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风光潋滟好,劝君卧西湖(随笔)

精品 【东篱】风光潋滟好,劝君卧西湖(随笔) ——解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88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发表时间:2025-10-13 06:31:07
摘要:读书解惑。我相信这个说法。近日再读杨万里诗,稍有收获。这篇文章,不能算赏析,于是作为随笔以记,勉强归为文艺随笔吧。


   四十几年前教学时,遇到一个学生问我杨万里这首诗,既然是送别诗,怎么就变成了劝留诗?我说,既不想别,自然要留。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还有心思赏“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岂不是文不对题?我说“‘六月’好景君须记”而已。我将苏诗句的“一年”改作“六月”,暗合“毕竟西湖六月中”之“六月”以作解。现在看,我挺会糊弄这个学生的。
   真的,仔细琢磨,这首诗还是不像什么送别诗。我的搪塞终于解围,也不再纠结于此了。
   这段师生赏诗交流就此而止。有时想起,颇觉得意,未被学生问倒。往往是有意思的细节,总拿来回味,越是回味,越觉得不对味。我深信我还是没有读懂杨万里的这首诗。
   搬来几首经典的送别诗读,我发现,即使送别要劝留,而只以西湖美景相留,岂不浅俗淡味?日日相看,哪有新奇!
   李白《赠汪伦》以潭深水丰喻二人情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形之情,化作深潭一座。纵有千瓢,哪里挹得潭涸!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干脆借酒直抒胸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思万想,哪怕有一人途中递上一杯酒御寒解愁,都全无。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写目送之久,传达不舍之情:“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不见行路人影,就送青山以随。
   这些典型的送别诗,均在一个“情”字上,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读之,滋味百般,惆怅丝缕。
   想想杨万里的身份,他不至于写一首文不对题的诗吧?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之一,宋人就写诗问“今日诗坛谁是主”?自然首推杨万里,尤其是他再兴“田园诗派”,打破了这个诗派简单的写宁静见长的风格,融入深厚的农耕智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诗风,至今还被推崇。
   杨万里这首“西湖诗”(多数人已经认为是他为西湖特写的诗),传颂近千年,念读何止万亿,该不是因为他有名望,诗有瑕疵而不计吧?而且,这首诗不避庸俗,写了西湖风景的“大红大绿”,如果是无名诗家入笔,我们只能笑笑,杨万里下笔也在“红绿”做文章,却一直称颂千古,西湖也作为了“头牌诗笺”,与苏轼的“西子诗”,双璧西湖。这都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二
   的确,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和送别的情调氛围几乎不沾边。按理说,送别诗,不管怎么写,都能品出一股相离沉婉的况味,而杨万里却是意不在“别”,而在“留”。表面看,意以西湖美景相留。(只能以诗体推测如此)如果这样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即可。净慈寺,就是有西湖十景之称的“南屏晚钟”的所在地。咏诗的前夜,杨万里就在净慈寺,为远赴福州做知州的林子方设酒饯行,夜深而留宿寺中,第二天步出净慈寺,杨万里面对西湖莲绿荷红之景,口占相赠。但看四句诗,就是一首气势恢宏的咏景之作。明明林子方要远行了,还有心思与他并行品西湖之景?这就要从二人的关系入手,解开其中的奥妙了。
   林子方,和杨万里是关系亲密的同僚,他的工作是在朝廷枢密院做“直阁秘书”一职,“直”,即值班,当值,担当之意,“阁”是宋代中央收藏典籍图书的馆阁机构,这个地方,是皇帝常常前往读书,和文臣切磋学问、闲议政事的地方,是皇帝的储才之地,是培养高级文官达士的重要机构,应该说,这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升迁的最直接通道,在“阁”之人,可随时面见圣颜、近身皇帝,虽然品阶不高,但能接近权力中心,能和皇帝对话交流,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近臣宠幸,是宋代培养国家后备干部的地方。这在那时,是所有尚未取得实职的文人士大夫非常向往的职位,其位置,简直就像离月亮最近的星辰,宋代有所谓的“馆职储才”制度,馆阁之人,才有可能做到宰相、尚书等最高品阶的官员。林子方入选,只要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就基本上决定了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前途不可限量,只待一句话的推举,皇帝的一次点头。而杨万里也在枢密院,做的是“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读,和林子方是上下级关系,是他的顶头上司。就私人交情看,彼此是好友,林子方是他私交甚好也甚密的下属。林子方这次身份的变化,是从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变成一个远离京城的地方官,杨万里为他感到惋惜,但又不便直说,或直言劝阻,于是便作诗以为临别赠言。
   这样说吧,在杨万里眼里,林子方在这风光无限的都城里,躺平了也能赢得未来。
   从这个背景看这首诗,那就是用了“障眼法”,每一个字,都是潜台词,难怪我们看不出杨万里为诗的本意,只能看成了西湖风景佳作。
   之所以引起我对诗作背景的推敲,是因为我近日在读《随园诗话》,袁枚有个观点:“善诗者不说”,根据是源自《荀子》的一段话:“善为《易》者不占,善为《诗》者不说。”意思是,读得懂《易经》的人不轻易去占卜,擅长写诗的人不随便说出。或者说,就是今天我们赏析文学的“藏意”吧。藏而得觅,才有豁然开朗之悦。这也是诗歌这种题材给我们的特别审美。袁枚举出一个例子,引《咏裙带鱼》句子“试较瘦肥量带孔,蛟宫应有细腰人”,讽谏之意,尽在趣味中。这就是说透不如含蓄,直指莫比模糊。
   想想“杨林”相别的画面,云烟袅西湖,相谈六月景,杨万里内心却是把多少挽留之意放在红绿一望的景色里,哪有什么风景可留人,彼此皆知,只是不直白。
  
   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不在“四时”中?人在馆阁,早就是不在千万人之列,是出类拔萃的角色,诗人说的六月,都在四时之外。开篇两句,深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在提醒林子方,你在首都临安这个地方,是人间的仙境宫阙,所处位置也是最热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间只有“六月”不在四季里,这是诗人杨万里的慧眼,充满悯情,带着规劝,拳拳之心,殷殷之意,林子方自然深知妙会。
   不为红绿遮望眼,便知红绿意尤深。红绿障眼,通晓者要看透红绿。就像心绪繁杂的诗人写,他乡桃花红不堪,遇见桃花还思归。各处桃花不相同,诱惑与忠贞,桃花一色难辨清,取舍之难,岂是一句“舍得”了得。无疑,杨万里又把一个取舍的难题抛给了林子方,使其再次三思而后行。
   不能以今天的“空降说”来看古代官吏的外任,几乎,外任都是贬谪的代名词。在杨万里眼中,一个官职,在于等待,荒凉之地,总不如临安宫阙,说不定某日林子方就从候缺的位置上,被皇帝一眼看中。似乎再没有比这更幸运的恩遇了。
   杨万里不能不用西湖最艳的风景来暗示林子方了。他情绪饱满地吟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且,这就是眼前六月景,却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
   自古送别之景,哪有这么饱满壮丽,心情哪有这么兴高采烈的。王昌龄“送辛渐”“平明送客楚山孤”,许浑送友人范云是“满天风雨下西楼”,柳永就是送别红颜也是“寒蝉凄切”……难道林子方不懂不知?
   林子方啊,你就是那“接天莲叶”,碧得发亮。这“天”一语双关,更指向天子。可以说,你眼下的处境是得天独厚啊。一旦被皇帝赏识,那就是大好前程。即使是一片小小的莲叶,潜藏在碧色之中,也有一滴甘露擎上去的可能啊。“映日”,明指太阳,暗喻天子,想想,有皇帝罩着他,如此沐浴,林子方这朵荷花才会“别样红”,一旦到了地方上,远离了权力中心,哪有发展的机遇,想红,红得起来吗?只能是花开花落,自顾也生愁。
   杨万里的关切和惋惜之情,真可谓天地可表。用白话说一遍,应该是:子方啊,我的小老弟啊,你可要想想清楚,你现在可是人人羡慕的直阁秘书,今后的腾达机会,你就这样错过吗?潜台词没那么难懂了。小老弟呀,你还是乖乖地留下吧?如果你不好跟皇帝去说,我愿以三寸口舌,为你的前途出上一回老脸。这杨万里大文豪也不管了诗歌“只可意会”的道理了,干脆就表白吧。
   也有可能,林子方认为,哪里莲叶不透碧,何处荷花不“映日”,佯装不懂,一意孤行。彼此的心思,真的无法猜透。
   夜读“随园”,思往西湖。我也不顾身份,插不插上嘴,愿打个帮腔,帮杨万里再添一句劝留的词——
   风光潋滟好,劝君卧西湖。
   且不论,何处更能发挥林子方的才华,但杨万里这挽留劝守的心意,已经超越了“折柳送别”,其文学意趣,也更在其上。西湖六月也有青柳,若杨万里也折柳与之一别,那真的就败味了。
  
   四
   有意思的是,杨万里也要俗气一番,终究没有留住林子方,他又有一首真正的送别诗,其中两句是“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残月别西湖,身影消失在荷红柳绿的浅景里。我想,这“月”应该是一物双关吧,一路行程,一生前途,残冷相随而已。
   也许林子方去意已决,也未听得懂杨万里的诗好在哪里,抱拳大喊一声“好诗!”便挂行囊,孤独而行,也从此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据史可知,最终,林子方的官运也就是在主簿和县丞之间徘徊。
   在古今所有的送别诗里,杨万里的这首诗,应该属于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无一诗可与之比肩,从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述的“诗类其为人”的诗学观点看,杨万里的为人秉性,谦和,质朴,替人分忧,使他的诗歌更具温度感。世人称其“一代诗宗”,不仅是说他的文学造诣,更是彪炳他的为人精神。
   不过,我偏偏生出感慨,杨公不如孔子。《论语·公冶长》里记载孔子与弟子颜渊、子路的一段对话,师生谈及志向,孔子就没有干涉,说了一句“盍各言尔志?”可见,他尊重“人各有志”。即使“夫子哂之”,也会给出一个理由。
   不过,杨万里的诗句,却无意给了杭州一个响亮的风景名片,若踏上“苏堤春晓”,不能不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侧耳倾听“南屏晚钟”,不能不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意给西湖留下佳句,却唱出了西湖风景的丽美,西湖最应该感谢南宋大文豪杨万里。
   如今看,哪里莲叶不“接天”,那朵荷花不“映日”,风景如此纯粹,何须寄托隐意!
   只是我不知我的那个学生去了哪个城市读大学,是否在杭州?是否已经解开了杨万里这首诗的秘境意趣……
   我欠他一个详解,如果相遇,是否愿听我唠叨?
  
   2025年10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四十几年前,作者遇到一个学生问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既然是送别诗,怎么就变成了劝留诗?当时作者得意于未被学生问倒,后来越是回味,越觉得不对味。林子方,和杨万里是关系亲密的同僚,他的工作是在朝廷枢密院做“直阁秘书”一职,“阁”是皇帝读书、与群臣切磋学问、闲议政事的地方,是培养高级文官达士的重要机构。而杨万里做的是“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读,和林子方是上下级关系,是他的顶头上司。林子方这次是从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变成一个类似被贬谪、远离京城的地方官,杨万里为他感到惋惜,于是便作诗以为临别赠言。林子方啊,你就是那“接天莲叶”,碧得发亮。这“天”一语双关,更指向天子。可以说,你当下的处境是得天独厚啊。如被皇帝赏识,那就是大好前程。一旦到了地方上,远离权力中心,哪有发展的机遇,想红,红得起来吗?杨万里的关切和惋惜之情,真可谓天地可表。不过,杨万里的诗句,却无意给了杭州一个响亮的风景名片。只是作者不知那个学生去了哪个城市读大学,是否在杭州?是否已经解开了杨万里这首诗的秘境意趣……好文,作者另辟蹊径,角度新颖,从时代、官职、友情等多方面来解读杨万里的两句诗,联想和想象丰盛而自然,言之有理有据,令读者醍醐灌顶。原来诗的背后有着这样的背景,有着这样的情谊。看破不说破,借诗婉转表达,万语千言凝结成七言绝句,字字珠玑,句句情深,折射出杨万里对林子方发自肺腑的关切,真是感天动地。而杨万里的诗,无意间给杭州做了最恰切、最风尚的广告!因为一首诗,迷上一座城。杭州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此诗功不可没啊。此文布局洒脱,不拘一格,笔法随心随兴而至,诗情飘逸,意趣盎然,盛赞妙笔生花,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3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13 06:36:11
  作者另辟蹊径,从多维度来解读杨万里的两句诗,联想和想象丰盛而自然,言之有理有据,令读者醍醐灌顶。原来诗的背后有着这样的背景,有着这样的情谊。看破不说破,借诗婉转表达,万语千言凝结成七言绝句,字字珠玑,句句情深,折射出杨万里对林子方发自肺腑的关切,真是感天动地。而杨万里的诗,无意间给杭州做了最恰切、最风尚的广告!因为一首诗,迷上一座城。杭州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此诗功不可没啊。深度赏析,不拘一格,笔法随心随兴而至,诗情飘逸,意趣横生,非凡的审美体验令读者茅塞顿开!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遥握,秋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09:50:16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精准的编按。辛苦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教师,也应该在业务和发展上不断追求成长,教师犯的错误也不少,方法的,理解,思维的,甚至是观点上的,也应该允许,但教师本人应该不断提升,我已经躲过了这个时期,退休了,但写出一点感想性的随笔,给有兴趣的老师看看,学术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不能流于肤浅。解读这首诗的过程也有趣,起码可以锻炼严谨的思维能力,提高赏析水平。在这方面,罗老师一直在教学岗位,胜于我,向你学习。我觉得杨万里这首诗(送别诗)写得有别于其他,别开生面,所以需要好好理解。写得不成熟,没有观点,只有看法。远握,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13 08:30:11
  我总感觉,这不是一篇随笔,严格点说,应该是赏析。打破常规理念,另辟蹊径,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送别诗进行历史的、对比的、现实意义的解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深刻深入一首诗的血液的涤净,更加具有现实性。我想,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新课程标准、施教者能够这般去思考、去甄别、去解惑、去传承,何尝文化不丰。点赞学习,远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0:00:44
  我总觉得文中有一些随笔性的情节,所以定位随笔,当然主体部分是赏析。生怕写成教案,那就意义不大了。我认为,杨万里的这首诗,是在所有的送别诗里最具特点的一首。我一直觉得,可能有学生也觉得,这是一手快乐送别的诗歌,没有一个灰色的字眼,满篇都是风景妙好风光灿烂,和送别时应有的氛围极不和谐。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探究想法,把阅读体会写出来。语文教材要兼顾多方面,工具性、思想性、时代性、艺术价值等,而且,即使有了教学参考书,一旦照本宣科,没有教师的理解,就死气沉沉了,而需要教师的理解和组织,又怕乱来,所以极难。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保证健康思想传递的同时,应该视为一门艺术,工具性不必强调谁都懂得,关键是艺术审美,在这一点上,几乎忽略严重了。审美,是兼顾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途径,我觉得教师确立这样的教学思想,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的现状渐渐地有所改观。但审美和高考题有些距离,这是学术的问题,需要研究,高考题就考审美怎么样?说多了,见谅。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留墨,你的教育行家,向你学习。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3 10:20:48
  我记得有的考卷中,将此诗命名《西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放在一起让考生选择,有很多人都答错了,选择了《西湖》。其实,换个角度看,送别诗就是劝留诗,古代折柳送别,以柳寓意“留”就有此意,所有的送别,都是明知离别不可避免,还要几回回挽留,以示不舍。至于这首诗表面看只描画了西湖六月美景,老师的分析点到了“穴位”——以美景挽留,借景生情,生出缱绻之情。非常棒的解读,独具慧眼,令人收获满满。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0:35:24
  韩老师的解读非常棒,谢谢你的精彩留墨。的确,送别诗就是劝留诗,折柳送别,是中国送别文化的代表意象,一个“柳”与留的谐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含蓄美。但仔细琢磨题为送别,诗歌内容却一个劲地写西湖美景,总觉得别扭。命名《西湖》,可能对于初中孩子来说,不必考虑背景,只解读西湖风光美,命题人可能是这个用意。如果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放在一起让考生选择,有点不地道了,学生只能根据死记硬背来选择了。还是回到正题,到底以什么留住林子方的脚步?可能,杨万里认为这样前途了,但林子方可能并不这样看,还是一意孤行了。人生是无法假设的,如果让林子方留下,后面的历史故事需要重写了。读书解惑,可能对别人而言就不是疑惑,我当初就没有深入了解,故而绕嘴一番,写写今天我对诗歌的这个理解。远握,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简柔        2025-10-13 12:59:51
  杨万里的这首诗我好像只读过这首,只是浅浅理解。哦,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与意蕴。感觉我重回课堂,上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赏析课。我只能说,怀才老师上得真好呀,颇有收获,鼓掌。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5:08:43
  当老师的备课不一定要搞得这么细致,但必须弄懂,才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否则,也无法应对课堂的变化。这是我当老师的一点体会。我也是怕写成教学教案,必须像随便那样漫谈。不断学习,就有境界,获取一首诗的意境,就像吃一枚开心果,自己感觉好。谢谢简柔老师的谬赞,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10-13 13:40:30
  欣读老师美文,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一诗,初觉是盛赞西湖夏景的千古绝唱,细究方知藏着深沉情谊。彼时林子方外放,杨万里不直言挽留,却以西湖荷花作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世气象,“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人才当得的荣光,句句是景,将关切藏进湖光山色里,这般“看破不说破”的婉转,比直白叮嘱更显肺腑。杭州最动人的名片,没有刻意宣传,却让“人间天堂”的模样随诗句流传千年。如今再读,眼前是碧荷映日的盛景,心中是文人相惜的温情,更懂为何一首诗能让一座城成为代代人向往的梦境。历害写得真棒,问好老师,创作愉快,秋祺!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5:11:38
  朋友之间,才有倾情付出。杨万里惜才爱才,爱到骨子里,希望年轻的林子方能够留下,前途是林子方的,感情 是杨万里的,我们收获的是两个人的珍爱世界。突然写点思考性的东西,练一下大脑。谢谢蓝色老师精彩留墨。期待佳作,祝你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枫桦        2025-10-13 16:46:09
  杨万里的诗是一段佳话,让一场送别,成为西湖之美妙写真!其实西湖多景,可以任意去描述,不必拘泥!走在世间路,有几分洒脱,几分萧索,心中有崚嶒,写意再写意,是旅行者要具备!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7:16:08
  我也始终觉得,再好的风景里,如果没有历史,没有一些人物在其中活着,风景就失去了观赏的意义。西湖是风景精美之地,也是珍藏历史故事太多的地方,每一次挖掘,都有让自己惊奇的发现。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13 17:15:47
  怀才老师解读的杨万里的这首诗绝了,相信你那位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的!不论什么题目,怀才老师都会写的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太好了。拜读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7:18:34
  谢谢枫叶老师的精彩留墨,尤其谢谢你对我的鼓励,但愿年老是的丰富能在年轻时加身,很多事情,都只能留着一些遗憾,但这不是我们可以感到沮丧的,一个老师也在成长。如今,也像做老师的时候那样,认真备课,勤于思考,这是做教师的好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13 19:56:48
  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杨万里的送别诗。“送”即“留”,也是不舍,不忍分开。读老的文,重上语文课,多感慨,多领悟,学习了,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9:59:43
  因为算是一次备课吧,文学可以帮助我重新解读一首诗。曾经的课堂,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们可能有很多解读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次重新解读,是一次纠正偏差。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10-13 23:03:05
  读了老师的这篇大作,才知杨万里的这首诗所隐含的那层深意,也不能不让学生佩服老师的才思。祝老师秋安!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0-14 06:21:08
  今晨终于抽出时间阅读老师的文章,大有收获。这首诗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写景的,我亦如此。可经老师的解读,才恍然大悟。老师真是独具慧眼,兰心蕙质。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不知老师是否赞同,当代用人之道,不是人人都有林子方的机遇,去基层锻炼,下一步可能是衣锦还乡,若多年徘徊在上级,并没有太大发展。但我不知道古代的用人之道,有机会接着聆听老师教诲!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