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绛溪】再探涌泉(散文)
涌泉和涌泉庵是四门塔景区的一个景点,现在改称涌泉竹林景区,和四门塔相距约一千米。
我第一次看涌泉是一九八四年,当时是在仲宫参加济南军区组织的《政治经济学》读书班,每到周日,我们山东省军区的十个学员便走出军营,或登山抒怀,或寻迹探古。那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仲宫附近的四门塔、神通寺遗址、千佛崖、墓塔林、涌泉及涌泉庵、九顶塔等都还是自然遗存状态,静静地沉睡在深山荒野。相隔四十多年后,我又一次走进了那方梦境般的山水,想从那些淹没于荆棘野草的断壁残桓和被岁月剥蚀的斑驳陆离的建筑石刻身上,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曾经的光芒。
去涌泉景区有三条道路可进入:一条是经涌泉桥进入,这是古人去涌泉和涌泉庵的主要道路;二是从四季村宾馆东便门进入,出宾馆东便门过了十多米处的小桥,就是涌泉池。四门塔景区早晨七点前,下午五点半以后免费开放,从四季村宾馆东便门去四门塔、神通寺遗址、千佛崖、墓塔林等景点极为方便。再就是从神通寺遗址方向进入。神通寺文物管理处向西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林间小道,那条小道极其幽静,除了偶尔有松鼠在柏树上探头探脑和小鸟在林间穿翔外,没有一点儿噪杂。走在干干净净的鹅卵石上,吸着富氧空气,沐着明媚的阳光,赏着满眼的翠绿,那种轻松惬意,真是难得的享受。出了侧柏林接着便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一进竹林,刚才的艳阳爽风立刻变的阴凉湿润,仿佛到了江南竹乡。
我第一次去时,涌泉周围还没有竹林和四季村宾馆,也没太注意周围的景色,这次去为了游览方便,就下榻在四季村宾馆。站在宾馆的阳台上瞻望白虎山,满山侧柏如覆绿毯,对面一段百米悬崖如曲面巨屏矗立,其上古柏倒挂,古藤悬垂,时有飞鸟翔落,崖下荆棘杂木点点簇簇,青黄杂糅,山藤野草满目葱茏;俯视涌泉周围,翠竹片片,生机盎然,一溪流水绕石穿桥蜿蜒而下,林间幽径时隐时现。这青山、茂林、秀竹、幽径、小桥、流水,让名泉古庵锦上添花,成就了一处古今胜景。《续修历城县志》说那里“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其乐胜于仙台”,并不夸张。
涌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清《七十二泉记》中叫“涌腾泉”,现在的涌泉原是涌泉庵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修建的净池,民国十九年(1930年)整修成了现在的样子。据济南七十二名泉介绍:涌泉“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四门塔西南白虎山南麓。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泉水由山谷石缝中流出,汇而成溪,注入净池。净池以块石砌垒,长5米,宽4.5米,深2米。池壁上雕有一虎头,水从虎口中喷涌而出,砰訇(hōng)而落,依山势三叠而下,形成‘细水长流’、‘水上串花’、‘悬崖飞瀑’三景观”。
以前因为没看到有关涌泉的介绍,不知道泉水源头出于白虎山山谷的岩石缝隙,这次去时,在涌泉池上方上山小径入口处多了一条长十余米探头而下的“卧龙”,从山谷石缝中流下来的泉水经过龙腹,然后从龙口汩汩流出,落入一个小泉池后就无影无踪了,但可以断定,涌泉池壁上的虎头口中泄出的那股清流,应该就来源于那个小泉池。泉水流量受季节影响,冬、春水量变小,但却从不断流,故称“细水长流。”其实,涌泉本身也有泉眼,只不过因为平时池水较深,看不见罢了。我听前去取水的村民说,有一年天旱,“虎口”的水流细如雨丝,泉池里的水也少了许多,他看到池底两侧有数个沙窝,泉水从沙窝缓缓上涌,水面上两侧先是泛起微微的涟漪,然后在泉池中间汇成一道水线,水线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根金丝轻柔地摆动着,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观。
今年雨水丰沛,为涌泉景观增色不少。“虎口”的水流像排灌一样直泄而出,将水面冲击出高高的白色浪花,搅动的池水形成层层縠纹不停的向池边扩散着。满盈的池水从南面池壁上方的扁口溢出后,进入下面的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大水池的周围是一片奇形怪状的顽石,使池水流出后分成了若干股,婉转曲回的水流一路穿石过隙,像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汇入山谷溪流。
溪水沿着乱石密布的山谷,跌跌撞撞、时急时缓的顺势而下,穿过涌泉桥后,层层叠叠的泻落于青龙潭。青龙潭是一个经过人工修整垒砌,三米见方的水池,因密林遮掩,少见日光,使潭水显得幽蓝深邃,似不可测。潭上面的岩石缝隙中,数棵藤萝虬曲龙蟠,粗壮的藤干在半空中弯折曲回,犹如蛟龙腾空,直探涌泉桥。
青龙潭之下,地势渐陡,水流景观层现。流水或绕石过木,或撒珠垂帘,潺潺而下。又是三叠三落之后,不经意间从岩崖飞流直落,形成了一帘高十余米的瀑布,跌泻于被称为“卧龙洞”的小石潭。小石潭内石矶卧波,清流激石,发出裂竹鸣金般的声音。瀑布两边的岩崖危石突兀,灌藤蓊茏,古木仰俯,岩崖顶上则是一片森森翠竹。在小石潭附近的一段岩壁上,有一排摩崖造像,个个长面長颈,不似汉人,背景故事未曾细究。另有北宋熙宁年間遊人题记一则,可惜因深藏树木之中,鲜为人知。
沿溪流有一条幽静的石砌小道,小道临坡一侧树木掩荫,隔溪的一侧竹影婆娑,时有高大弯曲者探过小溪,似向游人躬身致意。沿小道行不多远,就是涌泉桥。
游涌泉景区,一定要看涌看泉桥。涌泉桥为单孔石桥,长18.8米,宽3.5米,建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桥面由乱石拼成,桥上栏杆皆为精美石雕,东边桥头有两尊形态可掬的石狮子,桥下拱门顶部刻有精美的兽首。为了方便游人和路人小憩,桥栏杆基座延长成了约两米长的石板凳。桥头立一石碑,上书“涌泉桥”,碑的背面刻有涌泉庵尼姑撰写的《建造涌泉桥记》,桥的另一头竖一涌泉桥的介绍牌。涌泉桥的两边,是密密麻麻的翠竹。走到这里,一定要在那石凳上坐一会儿,偷得浮生半日闲,赏一赏清高的翠竹,闻一闻花草的芳香,听一听小溪的欢唱,或穿越千年听听当年尼僧们建庵修桥的故事……
涌泉庵因涌泉而得名,遗存部分隐藏在距涌泉二、三十米处的涧溪之侧。据《历城县志》记载,该庵始创于齐、梁之间。《建造涌泉桥记》、《重修涌泉庵碑记》载,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以前,仅有草房几间,但因祈求灵验,颇有名声。利津县有一个名明的僧尼云游至此,见“其庵虽有草庐安作,并无大殿配宇”,“以泉之清名而无宝庵之气象”,便主意建殿。她主持此庵后,在广弘佛法的同时,四处奔波化缘集资,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起建,历经十载,于正德九年(1514年)大功告成,時有伽藍殿、祖师殿、石塔,方丈院等,“山門肃立,殿宇森严”,占地近10亩,为当时当地一名剎。后历经战乱火焚,数毁数建,数颓数修,终于民国期间彻底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柳埠林场进驻,在遗址处建起职工宿舍,时仅存清代重修砖石结构后殿一座(三间),吕祖祠一间,残碑若干通。1988年建造四季村宾馆时,将林场房屋和尼姑庵残存拆除,向后迁移60米,照遗存原样建起了现在的涌泉庵。如不是我第一次去时所见,肯定就会相信现在寄于高楼之下的那两座瓦房就是遗存原址了。
明代万历年间的《重修涌泉庵碑》还记载了另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当时香火正盛的涌泉庵,因一场意外火灾佛殿尽焚,众尼僧欲重修而募资不得,只能望墟叹息。有个叫玄安的尼僧云游至此,目睹宫殿残貌,决然发心重修,于是游说信众,广化善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大功告成,使殿宇焕然一新。众尼僧及信众为感玄安恩德,拟为其树碑纪念,然玄安尼僧却悄然而去,不复再现。临走时,嘱托庵尼写个简要的重修碑记,以谢善众功德。时人皆认为玄安尼是真佛现身,一时广为流传。
涌泉池上方茂密的侧柏林中有一条上山小道,沿小道上行百米左右,道旁有一凉亭,名“望岳亭”,据说站在亭内能看见泰山,现因高大浓密的树木挡住了视线,是否真的能看见泰山已无法体验,只有登上白虎山山顶,才朦胧可见泰山巍巍轮廓。
过望岳亭再行不远,林中有一座造型古朴,与四门塔相似的单层石塔,俗称“送衣塔”,考为明代所建。石塔塔高3.35米,每边宽2.2米,全部用大青石垒成。石塔内原有一尊佛像,被盗后再无下落,现只剩下一截石头底座。
相传此塔为涌泉庵内一个叫明喜的尼僧所建。明喜的父亲原在朝廷为宦,因年事渐高,又秉性耿直,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便出家在神通寺当了和尚,法名道兴。明喜为了照顾父亲,毅然随父剃度,在距神通寺很近的涌泉庵当了尼姑。为了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道德和寺规,便修建了这座“送衣塔”,其父将需要拆洗缝补的衣服送到塔内,明喜取回拆洗缝补后再送入塔中由父取回,这样父女虽不见面,却能彼此相顾。
明喜的虔诚向佛和至孝的美德,不仅被当地人们传为佳话,神通寺、涌泉庵的弟子们也敬仰感慨,有僧叹曰:“在家为长女,出家为法子,随父同出家,一修成大意。诸佛真妙法,不辨男和女,一心归净土,真十本不虚。”
神通寺的墓塔林内有“兴公寿塔”,《建造涌泉桥记》里也提到了初修涌泉庵是一个叫明的尼僧,又有送衣塔和僧尼的赞诗为证,可见此故事为实。
与涌泉所在的白虎山相对的青龙山下有一“迎翠桥”,迎翠桥下有一巨石,有泉流从石上串珠滴下汇聚成汪,名为“滴水泉”,此泉曾是神通寺的饮用水源,后来为神异井所替。滴水泉与隔坡的“涌泉”遥相呼应,不知是先有了涌泉和滴水泉这两个泉名才有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俗语,还是先有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俗语才有了涌泉和滴水泉这两个泉名,或者是明喜至孝的故事与“涌泉”和“滴水泉”的名字就是个巧合,无论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结晶。我想,涌泉和涌泉庵历一千五百余年,几经战乱,几经浩劫,虽人去庵颓,却仍然流芳至今,这应该归功于这个至孝故事的道德力量吧。
夕阳西下时,我再一次站在宾馆高高的阳台上,欣赏那片令人“其乐胜于仙台”的美景,落日余晖中的白虎山朦朦胧胧,有了几分似梦似幻的味道;俯视宾馆大楼之下偏居一隅的涌泉庵,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诗曰:“锦阳川上女僧家,红树萧萧白日斜。弟子如云人不见,可怜秋老玉莲花”,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弟子不见玉莲枯,空留断碑伴残瓦。但是,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时代在前进,昔日的断壁残垣已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今天的青山绿水已成为金山银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