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小院琐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小院琐记(散文)


作者:丁文书 布衣,15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发表时间:2025-10-14 06:11:37
摘要:1998年国庆和中秋“双节同庆”那一天,我们搬进了从夫人单位分得的宿舍。几年的时间里,在单位同事之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东篱】小院琐记(散文)
   1998年国庆和中秋“双节同庆”那一天,我们搬进了从夫人单位分来的宿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我们没有喜形于色,但内心却如同千万朵怒放的鲜花。宿舍位于淮安老城区东门外一座小院子里,里面一共住着十二户人家,所有人家房屋的“套型”基本一样:一间主房门朝南,对面是厨房,厨房隔壁是一间只有八九十厘米宽的卫生间,后面是一间一张床铺大小的储藏室。
   宿舍很袖珍,太精致,就像一件手工艺术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和夫人十分满足。
   小院刚建好的时候,主房和厨房之间是一条东西向的公用通道。通道本来有四米左右宽,但随着二代、三代居民的陆续入住,厨房不断外扩,通道随之不断瘦身,目测一下,现在的通道最多只有三米左右宽了。我还是觉得这是人气,并无大碍。
   小院最西头有大门,我们入住的时候,只剩下门框,早就不见了门的影子。北边门垛子最上头和房屋山墙之间的裂缝足有一厘米宽,看着很吓人,庆幸的是“危门”一直没有出现过险情。只到一号房东换成第四代居民的时候,新房东才想办法对门垛子进行了修补,裂缝这才不见了踪影。
  
   二
   在小院子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外人”,因为当时我在农村工作,是沾了夫人的光才搬进了小院子。
   搬进去没几天时间,一天晚上,我刚准备吃晚饭,七号居民,实小安会计走到我家厨房门口大声对我说:“丁老师,走,到我家一起喝两杯去。”搬进小院子之前我并不认识安会计,面对人家突如其来的邀请我手足无措了一样。
   安会计硬拉着我来到他家的主房间,屋里还有四五个人。
   “都是单位同事,开会后临时小聚,丁老师可不要见外啊。”安会计再一次向我解释。
   安会计推着我坐到面朝门的位置上。开口说:“丁老师第一次参加我们活动,是贵客,今天必须上座!”我推辞不了,只好坐下。紧接着,又有两个实小的老师先后走了进来,坐到了空余的位置上。
   席间,同一桌面的刘老师突然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兄弟,我们宿舍的墙壁都是用泥土砌成的,时间一长,砖缝之间都已经空了,墙壁不隔音。夜里起夜的时候,‘泉水的叮咚声……\'可得小一些,注意隔墙有耳啊!”
   看着我发愣的样子,其他七八个人全都大笑了起来。
   墙壁不隔音成了公开的秘密,所以夜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隔壁人家“泉水的叮咚声”,小孩半夜的哭闹声却经常能听到。面对筛眼一样的墙壁,孩子们哭闹声的穿透力真是太强大了。我倒是不记得难受,久了就成了音乐。
   因为临时聚餐,桌上无非是猪头肉、花生米、猪耳朵之类的熟食,另外安会计的夫人又现做了几样烧菜和炒菜。普通的酒,普通的菜,但那一顿聚餐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安会计和其他小院人的热情和真诚,一下子就消除了我身为一个“农村教师”藏在心底的那一丝丝自卑感。
  
   三
   我家是二号居民,和三号宗老师家是一起入住的。宗老师是实小老师,一直任教四五年级数学。宗老师教学认真,为人谦虚低调。生活当中,宗老师更是一个非常勤快能干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宗老师包的饺子。饺子不大不小,弯弯的,皱褶细密,刚包好的饺子端坐在桌子上,一个个全都稳稳当当地挺着大肚腩。饺子从锅里装进盘子后,腾腾地冒着热气,有时是猪肉韭菜馅的、有时是猪肉芹菜馅的、有时又是猪肉青菜馅的,口味总是咸淡适中,诱人馋涎。在宗老师家窄小的厨房里,我和宗老师的老公、公公曾多次喝着美酒,品尝宗老师亲手做的馅料,包出的饺子。一直到现在,总感觉那些饺子的余香还在嘴里面萦绕着呢。
   提到宗老师的老公我就不得不说一件趣事了。
   宗老师的老公姓庞,原来在淮安中学任教,后来辞职去了南京第二十九中。庞老师曾在《扬子晚报》专栏分析预测过当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命题方向,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
   大概是1999年夏天的一天,庞老师家的冰箱坏了,天气炎热,小孩子急着吃冷饮,没办法,庞老师只好找来了修理师傅。师傅拿出工具,开始查找冰箱罢工的原因。庞老师一会儿去厨房做家务,一会儿过来看看冰箱的修理情况。
   师傅满头大汗,抱怨说:“乖乖,你家冰箱的问题不小啊,我用测电笔测了半天,怎么到处都没有电的呢?要不,我找人把冰箱拖走,带到修理部再仔细检查检查,你看怎么样?”
   “没电?师傅,冰箱的电源都没插,怎么能有电呢?”庞老师笑着说。
   师傅没去看电源插头,而是直愣愣地望着庞老师,然后开口问:“这儿是实小宿舍,看样子你也应该是老师,您教什么学科啊?”
   “师傅,我在中学教物理。”
   “嗷,嗷!”师傅插上电源,再一次仔细查找,很快就找出原因,修好了冰箱。”
   不知师傅当时是无意还是有意,但我想,当时他的内心肯定觉得非常有趣,没想到自己修理冰箱的时候,竟然遇到了一个懂行的高中物理老师。其实,师傅不知道,刚刚三十出头的庞老师早就是高三物理教研组的组长了。
   很多琐事,变成了趣事,可能这就是生活心吧,没有这份热爱俏皮的生活心,有些事就成了堵心上火的事。
  
   四
   毕老师住在小院旁边的小楼上,因为都是单位同事,所以经常到我们小院来窜门。
   毕老师淮安师范普师班毕业,爱好特别广泛,在实小竟然成了音乐和美术学科的业务骨干,刚有电脑的时候,毕老师日夜钻研,很快又成了电脑高手。其实,毕老师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倒不是这些。
   我们在小院居住的那个年代,基本上没有手机,更谈不上智能手机了。于是,聊天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做的事情。
   经常看到两个一堆、三个一群地聚在一起,特别是不太勤快的男人们,找了一个借口,聚集在小院子里,吞云吐雾,津津有味地聊着单位的事情、社会上的新闻。
   侃着侃着,竟然听到了呼噜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毕老师靠在墙边睡着了。毕老师的头歪斜着,但整个身体竟然没有一点点将要倒下的迹象。
   别人声音大了一些,毕老师被惊醒了,问了一句:“你们刚才说到哪儿啦?”听清楚后又兴致盎然地加入了海侃的行列。没过几分钟,有可能再一次听到毕老师的呼噜声了。
   有一次我和实小的一位王老师谈到了毕老师,王老师笑着说:“毕老师好像有特异功能,靠着一堵墙、一棵树,哪怕是一根电线杆,他都能酣然入梦。换着我们,早就跌倒了。毕老师神呢!”
   毕老师怎么这么瞌睡的呢?原因竟然就是他自己太聪明。毕老师通过自学成了电脑行家,帮着夫人开了一家文印室,夜里经常要熬夜加班,所以,白天经常犯困就真的不足为奇了。
   遇到一个有趣的人,他就成了开心果,一片特别的风景。倒头就睡的人,我们喜欢,常常想自己遇到点事儿就睡不着,好想学学他的这个特异功能。
  
   五
   周末了,呆在家里能干些什么呢?十有五六的人会选择打牌。那时候掼蛋还没有盛行,人们打的牌基本上都是麻将。小院人打的是小麻将,娱乐而已,算不上赌博。
   周日的一天下午午休后,小院人又开始了酣战。麻将桌上四个人,旁边站着三四个观战的,一屋子人有说有笑。因为都是小院子里的邻居,而且输赢不大,所以整个战场的氛围非常和谐,闻不到一点点硝烟弥漫的味道。四个人基本上都成了了“赢钱不笑,输钱不跳”的真君子。
   傍晚五点左右,四号居民杨老师鼻子突然用力吸了吸,“哪来的糊味啊?”
   一屋子的人鼻子都用力嗅了嗅,有人说“好像是有糊味”,也有人说“我没闻到啊!”
   “不得了了,我家煤气灶上正在烀小蹄膀呢!”杨老师突然放下手里的“发财”,箭一般冲向自家的厨房。
   三缺一,旁边的人赶快补上了空缺。过了好一会儿,杨老师才走了回来,笑着说:“蹄膀糊了,锅底也糊了,庆幸的是没有发生事故,蛮好蛮好的。”
   “张蛮好,真是蛮好蛮好的!”(杨老师女儿的小名叫张蛮好)旁边有人接话说。
   还是这位杨老师,聊天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杨老师曾带回老家一罐咖啡,父母亲不习惯喝咖啡,眼看着要过期了,于是老母亲将咖啡一股脑倒进了猪食盆。猪的特点是好吃嗜睡,没想到那天晚上,那头喝了咖啡的猪来了精神,半夜里在猪圈里来回走动,嘴里还不停地哼哼着。整整折腾到天麻麻亮才稍微消停一些。猪的记忆力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估计那头猪到终老都不会忘记那个令它彻夜未眠的夜晚的。
   生活就是这样随意,这段日子,真的就成了我的怀念。怀念那个场景,那些人,组成了一支曲子,小院不必维也纳音乐大厅差。
  
   六
   说了小院人那么多事情,也来说说我自己吧。
   1999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学校安排我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到实小听课学习。活动结束后已经中午,几个人一合计,不回家了,打平伙去。
   吃饭间隙,突然听到隔壁简易包厢里传来几个熟悉的声音,有同学,有邻居,都是夫人在实小的单位同事,必须过去敬酒了。
   来到包厢,一桌十一二个人,一半都是熟悉的面孔。
   加座,和人家一个个碰杯畅饮。熟悉的更熟悉了,不熟悉的经人介绍后也变成了熟人。
   隔壁的同事打了招呼后都走了。
   又过了很长时间,包厢的地面上酒瓶也像喝醉酒似的横七竖八地斜躺着。
   散了,终于散了。
   我推着自行车回家。路途不远,十分钟后我就回到了小院。
   门钥匙,没找到。
   用力敲门,没人开门。
   过了一会儿,再敲门,门仍然没有打开。家里没人,门哪能打开呢。
   我坐在门口,没有两分钟,竟然打起呼噜睡着了。
   宗老师的婆婆庞奶走到我身边想叫醒我,我没有应声。庞奶紧张起来,赶忙打电话让宗老师想办法通知我家夫人。
   夫人回家后把我架到了床上,我仍然处于昏睡状态。
   庞奶关心地说:“不会有问题吧?要不赶快找医生来挂两瓶葡萄糖?”
   挂了葡萄糖后,我终于醒了。紧接着便是一阵呕吐,饭菜、酒水喷涌而出,嘴巴就像打开了阀门的闸口。吐完后漱了口,又喝了半杯凉开水,肠胃才感觉稍微舒服了一些。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时候,庞奶真像大家长一样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
   人生难得一回醉,我这醉态,却不必平常的小醉微醺,都成了有趣的故事。
  
   七
   小院很和谐,但人与人之间难道就没有红脸的时候吗?有,当然有。
   一天傍晚下班后,我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刺耳的尖叫声:“你要死了!”我赶忙拿着饭勺走了出来。
   东边不远处,A老师右手正用力拧着B老师的臂膀。初夏,大家都已穿上了短袖衣衫。B老师疼得龇牙咧嘴,嘴巴歪斜,脸部表情严重变了形。
   B老师用力挣脱A老师的手,另一只手不停地揉搓着被拧的地方,一句话没说,径直走回了家。一定是理亏,只好哑巴吃黄连了。
   “开玩笑都没有边了!”A老师依旧生着气,气呼呼地走向自家的方向。
   玩笑肯定开过头了。我转身回到灶台边,没有人出来刨根问底。夕阳红红的,房屋的墙壁红红的,小院中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染上了红红的颜色。
   第二天傍晚,A老师和B老师在小院中又见面了。能不见面吗?巴掌大的地方住着四五十口人,低着头走路不小心就能撞破了额头。
   A老师笑着说:“昨天我揪得重了,没事吧!”
   “没事没事,是我的不对!”B老师抱歉说。
   两个人互相笑了笑,风轻云淡,前嫌尽释,各自迈着轻松的步子向前走去。
   看看,风雨过后又见到了彩虹。都是单位同事,都是住在一个小院子里面的紧邻,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八
   有一天傍晚,我和隔壁庞老师饭后在家门口闲谈,突然提到了一号居民吴老师。
   “哎,这两天怎么不见吴老师出来散步聊天了?”
   “对,我也在纳闷呢!”庞老师接着说。
   “嘘,声音小一些。咱家那位过两天要上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个人正关在房间里面磨课呢。昨天晚上有同学请他吃饭,人家磨破了嘴皮子他都没去参加。”吴老师的夫人李老师从厨房里赶忙走了出来,小声告诉我们。
   我和庞老师笑了笑,赶忙压低了聊天的声音。
   小院人爱工作写在自己的脸上:早晨,大家全都精神抖擞地走出院门;晚上,一个个又神色疲惫地回到自己的蜗居。小院人热爱工作还写意在他们的脚步上:早晨,大家步履铿锵急促;晚上,脚步累了,于是变得轻而缓慢。小院人爱工作更体现在他们前进的步伐上:和我们一起搬进小院的有人成了城区重点学校的校长,有人成了机关领导,还有人成了省城金融系统的高管……
  
   九
   2001年春节前,为了孩子上学,我们一家人搬离了小院。陆陆续续,有许多邻居也都搬家离开了小院。
   现在的小院比以前冷清了很多,七八户住家好像都是临时房客。他们当中有上学陪读的,也有进城务工上班的。
   前几年城市大发展的时候,我曾多次询问相关部门熟悉的朋友:“小院会拆迁吗?”朋友告诉我:“你们小院所在的地块南北是一长条,地方狭窄,西边的商业技工学校又不在区域管辖范围,所以小院拆迁好像没有影子呢。”
   失望!十分失望!谁说自己不想做拆迁户那才是鬼话。
   但时间一久,我心也释然了。
   现在,偶尔经过小院西侧的南北路,我经常会将电动车靠边停放,走到小院门口,站在那里,呆呆地看上一会儿。小小院落,并不深,莫问“深几许”,净是写有趣的故事。我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永远藏在了这个小院里。
  
   2025年10月14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52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十分有意思的回忆性散文,可谓“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的味道。一座小院,几多人群,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演绎着人情世俗,诠释着小院人爱工作写在自己的脸谱上的纯真岁月。袖珍的宿舍,五脏俱全的小家,在狭长的小院里,喝着小酒,打着小麻将,找着借口的男人三五成群的聊天,侃大山。为人谦虚低调教学认真的宗老师,宗老师抱的饺子不大不小,弯弯的,皱褶细密,刚包好的饺子端坐在桌子上,一个个全都稳稳当当地挺着大肚腩。这些画面,温暖着人心,温润着一个时代质朴与无华。其乐融融的繁华世界,尽显和平的岁月歌声。才华横溢的庞老师,三十几岁就成为高三物理教研组的组长了。爱好特别广泛,在实小竟然成了音乐和美术学科的业务骨干,刚有电脑的时候,毕老师日夜钻研,很快又成了电脑高手的毕老师。包括自己在内,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美好而真实,和谐而温馨。这一段温情满满的光辉岁月,时刻荡漾着爽朗的笑声。总是勾勒一弯新月起升,一抹夕阳落下。美文欣赏,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金刚狼】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14 06:12:21
  这是一篇十分有意思的回忆性散文,可谓“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的味道。一座小院,几多人群,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演绎着人情世俗,诠释着小院人爱工作写在自己的脸谱上的纯真岁月。感谢赐稿东篱,期待您更多佳作!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4 12:23:30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点不深,却藏着作者的美好故事,这些故事说不出有什么样,但却是将一段时光填满,人情世俗,不一样的烟火气,挣是给我们的生活做了调剂。这些琐事,被精心组合成一支充满颜色的生活协奏曲,佩服作者的组材能力。写得非常好,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丁文书        2025-10-14 19:38:55
  社长您如果是雅士,一定像冯骥才一样的大儒;如果您是女士,一定像杨绛一样的温和静雅。每一次小文都能得到您的鼓励。由衷谢谢社长!
3 楼        文友:丁文书        2025-10-14 19:35:23
  在小院生活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后来我也和各位邻居成了同事,彼此的情谊已经留在了内心深处!感谢您的辛苦编辑和精彩点评!遥祝秋日愉快!
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10-15 14:23:33
  小院虽小,却承载着苦与忧,喜与乐,承载着人情世故和人间烟火。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