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聚散两依依(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聚散两依依(散文)


作者:水中天 秀才,104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发表时间:2025-10-10 10:14:42

10月2号下午三点半,考虑到下雨及堵车等因素,我提前一个小时赶到信阳东站,迎接从西安回老家的幺姑。考虑到幺姑年迈,我一路就想着把车就近停在地下停车场电梯附近。尽管车库车来车往,幸运的是,电梯旁正好有个空车位,真所谓“吉人自有天相”。这次回来,她二女儿晓霞陪着。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她第二次陪幺姑回来。她们乘坐的G833四点四十七分到站。看到为时尚早,我在车内休息一会儿后,四点二十分就到出站口等候。近一个月,信阳秋雨绵绵。今天,依然细雨霏霏,我便带了一把伞,以防她俩淋雨。屏幕显示,她们乘坐的车次晚点四分钟。这时,我发现从出站口到地下车库进出口不知何时建有廊道,带伞成了多余。看着时间富余,我折身又把伞放进地下车库的车里,以便帮着拿行李。
   爷爷奶奶共有一男两女,就是我大姑、父亲和幺姑。大姑嫁到邻乡的山村里,距老家二十多里。她的二儿子晓松,比我大一岁,高中我们同校,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成为央企的高管,条件优渥,大姑随住北京二十多年,去年才回到老家。幺姑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信阳远嫁到陕西,育有四个孩子,都是女儿,个个优秀,被当地誉为“四朵金花”。晓霞是二女儿,比我小四岁,在陕西省直机关工作,已是正处级。八十年代后期,我在陕西上大学期间,曾经常与他们见面,也时常得到幺姑的资助,晓霞她们也领我游览过不少名胜古迹。2023年春天,她腿部不慎骨折,我曾和小妹带着年迈的父亲到西安看望过她。在西安的几天里,我们得到他们很好的照顾,各方面都安排得很周到。尤其是晓霞,尽管工作很忙,但她却一直抽空陪着我们,甚至开车带我到咸阳杨凌去看望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回访,心情很激动。因而,我一直对幺姑一家人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五点,她俩随着人流走出出站口。幺姑笑着说,老远就看见你了。也难怪,谁让我脑门光光的呢,在人堆里自然显眼。尽管距宏信国际大酒店只有二十公里,但由于下雨,又是昏暗的傍晚,视线差,道路拥堵严重,我们却用了一个小时。这个酒店在市区南端的鸡公山大街上,距老家最近,大约18公里,方便幺姑回老家看看。这也是根据晓霞的要求预定的。她说,她们2号来,5号走,白天回老家跟亲人们见见面,聊聊天,晚上就住在离老家近的宾馆里。
   一路上,我们聊着天气,也聊起她俩上次来的时间。我说,你俩上次来还是2016年的春天,正是樱桃红满树之时。她俩一想,果然,不禁感叹时光如梭,一晃便是十个年头了。
   是啊,日子不经过,倏忽间,幺姑也81岁了。远嫁陕西后,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早年因交通和通讯不便,多用书信交流,自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每隔两三年就回老家看看,交流相对多一些。但自2016年后,因身体健康及疫情等原因,再没回来过。我们在2023年春季到西安的那次探望,也算是对她和她的家人们的一种安慰。不过,她要我们常常发一些老家的照片或视频给她,聊解思乡之情。尤其是对其哥哥,更是异常牵挂,常在电话里嘘寒问暖,也嘱咐我们好好照顾。晓霞也时常寄来一些陕西特产。这不,几天前还寄来猕猴桃、月饼和临潼软籽石榴,让我们甚是感动。
   到了宾馆,稍事休息,就准备就餐。晚餐我提前预定在宾馆对面一街之隔的朱家庄园。我们进去时,姐妹及哥嫂们已到齐,菜已上桌,意外的是,老父亲也被哥嫂从老家带来了。多年来,我和姐妹们住在城里,哥嫂跟老父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只不过老父亲住在老屋,而哥嫂们则住在河对岸,有几百米的距离。自母亲2022年冬去世后,父亲独守老屋,除了请了一名保姆照料他之外,我们经常回去探望,他还经常与乡邻聊聊天、喝点小酒、打打小牌,并不感到落寞。
   寒暄过后,依次就座。桌上安排有焖罐肉、南湾鱼等极具信阳特色的菜肴,彰显出姐妹们的良苦用心。幺姑和晓霞直夸信阳菜好吃。幺姑用信阳话和我们交流,晓霞说有一大半听不懂,幺姑笑着给她解释。幺姑不喝酒,晓霞在大家的热情劝说下也小酌两盅白酒,我喝了大约四两,声称酒后请代驾。老父亲喝了也有三四两,面色逐渐红润起来。看到自己的哥哥年届90依然能喝这么多酒,幺姑既开心又担心,担心他喝醉了。当晓霞得知舅舅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喝三两白酒时,惊讶不已。但她还是十分担心舅舅的健康,不停地劝他今后喝酒要注意,干万不能过量,毕竟岁数大了,万一磕着绊着出了意外不值当。言谈之间,大家不免又提起幺姑上次回来的时间,感叹时光易逝,赞叹现代交通和通讯的迅猛发展,尽管两地有千里之遥,但高铁半天即可抵达。距离再远,也隔不断这份亲情,以后要经常相互往来。
   3号九点半,我们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雨停了,雾气沉沉。气温在二十度左右,很舒适。我车速较慢,一路讲解着沿途的建筑和地名,幺姑在记忆中极力搜索,直言变化太大,已看不到当年的样子了。晓霞盛赞信阳城区风景秀丽,并说一早就起来跑步,并让我看了她拍的浉河及沿河建筑的照片。尽管天气不好,但她拍的照片却很美,富有艺术气息。我早就知道,晓霞爱运动,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时有获奖,没想到在信阳还坚持跑步。我佩服她的毅力,笑称自己不爱运动,几百米也跑不动,更别奢望跑20多公里了。得知我有高血压,便要求我也多加运动,提醒我经常锻炼,这些病自然消失。我虽口头上答应,却自知做不到,积习难改了。
   见到老家汤庙村的牌子,看到重修的宽阔的村道,幺姑言语多了起来,询问哪是刘家塆,哪是卧牛河,哪是回墓冲,青石桥是否还在……,我一一说明,让她的记忆在汽车的缓缓移动中不断唤醒。漫山翠绿的茶园和林地,以及那潺潺的流水和异常清新的空气,让晓霞感受到这里与黄土高原的巨大差别,说,果然是“江南北国,北国江南”啊。
   半小时就到了老家。姐妹们已提前到了,正在准备午餐。老屋依然是土灶,炊烟在屋顶袅袅升起。我们坐在老屋高大的门楼前喝茶,高兴地叙着旧,晓霞却对门楼产生了兴趣。老屋是个四合院,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除门楼为砖墙外,其余均为土墙瓦顶。十多年前翻修时,门楼未动。高高的门楼,高高的台阶,青砖瓦顶,远看很正常,仔细看时,门墙和两边侧墙并不垂直,造成门廊北窄南宽,南边可轻松地放下一把靠椅,而北边却只可站一人。据说当年建房过程中根据风水先生的测算调整了门向,否则家业不兴。当然,这是迷信。不过,从那厚重且鲜见的青砖可以推算,这个门楼确实有些年头。晓霞笑着说,自己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也是从这里远行的,这里就是她的根,要好好看看,记在心里。她还说,自己还记得门前这口池塘,小时候在里面钓过鱼。小时候她们四姐妹的确都来过,但我的印象却很模糊。她和幺姑都记得屋后的山上原来是一大片竹园,这倒是真的,只不过现在却变成茶园和板栗林了。她说看过我写的《老屋》,很朴实,有情感。
   午餐的餐桌就摆在堂屋里,大家欢聚一堂,跟过节一般,其乐融融。众人把晓霞带来的两瓶好酒喝完后,还喝了一小桶二妹自酿的葡萄酒,自是兴奋不已。老父亲喝了至少三两白酒,仿佛没事一般。下午两点多,二姐领大家到邻村的一家山庄,喝茶、聊天之后,父亲和幺姑等人打起了麻将,我则和晓霞及小妹在山庄附近随意游玩,让她领略一下茶乡风光。晚餐也是地道的农家饭,由于中午喝得较多,晚上大家只喝了一瓶多白酒。老父亲又喝了三两。晓霞笑道,舅舅酒量真不错,能长命百岁。
   这一天,我滴酒未沾。其实我也很想陪他们喝两杯,但山村没有代驾,我晚上得带她俩安全回城。
   4号九点就接到父亲电话,问我们走到哪了?我说约定九点半出发,还没动身呢。他催道,早点儿回,你大姑他们已到了。
   这个假期,大姑的二儿子晓松也从北京回来了,知道幺姑回来,约定4号把大姑带过来相聚。没想到他们这么早就赶来了,足见姐妹情深。
   我们赶到老家时,晓松正站在路边迎接。自从上了大学后,我俩近四十年再未见过面,但相互还是能一眼认出来。他笑着说我像个老干部,我知道还是我的发型在作怪。谢顶是遗传的,老父亲就是如此,这也是岁月的洗礼,我没法左右。我不愿像有些人那样长年戴着假发,一是嫌麻烦,二是自知形容本就丑陋,不必遮掩。
   大姑和父亲等人已坐在门楼前品茶。久别重逢,大姑和幺姑、晓霞自是一番热情交流。我也有很多年没见过大姑了,但她却很快认出了我,喊着我的乳名,握住我的手。她已95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腰杆笔挺,不用拐杖。据说她也很注重运动,在北京时,每天都会到公园散步、打太极拳。我惊奇地发现,两个姑姑和我父亲都未驼背,白发不多,皱纹也很少,都耳聪目明。这是许多同龄人难以具备的,也是我这个晚辈不能比的。我感觉自己听力和记忆力都在减弱,时常腰酸背疼,甚至开始驼背,有种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懊恼。
   聊天的过程中,晓霞不停地拍照。她让三位老人并排在门楼前合照,有坐姿,也有站姿。我想,三位老人,相聚在一起真不容易,这些合照是十分珍贵的,也是非常难得的。门楼见证了他们三人的成长和浓浓的情谊。
   午餐安排在本村三板桥的农家乐,距老屋仅一公里,里面有一个大房间,可坐20人。三位老人当然是上席,大姑居中。自然又少不了喝酒。幺姑和晓霞不喝酒,大姑居然喝了一小杯,老父亲又喝了三两。晓松一直喝茶,坚称不喝酒,我以为他跟我一样需要开车才不端杯的。他却说,自己从来不喝酒,不打牌不抽烟。大家笑道,这样的好男人不多了。可叹我三样沾全,算不得好男人。细想,即使都不沾,自己的大半生中,在为子、为父、为夫、为兄弟等诸多方面没能尽心尽力,存在很多遗憾,依然算不上好男人。聊以自慰的是,我一直在努力,觉得自己尚未完全归入坏人之列。
   这个地方之所以叫三板桥,是因为这里的黄家冲和西冲的两条河沟上都建有石板桥。其中黄家冲上三孔,叫三板桥;西冲一孔,却无专门的名字。不过,人们说到三板桥去,也把它包含在内。两桥相距大约五十米,同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也就是现在这家农家乐门口的这条路。房后的山上就是学校,这条路是我们当年上学的必经之地。在后来的“村村通”建设中,这两座小桥被拆除,改成管涵了。尽管小桥不复存在,但地名未变。
   饭后,老父亲打起了麻将。大姑、幺姑和晓霞不愿休息,要就近转转。看到青山绿水以及河里悠闲游荡的鸭子,听到阵阵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晓霞感慨不已。她说,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生活在喧嚣的城市里的压力,心情愉悦,不长寿才怪。两位姑姑不让搀扶,边走边指点着四周,回忆当年的情景。幺姑让我指出当年两座桥的位置,并说我写的《板桥忆往》让她想起很多往事,希望我能继续多写写家乡的人和事。她们还让我带她们到山坡上的学校看看。交谈中我才知道她俩包括我的母亲也都在这里上过学。看到校门紧闭,听说因山村人员逐年减少学校停办多年了,不免一阵唏嘘。
   晚餐准备得较早,因山路难行,晓松要趁天未全黑带大姑回山村。得知幺姑和晓霞明天就要回西安,歉意地说不给她们送行了,就此别过。离别时,大姑和我们一一握手,嘱咐我们抽空去看她。车子启动前,幺姑还探身握住大姑的手说:“我明年还回来看您,等着我。”
   5号,我送幺姑和晓霞踏上了通往西安的高铁。临别前,晓霞还和姐妹们一一拥抱,表示今后多带母亲回老家看看,也希望我们也常到西安走走。
   列车启动不久,我收到她的微信:“相聚时间虽短,但美好温馨,难忘记。”
   我立马回复:“欢迎你们随时回来!”

共 45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迎接幺姑返乡为脉络,将一段假期相聚的日常写得满是亲情暖意。从提前赴信阳东站接站,为方便老人寻近车位、备伞又因廊道折返,到一路畅聊过往;从宾馆聚餐时老父亲的出现、信阳特色菜的暖意,到回老家途中唤醒幺姑的记忆,再到大姑与晓松赶来团聚,每处细节都藏着牵挂。老屋的门楼、童年的池塘、改作茶园的竹园,承载着三代人的回忆;晓霞拍的照片、对《老屋》的认可,幺姑盼作者多写家乡事的期许,让相聚多了份温情联结。离别时的叮嘱与微信里的“难忘记”,道尽亲情无关距离的真挚,字里行间皆是岁月沉淀的温暖与感动。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10 10:15:50
  老师笔下的亲情好暖!接幺姑、老家相聚的日常太动人。祝长辈们安康,这份温馨能一直延续下去!
回复1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10-10 10:19:34
  感谢汪老师辛勤编发小文。问好!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10 10:16:32
  读这篇文章像跟着过了个团圆假期!老屋、亲情超戳心。愿老师常享这般美好,多记录这些温暖的时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