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三餐四季,只盼你长大(散文)
每逢周五放学后,外孙壮壮准会来我这儿过周末。这顿晚饭,我都是煮面条给他吃。之所以拿面条当晚饭,是我自己晚上只吃瓜果玉米啥的,如果特地弄饭菜,他一个七岁的孩子,也吃不了多少,剩下的“隔夜菜”,只能倒掉,实在可惜。
偏偏壮壮也喜欢吃我煮的面条。他已经习惯了周五的这碗面。有时弄了饭,他反倒撅着嘴不乐意,嘟嚷着说:“婆婆,我要吃面嘛!”
自然,这碗面我是极其认真对待的。就说买面,每次去超市,我都得在面条货柜前转悠半天,捧着包装袋左看右瞧,看啥牌子,看生产日期,看产品标准代号,还有配料表也得逐字看,那些添了太多杂七杂八东西的,我绝不买。最后,把所有信息都看仔细了,这才放心拎回家。
至于煮面,清水煮白面那是万万不行的。鸡蛋得有。但壮壮只肯吃搅散的煎蛋。可我总觉得煎蛋过于油腻,热量也高,常吃对小孩子身体不好。后来我寻思着,悄悄把煎蛋改成了蛋花:等锅里的水沸了,把鸡蛋搅散了直接淋进去,然后再下面条。
说来好笑,有好几次,壮壮吃鸡蛋时大概尝出了不一样,皱着眉问我,“婆婆,这鸡蛋怎么软软的?”我赶紧打哈哈,“可能是婆婆煎的时候少煎了一会儿,这样更嫩呀!嫰鸡蛋吃了会长高高的。”听我这一说,他也不再追问,只顾着埋头嗦面。毕竟是小孩子,好哄。
也不知道这个“善意的诺言”能骗他多久,或许等他再大一点,就会揭穿我的“小伎俩”了。
当然,鸡蛋在面条里只能算是配角,壮壮最爱吃的卤牛肉,那个才是撑起整碗面的灵魂。
这不,说起来只是煮碗面而已,可准备工作从周五早上就开始了。我要特意去超市买牛肉,只挑腱子肉。这部位的肉纹理细密,筋膜纵横,卤出来后口感弹韧,特别有嚼头,好吃!以前没经验,卤的牛肉要么发柴,要么软烂。后来看了网上不少视频,才知道原来牛肉要用清水浸泡一两个小时,中间还要换几次水,这样里面的血水才会充分泡出,卤出来才不会腥。然后,还要把那些姜片、八角、桂皮,盐、生抽、老抽等调料,一起腌制三四十分钟,再放进电压力锅卤。
卤好的牛肉午摊凉,再把它们切成条状,用保鲜膜一块块裹紧,再放进冰箱去定形。这个“定形”法,我也是在网上看来的,确实是个好法子。晚上煮面的时候拿出来切,牛肉一点都不会碎,想切多薄的片都行。等面条快煮好时,抓一把牛肉片撒进锅里,热汤一激,那香味儿,绝了。
还有煮面的油,我只用茶油。这是二姐给的,是她自家山上摘的茶籽榨的,我宝贝似的放在厨房柜子里,平时炒菜舍不得用,只有给外孙煮面或蒸蛋羹时才拿出来吃。
对了,大外孙浩浩也爱吃我煮的面。他周五来得极少,但过来了一进家门就大声嚷着,“婆婆,给我煮弯弯扭扭的面哟!”这“弯弯扭扭的面”,当然只有我才懂。不过浩浩的面条,除了牛肉鸡蛋之外,还得撒上一把榨菜末提鲜,这是专属于他的吃面“标配"。壮壮的面是不能放榨菜末的。所以,浩浩的面要少盐,得先起锅。壮壮的面起锅时,则要再加一点儿生抽才够味。
但无论如何,不管这两兄弟怎么各吃各法,这碗面,我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可对自己的一日三餐,我却特别随意,炒两个菜都嫌麻烦,有时干脆两三个菜并一锅炒。自己都服了自己的“创新”。
对着俩外孙,哪怕只是一碗简单的面条,我都恨不得拿出十八般武艺。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隔代亲”吧!
其实,天底下所有长辈大抵一样,心里都装着那份“隔代亲”,就盼着孙辈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在日常的三餐四季里,看着他们顿顿都吃得心满意足,一年年长大——这,便是我们这把年纪里,最大的欣慰,最甜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