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童年的大炕(散文)

精品 【宁静·遇】童年的大炕(散文)


作者:小小牧云 白丁,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发表时间:2025-10-18 11:14:07
摘要:那些年睡暖炕的日子,充满了童趣,有亲情,有有乡情!

不知什么时候起,故乡的记忆就像一只读慢的时钟,将从前帧帧翻阅。那些渐渐褪了色的回忆,像幅被雨水洇湿的照片,轮廓尚存,细节却漫漶不清。唯有冬日的影像还紧紧依附在记忆的皱褶里,时不时跳出来,在斑斑点点间闪光发亮,一触即暖,焐热了那些细碎时光。
  
   一
   记忆里的老屋每到冬日,那铺大炕就像外奶的大襟衫一样温厚。炕头那床被子在寒冬蓄满了暖,是专候归人的热切。
   放学的脚步传来时,半边身子就已跨进门槛,鞋早被远远甩在炕边,人已经缩进了被筒,那一身寒气在触到炕面的时候立刻被瓦解,一股暖意贴着脊背漫上来,顺着血脉往上爬,钻过骨头缝儿又淌向四肢,别提多安逸了。躺在被窝里,暖哄哄、痒丝丝的感觉直挠心尖,等鼻尖也跟着泛热时,全身的奇经八脉似乎都被打通了,开始舒展着叹气。
   炕头的锅台上黄米稠饭正亮晶晶的飘着香,母亲翻动着酸菜“滋啦”“滋啦”地响。她声音洪亮的喊着:“米汤在灶上,要喝自己舀!”我家男娃多,个赛个的调皮,倒把母亲的嗓门磨得清亮。我们便如刚出笼的雀儿,扑棱着从炕上爬的爬、跳的跳,不是穿错了鞋,就是故意把谁的鞋踢得老远,叽叽喳喳地争抢中混着几声怪叫,直闹得人仰马翻。直到母亲带着笑的呵斥传来,这阵喧闹才作罢,化作捧着粗瓷碗喝米汤的“嘘哷”“嘘哷”声,孩子多了,吃啥都不够,吃啥也香。至今回想起来那股香甜似乎还在舌尖,更在心头。
  
   二
   冬天的日头特别短,吃过晚饭,天就黑透了。摆上炕桌,点上一盏煤油灯,看着火苗跳动起来,我们的影子便也跟着在背后墙上晃悠开来,像皮影戏里开心的小人儿。
   炕桌早已被磨得溜光水滑,我和六哥趴在桌上,胳膊肘紧挨着,挨着挨着就你挤我、我捣你。“嘶——”我的本子被他的铅笔尖戳了个窟窿;转眼,“哐当”一声,他的铅笔盒又被我的胳膊肘撞到地下。我俩立刻像斗鸡似的梗起脖子,大眼瞪着小眼无声地对峙着。这争执就像屋檐下的冰凌,说来就来,说结就结。这时,五哥就是总裁判。他也不说话,先拿过我的本子,用橡皮小心地把那个窟窿周围的碎纸屑擦干净,然后裁一小片白纸,用浆糊仔仔细细地粘在背面。他的手很巧,粘好的纸页平平整整,几乎看不出来。这还不算,他常常会把自己省下来的新本子,默不作声地推到我俩面前,就连我初中时每个冬天的清晨值日,都是他悄悄替我去做的。
   等把作业本全都塞进书包,我们的秘密任务就开始了。五哥会朝我使个眼色,我便心领神会。他扛着梯子,我攥着手电筒蹑手蹑脚的跟在后面,外面寒气立刻像小针一样扑过来扎在脸上。五哥爬上梯子,我就赶紧踮起脚,把手电光往房檐下、墙缝里、草垛深处探照。当光线惊起一阵细微的窸窣声,五哥已经眼疾快的把雀儿捏在了手里,别说,这么掏呀掏,总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掏来的“雀(qiǎo)娃子”被整齐的码放在火炉的内膛台沿上,焖上盖子。
   我们就一溜烟蹿上炕,飞快地脱鞋钻被窝,并排趴着,只露出小脑袋,鼻尖抵在炕沿的被子上,齐齐一排排火急火燎的等。在等待的间隙也不能闲着不是,炉盖子上扒满的洋芋片,是通常的前戏。等吃了两片金黄的洋芋片时,就闻到一股焦毛味儿,接着一股混着炭火气的肉香,直往鼻孔里钻。顾不得烫手,接过已烤得黑黢黢、硬邦邦的雀儿。趁热捏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剥去外面烧得焦脆的皮毛,就感觉一缕香味仿“嗡”的一声直接钻进了脑仁里。开心的撕着紫红色的肉丝往嘴里塞,就连那细小的可怜的麻雀腿也舍不得扔,放在嘴里细细咂摸,弄花了脸也浑然不觉,只觉得那就是冬日里最鲜活、最能解馋,也最能带来快乐的美食。
  
   三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我被尿憋醒了。炕头的余温像粘稠的浆糊,缠着人不愿起身。
   懵懂睁眼时,却撞见煤油灯的光晕里——母亲正弓身坐在炕桌旁,影子被拉得巨大,在裱了报纸的墙上微微摇晃。她手里的针线,正飞快地穿过千层底。那双镶着白兔毛的棉鞋,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着软乎乎的光。“快好了,明早就能穿。”她抬头,将针往鬓角擦了擦,眼里的红血丝,比灯盏里将尽的灯花更灼人。
   我一骨碌爬起来,目不转睛的盯着母亲咬断最后一根线头,新棉鞋套上脚,兔毛温柔地蹭着脚踝,好看又暖和。那股暖,就像是把母亲掌心的温度悄悄藏进了鞋窠里。我们家里孩子多,母亲白天要给邻里裁衣挣生计,唯有夜晚是偷来的。我们众多孩子,一年一双一单两双鞋,都是她在昏黄灯火里,从她的睡眠里,一针一线的,一寸寸的为我们换来了体面与暖和。许多年后才懂,那夜暖透我的,不只是新棉鞋,更是母亲从疲惫里硬生生为我们挤出的一个滴水不漏的童年。
  
   四
   当年根的风,刮得窗棂纸“扑啦啦”响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横梁山的尕舅爷。
   走了几十里的山路,一身的风尘仆仆,胡茬上还缀着霜粒,那洪亮的笑声就荡开了,似乎连屋里的温度都霎时被抬高了几度。我和哥哥们已经四处呼朋唤友去了。“尕舅爷来了,晚上念卷哩!”声音响彻巷道里。母亲早早就做得了晚饭,饭后收拾了碗筷,又炒了瓜子、豌豆。灶台上,南瓜和洋芋也已经在铁锅里“咕嘟”着,随水汽顶起锅盖的颤动,甜暖的香气混着煤油灯特有的味儿,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略呛却安心。煤油灯的灯罩被母亲擦得透亮,橘黄色的火苗稳稳地跳动着,把两张并放的炕桌照得泛着一层温润的软光,桌上细微的木纹都清晰可见。
   四邻八舍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地陆续赶来,不一会儿就把炕下挤得满满当当。孩子们围坐在炕桌四周,屏着呼吸,看尕爷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层层解开,露出本卷边发黄的手抄本。然后净手、拈香,当香头爆出一点红星,一缕青烟就袅袅升起,香灰轻轻落在他的深色粗布衣襟上,他也毫不在意。终于开始念卷了,“白马卷”苍凉的调子从他喉咙里缓缓漫开时,大人的低语、磕瓜子的“咔啪”声,甚至窗外风掠过屋檐的呼啸,仿佛都变轻了。夜陷入了另一种更深的寂静,只有那饱经风霜的吟唱声和低沉的应和声,在低回盘旋,带着黄土高原的砂砾感,像冬夜里风钻进沟壑,直愣愣就淌进了心里。唱到悲处,大人们已经开始无声啜吸了,孩子们也感觉鼻子酸酸的,气氛有些压抑,屋外的风声又低了三分。
   我们这些孩子一直在暗戳戳地等着,等唱到段落间歇,就抢着用尽全身力气喊出那句“那么阿弥陀福呀!”童声又亮又脆,把那点凝滞撞得粉碎,大人们的笑声便“哄”地炸开来,清脆的童声和浑厚笑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绵密的的网,就此牢牢地挂在故乡的记忆深处。
   后来睡过再软的床,烤过再足的暖气,却再没有那一种暖能像当年的那铺大炕,裹着母亲的温柔、兄弟的嬉闹、念卷的长调……它像故乡伸出的手,把所有零散的暖都拢到一块儿,焐热了日子,焐实了乡愁。

共 26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故乡冬日里与家人温暖片段,热炕头的饭菜香、兄弟间的嬉闹与和解、母亲灯下缝制棉鞋的辛劳、尕舅爷“念卷”时的邻里欢聚,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对母的亲慈爱、兄弟的情谊、亲人的关怀的感恩与眷恋,以及对故乡生活中质朴人情与温暖氛围的珍视,最终落脚于“乡愁”这一核心情感,展现了故乡记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长久滋养。文章以“暖”为线索,围绕“冬日的暖”展开,串联起炕头的温暖、食物的香甜、兄弟的嬉闹、母亲的关爱、邻里的欢聚等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实则通过“暖”这一核心意象,将亲情、童趣、故乡情紧密凝聚,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细节描写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还原生活场景,使记忆中的画面鲜活可感,充满烟火气,不失为一篇精湛优美的美文。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8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8 11:23:31
  语言质朴凝练,文风兼具质朴与诗意,叙事贴近生活,营造出温馨而略带怀旧的氛围。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8 11:24:50
  通过具体事件自然流露情感,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避免直白抒情,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美文欣赏,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8 11:45:17
  感谢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欢迎老师加盟宁静,文友交流群QQ690147790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18 11:46:1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