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阳原桑干河游记(随笔)
甲辰盛夏,郊游兴起,偶撷“临江仙・闲步桑干河畔处”一首助兴,词曰:
闲步桑干河畔处,微风漫抚罗裳。清波粼粼碎影长。碱蓬绘彩锦,芦苇荡残阳。
湿地诗韵潆心田,合和大美如画。泥河湾里忆沧桑。自然皆天成,醉心此风光。当日夜阑,景色物状,历历在目,于是追思抒怀,洒落笔端,是为记。
一
红日初升,漫步水边,清凉之感催生思绪散漫流淌。
湿地依水而生,源于河流,久负盛名的桑干河,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村,《山海经》记为“浴水”,两汉、北魏称为“治水”,唐后始有此名。依旧的历史,再次证明它有着流淌几千年的风华水韵。
人逐水而居、赖水而生,水为人而秀、因人而名,从远古至当下,一直如此。数千年来,桑干河始终以慈母般的胸怀与身躯,默默地承载着沿河两岸万物的生息繁衍,又似一位般若大成,亲历了岁月峥嵘,笑看世事沧桑巨变。
从黄帝战蚩尤到曹魏征讨三郡乌桓、鲜卑,到王忠嗣斗奚人三战三胜扬名漠北、雍熙三年杨家将北征浴血奋战桑干河,再到晋察冀1945年夏季攻势之雁北战役,桑干河陂塘水湾的由远及近的硝烟好像就在眼前。透过“诗仙”李白《战城南》的“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诗句,似乎嗅到了河岸战火烽烟,回想唐代诗人刘湾《出塞曲》的“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情,更是河水与土地的厚重承载。
二
放眼所及,尽是生机和诗情画意。
蓝天,白云,远山,雾霭,村落,庄稼……虽不甚宽广,然而足够开阔,上演着精致的田园风情。
自西而来的桑干河,没有长江的气势,不见珠江的宽广,但却美得特别,涓涓浅波中有着别样的清清款款、洽洽柔柔。河床上,浅滩处,一丛丛、一落落翠绿的芦苇招摇着,仿佛在召唤河边那一个穿白裙子的妙龄女子,一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景色映入眼帘。湿地上,碱篷鲜艳如火,水葱郁郁向上,与其他各种野花杂草编织起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不远处就是广阔的林地,万千树木,一派茂盛,徜徉其中,鸟声婉转,虫鸣悦耳,顿感身心舒缓而顺畅。
登上观鸟台,辛其水库一览无余,但看三五成群的野鸭正在水面上戏水,或浮、或潜,或游、或飞,不时泛起涟漪层层……身姿修长的白鹭好像优雅的仙子,时而静静地伫立在浅滩处,等待着鱼儿的靠近;时而轻盈地飞起,舒展翅膀,在长空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行白鹭上青天”不是在课本上,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听言春季才是观鸟的最佳时节,今日能有此景,实属幸甚。
数据显示,阳原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792公顷,包含水库、河流、沼泽和滩涂等多种湿地类型。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植被更丰茂了,这方热土已经成为各种珍贵鸟类栖息的乐园和迁徙旅途中最安全的驿站。
三
人,河,湿地,树木,鸟儿……处处呈现一种美与和谐,也是一种合和大美。自忖,这不就是《吕氏春秋·有始》所言的“天地合和,生之大经”吗?
合和是顺自然之势,展大美之为。桑干河是阳原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阳原人就对这条河怀有厚重而深沉的情感。远古黄帝时期,阳原先民利用桑干河边的盐碱滩地鞣制动物毛皮,开启了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之先河。明清以来,灌溉开渠工程不胜枚举,人们利用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近些年来,阳原县桑干河湿地大美画卷正在变成现实。经过阳原人持续的植被恢复、河道疏浚、水源涵养,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草地树木更茂盛了,珍奇鸟兽自然成了这里的常客。
合和是自然之爱,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阳原人爱阳原,更爱桑干河。此方热土,人杰地灵,灵就灵桑干河纵贯全境。料想,金代文学家李纯甫、大蒙宰相杨惟中、现代史学名家李泰棻,幼年时一定在桑干河畔、盐碱地上奔逐、嬉戏过……无数在阳原生活工作的志士仁人,都在为建设阳原而努力,也大概都亲近过美丽的桑干河,感受过这里“风烟满夕阳”的景色……善良淳朴的阳原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方热土,爱桑干河、感恩桑干河的情感早已刻在了骨子里。
是啊!湿地诗韵,合和大美。
在桑干河畔,在湿地里,凝结着阳原血脉、阳原精神,滋润着这里的一木一草,一人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