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山风(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山风(随笔)


作者:南海儿 布衣,12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发表时间:2025-10-11 11:26:07
摘要:讲述主人公顺从父亲的意愿,居家养老的故事。


   朋友无言,家住董家山,在营头镇东南方向的山坡上,我已经不止一次光顾无言的家。
     
   我们因文学结缘。他一手好文笔,以情感丰富,情节细腻著称。他的文章常常感动一大片,点读量高。他兼任《江山文学网绿野荒踪》栏目的编辑,现任《江山文学》社社长,他是一位在文学上孜孜不倦的耕耘者。要去他家,先是顺着霸王河河堤旁的旅游干道往南,一直上到离红河谷口二公里处,拐过“四号桥”便盘旋而上,行走二里路便到兄弟家。
  
   他家背后有一座教堂,家离教堂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家人受教堂文化熏陶颇深,他们一家几十年在教修行,养成了虔诚醇厚,勤奋努力、积极向善的家风。他家的房屋在教堂前的塄坎下,站在教堂前的塄坎上可俯瞰他家全貌。顺南边坡口下,就到了他的家前院。房屋坐北朝南,四间砖混结构,屋顶加了一层银白色纳米钢瓦,虽不算很阔绰,但院落平整,室内光洁,布局井然有序,看着很是舒心。顺东侧夹道可到后院,呈现眼前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北边台阶上坐落着四间瓦房,那是父母居住的老房子,浸满岁月沧桑,无疑这也是无言兄弟幼年时温馨的摇篮。西侧是三间偏厦,内设厨房和农具间,之间夹了一个小间,那是无言给自己特设的书房。电脑,小床,茶几,书架,一应俱全,
   墙壁上贴着充满文学元素江山文学网的相关宣传画。深入期间,真的感觉:小屋聚雅气,网络联天下。小屋里既有刘禹锡笔下《陋室铭》的文化韵味,又有互联网时代穿越时空的的时尚。
  
   我的兄弟无言早年间一直在外打工,曾被外聘到西安军区后勤处做厨师,就餐者皆是省属机关要员。每年度厨师工作技能考核,他总是技高一筹,成绩名列前茅。“饭菜要得香,离不开葱和姜,味道是饭菜的灵魂”,无言对五味调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世纪之初的03年、04年、05年,好味道在西安小寨风靡一时,颇受当地食客赞誉!
  
   人生路漫且长,处处风景不一样。随着父母渐渐老了,幼小的儿女也到了成长关键时期,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无言回到了离家较近的县城,经人介绍找到了稳定又清静的工作,既便于回老家照看父母,又适合兼顾文学平台的工作。父母与儿女离得近了,经常能见到面,你来我往,互相照应,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幸的是去年秋天,无言母亲因病去世,他年届九旬的老父亲显得非常孤独。于是无言在县上找了一家最好的养老院,把父亲接来住下,在敬老院,有美味可口的一日三餐,有规律的日常起居,他可以经常便于去看望父亲。从单位到敬老院十几分钟的路程,无言每天下班后去养老院陪伴,看望老父亲,和父亲拉拉家常,排遣寂寞,他以为他的工作和照顾父亲两不误,是最理想的形式。
   无言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新寨会口为了修建教堂,父亲把自家上好的二亩地让出来给了教堂作地基。离家一步之遥,他常常协助打理教堂日常事务,缺啥都会自觉地从自己家里给拿去,人在家心系教,那么大年纪了,依然勤俭谦恭,领颂经文。或许源于信仰涵养的缘故吧,老人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信教爱教是老父亲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现在身在养老院,不方便进堂念经、望弥撒、做礼拜,成为老父亲影响父亲心情都一件心事,通过察言观色,知父莫如子,无言最懂。
   老人决意要回老家,他愿意清闲自在的独居生活。见父亲心意已决,无言没再强求,就把父亲又送回了老家。无言说,在父母跟前孝顺的核心就是顺从和尊重,顺从父母的意愿,尊重父母的信仰和习惯。保证父母晚年生活的衣食无忧,只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老人心情愉悦,这样才算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今年春夏时节,无言兄弟在老家大动干戈,对庭院人居环境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请匠人硬化前后院子,使父亲不再走泥泞路;砖砌东墙土塄,消除潜在危险;重修厕所,降低门槛,翻新厨房和储物间,便于父亲日常出行、活动。中间给自己空出一小间,当做自己未来的工作室,便于工作又便于瞻前顾后,方便照顾后房独居的老父亲。院子里装了监控,随时可以看见父亲居家的一切情况。所有便于父亲生活的细节,无言都想到了,也扎扎实实地做到了。
   自己也临近退休,无言说:“我终究要回到这个老院子,陪伴着老父亲一起生活。”听天命,尽人事,人生不留遗憾,无言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做好一切。
   二
   无言兄弟他们几代人都居住大山里,大山的山风总带着松针和泥土的气息,一吹就是几十年,把父亲的脊梁吹弯了,也把他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吹成了异乡的游子。无言小时候身体质瘦弱,多灾多难,父亲给他脖子上绑了块蕴涵着神灵护佑祈愿的“圣牌”,从幼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直到如今还在脖子上戴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无论寒冬还是三伏天,父亲都山风起起落落中扛着全家生计的责任,忍辱负重,风里来雨里去。夏天父亲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粗布褂子浸得能拧出水。父亲顾不上擦汗,先舀一瓢山泉水喝个够,再蹲下身帮他摘去粘在发间的草屑。山风穿堂而过,带着他身上的汗味和田埂的清香。过着惬意的生活,年幼的无言晃着脚丫数父亲手背的老茧,觉得那山风里藏着无尽的薄凉,也藏着父亲的疼爱。冬天,父亲忙完生产队的活路后,晚上加班加点编制席盖,然后背到四十里外的齐家寨的集市上售卖,换回家里的必需品。每次去学校,母亲总在凌晨就起身。灶间的火光映着她的白发,母亲把煮好的鸡蛋塞进他背包,又反复摩挲着他的衣领,说山风硬,要多穿件衣裳。说毕就站在核桃树下,看无言消失在雨雾里。父亲把无言送至山下,静静看他远去,无言回头望时,总能看见父亲还站在那里,像一株苍劲的老松树守望着他。
  
   他经常想起他刚回到县城工作后,周日常回去,赶上秋雨。父亲去地里背玉米,背柴火,他去接父亲,见到父亲后抢过他手里的背篓,却发现那竹编的背篓竟比记忆里沉了许多。父亲跟在身后,脚步有些踉跄,还不停念叨:“慢些走,坡陡。”山风裹着雨丝打在脸上,忽然又使他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雨天,父亲背着他蹚过泥泞,他趴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听山风穿过树林的声音,觉得再远的路都不怕。感觉大山没那么可怕,山路不再崎岖。
  
   夜里,母亲坐在灯下缝补他的旧外套,父亲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刀一刀扦收席盖的边角、整理山货。山风敲打着窗棂,像一首温柔的歌。看母亲的线在布上穿梭,看父亲辛劳的身影越发苍老。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孝敬,从来不是长大后的豪言壮语,而是学着他们当年待我的模样,为他们递一杯热茶,陪他们说说话,顺从她们的意愿,给予他充分的尊重。
  
   三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无言也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常常想到父母该享福的年纪了,还没享几天清福,老爹就要面临独居,他常暗自忧伤。 到回馈父母的时候了,切莫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自责。我的朋友,“无言”本身就善良温柔,对人体贴入微,很随和,对父母、兄弟······没得说。可以说,对父母“无言”兄弟作的最好,他是吹着山风长大的,懂得山风的语言,深谙山风里蕴含的生活真蒂。
  
   父亲大半辈子都在艰苦中度过,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练就了一手是编织绝活。用芦苇编炕席、蒸馍的席盖,遮雨遮阳的草帽,屯粮食的席包······无言请来摄影师,给父亲拍照、录制视频,又用文字讲述父亲在大山里生活的经历,在那个艰苦年代编织的往事,克服困难给父亲申遗成功,父亲享受到了艰辛之后的成就感,给了父亲精神的抚慰。
  
   这次我们应“无言”兄弟的特邀,他要亲手做“卤汁面”,给我们品尝,他要把他做卤汁面的手艺,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要申遗。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多年厨师,他的卤汁面是他的独门绝技。
   我们真的好有口福,如愿以偿。面,还是平常的细面,汤汁不同,不用油辣子,用自己熬制的骨汤做原料,配上他自己搭配的特色调料,味道独居一格。我连吃几碗,汤一口没剩,汤味清香绵醇,甜淡适中,久留余香,卤汁汤达到了最高境界。至今我还留恋那一口。
   吃毕卤汁面,我们回味无穷。几人坐在前房后的阴凉处和老人聊了一阵家常,老父亲对自己的一生很满足,对现在的生活很惬意,在他看来,儿女离的近,时常回来看看,呆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晚年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很满意自己的儿子。在院子里,我们目睹眼前的一切,对无言产生了无限的钦佩和对老人美好生活的祝愿。
   下山的时候,绿树青山依然散发着清香,山道上遗落着山核桃炸裂的声响,也留下山核桃开怀后散落的如许绿皮空壳。山风徐徐追随着我们脚步,风言风语里包含着对大山的热爱,对大山孕育的那种伟大的坚韧、淳朴和善良的赞美,还有对这里普通人民骨子里存留的孝道文化的颂扬。
        山风呼啸着,我们渐远,大山被我们甩在身后·······巍巍、肃穆。

共 35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朴实无华,情愫真挚感人。因文学结缘,一次聚会,由初识,到懂得。山风总带着松针和泥土的气息,绿树青山散发着清香,山风徐徐追随着我们的脚步,风言风语里包含着对大山的热爱和对大山孕育的那种伟大的坚韧、淳朴和善良的赞美,还有对这里普通人民骨子里存留的孝道文化的颂扬,一方水养一方人,平凡生活有真情。以小见大,识微知著,作者老师用细腻的文字,还原了平凡人家的亲情孝道,令人感动。荐阅,问好,祝福。【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