇具仙境之象,又常年有云雾穿门洞进出,故曰“云门”。是代代青州人以引为傲的存在。葱茏的山区,绿浪如海,云门山状如碧螺。山无奇,“寿”称奇。“寿”字阔达,其中“寸”字高达2.3米,为我国摩崖石刻单字之最。仰望“寿”字,隐约有人群聚在“寸”处,祈望人生得福,生命更加长久,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景。天下祝寿方式多以实物为主,云门山的“寿”礼,的确是天下奇观,其前其后,皆无出其右。到底是明代管家安排凿刻,还是衡王亲自定夺,无史记载。真正的治碑治石的人,永远站在碑石文字之后。摩崖石刻的“寿”,使云门山成为文化之山,据说,道家追求的“长生”理念与此有关。云门山,不仅有“雪蓑献寿戏衡王”的传说,还有秦始皇东巡为为压制齐地的王气而凿的云门洞传奇。岁月漫漫,古人追求长生长寿,都是天大的奢望,还是逃不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生命定数。作者想到曹操的《龟虽寿》,不死而长寿的不是人的躯体,而是“壮心”。如今,青州人为了不负这个“寿”字,努力生活,青州,已经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普众皆寿,才是这个“寿”字应该有的内涵。历代衡王,变成了“打坐”者,在默默地祝愿着每一个望山登山的游者。真正长寿者,如大禹治水,划定青州为九州之首,一定属于“先天下忧而忧”者。真正长寿者,一定是用爱民勤政精神推动历史的人。如在青州的范仲淹,永留青州人心中,被人记着。作者望着云门山,神思驰骋,将云门山“寿”字景观解读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石刻冰凉,文有温度。“寿”字很浅,思想深邃。一篇视角独特的游记大作,倾情荐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07 05:40:13
  这篇文章的奇妙之处是“望”而不是身体游历,是目游和神游的完美结合。感佩老师强大的文字功夫,将摩崖石刻上的一个“寿“字写成了一篇情思交融的大作。文章推进从容,娓娓道来中徐徐推向纵深。由一个帝王渴望长寿到祈愿普众长寿,再升华到人文精神的长寿,将长寿的本质剖析得毕露无遗,令人叹服。感谢老师赐稿东篱,顺祝节日愉快,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7 09:13:31
  作家梁衡写过云门山和范仲淹,看了以后一直不敢动笔。但这段旅行,站在上下望天门山的经历,又有很多值得揣摩的东西,所以就记下吧。题目是根据望天门山而得,也的确是在山下望,希望不能污名了李白的诗歌。目游神游也是旅游,到处看看,给眼睛一些风景,也是体验,可能实感不足,但正合了我这个人的特点,可以去漫想。云门山大风景大部分在“寿”字上,这个摩崖石刻看成之最。不能丢了这个主题。写云门山,不能不写到范仲淹,他为官青州,做出了文化贡献,现在还专门设有范公亭公园,我进入过,李清照故居也在其中。千年永寿,只是人们表达愿望的说法,况且人生价值也不可完全以寿命衡量,所以就不能不去想那些寿命并不长的人物,他们的寿命是在人们的心中。这是创作的一些想法和过程。非常感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远握,再祝双节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2 楼        文友:枫桦        2025-10-07 09:39:23
  我去过崂山,却只是在山下转一转,便离开了,对那次旅行耿耿于怀至今。老师有大情怀,一个“望”字,有如此深刻的解读,实属不易。我也望过,却脑子里没有什么想法,只有心生起的愤懑。真的该反思一番了。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7 09:50:53
  这个假期,很想趁着高速免费,当天往返,去崂山转一转,可我地秋雨连绵,也就作罢了。时节的最好庆祝方式是去旅游,我还是这样认为的。崂山的齐鲁名山,应该去哪怕是远望,也有山趣。去云门山那日,也有时间,稍觉疲累,就不登山了。不能遗憾,望也是一个情趣。我觉得“望”更养眼养心。如果实在想登上去,也不是不能,可能上去就在风景中,难有如此感悟,任何一个方式,任何一个角度,山都有趣。望其形,想其历史,在风景地搬出历史,不必对照,也有穿越感。枫桦老师是否来一个“望崂山”?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双节快乐!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07 11:11:04
  “望云门山”,与“望天门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云门山摩岩石刻上的“寿”字作了精深透彻的琢磨与解读,娓娓道来,想象驰骋恣肆,纵横捭阖,语言灵动深邃,富有哲思。“寿”字大吉大利,长命百岁,是帝王的追求,也是大众努力的目标。该文迸溅智慧之光,有一种“寿”,叫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启人心智的妙文,构思奇特,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令人茅塞顿开。问候怀才老师,秋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7 17:22:06
  读山,来了一篇读后感啊。呵呵,见笑了,罗老师。谢谢罗老师的不吝给评。辛苦了。借一个“望”字,藏着疲惫吧,不登山也可观山。远观,“寿”字成了山的主题,寿比南山,在青州城看,不仅是方位对,也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祝福。青州人真的最讲究。生命之长,无法估计,但我们的愿景总是十分美好,这个时代更有超过百岁的,不稀罕了。生命的意义,必须有一个不至于太短的时光,也有人生价值在其中,我想到范仲淹在青州的影响力,虽生命不长,但精神长存。这是自然引发的思考。遥握,问候秋安,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简柔        2025-10-07 13:02:06
  山东的泰山,崂山久闻其名。泰山更是如雷贯耳,登泰山而小天下。崂山最早是因为看蒲松龄的《崂山道士》而得知的。崂山的绿茶我也喝过,别有风味。云门山,倒是不曾听说过,令人想起李白写过的天门山。怀才老师雄视一座山,洞察一个”寿”,这个寿太令人震撼了,古人的智慧常令人惊奇,就像龙虎山的悬棺,这是怎样做到的呀。写得真是别有洞天,滚珠抛玉。学习了。大赞。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7 17:28:07
  看山东的山,我从抖音看到一个说法,是泰山崂山云门山这样排列的,不足为据吧,但云门山也是鲁中名山,应该有它的位次。这个假期,想抛一趟崂山,怕路上堵车,就没有此行。我最近两年主要喝崂山绿茶,崂山绿茶味浓,栗香,十分可口,我每日喝,且不贵。爱不释口。山东的茶,还有日照绿茶也不错,简柔老师可以在网上买点尝尝。云门山之寿,堪称天下第一摩崖石刻,老远就看得见,确实吉祥。我去武夷山,也听导游介绍峭壁上有悬棺,不知怎么安置上去的。我就觉得这个寿字悬空,是怎样复制雕刻,真的是有智慧。简柔老师有兴趣到山东不要错过云门山,的确值得一观。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回到厦门了吧?谨祝节日快乐!
5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0-07 16:50:08
  老师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字字珠玑,思绪绵延不绝。虽未登山胜过登山,一处摩崖石刻,在老师的笔下,如飞龙在天,穿越数百年,博古论今,令人暇思,启人心智,老师文章的积淀和深度很难企及,只能佩慕了,祝老师美文不断,乐在其中,笃定前行!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7 17:50:16
  谢谢寻梅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不敢称字字珠玑,作文是一个细活,遣字造句要精当,写出文学的味道,一直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前进。望云门山,山势不在眼中,寿在摆在眼前,那就欣赏吧。也是不错的眼缘。寻梅老师过奖了,看寿字,想生命,长寿不死,不可能,但有的人死了其精神还在我们心中永年。这就是寿命的真正意义。我觉得如此,小小感悟,见笑了。期待寻梅老师的佳作,谨祝节日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