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念】念始祖(散文)
一
说到“念”字,我必须打开自己的记忆库搜索家族史,追溯到公元781年,即宋朝淳安四年。一天,一条轻舟从西边顺水而下,在禾河中穿梭,穿越崇山峻岭,绕过礁石急湍,流过永新县洋湖、东华关,一直向东而去。
船头上站立着一位青壮年书生模样,头戴官帽身穿官服,眼睛炯炯有神,双手打着背手,他睇眄着两岸的山水风光,又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因果,事由缘起,他的到来诞生了永新县眭姓,也成了江西、湖南眭姓的始祖。他谓九诚公,字凤仪,奉圣旨辞别湖南茶陵知州,赴江西瑞州府(今高安市)擢任知府。
天气晴朗,河水剔透,水藻在水底自由地游荡,河风丝丝吹来,船上的人心感惬意。忽然,“砰、砰”几声巨响,船工大叫一声:“不好!碰上礁石了。”顿时,船舱里一股水喷射进来,船工使劲把船往岸上靠,船近了岸,船已经开始下沉,随船行李、公文、书籍全部被河水浸泡。幸好有路人帮忙,把行李搬上岸,摊在沙洲上晒。因此,永新县高桥车田背村有了个“晒衣洲”的名字与故事。
九诚公长叹了一口气,爬上岸,眺望着远处,山脉起伏,树木葱茏,近处土地宽阔而地势平坦。回头注视着对岸,炊烟袅袅,农田翠绿,犬吠从村庄传来,再抬头见一群雀鸟在上空飞来飞去,环顾四周,置身在葳蕤潋滟之内。一句“这是天意呀!”不经意地脱口而出。
从此,永新眭氏就从车田背开始,始祖九诚公辞去官职,开始着隐居田园生活,打着赤脚丈量着此处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去开垦这一块块处女地。结婚生子,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这是人类与家族的本能。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五个儿子成了永新眭氏一世。一个“念”字,蕴含着“晒衣洲”的传说,更是寄予后代追思先祖,怀念祖先的美好启示。
二
鞭炮齐鸣,爆竹声声,硝烟弥漫一时难以散去。时光回到2022年9月30日,天空晴朗,气象万千。在一座新建的庙前,茅坪村眭氏家族的男女老少,每人手握三根檀香,有序地进庙进香。那座新庙称为“二公庙”,是为了纪念茅坪村眭氏开基祖“念二”而建成的。宗庙落成,安置祖先雕像供奉,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子子孙孙向祖宗祈祷的场所。
时光又倒回宋朝淳安年间,九诚公养了一群鹅,也不知打哪天起,有两只白鹅顺着一条小溪,约游了七里多远,一直逆流而上觅食,在茅坪一处低洼地嬉闹,后来这洼地成了池塘,今日叫“大禾塘”。日复一日,九诚公觉得蹊跷,便徙步此地。只见地势平坦,南向禾河,北靠山林,树林茂盛,周围有池塘环绕,又处在车田背的上游,很适合群居。于是,便把第二个儿子“念二”安在此处开枝散叶,后来称作茅坪村,在传统上又叫茅坪老居村。佛说“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的确,只要有一块地,就会生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如画笔把茅坪这方原始地貌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田园,稻花飘香,小桥流水,池塘鱼跃,雄鸡如期报晓,陌生的脸庞引来几声犬吠,婴儿的哭声总是打破深夜的宁静,房子随着历朝历代而变迁。把相机打开广角镜头对准今天,居民三、四层的住房平地而起,小院里洋溢着欢愉与幸福。池塘里荷花露尖,莲叶碧绿,蜻蜓点水,大路小巷全是水泥地面,高速大桥如龙卧波,放眼望去青黄翠绿的庄稼地奔来眼底,稻穗摇曳,豆荚挂满枝头。每当夜幕降临,小广场、小舞台光照如昼,场景好一片热闹,乡亲们似乎忘记了白天劳作的疲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肥沃的土地已经滋养了眭氏二十六代人。眭氏族人在这块土地上唱响了田园牧歌,构建了鸡犬相闻、炊烟袅袅、青山绿水的诗意画卷。
“螽斯衍庆,瓜瓞绵长”,是每个家族的希望,一个家族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先辈们的格局与担当,以及家风的传承、家族成员的团结与凝聚力。开基祖念二开垦了这片土地,也繁衍了后代。“诒燕堂”为茅坪老居村眭姓的堂号。堂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标识家族分支的特殊称号,起源于晋代,普遍于宋朝。本意为厅堂或居室的名称,后演变为家族共同徽号,悬挂于祠堂匾额。
“诒燕堂”堂记是这样写的:“堂以诒燕名,义诚有取矣哉。地古茅坪,白茅茂密,嘉木葱郁,灵檀据其中。后半里许有三台岭,源自禾川,历崇椒若干,中结世阀若干,蜿蜒而至此。又有长江如虹贯,屈曲绕其前,南宋以上数千百年,未有过而意之者。我大祖念二郎为乔迁计,睹其形势,为足开子孙无疆基,遂乃小筑于兹,循旧所呼而不事更其名,欲后人知草昧,创造之维艰云。绵延累叶,蒙业相安,生聚日益繁,人文日益盛……”
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旺,眭家祠堂从始建到重建与修缮,历经同心戮力、共襄善举、鸠工庀材。祠堂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它起源于周代,周代时期提出: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庙。宋代朱熹提倡建家族祠堂,祭祀祖先。到了嘉靖年间允许平民建祠,于是民间广泛兴建。其实“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提倡春秋祭祖、清明扫墓,强化家族的凝聚力。礼堂是从祠堂演变过来的,新社会新风格,礼堂广泛用于社交活动,如举办婚丧宴饮、戏剧演出等。
时间回到2016年10月2日,那天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茅坪村锣鼓喧天、爆竹震耳,彩旗飘飘,热闹非凡。“念二”的后裔,相邀回家的女眷,远道而来的“九诚公”各支脉代表欢聚一堂,恭贺“茅坪眭氏礼堂”落成。“诒燕堂”匾额悬挂在礼堂正上方,三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金色的光泽与恢弘的字体相映,显得金碧辉煌。
1576年是中国明朝的万历四年,一座大铜钟在“诒燕堂”祠堂回廊悬挂,“铛、铛、铛”三声钟响,洪亮悠远,浑厚有力,带着庄严厚重,而有肃穆感,余音绕梁,余韵绵长。钟声象征着子孙绵长,福、禄、寿俱全,也警示着后辈们要恪守族规。
镜头来到清朝嘉庆年间,一座“大夫第”牌坊座落在村头的南面,通往禾河的路间。牌坊以青石为主材料,三间四柱,门两列墙壁呈八字形。当阳光洒落在牌坊上,映照出庄重而神秘的光辉。在牌坊的阴影下,仿佛能听见先辈们的读书声与脚步声,回荡在历史的深处。
勤耕苦读,敦亲睦族,光宗耀祖,在宗法制度下,是每个家族寄予后辈们的厚望。翻开永新眭氏族谱,庠生、贡生、监生、廪生的字眼总是在我眼前跳跃,登仕郎、举人、进士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念二公”子孙不乏曩哲与鸿轩凤翥之贤,四世眭琼林为中宪大夫;五世眭应贤,号峨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诏选贤良方正,由明经授叶县令,因政绩丕著,钦取兵部清吏司郎,中凤楼应制,后特陛升为广东肇庆知府;十五世眭世崑,于清(公元1737年)入郡庠、府贡,因才华横溢,聪明过人,被授为明经进士……
“念”,即是惦记,也是纪念、怀念、思念、念书,更需要念祖。血脉的接力,是代际传承的力量。家族的希望,如同不熄的火种,在代际之间传递。从祖先的筚路蓝缕到后辈的继往开来,每一代人的奋斗都是为下一代铺就更广阔的天地,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族的根基深植于共同的怀念与精神家园中。纪念祖先这种传承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沉淀——孝道、团结、坚韧、耕读、耀祖。
岁月如流,皓月长空。“念二”两字如日月照耀过念二每一位子孙,孕育了一代一代的生命,禾水长流,生生不息。
眭姓家族,在中华大家庭里,可能属于稀有姓族,也都具有如此曲折辉煌的家族历史,何况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姓家族,岂是几步家谱可以写完的。家族是觥筹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族的繁荣兴旺,也就构成了中华的生生不息的脉流。愿我们缅怀先祖,继往开来,我中华历史添上更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