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绛溪】四门塔和阿閦佛(散文)
四门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东北方4公里处。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中国建筑史》有载录。《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有的专家称为“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在塔内发现的铜舍利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四门塔与神通寺殿堂遗址一溪之隔。登上青龙山南麓的那片台地,迎面就是古朴庄严的四门塔。我第一次去时,四门塔还寂寞的沉睡在农田一隅,只有古老的九顶松与之做伴。因为没有开放,塔的四个门都封闭着,没看到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对外观的印象是简洁敦实,有一种力量的的美。
这次去时,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了个仔细。四门塔平面呈方形,高15.04米,每边长7.4米,墙体、塔檐、塔剎、塔顶全用当地的灰青色石料砌成,里外上下没有一铁一木。四面墙各有拱门,故称四门塔。塔心正中筑有每边宽2.2米的石砌空心方形柱,方形柱的四面各有一尊高1.4米的石佛像,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润,细眉慈眼,隆鼻长耳,嘴角上扬,安详恬静。四尊佛像身上除了岁月留下的一些斑驳痕迹,其它相当完好。
四门塔建于何年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1972年,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朝拜四门塔,翻修四门塔塔顶时,在塔中上部的石拱板反面发现了阴刻的“大业七年造”字样,同时在塔心柱发现了舍利石函、铜函、舍利子、隋代五铢钱、佛珠、玉镯、香草等,据说当时还有一块写有文字的丝绢。根据“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造”石刻和隋代五铢钱,专家们断定现存石塔为隋代后期的建筑。本来可以根据丝绢上的文字解开四门塔的众多谜团,可惜当时舍利函被民工当场打开,那块丝绢顿时随风飘散。有说四门塔便是隋文帝派法瓒送舍利所建之塔,也有人猜测,隋文帝派法瓒送舍利所建之塔原为木塔,可能因火灾焚毁,而重建为石塔。据有关资料,当时的确要求统一建木塔,铜函内的物品也与有关记载基本一致,只是据我所知,隋文帝所送舍利函里盛舍利的器具都是金瓶,而四门塔石函里盛舍利的是琉璃瓶(当时已碎),那个铜函的精美程度也与别处出土的铜函不同,是不是隋文帝所送之舍利函有待专家考证。
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有三千大世界,在空间上无量无边,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方位上有五方世界,五方世界各有一佛主管,即为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大日如来佛身处五方佛的中央,是五方佛的主尊,也称之为中尊。为教化众生之方便,中央大日如来转生为四智佛,即: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北方胜业净土不空成就佛。四门塔供奉的就是由大日如来转现的四面佛——四智佛。据说,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在佛界是掌管宝部的佛,他所管的是人类的财富、权利与寿命;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在佛界管辖的金刚部,能助众生驱病消灾,因此,又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或药师佛;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有大慈大悲之心,可以满足众生的愉悦、欢喜和延年益寿,命终之后得以解脱的祈愿,并有观世音与大势至两大菩萨胁侍;北方胜业净土不空成就佛在佛界掌管羯磨部或者称之为事业部,能加持人类事业的成就和运气的好坏,他能助人诸事完美、圆满,想做的一切事都可以如愿以尝。
瞻观四方四像佛,最让我感慨的是那尊曾身首分离五年的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
四门塔的佛像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除历经几个朝代的劫难外,至民国,先是唐代的观音、势至等5尊造像遗失,接着是两块题记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到1997年初春,面向东方的阿閦佛被不法分子将佛首割下,以6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河北宁晋人郭某后,随后不知去向。2003年3月,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接到台湾台北艺术大学林保尧教授电话,说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会圣严法师的弟子从国外拍来一佛头,有意赠回原处,做一功德善事。经多次磋商,终于12月17日,由圣严法师亲自护送,把佛头送回四门塔,使阿閦佛身首合一,让四门塔重光。
看着阿閦佛脖子上的那道接痕,我的心隐隐作痛,为什么善良往往得不到善报?
阿閦佛在修学菩萨时,是一个很普通和尚,学业也不出众,甚至有些愚钝,因此常遭冷嘲热讽。他的师傅告诉他说,学习菩萨道非常困难,必须对所有人甚至蜎飞蠕动之类也不可有仇视、怨恨和损害的心理,并告诉他,你将来当如东方妙喜国成佛,号不动如来。从此,阿閦比丘下定决心,立下了不起嗔恚的誓言,潜心修行,历尽千苦万难,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
由于阿閦佛的愿力所感,他所处的东方妙喜国没有因极度愤怒怨恨而作恶业的人死后在那里接受身心极度痛苦的折磨(地狱道),没有因贪心不足,不择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死后饱受饥饿、贫穷和痛苦的果报(饿鬼道);没有因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的行为而带来的愚痴果报(畜生道)。大地平正柔软,环境极其友好和睦,所有人都生活快乐,身体不病不灾,内心安静祥和,这也就是阿閦比丘成佛前心中理想的世界。
阿閦比丘在成佛前,还有一个誓愿,那就是要除去女人生理上的痛苦。过去女人因地位低下,遭受种种痛苦而自卑,所以一般女性修行者发愿,都是“来生脱离女身”。而阿閦佛在修行时就认为不是女人不干净和生来就低下,只要解除女人生理上及其生产时的痛苦,她们就会和男人一样。于是他发誓:在他成佛的国土,女人生理期、怀孕与生产,都不会再有痛苦!
时至今日,不管女人的地位提高到什么程度,不管女人生理上的痛苦减轻未否,也不管女人地位的提高和生理上的痛苦减轻是不是阿閦佛带来的,但他的那个愿望着实让人感动。阿閦佛,的却很宽宏,很慈善,很温柔,很伟大!
佛以慈悲为怀,佛的职责是普度众生。阿閦佛的慈悲、宽容和温柔,也让坏人钻了空子。那个盗取阿閦佛首的作案者,可能正是利用了阿閦佛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不嗔怒不怨恨不损害他人的慈悲和宽容,才胆大妄为。佛语说,菩萨慈悲也有金刚之怒,怒世间百态不平之事,怒世间缺乏慈悲吝啬之人,怒世间勾心斗角之人,怒世间贪得无厌之人,怒世间一切不可渡化之人。但此怒为嗔,此怒非实怒。佛为度不可以教化之人,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敢下无间地狱者,此是无畏;为众人福祉无畏者,是佛。佛家慈悲为怀,人间法网恢恢,那些无视国法民意,无视佛陀教化,为了一己私利胆大妄为者,终究要下地狱的!
仰看妙喜东方净土阿閦佛,千年的风霜虽然斑驳了神圣的体躯,但庄然宽厚的面容上,依然流露着清净、睿智、慈祥、愿力之光。阿閦佛坐在那里静观人世几千年,灾难不惧,残辱不嗔,贫贱不弃,男女同仁,默默传递着深奥神秘而又普惠众生的宗教观念,默默为众多的生命输送着精神力量;而四门塔同四面佛一起,历经兴衰劫难,始终坚定不移,如金刚力士守护着那片青山绿水,彰显着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它是一枚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明珠,但愿它的光华犹如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永远不熄不灭,映照古今!