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老兵余采藻(散文)
前不久,我随常德市鼎城区网宣协会赴“十美堂”进行了一次采风。初见余釆藻老人,他在人群堆里真不起眼,明显的农村老人形象,我实在没法把他与“神枪手”、“救人英雄”的名号联系在一起——76岁的他身材瘦削,背微驼,皮肤是常年日晒的黝黑,左手攥着发言稿时轻轻发颤,说话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话筒也要工作人员不时地调整。
当他开口讲着自己最熟悉的故事时,台下的人渐渐安静下来,他再也不用稿子。眼前的这位普通老人,眉宇间慢慢显露出藏在岁月里的“兵模样”。我肃然起敬,因为他的质朴和有点羞赧,我更喜欢他。
真的是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赛场神枪手,直面人生偏差
余釆藻,1970年12月入伍,隶属46军136师炮兵团八连,担任班长。他接过兵、带过兵,还上过党校、支过教、写过通讯报道。而让他最为骄傲的是,是他与枪的缘分。他从第一次摸枪,便是白天练瞄准,夜晚研战术,战友常说“余釆藻的眼睛像是装了准星,一扣一个准”。后来参加过沈阳军区大比武的射击项目,他趴在冰冷的射击场上,卧姿10发子弹,不低于99环;立姿10发,从不低于98环。“射击标兵”的奖状拿到手时,他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子,那是属于军人的荣耀,亮得晃眼。
只是年轻气盛时,这份枪法是带着“野劲”一路前行的。他狩猎的瘾格外大,无论节假日,还是休息天,他总是背着枪往长白山上跑,什么山羊、狗獾、野兔、狐狸等,只要被他盯上,休想跑脱。起初,连队见他练枪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常常是肩上背着、腰里挎着、手里提着所获猎物,高兴回队,炫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忘了“私自带枪上山”的纪律红线。直到全师通报批评下来,才像被一颗子弹打醒,彻底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如今,他站在台上,把这段“糗事”说给大家听,表情十分坦诚。那天太阳大,又是在露天,尽管有工作人员给他撑伞,但他还是汗流浃背。抬手擦汗时,他的眼睛直视观众,没有躲闪,只有历经岁月沉淀的坦荡,就像当年在射击场一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含糊。台下没有人嘲笑,反而倒纷纷竖起大拇指:“敢把错摊开了说,这才是当过兵的硬骨头!”
◎生死关头,他还是那个冲锋的兵
1976年3月,他退伍回到了家乡黄株洲。阔别多年,就像歌曲《故乡情》里唱的,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他乡土也好,他乡人也亲,可常在梦里故乡行。他和许多人一样,他乡再美,也比不过自己的家乡,觉得家乡的月亮就是比外地的更大、更圆、更亮。回到家,他的心落了根,情归了位。他在五七中学当过体育老师,后又调到供销社当工作组组长。因为成绩出色,又被选为人大代表,还担任民兵武装连长。
抗洪抢险时,他扛着沙袋跑在最前面;抓捕罪犯,他带着人连夜蹲守。村里的老人都说:“余釆藻身上有股军人特有的硬气、勇气、志气”。
正因为这股硬气、勇气、志气,他救了一群人的命。
那是1979年3月上旬的一天,当时他在黄珠村十一组外滩带领民兵练习实弹投掷,一女生因为紧张,在助跑向前时,脚下被绊了一个趔趄,拉燃引线的手榴弹“咚”的一声,脱手砸到身后方的人群中。引线就像吐信的毒蛇,正在“滋滋”往外冒烟,在场的人当即吓傻,僵在原地,睁大眼睛盯着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全部卧倒!”千钧一发之际,余釆藻的吼声划破春寒。话音未落,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在部队冲锋般,几秒内冲刺到离他十多米远的地方,一手攥住滚烫的手榴弹,反手向安全区域掷出。“轰隆!”手榴弹落下安全地的瞬间发生剧烈的爆炸,泥土残渣溅了他一身。他却顾不上拍打尘土,紧张地回头扫描一下还没回过神的人们,问:“大家都没受伤吧?”所有人都惊魂未定,晃着站起身,连连摇头,结结巴巴:“我们没有,你呢?”他看了看被烧得泛红的掌心,连连说:“大家没事就好,我也没事。”
后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竞相报道这事。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还是那口实实在在的话:“哪顾得上怕?当时在部队咱练的就是这个‘一秒反应’,此时不冲,对不起身上的责任。”从此,他成了周边人心中的英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古稀之年,“兵心”仍为家乡热
现在的余釆藻,老了,腿脚大不如从前,可他还是常记挂着家乡的事。这次,他听闻常德市鼎城区网宣协会将组织一批骨干会员前往韩公渡、十美堂镇进行创作采风。虽然他不便同行,却拿出了十二份的热情,主动与协会取得联系,说:看到这些退休的老人,不辞辛苦,继续为家乡的发展摇旗呐喊、奔走呼号,他们将自己的晚年过得丰富多彩,为家乡的繁荣继续发光发热,我这心里,也热乎起来,想搭把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有人觉得他“傻”,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想着“出风头”?余釆藻却不觉得。他就像在供销社工作时算账、也像在民兵连时冲锋一样。他那份为大家的兵心一点也没有凉过。当台下的观众热烈鼓掌时,他笑着摆摆手,指尖无意识地捏了捏衣角,那模样,宛如接到新任务时的,认真而又谦逊的小兵。
采风结束,夕阳落在余釆藻的肩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我忽然懂了,大家为什么都记住这位老兵:他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一辈子的“兵心”,把责任刻在了心上,刻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也刻在了每个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