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新光村里的灵岩古韵(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新光村里的灵岩古韵(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5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发表时间:2025-10-18 10:30:05

山西的乔家大院我没去过。来到浙江的浦江县,却听人说这里也有座“乔家大院”,决定要去瞧瞧它到底是啥模样。
   这个村子叫新光村,是朱姓人家的聚居地,属于浦江县虞宅乡,位于县城东北的山岭间,这里有个古称,叫灵岩古庄园。
   那天来寻访它,是在游览完浦江的“诗人小镇”——上河村后,跟着导航刚拐进一条无名山路,就遇到一场瓢泼大雨。雨倾泻而下,如帘幕般遮了山岭、掩了道路,偏偏又身在陌生山路,几乎没法往前开。
   一路缓行,开了七公里多的山路,终于来到了新光村,并将车停在诒榖堂前的广场上。下车时雨还不小,可打着伞刚走到诒榖堂前准备看看时,雨竟瞬间小了,变得细密而柔和。这奇妙的转变让人满心讶异。我愣了一愣,有点错愕,随即若有所悟,这莫不是新光村给予来访者的特殊礼仪吧?用瓢泼的大雨相迎,让人洗尽一路风尘,再用温柔的细雨相待,让人能够舒适地漫步游览,品赏它的古韵与静美。
   我游览古村古镇时,最喜欢这样的天气了。雨水淋透了古巷,鹅卵石巷道湿得发亮,泛着粼粼微光,石缝里、墙根处的苔藓,绿得愈发鲜亮,古巷显得更加幽邃;雨水滋润了老墙,粉墙上原本淡淡的斑驳,让雨水一润,色泽愈发深沉,像晕开的墨迹。而在细雨中漫游古村,不仅古村本身多了些古朴的韵味,而且空气更加清新,人也感觉更加舒适,尤其是多了份浪漫的情怀。我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游览新光村的,是不是美妙得很?
   站在诒榖堂前的广场上,可见村子四周是高高低低的山岭,如村北有青龙山,村南有笔架山、元宝山等,这些山峦就像村子的守护者。天空积着云层,山间飘着云雾。而从村子东、西、北三面绕过的茜溪,刚刚的雨水让溪流湍急许多,哗啦啦的水声响遍整个村子。这茜溪呀,蜿蜒曲折,将村子温柔地环抱,看上去竟像一枚安放在省道旁的巨大银锭。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恰如一处藏着财宝的风水宝地?如此山灵水秀之地,新光古村似如一位优雅的隐士,静静地卧在其中。
   诒榖堂前有一口方塘,也许是由于翠岭的倒映而池水碧绿,若非锦鲤悠游划破水面,雨水激起粼粼波纹,真叫人疑心村里是否藏了块巨大的碧玉。
   回头看诒榖堂,它坐北朝南,四进三天井三开间,据说是浦江第一高厅,其规模与气派,是不是可以比作江南的“乔家大院”?
   驻足细看,诒榖堂的门楼十分精美。这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门楼,采用磨砖雕刻,匾额处刻着鸟虫篆体的“南极呈祥”四字,匾额与门楣之间是“双狮戏绣球”浮雕,两侧各立一尊龙首,匾额上方还刻着“鹿含仙草”。门楼侧门还有凤凰、麒麟和花草等雕饰,而顶部有宝瓶和鳌鱼,精美又寓意丰富。
   诒榖堂是朱氏的宗祠,它粗壮的木柱支撑着高大的厅堂,梁柱上的雕饰都很精美,尤其是牛腿、雀替不仅雕刻有优美的花草和吉祥的瑞兽,而且有人物故事等。
   走进诒榖堂,古韵如风一样扑面而来。我的注意力很快被里面的匾额所吸引,因为这里的匾额有些特别。
   诒榖堂的门厅就挂了多块匾额,让人一进入厅堂就被震撼。其中一块竖匾“七叶衍祥”,是清嘉庆皇帝赐给村人朱之瑆的,表彰朱家七代同堂。而“义崇黉序”“惠及儒林”“积德迪亨”三匾,则包含着这个家族办学助儒的故事。
   故事得从灵岩古庄园的创建人朱可宾说起。
   朱可宾(1697年-1763年),号灵岩,是浦江廿五都朱宅人。他起于寒微,1735年起,便在杭州一带经商,以贩销树木、茶叶与靛青染料为主,凭借诚信经营,最终富甲一方,时人称之为“朱百万”。朱之瑆正是朱可宾的二儿子。
   富足后,朱可宾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现在的新光村建造灵岩古庄园,1740年建成。庄园以诒榖堂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其中东西两侧是朱可宾的宅第,其余是他四个儿子的房宅。庄园的巷弄两横两纵构成“井”字,也代表“田大田多”之意。
   朱可宾对浦江县的读书人特别关爱,见其中的贫寒者多,他就捐助参加乡试会试的学子,并对新考中金华府的秀才奖以银两与粮食。在嘉庆年间,他的后人捐重金资助金华府学的重修,因而获赠“义崇黉序”匾额。
   朱家人乐善好施,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奖优扶寒等积善行德义举不胜枚举。
   祠堂的正厅,也挂着“泽洽膠庠”“奇英重望”等匾,是地方官员所赠。而第三进挂着的“前徽克绍”“千载心在”“维持教育”等匾,同样是这些方面的意思。另外,第三进是个可封闭的空间,堂左侧有一组蜡像,讲述的就是“奖优扶寒”的场景。
   另外,“诒榖堂”匾就挂在正厅。“诒榖”二字,寓意“五谷丰登,乐善好施,遗泽后世。”此厅金柱的牛腿上镂雕的狮子,象征着“辟邪镇宅”和“事事如意”。
   正厅与第三进间的天井中,一字形摆放着11个鼓状的石礅,形成两进之间的过道。这种特别的设计,是否曾经此天井就是个水池,而这些石鼓礅就是矴步?
   第四进为堂楼,是家族祭祖之处,却叫“天池”,我不解其意。或许因是院落中最高的建筑,取意“近天”?抑或是寄托了家族源远流长的愿望?虽不解其名,但这里竖立的《灵岩家规》牌,却让我很感兴趣。
   《灵岩家规》如常一样是要求族人谨言慎行、尊老爱幼,要求父慈子孝等,而其中的“凡嫁娶须择门户相当者与议,又择其读书好、礼守分之家与议”“生男女过多,不可淹溺”,可见这个家族不仅族人嫁娶特别关注对方读书与品行,而且拒绝重男轻女陋习。
   在诒榖堂流连了许久,心绪还沉浸在朱氏家族的历史中。信步走出,然后转向左侧的灵岩公故居。
   灵岩公故居也叫“拾叁间里”,它内部的天井呈长条形,两侧是二层厢房,木柱撑起的前檐廊,望过去格外幽深。
   从灵岩公故居侧门出来,是一条贯通庄园南北的村巷。曼妙的乐曲从对面一扇小门里飘出,跨步进去,才知这里便是“廿玖间里”,也就是润德堂。
   润德堂是灵岩公的长子静斋公朱之瑀的住房。润德堂的南、北各十间房,东、中、西各三间房,足有29间房。它设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台门,体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念,也寓意“五福临门”,其中北门的门楼三叠檐,匾额上刻着“北极呈祥”,与诒榖堂上的“南极呈祥”相呼应。而其内设的六个天井,显然是“六六大顺”的寓意。
   润德堂共两层,楼上楼下都设了回廊,走进去竟像迷宫一般。
   现今,润德堂是国家级的乡村旅游青年创客示范基地,厅堂与厢房多被用于文化陈列与商品摊铺,还有茶座与酒吧,刚才吸引我进来的曼妙乐曲,正源于此——一位妙龄姑娘拿着话筒,坐在高椅上浅吟低唱。
   被苔藓染得绿意的天井都挂着彩灯、摆放着花草。那些大天井还摆上了木桌竹椅,是供人休闲茶饮的地方。
   我站在润德堂二楼的窗户边,探头望见南侧隔巷的碧溪斋,人们进进出出,下楼后也去了那里。
   原来,这座古建筑是敦睦堂,因其内部“井”字形结构,故而也叫它“双井房”,是古庄园中最精致的建筑。它是青年创客示范基地的一部分,被打造为文创艺术馆——碧溪斋。
   它为八间八弄的四合院,四个转角各设有两条黏角的小弄堂,弄堂西侧的木门门栓设有两道机关,能有效防盗,设计精巧。有诗曰:“八间八弄双个井,就是不见有水井,原是井字和天井,书香门第出举人。”
   敦睦堂的天井中也摆放了许多植物,甚至有一丛翠竹,显得清幽淡雅。而屋内的几个房间被改造为工作室,里面都挂着一些书法与书画作品,透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其中门楣上挂“敦睦堂”匾的正堂,摆放着八仙桌和太师椅,显然是一处会客堂,堂上除了挂有多幅字画和朱氏先祖画像,正中还挂着“金华秀才第一村”匾。
   历史上,朱可宾不仅建造了灵岩古庄园,而且创建了灵岩书院,他还于1763年捐献了108亩良田设立教育基金,吸引了各地家境贫寒的学童与优秀学童前来求学。相传,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灵岩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秀才与太学生的总数有八九十名,故而这里不仅被赞为“金华秀才第一村”,而且被誉为“浦江秀才的摇篮”。
   细雨霏霏,走在新光村的巷道,身体的惬意加上心灵的沉醉,真是一次相当完美的古村游。这里的村巷宽些的中间铺着石板两侧是鹅卵石,窄些的铺的都是鹅卵石,两侧砖墙耸立,正是“幽巷深深石径斜,苔痕点点旧人家。”新光村的“旧人家”,其实还有金鱼楼、启明堂、昆山书院、桂芳轩等。
   其中桂芳轩是五间四居头的四合院,为朱氏家族习武健身场所之一,天井里的石墩、石锁、两头翘,都是武秀才的练功器具,而院墙上书写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和《春日醉起言志》,又让这里平添了几分翰墨书香气。
   在桂芳轩的外墙上,有一个内部黝黑的长方体凹槽,内侧还有个圆孔,看上去貌不起眼,以为就是普通的小窗口,但其实,它是一个古灯台。这个灯台设在路口,两侧糊上绘有书画的皮纸或绸布为灯罩,上部还有通烟道,傍晚点亮,就能照亮巷子里行走的家人。
   灵岩古庄园如此巧妙的设计还有不少。又如,据说灵岩古庄园的设计还蕴含有“文房四宝”。诒榖堂对面30米处的建筑是朱可宾读书写字的墨居,墨居顶部设计成荷叶状的笔架,园中种植松树意为笔,那口方塘意为砚,池水为墨,诒榖堂前广场意为纸,这就有了“笔墨纸砚”。
   ​漫步在新光村湿漉漉的巷弄,脚下鹅卵石有点打滑,眼前是刻满岁月斑驳的粉墙。古老的时光仿佛沉在巷子深处,而古意与古韵却弥漫在整个村子。
   霏霏细雨里,感受着这份宁静,我想,新光村或许没有山西乔家大院那般北方的雄浑气派,但它这份藏于灵山秀水间的儒雅与富庶,这绵延数百年的文脉与善举,不就是独属于江南的另一种“大院气象”吗?
  

共 3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烟雨入浦江,灵山为砚,茜溪作墨,一座“江南乔家大院”在雨帘深处缓缓铺展。本文以作者冒雨驱车、拾级穿巷的“沉浸式”行走,带读者走进浦江虞宅乡新光村——清乾隆年间“朱百万”耗时二十年营建的灵岩古庄园。文章以“雨”为线,先写山道骤雨洗尘,再写细雨润巷、苔痕映壁,天然摄影棚般的“水墨现场”与古建肌理交相辉映;又以“堂”为轴,从诒榖堂到润德堂、敦睦堂,一路细数门楼雕饰、匾额典故、家规祖训,将朱氏“商而优则仁”的儒商精神层层揭开:捐学田、奖寒士、修桥铺路、禁溺女婴,七代同堂旌表“七叶衍祥”,百余秀才赢得“金华秀才第一村”美誉,把“富而仁、贵而文”的东方伦理刻进砖木,也刻进乡风。作者巧用“南北对照”——北看山西乔家大院之雄浑,南品新光灵岩庄园之清雅,提出“大院气象”不止高墙深院,更在“藏于灵山秀水间的文脉与善举”,为当下古村保护、非遗活化、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感可鉴的“江南样本”。细读此文,如沿鹅卵石径蜿蜒,一步一景,一景一德;合卷回望,雨巷仍青,匾额仍在,古宅新生的灯火与青年创客的歌声交织,提示我们:留住古韵,更要激活人心;守护山水,更要传承仁义。“新光”在之江大地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文化标识。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8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18 10:30:36
  雨笔写江南,一巷一德;朱氏遗风,润物无声。古今交织,激活古村,样本可鉴。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18 22:15:22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辛勤编辑!你详细全面的编者按给本文增色良多。新光村是本人七月份浙江金华浦江县古村游的一站,唯一雨中游览的古村,感受确实不一样。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18 10:31:06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18 22:18:44
  谢谢你的留言,感谢你的鼓励!也感谢你为社团的编辑工作默默做出的贡献,因为你们编辑们的辛勤努力,才换得晓荷社团在江山文学网上的成绩。
3 楼        文友:暗夜百合        2025-10-18 19:56:49
  新光村的灵岩古韵在文字里活了过来。骤雨洗尘、细雨伴游的奇妙天气,让鹅卵石巷、青苔老墙更显幽邃;诒榖堂的精美雕饰、满墙匾额,藏着朱家 “七叶衍祥” 的家风与捐资助学的善举;润德堂的 “五行” 设计、敦睦堂的文创气息,又让古建焕新生。尤其《灵岩家规》拒重男轻女、朱可宾设教育基金的细节,更显家族文脉温度。文章以行走动线串联景致与故事,对比北方大院凸显江南古村的儒雅,读来如临其境,更懂 “大院气象” 在文脉传承。
   拜读老师好文,祝创作愉快。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18 22:22:08
  感谢老师这么细心认真地阅读小文,尤其要谢谢你对本文的肯定,和对本人的鼓励!这是一篇小小的游记,是对新光村游览后的有感而发,但还有许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