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捉金蝉(散文)
已经连续三年了,每到夏天的傍晚,我都会驱车十多公里,来到城东南一片茂密的榆树林子里捉金蝉。
金蝉大多生长在柳树和榆树林子里,虽然白蜡和杨树林里也有,但数量远不及柳树和榆树林里多。
蝉大概也和人一样,有性子急慢之分。明明是太阳还老高,但榆树枝上已有不少早早就结束了破土、攀爬之行程的,将个肥硕的身躯倒吊在孱弱的枝条末端,静静地等待着“羽化成仙”的那一刻。我之所以每次比同行的人多逮不少,原因就是我发现了蝉的这一秘密。
来到目的地的我,并不像年轻人那样着急忙慌地走向林子深处,而是慢条斯理地点上一支烟后,迈着小方步在每一棵树下不紧不慢地仰头端详,不一会儿,便能发现一二。因此,在别人装金蝉的瓶中还空空如也的时候,我的瓶子里已有好几个金蝉了。如法炮制下去,天黑之前,我已收获颇丰。我实在搞不明白,这部分蝉中的早行者是怎么想的,就算人们暂时发现不了它们的影踪,但当夜幕降临,耀眼的强光手电光足以亮透林子的角角落落、枝枝丫丫时,它们那已经从壳中脱颖而出的白亮亮的身体和舒展的双翅也足以暴露在人们的视野里。这部分早起的蝉,往往是被人们捉住最多的,很少能有几个逃过人们的火眼金睛。
晚上的7点左右,林子里终于暗了下来。此刻,正是金蝉大量破土而出的时候。这也是考验捉蝉人眼力与腿力最关键的时刻。眼力如我一般好的,在强光手电的覆盖范围内,能同时发现前后左右几棵树上的情况,鸡啄米般地将正在全力向上攀爬的蝉收入瓶中后,再急匆匆地奔向下一棵树。有时,竟能在一棵树干上捉到三四只攀爬高度不等的金蝉。此刻,眼力不好的,只能望着别人瓶子里满满当当的战利品兴叹。更为甚者,是自己明明刚从这棵树下走过去啥也没发现,而后来者却能上下其手捉住了那么一两只。而腿脚慢的,则永远是在步人后尘、捡人遗漏。
金蝉这一集中出土的时间,大约可持续半个小时左右。仅仅半个小时的光景,捉蝉者的水平已立分高下。捉蝉少的人要想赶超,只能将精力集中在晚上九点半或十一点时蝉再次集中出土的时候了。
习习的夜风中,我忍住蚊虫的叮咬,深一脚浅一脚地徜徉在树林里,收获着一个个小小的惊喜,脑海里便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小时候捉金蝉时的情景。小时候,我们当地人给金蝉叫消息牛,给蜕了皮的蝉则叫消息。
那时,手电筒对农村人来说是奢侈品。别说人们没有,就是有也舍不得拿来照消息牛用。儿时捉消息牛,一靠扣,二靠摸。扣就是扣消息牛的窝。每当发现树下的地面上有一个薄薄的小窝时,轻轻地用指头一挑,小窝变大变圆,里边就会藏着一个呆头呆脑的消息牛;摸就是借着月光、星光,在树干上有凸起的地方摸一下,有时是一个消息牛,有时是一个树疙瘩,有时也会是聚集在树上的一堆黏黏的虫子。是消息牛,固然让人兴奋;是树疙瘩,也能让人接受;最烦人的是摸到虫子,这种虫子一堆一堆地聚集在一起,分泌出一种黄黄的液体,散发着一种令人作呕的怪味。一不小心摸上一把,即便是赶紧将手在泥土里、树皮上来回乱蹭,也始终无法消除那种味道。那时,捉到消息牛后,不是用矿泉水或饮料瓶子盛,而是攥在手心里。当两只手里实在攥不下时,赶紧飞也似地跑回家中,向咸菜瓮里一扔,再赶紧回到林子里寻找。捉金蝉最有趣的当属白天下雨时。骤降的雨滴将消息牛窝顶上那片薄薄的泥土打湿淋透后,在窝内异常憋闷的消息牛便赶紧爬到地面上来,随便找一棵树后就开始往上攀爬。雨水将消息牛身上的泥土冲刷得干干净净,老远就可以看到树干上有一点琥珀色的光在蠕动。一下将其捉住后,指尖会明显地感觉到消息牛似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一般,全身猛地一颤一缩,两只强壮有力的齿状“大刀”便开始在我的手指上来回乱锯。期间,我也总可以见到一不留神从树干上摔下来的消息牛正四仰八扎地在泥地上挣扎的场面……等攒上一段时间后,母亲便将腌渍好的消息牛放在大铁锅里,借着锅底余灰的温度,将消息牛慢慢炒好,颠着一双小脚来到空旷的崖头上,悄悄地递给在凉席上仰躺着乘凉的我。放一个到嘴里慢慢咀嚼,那酥脆喷香的美妙滋味是今天用油炸、油煎的消息牛无法比拟的。长大成人、远离家乡后,虽然我也尝试过在电饼铛里烘烤或在天然气炉子上小火慢焙,但却永远也吃不出原来的滋味了。
在我捉金蝉的这片树林子里,每天晚上我都能碰上一个怪人。这人少说也有七十开外,破旧的衣衫下是一具瘦骨嶙峋的身体。说他怪,一是因为他原本可以守着自家鸡棚周围那些高大的榆树守株待蝉,而不用费心竭力地满树林子里乱转悠;二是因为他原本可以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堂而皇之地捉金蝉,而不是像我儿时那样围着一棵树瞎摸乱瞅。有时,正聚精会神地捉金蝉的我冷不丁地与立在黑暗中的他打一照面,他那空洞的眼神和茫然的表情,顿时让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三年来,我没和他说过一句话,也从未见他手里有任何盛装金蝉的工具,更没见他捉到过一只金蝉。于是,我便暗想,这个看似古怪的老人究竟想要干什么?
在这片林子里,每天都能遇到的还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这小伙子永远是一身整洁的运动服装扮,一手拿一个雪亮无比的强光手电筒,一手提一个不透明的硕大的饮料瓶,健步如飞,活力四射。我不仅纳闷,如他这般的年龄,哪有整晚上来树林子里捉金蝉的?后来熟识了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他不辞辛劳地捉金蝉就是为了给他热恋中的家在外地的对象吃。仅仅是一个爱吃,就足以让爱恋她的人奔波于酷暑之中,我不得不承认爱情的力量实在是强大,实在是无敌!那晚,回家后的我,竟久久不能入睡,且专门写了一首名为《蝉》的诗———
“我是一只眷恋红尘的蝉
在黑暗中寻觅了你三整年
不停地崛起
努力地上攀
只为冲破泥土后
再见上你一面
把相思的苦楚
对你倾心长谈
六月的夜风
还是那样温暖
满天的星斗
还是那样璀璨
忍着剧痛
我羽化成仙
只为阳光普照时
能把你找见
与你同宿同飞
再续前缘
站在高高的树巅
我激情满怀拨动心弦
把深情的恋歌传得很远很远
只为你能够听见
只为你能够看见
幸运之神再次为我推波助澜
让我来到了你身边
这一刻
所有的磨难都化作了云烟
心底泛起的是如蜜的甜
尽管一个月的时间太短太短
尽管仍有太多的不舍与眷恋
但此时的我
已别无所求
感恩苍天,风雨淡然”
其实,我捉金蝉也有为我妻子的成分在里边。不知怎的,我的妻子每到盛夏便特能出汗,即使坐着一动不动,也得每天湿透几件衣服。后来,听人说金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血化瘀、明目退翳、降压抗菌的功效,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有一定的疗效。于是,我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捉金蝉行动,且日渐上瘾,乐此不疲。此举,对治疗我妻子出汗的毛病来说虽收效不甚明显,但我捉金蝉的习惯却已经养成,不知不觉间,我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腰腿疼的症状没有了,血压也恢复了正常,失眠的毛病也从此杳无踪影,每晚往床上一躺,便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傍晚捉金蝉时,总能听到居住在林子附近的老百姓边找金蝉边拉呱的声音。一个说没想到这种小东西现在竟然这么金贵,一只能卖一元钱。另一个说那有啥,消息牛皮都三毛钱一个了。两个消息牛皮就能换一个白面馒头。正在我错愕之际,一阵嘹亮的吆喝声从三轮车的高音喇叭里传了过来:“收消息牛,收消息牛皮……”此时,我方知老乡们谈话的内容之真实性了。
忽然,那个古怪的老人开口和他们说话了。他说近几年这块林子里的消息牛出得越来越少了,消息的叫声也不那么密了。以前,每到夏天,消息的叫声就吵得人心烦,似乎能把整个村子吵翻了一样。现在,即使是正当午时消息叫得欢的时候,也没有先前那样的阵势了。去年秋天,林子里来了几个折干树枝的外乡人。问他们折这些干树枝干啥,他们说是烧烤用,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把消息牛籽给弄走了。一人用责怪的口吻说你就不该让他们弄走,整天在林子里守着个鸡棚,看门也看不好。另一个说,别人捉消息牛是为了吃,而你却是为了捉了去放生。就凭你这眼神,你一晚上能捉到几个?你就是捉一夏天,也远不及被那些人折走的一根树枝上的消息牛籽多。老人说是哩,倘若今年再发现他们来,我定不会让他们弄走这里的一根树枝。要不,再过几年,咱们村的孩子都不知道啥是消息牛了。这没了消息叫声的村子,就真的没有夏天的味道了!
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我想不到这个看似古怪的老人,竟然能说出这种满含哲理的话来。
蓦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两首与蝉有关的诗。一首是清代袁枚的《所见》,一首是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欲捕鸣蝉”的孩童和“居高声自远”的鸣蝉这两幅清新脱俗的画面,竟是那样的真切、清晰、自然、和谐,耳边也仿佛回响起了群蝉那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的和声。这和声,似鼓点震颤着我柔弱的心房,令我震撼、警醒,如清泉流淌在我即将干涸的心田,让我滋润、舒展,像音乐拨动着我心灵深处那份悠悠的乡情,使我回味、动容。
是啊,我之所以驱车来到这块远离城市的乡村树林里捉金蝉,又何尝不是在寻找我童年的纯真与乐趣,释放生活上久积于心头的压力与烦闷,又何尝不是对我久违的故乡一种最为原始的亲近与膜拜?
夜深了,强光手电筒的光暗了,林子里静了,整个村庄也随即笼罩在了一片安详的氛围中。偶尔有一两声蝉鸣响起,夜幕下的一切更犹如我儿时的故乡一样,显得是那么古朴、亲切、自然。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愿能引发人乡愁的蝉声年年不断,世世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