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念】让我悄悄地看看你(散文)

精品 【东篱·念】让我悄悄地看看你(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5028.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发表时间:2025-10-11 05:51:22


   这次归乡,多数时间呆在家里,陪着母亲,即使干不了啥,唠不了什么嗑,也陪着。陪她两眼盯着电视,也不知道看些啥,陪她一起两个房间来回折腾,希望这折腾给她带来快乐。
   我清楚地记得,回老家后的第七天,也就是说这次故乡之行,就要结束了,次日晚饭后我就要踏上返程的列车。午饭后,妹妹贴心,她提醒我道,去转一会儿吧,看街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正中我意,走出小区大门,我就跨上了一辆共享单车。天空喷雾般扬过一阵小雨,太阳就上岗了,它午睡的时间比我长了点,我比它年轻,只需打一个盹,就精神了。空气中飘散着泥土淋湿后的腥味,深深地呼吸,我的两腿充满了力量。
   我一边留意着小城的变化,一边向城南的方向骑去,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有点抑制不住兴奋,顺手转动车铃,将清脆的铃声洒得满街都是,此时,空响着的铃声,就是我的心情。
   贫穷通过限制人的想象来限制人的胆量。小时候清贫的家境,让我养成了怕见人的性格。尤其见了生人,脸就红,头不敢抬,说话语无伦次。母亲曾怒“我”不争,说我“不缺鼻子也不缺眼睛,你怕啥?”有时我硬着头皮去见了对方,回来后,母亲为给我打气,还会问我:“那人吃人吗?”如此这般,父母亲将我定义为“不出头”的孩子,东北话意指不敢抛头露面,暗喻没大出息。农村流行“三岁看老”的说法,他们把我当成了一碗井拔凉水,一眼看到了底,说起我就忧心忡忡。父母没想到的是,我从入学就当了班长,直至参加工作,虽然官未至七品,还算一路红旗猎猎,高歌猛进。只是本性难移,平时依旧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也打怵接触陌生人,但可能我胜在以身示范吧,好人出在嘴上也出在腿上,我更重视行动,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机关、工厂、公司,我还算吃得开,尽管五味尽尝。性格决定命运,但决定不了运气,几十年兜兜转转下来,鸿运高照,我的人生自己觉得还算圆满。
   但此刻,当我就要来到林业局和四中门外,我有没有勇气走进去?两个名字我是那么熟悉,让我情怯的是它们已旧貌换新颜,是巨变带给我的那份陌生。最近这些年,每次都会找机会到这里看看。在这个小城,这两个地方构成了我的一个“最后”和“最先”。所谓的“四中”是我在家乡读的最后一所学校,然后就到省城读大学去了,它目送我一步步走远。“林业局”是我职场生涯的第一个落脚之地。在我看来,林业局四四方方的大门,就是我迈向社会的大门。所以,于二者而言,感情特别深。我路上盘算着,里面还有熟悉的人吗,楼已新,人还能依旧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粗略一算,那些同事、老师,后浪汹涌澎湃,前浪已经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中。现在假如有我熟悉的,比如曾经的一起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分来的同事,毕业后回母校当老师的高中同学,也都接近我的年龄了,大概率是回家抱孙子去了。或许还会有那么几个,仍在站好最后一班岗,或者工作需要,退休未退岗。我仿佛在赶赴一场漫长的约会,在体验一次炫目的“黄昏恋”。黄昏恋之美在于,我看到的不是晚霞落日,而是太阳重新升起。
  
   二
   我像一个前来办事人员那样把车子停好,故意装作淡定一点。但目光却早已忍不住投向了林业局新建的大楼。看得出,这幢大楼是在一个小区外围的拐角处,面朝一条东西向的街道。粗看有十多层高,很普通的建筑,外表要多朴素就有多朴素。搞林的人都懂,朴素是最美的风景。直觉这个小区是林业局自建的,里面住着一部分林业局家属,还有一部分公开出售,这个结论有望文生义的成分,因为叫绿林小区,和树木有关。时过境迁,原来的林业局L型办公小黄楼跨过世纪就变成了I型绿色楼房,无形中象征着森林和草原一片绿意葱茏,草木繁盛。一块白底黑字的竖版标牌挂在门口,原来的名字也长高了,由“林业局”变成了“林业和草原局”,这是国家机构由上到下的重新调整,彰显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这次不再犹豫,坚决从大门走了进去,没有保安,在楼梯旁,应该是一个很小的门卫间吧,门卫不在,一扇窗敞开着。我如入无人之境。理论上讲不够文明。但想想又不难理解,一个老员工回来了,他不愿意打扰任何人,他脚步轻轻,他不是盗贼,他只想找找那些岁月的留痕,悄悄带走一点回忆。楼梯如山坡,每迈一步都很累,也可能,这些同事经常行走在大山之中,习惯了这份陡峭。二三四五层是办公用房,每一层都按管理主题分类,比如,某一层叫“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围绕这个主题再分为若干部门。我已疏远林业多年,更别提本就不熟悉的草原,所以,每层走下来,连几个主题名字都没记住。
   我步履从容,只用眼角的余光逐个办公室巡视着,担心看得久了会有人问我“你找谁?”不好回答,因为这是我人生最为开心的时分,谁也不找。办公室的门一律是木门,有的紧关着,是锁着还是里面有人,不详。有的虚掩着,里面有人影端坐或晃动,但看得不清不楚。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就职的上海公司,有的老板要求所有办公室门都安装玻璃门,有的虽是一个独立的包间,干脆就没装门,这样,办公室里面的情况一目了然。当时,我还不甚理解,觉得老板那双投过来的眼睛就跟摄像头似的,不讨厌也不喜欢。现在想想,玻璃门甚至玻璃墙,也不是一无是处,上班期间,办公办公,拿着工资,自己就是公家的人了,何须大谈特谈什么隐私?
   走过几间“副局长”办公室,哪个是自己高中同学曾坐过的那间呢。2022年,他不慎犯了错误,被关了进去,一年后出来,他不愿见同学和同事,实际上,他是不愿见到现在的自己。大家都为他惋惜,一个农村孩子,从林场技术员坐上副局长的位置,多不容易,一棵树长直了,难,长直了还不会倒下,更难。终于找到了“生产股”的办公室,门紧紧关着,我坚信室内没人。听到这个“股”字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它在科之下,是行政序列中最低的级别。县林业局是科级单位,局长是科长的雅称。我曾是一名股员。当年,我毕业就分到生产股,负责管理全局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局车队和各林场的运输车辆。平时,股长总是催我们下林场多跑跑,多熟悉情况,这样才能搞好管理。所以,今天,生产股的办公室没人是正常的。
   说到我的老股长,他是个大好人。那时,我就是个愣头青,还非要装作一副老成的样子,不知多少次,他容忍了我的无知。是他的一副热心肠,才成就了我调到市里工作,也因此,催生了我前往上海浦东发展的念头。他帮我迈出了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步。有一年,回来时见到了他,他正在买菜回来的路上,退休后,在家照顾脑梗的老伴呢。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不显老,我相信,善良是最好的营养品。
  
   三
   从林草局(现“林业和草原局”的简称)出来,我直奔宝清县第四中学,简称“四中”。
   四中就在绿林小区的南缘,隔条小路,几乎就挨着。我是从这里出发告别故乡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四中是我的母校。当年,我们学校全称“宝清县实验中学”。按照中学排序,我们习惯将“实验中学”简称“四中”。查阅县志方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实验中学”校名取消,拆分成两所学校。实验中学部分教职员工和部分设施搬到了县城北侧,新建了一所中学,全称“宝清县高级中学”,现改成“宝清第一高中”,简称“宝清一高”,专门从事高中教学。原来的场地和教学楼等留下,重组成立了第四中学,此四中已非我们那时的四中,和一二三中一样了,专门从事初中教学。如此说来,严格意义上讲,我的高中母校应该有两所。一是“宝清一高”。如今,“一高”里早已物人两非,所以,我曾几次从校门前走过,敢看没敢进。二是老“四中”。四中校园里,虽然都是陌生的面孔,但我们原来学习生活过的那些楼房还在。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房子在,故园就在。
   到了学校门前才想起,正放暑假,怪不得四中校园里这么安静。当然,也才意识到,这里也不会有我认识的老师,想和一个熟人“偶遇”的念头彻底落空。大门口的警卫室没人,校门敞开有两米的宽度,只见一位老师傅,在靠近校门的教学楼前修剪着球松的松枝。不知道他看没看见我,反正没理会我。我有些冲动,一时嘴懒,招呼也没打,直接骑车来到了操场上。停车回望,学校变了模样,原来三栋独立的都是三层高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被扩建连接起来,这样既增加了房间面积又便于师生出入,一举两得。只是,宿舍楼被改成了“实验楼”。这样,三合一,变成了一幢加长版的楼房,约有两百多米长,既独立又是一体,看上去像一列红皮火车,一列带着孩子们驶向未来的火车。
   环顾四周,虽然校园没再扩大,但在办公楼后方,林立的是几座漂亮的学生公寓楼。在操场的西南角,耸起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信息楼。显然,和我们四十年前的高中比,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再看学习环境,一个初中制的学校有了独立的实验楼和信息楼,不消多说,可以想见学校教育发展之迅速。再说两句“一高”,我查了下学校简介。它是“花园式学校”,硬件如何,不言而喻。可贵的是,它采取了灵活办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加入了中国教育网,先后与北京三中等名校结缘合作等等,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曾竟聘担任过“宝清一高”的校长,几年工作下来成绩斐然,高考升学率曾达到90%以上。他是如何叫学校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如果有机会见到他,一定要向他请教。
   楼房大门紧锁,没有可能进去转转。这让我想起了2012年国庆,我们七班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聚会,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来到四中,还在两位老班主任的带领下,进到教学楼里参观了我们原来的教室,并在教学楼前合影。虽然在校时,我对其中一位班主任的教学颇有微词,但中午的饭桌上,我还是给他恭恭敬敬倒了一杯酒。他笑着说,这么多年,我的发型没变,还是三七分。我因此联想到年少时的自己,想出的观点做出的事,错误和正确,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比例。老师,原谅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吧。转瞬间,又回想起聚会那天,刚刚从上海回到家里,跟母亲打个招呼,就急急忙忙和同学去见面了。母亲诧异,我还振振有词,说搞完活动就回来,丝毫没顾及母亲的感受。那时母亲还很健康,如果多花点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何至于现在悔不当初。我总是从孝敬中找到不孝不敬的蛛丝马迹,因为母亲的所有变化,我都觉得有我的原因。
   走着,看着,浮想联翩。一个人的长大,要经历多少老师的哺育和培养啊,对他们,无以回报,唯有感恩。包括老股长在内的许多同事,和我不沾亲带故,却兼任了我的人生导师,“传道授业解惑也”,给过我无私的帮助和呵护。包括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儿女的成长更是倾尽心血。比如我的母亲,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我怎样与人为善,怎样吃苦耐劳,教导我遇到困难不能怕,遇事儿要想得开……
   一阵心潮起伏,难以自持。对了,别转了,赶紧回家去陪母亲,别再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
  

共 42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让我悄悄地看看你”,此文题读起来柔肠几许,情深依依。都说静水流深,愈是悄悄地,愈是暗流涌动,情感沸腾。作者回东北老家的某天,骑着共享单车,一路向城南。小时候的作者胆小怕生,母亲教子有方,在培养作者自信心和胆量方面卓有成效。作者从入学就当了班长,直至参加工作,一路高歌猛进。但此刻,作者就要来到林业局和四中门外,让作者情怯的是它们已旧貌换新颜,是巨变带给作者的那份陌生。在这个小城,这两个地方构成了作者的一个“最后”和“最先”。所谓的“四中”是作者在家乡读的最后一所学校。“林业局”是作者职场生涯的第一个落脚之地。因此,作者对“四中”和“林业局”感情特别深。作者走进“林业局”,发现改名了,变成了“林业和草原局”,这是国家机构由上到下的重新调整,彰显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作者脚步轻轻,只想找找那些岁月的留痕,悄悄带走一点回忆。终于找到了“生产股”的办公室,想起老股长,作者心生温暖和感动,是老股长的鼓励,作者才有勇气前往上海浦东发展。到了四中,和四十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成了“花园式学校”,办学模式灵活,教育成果丰硕。那位优秀的化学老师,那位让作者有微词的班主任……都让作者记忆犹新,敬佩、宽容、感恩,流淌在作者的心田。但当初因参加聚会而忽略了对母亲的陪伴,作者一直心怀愧疚,而今母亲生病了,作者不再转悠,赶紧回妹妹家多陪陪母亲。好文,构思精妙,布局紧凑,详略得当。作者一路打捞旧时光,打捞旧时光里的故事,打捞故事里的同事情、师生情、同学情、亲情。作者对曾经的工作地和就读学校的造访,都是悄无声息的,不惊扰,只是静静地看,默默地回忆,那些陈年旧事从光阴深处纷至沓来,令作者感怀莫名,思绪万千。时光一去不复返,怀旧的心却澎湃汹涌。文末对母亲的牵挂十分动人,作者居住地是大上海,回遥远的东北探望母亲,极尽孝心,感人至深。此篇于平静处起波澜,读之入心,折射着朴素、真实、真诚、怀念之美,折射出时代巨变之美,而这些美感又构成了文字的斑斓底色,成为时光里的精彩。感佩作者文学底蕴深厚,文采斐然,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1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11 06:26:05
  故地重游,物非人非,多少感慨,回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奔涌而至的那些人那些事依然带着情感的温度,在记忆里自成风景,自带光芒。不惊不扰,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几多回味,时空的交叠,流连、感动、自豪、无悔!在对自己人生转折点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停驻,只为遇见曾经的自己,遇见曾经的关爱和支持,心绪飞扬,更为珍惜当下,珍惜亲情、友情。质朴灵动的文字,不时幽默点缀,精彩闪耀,盛赞才思敏捷,问候韩格老师,秋祺!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09:37:41
  感谢老师辛苦的编辑!林业局和四中这两个地方,于我而言是刻骨铭心的。每次回老家我总想去看看,尽管已物人两非。这次我走了进去,幻想着遇见一两个熟人。结果可想而知。时间跨度太大了。但那里留给我的亲情和友情依然铭记,所以,看到它们,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同时,我也是试探着模拟下,看看这样平淡的素材能否写成散文,写散文,也许未必一定要有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感觉是,能写,但太不好写了。直白浅显。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我还要努力。顺祝老师秋日愉快,写作大丰!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11 09:01:11
  时空交错,人生总有着许多历程,在所有的历程连缀而成的人生,是会有着无意间的重叠。愈久远的深刻再次碰撞时,那一串火花会燃放出绝地烟花。花火灿烂,流连忘返,心动的未来在感动、在自豪、在无悔!问候老师快乐健康,远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09:44:52
  现在回头看,从南到北,我走过很多单位,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迫于生活,还是想着向更高的目标卖进。我所看到的是我家乡的学校和单位,这里给过我特别的记忆。文粗浅,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顺祝写做愉快,秋日灿烂!
3 楼        文友:枫桦        2025-10-11 09:31:38
  非常轻松而灵动的文笔,生活的厚度是文章的厚度,信手拈来,便可成文。文章里所展现的亲情,友情和师生情,显得深沉而凝重,时隔多年,依旧亲切。“乡音无改鬓毛衰”,这种心情让人感慨万千!好文拜读!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09:54:22
  老师所言极是。当年那么多同事、老师都帮助过我,却没有在意。现在,时光跨过几十年,想起那些经历,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回味。有时,回去想遇到他们,太天真了,我欲见而人不待。平淡的文章,感谢老师的鼓励,顺祝秋日愉快,佳作连连!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1 09:32:01
  我相信,每个人眼中都有“情人”——很多时候,我们脑子就是装了半个世纪的东西,也会萦绕梦中,于是去寻觅。情的价值,我要我们去抚慰填充。四十年以后,看林业局看四中,都难寻曾经的影子,但只有曾经的影子,才是自己的情人。就是这么怪,这是人生最美的行走寻情。总在想,林业局,四中,这些几乎没有什么生气的“风景”,要抓点什么区写,都是难点。一个作者,真正的功夫,不是写名山风光,大川气势,而是能够从再普通不过的地方挖掘出人文和情感的精彩。心里的话——我特别喜欢读韩老师的散文,那种时不时地感悟感慨,恰恰是散文最美的汤汁,一流出,不伸出舌头接住,就觉得可惜了。越是简单的生活,越要发掘,这种发掘不是据地三尺,而是信手拈来——顺手转动车铃,将清脆的铃声洒得满街都是。就像这样精彩的句子,不必写什么心情阳光三丈,只此,就知道作者回到了少年,哪个少年不把自行车铃铛敲得生响!文笔绝佳,令我羡慕!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10:05:50
  老师的留评真是精彩!是有这种感觉,以前在家乡的时候,对林业局和母校没有感觉,甚至有时感到厌倦。时隔几十年再回去看,不知为什么心情如此激动,真有点去会情人感觉。老师分析得很透彻,这个文一开始我都不想写下去了,这样的题材,注定不会有什么宏大的结构和恢弘的叙事。而且,想起来事情一大堆,但怎么下手写哪些确实烧脑。可以说,我有试探的目的,看看这类题材究竟能不能写成散文,怎样才能写得有点滋味。可惜,离实现目标还是有很大距离,细读,文章瑕疵很多。感谢老师精彩的润色和热情鼓励,顺祝写作愉快,身体健康!
5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10-11 11:28:17
  满满的都是回忆,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回忆,而是因为那曾是自己的青春,一种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情怀。其实对于每个走到中年后的人来说,再次走进少年或青年时学习工作的地方,都有种思绪万千的感受,也不禁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老师的文章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同时也感受到了 老师对青春的怀念。好文拜读了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13:53:06
  是的,现在回到老单位,虽然变化很大,也难找到一个熟悉的人,但那份激动的心情还是让人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可惜,当时自己幼稚,头脑简单,没有珍惜那段时光,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走出那么远。真的怀念逝去的青春。感谢老师对拙作的关注,谢谢,顺祝写做愉快,秋日开心!
6 楼        文友:简柔        2025-10-11 13:24:30
  回到林业局,回到四中,所见亲切而陌生,虽然有变化,但是曾经的气息还在,痕迹还在,那些痕迹都镌刻着曾经的人与事。那些曾经的人,虽然着墨不多,却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尤其是那个老股长,是老师命中的贵人,我记住了这个人,是一个善良而包容的人。能把过去与现在有条不紊地交织,天衣无缝地衔接,驾驭的功夫不简单,文章有着牵引情感的力量,特别打动人。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1 14:00:45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我一度想放弃这个题目,觉得这样的素材似乎很难写出好的散文。故事成堆,却抓不到把手。也缺少风花雪月、大漠孤烟那种炫美要素等等。但我还是咬着牙写出来了,算是一篇平白的回忆录。老股长是个大好人,我对他的好铭记在心。刚毕业就能遇到他,幸运,幸福。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我继续努力。顺祝写作愉快,金秋开心!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11 19:57:42
  读老师的文,想起一首歌《让我再看你一眼》。人生在世,兜兜转转,要经历很多的事,要遇见很多的人。母校,无疑是最难忘的;走向工作的第一站,是人生工作的起点,也是刻在记忆深处的。几十年过去,再次重游,感慨万千,所有都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情感愈加深刻了。难得走进去了,就悄悄地看看吧,以解故地的思念之苦。文章情感真挚,让人共鸣。美文,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2 05:28:32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这么忙,还要读文,顾及江山,真是辛苦!和老师同感,我也想到了这首歌。时代在发展,家乡也在巨变中,现在回去看看自己的母校和老单位,多少还有些蛛丝马迹可循。如果不看,过几年,更是变得面目全非。现在政府为了要业绩,不惜扒楼拆楼,这让我感到惊讶。当然,这情感不会变的,总是想到“老地方”看看。文的素材似乎不太适合写散文,我努力了,但仍显寡淡。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秋日愉快,写作大丰!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