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诗画的灵光(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诗画的灵光(随笔)


作者:江南樵苏 白丁,3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5-10-16 06:15:48

诗,属于文学;画,属于艺术。听人说,这些对生活几乎没什么用处,诗,这是可以拿来消遣;画,拿来欣赏一下。我总是想,为何诗画传承了几千年还是存在?存在即合理,存在即需要。一味否定,不是正确态度。读读古事,那些和诗画有关的故事,让我有了一种思考,诗画是带着灵光的,这种灵光在某时可能会有着比现实中的任何实物都有意义。
  
   一
   诗画供人欣赏,陶冶情操,却也可救命治病。当刀架颈脖,命悬一线时,一首诗能使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当病容憔悴,万般无奈时,一幅画能使人心境怡然,精神矍铄。我说的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是发生的传奇。
   被称做“诗佛”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二十一岁时状元及第步入仕途,一路沉浮,官拜给事中。五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他被叛军俘获,囚于菩提寺。在安禄山的威逼利诱下,被迫接受伪职。
   一天,有人告诉他: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大宴,命被俘的梨园诸工奏乐。乐工雷海清不胜悲愤,扔下乐器,向西跪拜,嚎啕痛哭。安禄山大怒,把他绑在戏马殿前碎尸示众。王维听后,悲切至极,写下了《凝碧池》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过了一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王维和其他“伪官”被俘押往长安,按律当斩。危急关头,一位与王维交情甚好的大臣拿出了《凝碧池》一诗,力证王维虽任伪职,但始终忠于朝廷;王维的弟弟王缙也请求削去官职,以赎兄长的死罪。最终,王维被免除死罪,削职为民,第二年的春天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正是这首诗,使王维保住了本该落地的脑袋,而且还有并不惨淡的晚年生活。
  
   二
   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生死之间,也因诗而捡回了一命。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生死未卜。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在心里早作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送饭一事委托给朋友,却忘记告诉朋友与父亲的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给弟弟苏辙写下两首诀别诗。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孬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给了神宗皇帝。宋神宗赏识苏轼,本来就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他的锐气。他读了这两首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多人为苏轼求情,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成了救命诗,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也就此了结。
  
   三
   诗能救人,而画则可治病。
   隋朝末年,隋炀帝花天酒地,荒淫无度,晚年患上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太医宫先后派了四五名一流太医,因未能治好他的病,都被他杀了。一提到给皇帝看病,太医们都诚恐诚惶起来,生怕要命的差事落到自己头上。
   这时,却又一个叫莫君锡的人不避利害,主动愿意承担为皇上治病的险差。他原本也是太医,由于生性豪爽,不阿谀奉承,不图虚名,潜心研究医技,笔耕书画,遭嫉妒被排挤出了太医院。得到允许后,他准备了两幅画,一幅是梅林图,一幅是雪景图。来到宫殿后,他给皇帝号了号脉,瞧了瞧脸色,看了看舌苔,然后呈上那两副画,要皇上在十天内独居一室,赏画解闷。
   按照莫君锡的说法,隋炀帝每天独处一室,观赏墙上的那两幅画。当他看到梅林图上黄梅鲜美累枝,比真的还要诱人时,不觉想起梅子那酸酸的味道,口中渐生津液,不再感到口渴了。回头又看看那幅雪景图,千山堆玉,万树挂琼,一片银装素裹,使人从头到脚都感到寒气逼人,顿时少了烦渴之感。十天过后,自觉病情好转。
   莫君锡也不免窃喜,拈须长笑,吟出一首打油诗:“大难来时见分晓,做画两幅乐逍遥。治病还靠真才学,追逐虚名命难保。”
   更为奇妙的是,王维的诗救了自己的命,而他的画则治好了别人的病。
  
   四
   据传,宋代词人秦观,由于处理政事劳累过度,出现了厌食、胸闷、恶心、腹胀等症状。虽请了当地名医诊治,吃了无数汤药,但未见好转。
   有一天,友人高符仲给秦观送来一幅古画,并说:“你的病是劳神过度所致。这是王维的《辋川图》,只要你每天凝神细观,病就能痊愈。”秦观听了不以为然。但打开画一看,见画中山青林秀,笔墨酣畅,充满大家之气。心想,能否治病不要紧,这样的名画看看也无妨。此后,秦观每天用心观赏,细细揣摩。他想象自己进入画中,清风阵阵,鸟语声声,顿感神清气爽。过了一些时日,秦观感觉胸膈宽松,胃口大开,腹胀恶心也消失了。
   秦观有感于“诗佛”的“搭救之恩”,特地写了一幅《摩诘辋川图跋》,叙述这件令人称奇的事情,以“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的词句,赞美王维《辋川图》的功效。
   诗画是艺术,不是金书铁劵,也不是灵丹妙药,但也可救命治病。也许,这正是它所闪现的灵光。
   我喜欢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更喜欢这些可以扭转人生命运的诗画。在惊险中,是诗画力挽狂澜,不可思议吧?或许,艺术的力量就是这么微妙,不是所有的疾病和命运,可以因为一味药能改变,生命和命运的逆转,艺术比药物更有力量。
  

共 22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是诗还是画,都可以跨出艺术的边界,达到修身养性、治病救人的效果。文章用事实说话,用几段历史故事为例,勾勒出了艺术超越技法、直抵生命本质的力量。唐代诗人王维就是用《凝碧池》一诗,在按律当斩的紧要关头,其好友大臣拿出这诗,保住了性命。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宋神宗知道后,赏识苏轼的才学,而得到从轻发落。作者选择的案例极具巧思,也很有说服力。王维既是诗救己的亲历者,也是画救人的创造者。秦观每天观看王维的《辋川图》,治好了腹胀恶心的毛病。文章更令人称奇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叫莫君锡的太医,给隋炀帝用画治好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堪称是奇迹。文章在世人看来,诗画之所以能治病救人,并不是因为有超自然的魔力,而是源于艺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好的诗能承载最真挚的情感,让人生出共情,获得新生。好的画可以构建沉浸式的意境,让人排解烦忧,分散注意力。“诗画的灵光”是艺术与生命的共振,是人类在文字与色彩中,寻来了另一种生存的底气,从而有了治愈的可能。文章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也有一定的哲思,给人精神上的力量。美文佳作,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16 06:40:07
  “一首诗能使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一幅画能使人心境怡然,精神矍铄。”诗与画是可以超越物质,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老师的文章有理有据,颇具说服力,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快乐!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6 10:16:00
  消渴症的故事听说了,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狱中的绝命诗,第一次看到。这些都成了传奇,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熏染人心,还有这等传奇,谢谢作者的深度挖掘。怀才抱器拜读,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江南樵苏        2025-10-16 11:22:08
  谢谢编辑老师的精心编辑和认真点评!顺祝编辑老师安康幸福,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16 23:16:33
  江南老师的文字构思独特,行文自然,意蕴饱满,文采飞扬,读感甚佳,问好,秋安,创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