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释放味蕾深处的麦香(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释放味蕾深处的麦香(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举人,3151.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1发表时间:2025-10-07 14:27:16
摘要:我也拿起一个馍,撕下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细品。从嗅觉到味觉,从口腔到胸腔,从屋内到屋外,处处弥漫着久违的麦香。

二姐提前预约要来做客,说是好长时间没吃饺子了,让三妹给她包饺子吃。
   中午时分,大姐也来凑热闹。姊妹三个切菜,剁馅,包饺子。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
   三妹的待客宗旨向来都是“宁可剩饭,绝不允许不够吃”。也正因这点,每次我家来客人,晚上都要吃一顿剩饭。
   中午包饺子时,剩下两个大面团。面团剩下比馅料剩下要好一些。可以烙饼,可以擀面条,或切面叶,更可以继续包饺子。
   二姐来我家做客,只要晚上没事,三妹大都会留二姐晚饭。
   二姐是自家人,自身也很节约,不避讳剩菜。三妹把中午剩的酱鹅翅和卤鸡爪,重新回锅做成炖菜,把水煮肉片的麻辣烫汁炖了豆腐。简简单单一顿晚餐。
   菜上齐后,三妹端上来两小筐馒头。面香味瞬间压过菜肴的香味。
   我说:“啥时候蒸的馒头?”
   三妹解释“中午剩的两个面团,给孩子烙了几张小饼,剩的掺了些面粉和成了发面。”
   我转头对二姐和振哥说:“快点儿尝尝,这可是自己磨的面,尝尝有没有咱小时候的味道,只是颜色黑了些不及买的面粉那么白。”
   他们拿起馒头,掰开后,刚才的面香味又浓郁了几分。一股微酸中带甜的香味一次次冲击着味蕾,一种貌似丢失许久的踏实感和温暖归来。
   振哥和二姐感慨道“得好多年没有吃过自己磨的面啦,真香!”
   我说:“买的馒头不及自己蒸的馒头好吃。成品面做的馒头不及自己自已磨面做的馒头好吃。”
   今年卖麦子时,三妹特意让父亲留下了五六袋麦子,准备自己磨面,说是自己磨面吃着健康。两袋麦子经过她一番淘洗,又四处打听哪里有磨坊,一番周折过后,磨来了两袋面粉。
   刚磨出的面粉,就有一股浓浓的麦香。当天晚上,三妹蒸了一锅包子和馒头。自家磨的面粉不掺杂任何添加剂,口感上不及成品面有筋道,尤其是包包子,包饺子,面皮有些发脆。外观上也不及成品面那么白。
   听三妹说,自家磨的面粉在和面时有些粘手,我想这是小麦原有的粘性。
   随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好像越来越紧迫,越来越不够用。很多东西都需买现成的或预制品。就连馒头也是如此。馒头房越来越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每个超市副食也都有成品馒头卖。
   馒头品类更是多种多样,呛面馒头、老面馒头、北方大馍、高桩馒头、生煎馒头,近几年流行一种烤馒头。为迎合孩子胃口,更是出现了很多花样馒头,南瓜的、紫薯的、蔬菜的、水果的、豆沙的、巧克力的,味道五花八门,颜色五彩缤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馒头种类越来越多,味道越来越多,但属于馒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食物的本质越来越缥缈。
   馒头在山东大多地区都称为“馍馍”,包子叫“菜馍馍”,花卷叫“卷子”,卷子又分“素卷子”和“咸卷子”,素卷子不加任何馅料,为省事不用揉制,把揉好的粗面条,用刀剁成一个个生坯直接上锅蒸制。
   咸卷子则需把面团擀成大面饼,在上面摊上一层由五香粉或花椒粉、葱花、盐、食用油调制的馅料。把面饼卷起来,用刀剁成均匀的生坯,上锅蒸制。把生坯拧制成花式,就是花卷了。咸卷子层次分明,有味道,比包子要省事一些。在农忙时,很受宠。
   小时候,蒸馍可是家庭首要之事。没几天,母亲就要蒸上一锅馍。多数情况下,一锅馍能吃三天左右。农忙时,需提前多蒸一些。小时候条件有限,家里没有冰箱,馍吃到发霉很正常。
   即使发霉了,只要不很严重,是舍不得扔掉的。放到篦子上熥一下,扒掉皮继续吃。但味道上要差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选择吃新馍,发霉都归了大人。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和面蒸馍。当大人和面时,会让孩子在旁边看着放多少水,如何搅拌?如何搋面?如何做到手干净,盆干净,面团干净?根据季节醒发多长时间?
   那会儿蒸馍大都在晚上。田里农活多,中午时间紧迫是很少蒸馍的。中午时候,大人们会提前和好面,孩子放学回到家,面也发开了,就开始蒸馍。
   馍好不好吃,揉面很重要。手上有力度,揉的次数多,蒸出来馍有层次且筋道。揉的轻,蒸出来的馍松软发散,口感相对差一些。比如素卷子就是如此,由于没经过长时间揉制,蒸出来大多很松散,谈不上好吃,只有在赶时间时才会这么做。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揉馍,前前后后学了很长时间。揉馍看上去简单,但是项技术活,手法很重要,结束时,一定要把所有褶皱都揉至馍底,这样蒸出来的馍才好看。揉的好,蒸出来的馍表皮光滑油亮。揉的不好,蒸出来的馍表皮粗糙开裂,卖相很丑。
   在农村有句老话说“一家媳妇儿利不利索,看她蒸的馍就知道,懈人干不出好活。”
   父亲蒸的馍要比母亲蒸的馍好吃?父亲常年干力气活,手上有力度,和出来的面相对较硬一些,加之揉的时间也长,蒸出来的馍筋道有嚼劲。。
   我第一次自己和面是在上二年级时。由于经常看父亲母亲和面,放几瓢面,多少水,早已心中有数。当时很少用酵母,大多都是用老面酵头。每次揉馍,最后都要留下一个生面剂,放到面袋子里,作下次发面用的老面酵头。如果自家忘了留,就要去邻居家借,借了要还,不然下次人家蒸馍没有酵头用。
   如今,会蒸馒头的孩子越来越少,就连大人们多数也很少蒸馒头了,都买成品,随吃随买,省时省力。万事皆有利弊,省事的同时藏于味蕾深处的面香却越来越淡。
   经常听身边人说,某某地方的特色馒头好吃。买来尝后,味道的确不错,但和记忆里的馍相差甚远。
   振哥说:“自己蒸的馒头,我吃三个不成问题。”吃到两个,他就吃不下了。自己蒸的馒头虽个头不大,但实诚。二姐嘴上说着吃饱了,还是拿起了箩筐里的半块馍,细品慢嚼起来。
   我也拿起一个馍,撕下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细品。从嗅觉到味觉,从口腔到胸腔,从屋内到屋外,处处弥漫着久违的麦香。

共 23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预制”“速成”主导餐桌的今天,一碗手工馍馍却重新成为亲情的酵母。作者以一次寻常家宴为切口,让面团在揉、醒、蒸、嚼之间层层发酵:从二姐“预约饺子”的念想,到三妹“剩饭也管够”的执念,再到父亲“留麦自磨”的执念,家常馍馍被赋予“待客之道”“节粮智慧”“健康信仰”三重身份。文章用舌尖记忆串联农耕伦理,借麦香唤醒代际共鸣——会揉面的手、肯留酵头的心、能等面醒的慢,共同构成“家”最扎实的味觉坐标。当工业化馒头越变越白、越变越甜,作者却用“黑面微酸”还原了食物的本质:麦香不在生产线,而在家人掌纹里;踏实感不在超市冷柜,而在灶膛柴火。本文借“馍”说“慢”,以“面”见“面”,为读者奉上一盘热气腾腾的时代之思:在速度神话席卷一切的当下,我们是否还愿意为一顿馒头留出发酵的时间?是否还守得住那一口“微酸带甜”的原汁原味?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07 14:36:17
  以馍写情,以麦香串起代际记忆;白面黑馍之间,照见节俭、待客与家的温暖。文字揉进了生活的本真,回望岁月往事,嗅出一股浓郁的乡愁来。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10-08 14:38:21
  感谢芹芹森老师辛苦编发,精彩点评给小文增光添彩。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07 14:36:5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假期愉快、创作丰收!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10-08 14:38:41
  再谢芹芹森老师留评鼓励,回福问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