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秋】孝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秋】孝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杂文随笔)


作者:张永麟 秀才,12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发表时间:2025-10-10 18:39:59
摘要:摘要:孝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近年来,由于农村传承弘扬孝道不够,导致家庭出现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通过打造24孝长廊,树立孝老典型,现身说法等举措,教育年轻人传承孝心,敬老爱老蔚然成风,赡养老人成为子女的自觉行动。目前,家风正,村风淳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孝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孝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不断传承发扬光大,才能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孝文化以奉养、敬亲、侍疾、立身、谏诤等为核心内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它既是家庭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有序治理的重要精神纽带。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内容体系,至今仍通过教育、节日习俗和社会活动等方式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维度,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奉养‌:强调物质层面的赡养,优先保障父母生活需求,如《礼记》中所述"生则养"。‌敬亲‌:注重精神层面的尊重与关爱,提倡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避免"饲养犬马"式的敷衍。‌侍疾‌:要求子女在父母患病时悉心照料,包含生活护理和情感慰藉双重责任。‌立身‌:鼓励子女通过事业成就彰显孝道,认为"庸碌无为"即为不孝。‌谏诤‌:主张在父母言行失当时进行规劝,防止其"陷于不义",体现孝道的理性维度。
   孝文化源远流长,发源于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甲骨文已有"孝"字记载。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使其发展为系统伦理规范,《孝经》的出现标志着理论体系成熟。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
   注重个人修养‌。通过践行孝道完善道德品性,培养"仁爱之心"‌‌。家庭治理‌作用不可替代。规范长幼秩序,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基本单元稳定‌‌,‌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社会的有效组合。
   尽管中国的孝道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大多数晚辈对待长辈都能孝敬体贴,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使他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人所乐。晚辈细心入微的关爱照顾,能够使老年人度过愉快的有生之年。但由于每个人受教育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使农村相当一部分子女不赡养孝顺老人,不能传承孝道文化。现在农村有些老年人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保障。某村有一个85岁高龄的老母亲,高度驼背、眼花、耳聋,行走极为不便,老人生育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外地,一年半载都回不了一次家。儿子家中靠猕猴桃致富,家中经济状况也不错,但对待老母亲,却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障,老人经常饿肚子。今年春节大年初一,他们夫妇和自己的儿子儿媳一家高高兴兴逛去了,却将老母亲一个人丢在家中,身边没放任何吃的东西,等到下午六点多回家,只见母亲饿的直哭。母亲至去世都没有坐过儿子的小轿车。儿子媳妇领着老人的养老金和高龄补贴,但从来舍不得给母亲买药看病。老人一生没住过医院,没过多久老人便匆匆离世。老人活着时,姐弟俩常常为瞻养老人发生争执,导致亲情淡漠。还有的儿子媳妇住着高楼大厦,而将年迈的母亲遗弃在低矮的老屋土坯房中,房子年久失修,既不能遮风挡雨,又极不安全。天下大雨,随时都有可能倒塌。老人去世都一周,才被邻居家发现。而安葬老人时,两个儿子竟然为争夺老人遗留下有限的资产而大打出手,实在让人感到十分气愤。目前农村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有些有几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关心老人的吃穿花销,让老人沿街乞讨,悲惨中度过余生。
   所有以上事例,都是因为孝道传承缺失,丢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而造成的后果。而这种孝文化的缺失,直接影响家庭和睦相处,社会的和谐稳定。
   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是一个有着1122户、4497口人,有10个村民小组的大村。其中60-69岁老人共计409人。70-79岁老人共计413人。80岁以上老人90人。这些年,面对社会老龄化日益突显的实际,村党总支、村委会多措并举弘扬传承孝文化,好的家风带动村风民风逐渐好转。
   设立二十四孝长廊,教育引导年轻人知恩图报。范家寨村前几年,存在着子女不孝敬赡养老人的现象。村党总支、村委会为了尽快扭转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状,花巨资将24孝的人物故事刻在石像上,并在村上主干街道建成了24孝长廊。每年重阳节,都要组织村民去参观学习,专人讲解古代24孝的感人故事,教化引导年轻人赡养父母使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照古代24孝,寻找自身差距。感化了那些不孝顺父母的年轻人。全村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风气逐渐形成。
   评优树模,弘扬社会正气。范家寨村从2015年开始,连续十年年终对评选的好媳妇、好婆婆、孝老敬老模范家庭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截止目前,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已达别200多人。孝老敬老模范家庭达到30户,好家风有38户,最美庭院有510户。通过树立孝老典型,树立榜样,教育引导村上年轻人尊老爱老敬老孝老,使全村孝道文化进农户。目前,该村基本上没有遗弃老人和不赡养父母的问题出现。
   重阳节给老人送去温暖。每年重阳节,眉县县委、县政府都要举办一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隆重表彰奖励尊老孝老先进个人。各村都要对6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有的吃羊肉泡馍,有的吃大肉烩菜等,演出文艺节目。县中心敬老院每年给老人包饺子,县老年合唱团慰问演出,用实际行动让老人度过一个难忘的重阳节。
   现身说法,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感化引导。王素兰,女,101岁高龄,老人家住范家寨三组。现主要由二儿子刘刚都及儿媳陈淑惠在农村老家照管。儿媳陈淑惠也年近七旬,身体也有病,但几十年照顾婆婆却无怨无悔。现在百岁婆婆,她每晚都要陪睡,让婆婆一天三顿吃着可口的饭菜。王素兰早已将儿媳陈淑惠当成了自己的女儿。百岁老人眼不花,身板硬朗,走路健步如飞,思路清晰。现已是一个五代同堂,近60口人的大家庭。王素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老寿星,身体硬朗,笑口常开,是晚辈心中的“家中宝”,是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家里人秉承“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好家风,子孝媳贤,儿辈们和睦相处,一直没有分家,一起照顾老人。孙辈们传承好家风,爱岗敬业、事业有成,多年来家人之间从没红过脸,和邻里也没有过纷争。晚辈们每年为她祝寿,带她外出旅游,聊天谈心,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其乐融融,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孝老爱亲的传统代代相传,成为全村人的榜样。吴瑞,今年53岁。家住范家寨九组。是一个有4口人的平凡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之家。父亲85岁,丈夫和一个儿子。丈夫在家务农,儿子在华阴县打工。吴瑞不离不弃照顾老公公,夫妻互敬互爱,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家庭和睦、温馨乐于助人,深受邻里乡亲的好评。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通过王素兰和吴瑞两家敬老孝老的感人事迹,让范家寨村年轻人很受启发,孝敬老人,传递爱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
   广泛宣讲传,营造浓厚氛围。对全县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孝老模范家庭,好家风农户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县电视台、村村通广播要广泛进行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孝老光荣,不赡养父母可耻的社会氛围。文化部门要创作出以孝文化为题材的小品、快板等文艺作品,利用一切宣传手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爱的种子扎根中华大地。
   农村孝道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只有让孝心代代传递,才能促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孝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共 29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篇文章围绕孝文化展开,论述其内涵、传承现状及弘扬举措,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孝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盖奉养、敬亲等多方面,是家庭伦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纽带。然而,当前农村存在部分子女不孝顺老人的现象,影响家庭与社会和谐。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积极作为,通过设立二十四孝长廊、评优树模、重阳节送温暖、现身说法、广泛宣讲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杜绝遗弃和不赡养老人的问题。这些举措表明,传承孝文化需多方努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孝文化不仅能促进家庭和睦,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我们应重视孝文化传承,让孝心代代相传,使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家庭和社会健康发展。感谢赐稿绿野,问好作者老师,祝福佳作不断,好运连连。【编辑鹦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永麟        2025-10-10 20:17:02
  感谢老师在百忙中编发拙作!双节虽过,但还要祝您节日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