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浔味儿(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浔味儿(散文)


作者:汪震宇 举人,5393.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发表时间:2025-10-10 14:25:13

今年国庆节的八天长假,我哪也没有去,就在家“泡”着,身边的同事全都趁着假期外出旅游了,就连朋友圈里都全是来自风景点的“炫耀”。我所在的浔城不是很大,到处都有我熟悉的脸庞,偶尔嘴馋了,我则会出门“打打牙祭”,也算是慰劳慰劳自己,这总比去景区“肉夹馍”舒服。
   那天闲来无事打开衣柜清理衣服,突然从手上抱着的一堆衣服中掉出一条有点泛黄的米白色丝绒围巾,这还是奶奶十几年前自己织的,当时我就要去外地上大学了,她便连夜赶出来的,说大学生就要有个大学生的样子,让我想家了就把这条围巾系在脖子上,就当是奶奶正在陪着我。于是这条围巾便陪着我熬过了四年,后来我毕业回家,就顺手丢进了衣柜里,这一放就是好多年,要不是今天恰好掉了出来,我可能都把它忘了。
   我推开窗户想散一散衣柜里的霉味,看见湖边那个“口袋公园”的跑道上已经是嵌满了桂花,似乎走上去鞋底都会沾着甜香。公园的旁边有一家生意火爆的“哈喽早点”,招牌上的“点”字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风吹跑了,老板彪哥一直也没有去补,可是却变成了咱这儿的标志性“问候语”;斜对门还有家“李大妈面馆”更实在,就连招牌上都全是油烟,一看就是天天开火的老馆子,香得很。
   要说以前每次放假回家,我可没心思去看这些“风景”,总是被亲朋好友拉着“喝两口”,今天这家明天那家的,天天都是喝得晕乎乎的,就连跟爸妈说句话都得趁清醒的间隙,更别说想奶奶了。可今年却是不一样,可能那些个亲朋好友也都趁着这个长假出去“镀金”了吧,没有了那些酒局,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这就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想起那些奶奶有关的事儿。
   扳着指头算下来,今年已经是奶奶走后的第十个国庆了,可我却总会觉得奶奶昨天还在窗台后面叫“小震宇,回来吃饭啦”。出门的时候,我特意穿上了前几天新买的运动鞋,之后又把那条翻出来的旧围巾裹紧了,因为这会让我感觉奶奶还在我的身边,心里也就更踏实了。
   沿着八里湖堤坝慢慢向那座“口袋公园”走,没一会儿就到了那个“哈喽早点”。才刚到门口,蒸笼里的热气向我的脸颊就扑了过来,肉香混着萝卜的香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小朋友,是要鲜肉包还是萝卜包?”那年彪哥可能也就二十出头,我比他整整小十岁。“肉包”我害羞地吐出两个字。彪哥动作麻利地给我包上了两个大肉包,边递给我边说“好吃还来啊。”我点了点头,飞快地离开了。此时的彪哥似乎没有认出我,也难怪,都十年了,自从奶奶走后我便再也没来过这家店了。“小伙子,要肉包还是萝卜包?”“两个肉包一碗稀饭一个蛋。”我说道。“好嘞!”彪哥把我安排到最里头的座位,转身就去拿个竹夹子给我捡包子。我盯着那个夹子,突然想起好像奶奶家里好像也有一把,但是奶奶却只是用它拍打床单。
   上中学那会我总爱赖床,周末有时候都能睡到九、十点钟点,此时的早餐也早就凉了,奶奶就会裹着她那件还留有樟脑丸味道的红色外套,拎着个粉色的保温饭盒,拉着我来“哈喽早点”。她每次都会选最里面那张瘸了腿的桌子,她说这张桌子被我们坐了别人就不用再费心找东西垫桌脚了。奶奶往左脚垫了张硬纸板,再把包子掰开来吹凉了递给我,然后就笑眯眯地坐在那儿看着我“狼吞虎咽”。
   如今“哈喽早点”的包子还是那个味道,咬一口里面的汤汁都能流到手上,只是店铺已经从当初的一间变成了两间。我搅着稀饭里的红豆,红彤彤地就像是撒了把碎玛瑙,此时我的眼睛突然就热了,因为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就最喜欢喝这家的红豆稀饭了。我赶紧低头抹了把眼泪,还好没有人看到。前面的彪哥正用竹夹子夹包子,“哒哒哒”的响声倒是跟小时候奶奶敲我的板凳的声音一模一样,那个时候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一会挠头一会又去上厕所,半个小时的作业愣是被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完成,这时候奶奶就会用拐杖轻轻敲我的板凳,提醒我快点。
   吃完了早餐我就沿着堤坝往步行街的方向走。堤坝上的那颗老桂花树下,此时有个老奶奶正摆着摊子卖糯米藕,只见瓷盘里的藕片正淋着琥珀色的糖浆,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就跟这一盘不是藕片而是钻石一样。老奶奶我认识,比奶奶小两岁,就她做糯米藕的手艺还是跟奶奶学的呢。
   记得那还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每次一到秋天,奶奶就会挎着她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去江边的藕塘挑藕。这个时候的藕塘旁边堆满了人,有卖鱼的、卖虾的,还有人大老远地挑来鸡鸭鹅在卖,就跟城里的菜市场一样。奶奶挑藕特别讲究,专选那种胖乎乎、藕孔大的,说这样糯米才能塞得满。回到家,奶奶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用刷子把藕节仔仔细细地刷,直到变得白白净净的,之后再把泡软的糯米一勺勺地往藕孔里塞,直到塞得满满当当,然后再用牙签把它固定住,最后放进加了红糖、红枣、桂花的大铁锅里,闷煮两小时。
   我总会搬个小马扎守在锅边,听着锅里的动静,每隔几分钟就对在院子里择菜的奶奶喊道:“奶奶,快好了吧?”这时奶奶就会笑着说道:“我的傻震宇,哪有那么快哟。”等到奶奶终于掀开锅盖的那一刻,热气瞬间就裹着甜香的味道飘了出来,我着急忙慌地就要伸手去抓,奶奶赶紧拦住我,用嘴吹吹我那被蒸汽烫红的指尖。
   我在老奶奶的摊位上买了一块糯米藕,咬下去也是糯糯地,可我觉得味道淡淡的,里面似乎是少了点啥。哦,我想起来了,是少了奶奶偷偷往里面加的麦芽糖浆。麦芽糖浆是奶奶的独特秘方,纯手工制作的,甜得是那么的纯粹,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那么齁。而且以前吃糯米藕的时候,奶奶总会先吹一下再把藕片递给我,手上的温度透过藕片传了过来,暖乎乎的。风又吹了过来,有几片桂花落在了我的手背上,那轻轻的触碰,就像奶奶正在抚摸我的手。
   中午我懒得做饭,就去了“李大妈面馆”。此刻的李婶正低着头下面条,看见我就探出头:“哎呀,是你啊!贵客贵客。”说着把我带到里面的一张空桌子前,并用腰间的围裙把桌子仔细擦了擦。“李大妈面馆”我倒是是不是就会来一趟,因为在家做饭真的挺麻烦的。
   “一碗牛肉面,多放点香菜。”我顺嘴溜出了这句话。记得小时候我十分讨厌香菜,每次李婶端面上来,奶奶都会用筷子仔细把我碗里的香菜挑得干干净净,再把她碗里的牛肉夹给我:“奶奶不喜欢吃牛肉,只爱吃香菜。”后来我才知道,奶奶不是不喜欢吃牛肉,而是把牛肉都省下来给我吃,就是想让我多吃点。如今的我嚼着这碗带香菜的牛肉面,竟觉得似乎也没那么难吃,只是对面再也没有了那个慈祥的脸庞,想着想着,泪水就不自觉地“滴滴答答”掉进了碗里。
   李婶在旁边擦桌子,不知不觉就聊起了我奶奶:“你奶奶心可善着呢!那年我家闺女生病了,没有人看店,她就天天来帮我守着这个摊子,晚上还特意熬了小米粥送来,说生病了就得吃清淡的。咯!你奶奶送我的腌菜罐,我一直都在用哩。”说着用手指了指柜台后面的那个大黑罐子。
   听着李婶“叽里呱啦”的话,奶奶腌咸菜的样子似乎就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了,她系着那块蓝布围裙,蹲在灶台边,把洗好的菜仔仔细细地往坛子里塞,嘴里还念叨着“多腌点豆角,小震宇喜欢吃”。
   离开“李大妈面馆”我就坐37路公交去了那个新开的菜市场。门口的石狮子被太阳晒得闪闪发光,里面则是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热闹极了。以前这里是一块空地,那时候就有很多人在这摆摊,什么买菜的、剃头的、算卦的,乱七八糟地,奶奶也会时不时地来这儿,哪家的青菜好、哪家的豆腐香,她都门儿清。
   在菜市场里我买了三条鱼、两斤肉、两把青菜和六块嫩豆腐,奶奶以前就爱吃豆腐,说豆腐养人,吃得脸蛋会很光滑。提着几个红色方便袋菜袋子等回去的公交,那几个塑料袋子勒得我的手指很疼,不得已只有不断地换手拿。
   回到家时山那边的月亮都已经慢慢地爬出来了,我系上那条我在淘宝上买的紫色围裙,学着奶奶以前的样子,做了一道青菜豆腐汤。奶奶以前在我生病的时候就总做这道菜,她说“青菜豆腐保平安”。
   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又来到了湖边的“口袋公园”。此时的夕阳已经把湖面染成了金黄色,满地都是散落的桂花,踩上去软软的。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吃着刚刚在“零食很忙”买的桂花糕,甜甜的。风裹着桂花的片片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暖暖地。我好像听见有一个声音在说:“小震宇,好好生活,爷爷奶奶在天上看着呢。”
  

共 3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国庆宅家的日常为引,借一条奶奶织的旧丝绒围巾,牵出满是温情的回忆。浔城的“哈喽早点”“李大妈面馆”,八里湖堤坝的桂花,街角卖糯米藕的老奶奶,皆是藏着奶奶身影的坐标。奶奶陪“我”吃包子时选瘸腿桌的细心,塞糯米藕时加麦芽糖浆的偏爱,挑香菜、省牛肉的疼爱,还有帮李婶守摊、腌咸菜的善良,都在这些熟悉的场景里鲜活起来。如今再尝包子、糯米藕、牛肉面,味道依旧,却少了奶奶的温度,可那围巾的触感、桂花的甜香、“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叮嘱,又让奶奶仿佛从未走远。全文没有浓烈的悲伤,只以细腻的日常碎片,将对奶奶的思念揉进烟火气里,温暖又动人。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何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0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5-10-10 14:43:22
  一条旧围巾,牵出十年思念。这个长假,作者避开喧嚣,在故乡的街巷与回忆里重走奶奶的足迹。早点铺的包子、堤坝上的糯米藕、面馆里的牛肉面……寻常烟火中,奶奶的音容宛在。时光改变了生活,却让爱与记忆愈发清晰——最深切的怀念,就藏在一粥一饭的温暖里。
何叶
2 楼        文友:何叶        2025-10-10 14:43:44
  问好小汪,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