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 磨剪子戗菜刀(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 磨剪子戗菜刀(散文)


作者:文绮 举人,437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发表时间:2025-10-11 19:45:08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道洪亮的吆喝声,久久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成为那个年代民间最鲜活的劳动号子声,也是历史上最接近当今的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文粹。
   ——题记
  
   前天上午我早锻炼回来,走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位农民模样的男人坐在一条一头绑着几层磨刀石,旁边挂着个敞口的塑料瓶的长凳子上。瞬时,我非常感兴趣地站在那儿仔细瞧瞧。那位老伯以为我要磨刀或剪子,很客气地对我说:“大姐,您家有刀要磨吗?快去拿来就是。”当然,我也礼貌地回答:“不用,谢谢您。”后来就和他聊起话来。
   看着他大约古稀相仿,我礼貌地说:“老伯,您怎么这年头还干起这事儿?”
   哎!这位大姐,不瞒您说,这确实不算光鲜活计。但我对它比较有兴趣,肩上扛一条凳子,在城市走街串巷,时不时吆喝几句“磨剪子嘞——戗菜刀——”有就磨,没有就休息会,行动很自由,还能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再说我年龄偏大,社会用不着了,我不能在家里等着挨饿哦,不如自己找点出路,手中活泛、活泛点。
   嗨!听他这振振有辞的一番话,却有一番道理。再看看他那一脸的不犯愁反而喜悦恬淡的样子,我确实为他的满满信心和行为由衷地感到钦佩。
   说着看着,就好像看到了远去那些时光里的老行当,随着阵阵秋风铺开了一卷淳净而又古朴的民间文化。她让我越读越亲切、越熟悉。他就是那个年代众多民间手艺人中不可缺的一项。
   一会,小区真来了几位拿着菜刀前来加工的居民。这个说:“老师傅,还是前些时您磨的那把刀,用钝了,再磨磨。”那个问:“老师傅。您磨一把刀多少钱?”
   老伯一一作答,磨一把菜刀10块钱。“一把剪子呢?”有人问。老伯说:“一把剪子12块。”“哦,不算便宜,也不算贵。”旁边的一人说:“磨吧,磨吧,磨刀不磨人,磨了好用些。”一听这话好贴切,简直说到人心里去了。看似简单的对话,透露出个人敏捷的思维与表达能力。难怪原来读书的时候,老师总说除了书本知识,我们还要走上社会,向社会学习语言。就连如今我已是上年纪的人,听起来仍然觉得一学。
   说话间,老伯就磨好了一把刀,那位居民没什么迟疑地付了款。这应该是一次正常交易,中途没有讨价还价的现象,大概是彼此都满意。
   接着他又磨第二把刀,看着老伯非常熟练的动作,右手拿着一个绑着细条布的小木棍,左手拿着一把刀,左一下,右一下,正一下,反一下地在刀面上擦水。这也是我常见的基本原理,刀不能干磨,干磨会烧口,给水磨效果更佳。
   他磨起来很卖力,双手牢牢地把刀摁在条石上用力地磨,磨好了一面,就换一面,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刀口用一把带齿的锯刀三下二下地铲一铲,一把明晃晃的刀,就大功告成。磨好后,他得意地对着主人说:“磨好了,拿去吧。”
   也不知道那位居民是开玩笑还是故意恶作剧,在口袋捞出卷在一起的一元币给他。看着磨刀师傅接过钱,打开后,右手指甲沾点磨刀水,左手拿着钱,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钱,神情喜悦地一张一张地数起来。他数来数去,不知啥原因皱起眉头来,这时又看他睁开眼睛望着那个主人,欲说又止,但又想说的样子。旁边的人也在为他那个发愣的表情犯愁。这时有人开口说“师傅,钱多了还是少了?您动作麻利一点,后面还有人等着磨刀呢。”老伯好像被这一句话猛然叫醒似的,急切地说:“算了,算了,就差一块钱,哪里不用一块钱。”似乎他秒速地从疑里释怀了。哦!大家几乎同时叫起来地说:“差钱,您直说,还有什么吞吞吐吐难为情的。”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看在眼里,直冲冲地手指着那个居民说:“你要讨价还价就明说,何必人家劳动得来的辛苦钱,去占便宜。一块钱又值个啥?”一句话说得那人脸绯红,多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那人在口袋里七摸八摸找了一块钱给了老伯。
   一场误会,弄得啼笑皆非,其实那个人没什么歹意,只是原先没看看卷在一起的钱有多少,然后就随意给老伯了。
   说起磨剪戗刀的老行当,很多人都不会忘记。那个时代,三天两头会有人扛着一条一头绑着几块磨刀石的长凳子,在湾子里吆喝着走来走去。记得原来我们湾里常来的一位磨刀师傅,比起今天这位显得年轻一点。但吆喝声浑厚有力,语气短促一点。就是:“磨剪子戗菜刀啊!”他在湾里吆喝几声,就有人拿出刀给他磨。
   记得我们家的一次请人磨刀,还是母亲在田里干活时,看着磨刀师傅来了,老远地喊我:“林儿——,快把刀拿给师傅磨磨,刀钝了,太不好用了。”我当然听母亲的话,连忙到家里把刀拿给师傅磨。等我去了,前面还有几个人,那就排队吧,等等也没关系。
   等我的刀磨完,大人也收工回来了,这也蛮好,工钱由母亲付。
   记得那时磨一把刀是5角钱。那时家里穷,根本没有现成的钱付给人家。只听到母亲跟师傅商量,等我把鸡蛋卖了,您下次来,一定付您工钱。那个师傅微笑地点点头,大概是同意了。
   那时候,大一点的鸡蛋才卖5分钱一个,中、小鸡蛋只卖3分钱一个。就按中、小鸡蛋算,为了凑足工钱,一家人都舍不得吃,攒足19个鸡蛋去卖,才够5角钱。
   所以我们家里大多数时候,都是父亲三下五除二地在自家沙石上镗几下就勉强用。用不了2天又钝了。来来回回,用得人心里犯愁。那次请师傅磨,是破天荒的一次。就是那次,管了一些时刀都是好用的。后来父亲开玩笑地说:“一行服一行,隔行如隔山。”这样说来,看似简单的磨剪子戗菜刀还真是民间的一门技术活哟!
   磨剪子同样是这样,只要师傅来了,湾里的婶婶,嫂嫂们就会拿着剪刀给师傅磨。
   这道古老的民间技术,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又记得是在上世纪60年中叶,零零星星地出现过磨刀人。
   欣慰的是,这道民间手艺在上世纪70年被搬上了荧屏,就是革命京剧《红灯记》那时只要哪里放红灯记的电影,哪里就是熙熙攘攘的人前去观看。一个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被众多群众赞美地说:任何事,都有精彩的时候,就连磨剪子戗菜刀这样普通的事,却成为了戏曲上的主角。
   回想起来到70年代中叶,磨刀这事几乎渐渐少见,也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这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只要健在的50、60、70的人,都会记忆犹新。他也是衔接当今最近的一门老传统手艺活。
   到21世初的2003、04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不锈钢餐具,切菜刀也不例外。当不锈钢菜刀投放市场后,备受广大居民青睐,同时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这种菜刀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生锈,又耐用。仿佛一夜间就解决了居民们因为菜刀不好用的困惑。后来还有人夸赞地说:“这如今社会科技多发达,连生活用品都纳入先进行列了。”
   回想过去年代的菜刀,不光容易生锈,连刀把子都容易断。切菜时,拿着刀片切,那才叫人磨人。
   如果遇到哪家婚宴,办酒席的活,都要事先把菜刀准备好,防止中途闹笑话,影响办酒席。
   比比当今,磨一把菜刀10元不算贵,往日5角钱还要打商量。贫富两重天啊。认真想想,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紧紧绑在一起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家国情怀,爱家,爱国,爱社会。
   如今只要出现个磨剪戗刀的,大家都像看稀奇似的。我们认真地回味一下,这门老手艺,是不是代表着一个时代,同时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
   首先,在落后的状态下,手艺人走进千家万户,为居民服务,解决了生活上犯难的问题。其次这无形中表现出是一种简单的发明创造。他像古代四大发明一样,同样存在着历史意义。可以称他为民间智慧的结晶。
   其实这些老传统技艺一直没走远,尤其是那种纯朴待人,认真做事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左右。
   在这国泰民安,盛世年华的当下,更是老年手艺人借来发挥余热的好时机。
  

共 30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手艺说起,有叙事,有感慨,真的很贴合人心。细说,磨剪子,磨刀这活,并不难做,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做。原因是买一把也不贵,人们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还有就是这门手艺学习的人少了,又是随着顾客的减少,想要赚到钱已经是难之又难。打工一天赚二百多不难,可是如果走街串巷揽二十单磨刀活,可是太不容易啦。传统手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确实会逐渐淘汰?不过,老师傅不想在家呆着,想要发挥余热,精神境界是第一位的。作者从一个现象,回忆不同年代给人们留下烙印,更从中感觉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平凡中见细微,启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好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10-11 19:49:56
  感谢文绮老师辛苦撰稿支持社团,大姐的文章写的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很耐品,贴切,能带给老一辈人深处的回忆。给人们往事记忆中增加了一段浪漫。
2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10-11 19:50:51
  祝大姐身体健康,笔树长青,遥祝秋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