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普洱散记(散文)

精品 【宁静·遇】普洱散记(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398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发表时间:2025-10-10 12:44:54
摘要:普洱市这座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就像一壶陈年的普洱茶,初尝馨香,再品回甘,及至回味时,便化作醉人的醇美。

【宁静·遇】普洱散记(散文) 或许是普洱茶太过醇厚,茶香诱人,我和妻子刚辞别三月春色满城的普洱,又在五月底沐着暖暖夏风再度来到普洱市。上次来普洱已经是深度游了,早把普洱的美好印刻在心间,这次甘愿做一个闲人,漫步市井巷陌,捡拾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细碎光景。
   普洱市这座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就像一壶陈年的普洱茶,初尝馨香,再品回甘,及至回味时,便化作醉人的醇美。
  
   一、凤凰花开
   薄暮时分,走出高铁站,扑面而来的是蒙蒙细雨,高耸的青山隐在雨雾中,山腰茶园飘过缕缕烟云,小城朦胧得像一首恬淡的诗。
   妻子的客户经理开车把我们拉到小巷深处,热情地请我们吃地方菜,喝“百草根汤”。他说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我们这里的习俗要喝百草根汤,平时来普洱还喝不到呢。顾名思义,百草根就是选用牛膝、当归、黄精等植物的根来熬汤,可以与土鸡、猪肚等肉类搭配,既是应季美味,又是养生良方。汤有些麻辣,不大合我胃口,但按当地习俗与当地人一起喝汤,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仿佛自己就是此地人,早已熟稔这里的风雨花香。
   餐后,妻子与经理谈工作,公司里的一小伙子陪着我在附近街巷转转。普洱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鲜花满城,我仰望那棵足有十多米高的大树,惊诧于挂满枝头的小红果。小伙子说,这是莲雾。可能见我对植物感兴趣,他补充道,石龙东路的凤凰花开得正盛。
   我没见过凤凰树,更没见过它开花的样子,但我知道南方有树名曰凤凰,时常猜想其“凤凰其羽”“有凤来仪”的雅致。十八年前,我喜欢听陈楚生的歌,其中有一首校园歌曲《凤凰花又开》,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首歌有着民谣般的轻松旋律,又融入轻柔的流行元素,在歌手陈楚生细腻内敛的抒情中,营造出一股暖暖的、略带怀旧的氛围。
   我问小伙子,知道陈楚生和歌曲《凤凰花又开》吗?他摇头,也是十八年前他应该还在幼儿园大班,而我那时才人到中年。转眼就是一代人,不由得轻叹时光易逝,熟悉的旋律回荡心头:“暖暖的海风轻轻地吹来,凤凰花又盛开,远远地浮起一片片红云,我的梦做了起来……”
   普洱的清晨,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我戴上耳机,踩着《凤凰花又开》明快的节奏,朝公交车站走去。石龙东路距离我的住地不远,公交车五六站即是。一抬头看见行道树上挂着紫色的花,十几朵,像蝴蝶一样舞动在枝头。这是蓝花楹,绽放于五月初,盛开之际满街飘着梦幻般的紫云,氤氲旖旎。可惜,我又一次错过蓝花楹花儿齐放时的惊艳。也许,前方等着我的凤凰花,会把错过的遗憾化作初见的美好。
   远远地,远远地,一片片浮起的红云飘入眼帘,又好似一只只火凤凰振翅欲飞——凤凰树舒展腰肢,将内心的炽热化作枝头灼灼的花蕾,与夏风同舞,与蝉鸣应和。一排粗大的凤凰树,沿着马路绵延铺展,一朵朵绽放的花儿,织成赤色的锦缎,遮蔽了稀疏的绿叶,枝头便火红如霞。只此一眼,人就被凤凰花的火热点燃,激情满怀,心绪随红花一起奔放,好想在凤凰树下歌唱,唤醒曾经的旧时光。
   石龙东路是一条宽阔的马路,道路中间十几米的绿化带上是一棵挨着一棵的凤凰树,巨伞一样的树冠向两侧伸展,恍若把青黑的柏油路揽进怀里,那些来来往往的汽车便像穿梭在红花搭起的“隧道”中,由花中来,别花而去。
   站在街头环岛处,仰头望去,一朵朵凤凰花缀满枝头,花瓣赤红,花蕊鹅黄,繁花相拥,染红了天空。昨天的雨打落许多花瓣,像红毯铺展在路面上,落红相连,染红了大地。凤凰树原产马达加斯加,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多有栽培种植,因“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而得名。
   道路两侧的人行步道上,有关部门很用心地设置了观景高台。站到台子上,可以俯瞰近在眼前的凤凰花,绿羽飘飘,丹凤怡人;也可以远眺一整条街上的凤凰树,一团团红艳的花簇连绵起伏,像跳动的火焰,燃得正旺,映红云天。一位在路边开店的女士,也被这红艳所吸引,站在树下拍视频。她也许是把这美景发到朋友圈里分享一下,也许是发给远在异乡的亲人,告诉他们:家乡的凤凰花又盛开了。如果是后者,那一树树的花儿就是无字的信笺,打开却是乡愁满屏。
   原本是绿化树,因为燃爆了人们的心绪,便成了风景。与景色相伴的是路边一个个小店,用茶、咖啡、小吃的香气挽住行人的脚步。我点了一杯咖啡,普洱当地特产的小粒咖啡,坐在高台之上,凝视一片火红的凤凰树,任思绪漫游在灼灼枝头间。
   多年以后,我会在某个夏日午后,想起这半城的火红,追忆满城的花香,回味“百草根汤”的滋味。
  
   二、磨黑逢雨
   宁洱是普洱市下辖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从普洱出发高铁二十分钟即可抵达。妻子去宁洱县城里讲课,我随同前往,惦念着的则是磨黑古镇,一座坐落在群山深处的镇子,交织着盐的咸涩与茶的醇厚,泛着时光沉淀的幽微光泽。
   我在县城里一个菜市场的旁边,找到了去往磨黑镇的班车。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全程穿行在大山之间,天色阴沉,空气湿漉漉的,但没有下雨。我翻阅着手机,寻找着磨黑往昔的身影。磨黑系傣语,“磨”为“井”,“黑”为“盐”,意为“盐井”,旧时以盛产岩盐而闻名。大约从汉代开始,这座藏在群山深处的小镇便与盐结缘,凿石取盐,贩盐于市。到了清代,磨黑的井盐开采量已经跻身云南四大盐矿之列。盐工们将盐矿熬制好的锅盐,运往昆明、西藏等地,又带回毛毡、丝绸等物品,也给小镇带来财富与繁华。
   汽车驶入磨黑汽车站。我下车步行不到五十米,毫无征兆地大雨倾盆而下,急忙闪身一家店里。我没带雨具,瞅着几十米外一家店铺里挂着的雨伞,有心过去购买,无奈大雨滂沱,地面上已是水流成河了。这时,躲雨的这间店老板娘开口说话了,她说的方言我听不懂,但意思我明白了,她是让我披上店里的一个大塑料袋出行。我谢过她的好意,但深知这样的大雨不是塑料袋能遮蔽的。我打量起这家店,以售卖种子、化肥等农资为主,老板娘守着的柜台里摆着香烟、打火机等杂货。忽然,我吃惊地看到,老板娘身后的柱子上挂着雨伞,崭新的,各式各样。我问老板娘,雨伞是卖的吧?她回答,十五元一把。我扫码付款,心里却是“翻江倒海”,这老板娘的厚道有些离谱了,想到了让我披塑料袋遮雨,却不肯提醒我店里有伞可售。
   雨小了一些,我又撑着伞,便淌过街面上的细流,朝风雨廊桥走去。廊桥下是磨黑河,一条平时被人们称作花溪的河,但此时丝毫看不出花溪的雅韵——河水借着雨势奔腾而下,黄褐色的水流冲过岸边,溅起一团团浪花。哗哗的水流声,似乎跟我说,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花溪可以变湍急,古镇的千年往事也是道不尽的风风雨雨。
   镇子外六公里古道上,深浅不一“蹄窝”,刻着茶马古道的艰辛。这条被称之为“鸟道”的路,形象地告诉人们鸟可以飞过,人走则千难万险。然而,马帮不得不走上这样的险路,因为磨黑是进出滇南的咽喉,南来北往的马帮都在小镇上休整。2013年,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授予磨黑“中国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称号,成为磨黑镇一个记忆符号。
   雨还在下,浸湿了青瓦挑檐。当年马帮或许就是在这样的雨天歇脚,马店的灯笼彻夜不灭。“马锅头”给马喂足草料,人就溜到茶馆、酒馆里,围着火盆烤火,喝茶,喝酒,听着雨落山林的声音,等待雨过天晴,继续艰难跋涉。一阵山风刮过,吹偏了顺着伞沿流下的雨珠,淋湿了我的胳膊,一丝凉意涌上心头。百年以前,马帮逢着的一场场山雨,与此时的雨并无不同,只是人间早已气象万千。
   我撑着伞站在巷道的转角处,注目坐南朝北的“走马转角楼”。雨水顺着青瓦涓涓流下,与地面上的水流汇合,没过墙基上青绿的苔藓,跌落青石板台阶下,发出清脆的声音,好似传唱一曲古老的歌谣。走马转角楼是盐商张孟希的老宅,三井四合院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组成,共有大小房屋四十余间,楼层设有檐廊,房间环绕相互连通。这座古镇里最“壮观的建筑”,见证了磨黑盐茶贸易的过往。
   盐商赚大钱,盐工们出苦力。采掘矿盐十分艰苦,盐工们蜷缩在狭窄的矿道里,为了腾出双手采掘,只能用嘴叼着特制的矿灯,一点一点地挖掘。“人随灯入地,锤振响惊天”,就是采掘矿盐的写照。大抵是因为贫苦的人太多,古镇上少见豪宅大院,这与建水的团山古镇、大理的剑川古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团山大宅门人家多是开采锡矿的富豪,剑川翘檐下的主人多为主政一方的官宦。
   湿漉漉的巷道被雨水浸透的格外清幽,拾级而上,我站在了一座白墙黑瓦的院落前,“杨丽坤故居”五个字映入眼帘。我忽然明白了,进入镇子时走过的广场为什么叫做“阿诗玛广场”。杨丽坤是我国著名舞蹈演员和电影演员,1942年出生在磨黑镇,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她一生只主演了《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却红遍大江南北,将磨黑的灵秀带到银幕上。然而她却没有扛得住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迫害,罹患精神疾病,五十八岁就离开了人间。
   杨丽坤故居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簇新整洁,主要是介绍她的演员之路。其实,这样的“豪宅”并不是杨丽坤真实的故居,杨丽坤有兄弟姐妹十二个,她排行老九,孩子众多,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杨丽坤4、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家里生活更加拮据,杨丽坤不得不辍学在家。后来,大姐把她带到昆明,寄养在二姐家,杨丽坤才重新上学读书。眼前这座故居,是当地相关部门建设的,以故居之名纪念这位“云南的女儿”,让人们在白墙黑瓦下,回忆杨丽坤美丽而又悲怆的一生,“影坛永驻阿诗玛,人间常留杨丽坤”。
   磨黑古镇的底色,不仅有着盐白与茶褐,也烙下了深沉的红色印记。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根据地,磨黑古镇被誉为“革命小延安”。曾庆铨、蒋仲明两位烈士的纪念园里,松柏常青,雨水将纪念碑上的文字冲刷得更加清晰。
   临近傍晚,雨终于停了,我也止住留恋磨黑古镇的脚步,揣上古镇赋予的“滇南盐都”“茶马古道”“革命老区”“丽人故里”四张名片,乘坐最后一趟班车,返回宁洱县城。雨后,青山葱绿,像一扇屏风把古镇盐茶交织、刚柔并济的千年故事遮掩在暮色中,等待下一个过客,读其千遍。
  
   三、茶园落日
   五月中旬普洱一直在下雨,酝酿着一道珍馐美味。这不,“六一”刚过,乘坐出租车时,司机说:该吃菌子了。
   其实,他不说,我也强烈地感觉到了。那天,在饭店吃饭,两名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店里,拿出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让饭店老板娘粘贴在墙上,图文的大意就是告诫食客防止毒蘑菇中毒。老板娘见我好奇,就解释道,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人因误食毒蘑菇引发中毒。她随口念叨:“红伞伞、白杆杆,吃了一起躺板板。”然而,苏轼却有诗云:“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云南是我国野生菌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行走在云南又恰逢雨季,没理由不把品尝野生菌摆进日程。
   下午五点多,我们赶到一家经营野生菌的店。店里是以石锅炖为主,我们选了见手青、牛肝菌、黄蜡菌等几样野生菌,外加一条鱼,耐心等待煮熟煮透,因为野生菌微毒,必须彻底煮熟。时间到了,冒着热气的锅里,菌子翻动身影,鲜香扑鼻。喝汤、吃鱼、吃菌子,丝滑香嫩,鲜美无比。野生菌,山野之精灵,不愧为“集天地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的珍馐美味,天遣鲜美在人间。
   餐后,望着斜阳西下,我跟妻子说,去电视台路看落日。出租车沿着坡路驶到一个小山顶上,电视塔前一块不大的空地,收拾得干净整洁,一棵大榕树垂下的气根微微摇曳,这就是坊间传说的普洱市区观日落的地方。明亮耀目的太阳处在对面山峦之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不疾不徐地往山头沉,却把榕树下三个年轻姑娘的身影拉得很长,像是用看不见的笔描摹着美丽的倩影。山巅上的一大片云有些急三火四,早早地就换上红妆,晚霞如火,云蒸霞蔚。
   我这才注意到山坡是一座茶园,绿油油的茶树一层层地顺着山坡蔓延到山脚,那里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高楼林立,没有炊烟飘起,隐隐的能听到汽车驶过的声音,传递出归家的心情。茶树是活的,它们从小区的北侧,又顺着山势一层层起伏到山顶。太阳自顾自地西沉,金红色的光芒洒在茶山上,给每一片茶叶都镀上了金边,茶园顿时明艳起来,仿佛用红润的面庞惜别太阳。
   太阳已经接近对面山峦的尖角,虽已泛起红晕但依旧明亮。大概与高度、角度甚至季节有关吧,茶园落日没有其他地方观日落时常见的朦胧,直到大半个太阳都隐在山头的后边,天空依然明亮,莫不是太阳也留恋茶园里的茶香,不肯舍弃普洱茶的醇美?
   我望着对面渐渐模糊的山峦,忽然觉得,那一轮落日的颜色恰似茶盏里的茶汤,金红而透亮,越沉越浓,成为记忆里温润的底色。
  

共 49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是游记类作品的佳作,既有乡土温情,又兼具历史厚重感。作者以茶喻城,将个人记忆、地方风物与文化沉思熔于一炉,语言如普洱茶般“初尝馨香,再品回甘”。全文以普洱茶为线索,串联起普洱市的风物、历史与人文,通过“凤凰花开”“磨黑逢雨”“茶园落日”三个章节,分别展现自然之美、古镇沧桑与生活哲思,内容饱满且多角度,主题鲜明且富有层次感。语言风格,醇厚如茶,既有古典散文的雅致,又不失口语的亲切感,展示多维度的怀旧情怀,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共情。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0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10 12:45:45
  对地方文化,如百草根汤、茶马古道、野生菌)的挖掘细腻,兼具民俗趣味与知识性。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0 13:03:04
  谢谢点评鼓励。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10 12:47:05
  从“深度游”到“闲人漫步”,传递出对生活慢节奏的向往,易引起都市人共鸣。雨中的磨黑古镇、落日镀金的茶园,宛如电影镜头,画面感极强。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0 13:03:58
  这是第二次去普洱,对这个滇南小城印象非常好,写出来纪念一下。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10 13:01:30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0 13:04:20
  谢谢社团鼓励。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0 13:02:41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